第九十三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通篇读至,戏忠只觉琅琅上口,此文中所述之理虽皆是浅显易懂,然却因时制宜、无一纰漏,可谓人间正道。(手打小说)只不过后半段起开始阐述历史进程,令他越是往下读,记忆里书卷中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史料源源不绝的涌了上来,心中一口热血亦是翻滚不止,只可惜读到一半,却是见一处涂抹,心中疑惑之下问了出来:“…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咦,道明,其后那句何故涂抹?”

    陈清一愣,心里尴尬的很,后而那三个字是‘终于献’。来颍川是为了游说荀彧,万一这话被这对大汉忠心耿耿的王佐之才瞅见,别说跟他走去投靠曹操,不一脚踹死他也算客气的了。讪讪一笑,陈大官人灌了口清酒,坐姿倒是端正,双膝跪地,唯恐一会儿随性给荀彧留下不好的印象。实际上,荀文若既然能与‘郭不羁’、戏忠这类为友,又岂会在乎这小节?陈清也只不过是求才若渴,一时未曾注意罢了。

    “哈哈,后而那三字,嘉到猜到了些许。”

    正值此际,郭嘉与荀彧二人并肩蹒跚而至,嗅了嗅席间渐渐充斥开的酒香,郭嘉舔了舔嘴唇,摇头晃脑的揣测道:“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唔,或许是止于献吧?道明,可对?”

    虽差一字,然其意却不失分毫,惊愕之余陈清摇头苦笑,即为鬼才,又岂会看不透大局?又有何可惊讶。

    放下手中的酒盏,陈清缓缓起身,弯腰拱手施了一礼,笑道:“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如奉孝所言,清前番正是这般思量,只是……如今天子尚在,虽外强中干,朝堂弱而诸侯强,然吾主诚心为汉,若得贤士相助,扫荡天下不臣,自可保汉室不倒。”

    急智二字,也非浪得虚名。既然郭嘉出难题,直接道破本意,陈清倒也顺水推舟,又绕了回去,惹得席间捧书稿研读的戏忠是忍不住笑出了声,不得不起身道:“道明来意,世人皆知,奉孝又何必刁难于他?先且不论汉存与不存,亡与不亡,文若即已来到,若不介绍,岂非是吾等失了礼数?”

    “哎,嘉方才就说,志才已是铁了心要随道明而去,文若你看,这就表忠了吧?”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惹来戏忠几个白眼,郭嘉这才清了清嗓子,摊手介绍到:“这位便是颍川名门荀家少主,自幼被天下歌颂为王佐之才,有经天纬地、鬼神莫测之能的荀彧、荀文若。这位嘛,天资聪颖,诈张角、诛张让,三年丰济南,有狡狐、急才之称的陈清、陈道明。好了,没我事儿了,喝酒去。”

    言毕,挥了挥袖口,耸耸肩自顾自的奔到戏忠对面盘腿坐了下去,满上酒就是一口大灌,弄得陈清、荀彧这两个初次相逢的人,尴尬不已。

    “咳咳、奉孝莫要虚言”荀彧责怪的看了眼飞快和戏忠拼起酒来的郭嘉,扭头略带歉意的向陈清弯腰施了一礼,道:“在下荀彧,方才奉孝之言皆是玩笑话,莫要太过在意。陈兄远道而来,彧未曾远迎倒是失了礼数,但请见谅。”

    揉了揉眉心,陈清最怕的不是别的,就是太讲礼貌的人,这荀彧说话斯文客气,反倒给他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虽然以陈兄相称,但陈清知道,若是无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恐怕很难说服他诚心投靠曹操。

    “无妨,文若兄之才,清虽在兖州亦如雷贯耳。倒非是阿谀奉承,诚然如此。反倒是清,受奉孝谬赞甚多。治济南,若非吾主明事理,怒斩贪官五十余,又岂有今日之繁荣?若非吾主心系百姓,愿从麾下众人之言,减少赋税,收城内豪强之良田分发百姓,又何来民生之稳固?再者,若非吾主一心向汉,陶州牧、卢中郎、陶州牧等大忠之臣,亦不会谏清往投辅佐之。”

    陈清的话说的很漂亮,饶了个弯,把一切功劳都推给了曹操,明事理、惜民如子、忠君爱国。这…无论哪一点拆开看,都可以称为贤良,然而陈清却巧舌如簧,归功到了曹操一人身上,如何称不上一明君?而这样一个明君,又有何理由不出仕辅佐?

    八尺之躯加之容貌英伟,荀彧足可称翩翩俊公子,比之陈清的白净,他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则是英气、正气。摇了摇头,荀彧嘴角泛苦,低叹一声,道:“陈兄实不负狡狐之名也来颍川仅有短短一日余,便可获奉孝、戏忠二人之引荐。”

    “意气相投也,同系苍生、心存家国天下,岂有不合之理?”虽然心中同样为此感到舒坦,畅快,有点小得意,但陈清仍是摆摆手,以言辞推托,又将话题绕到了天下之上:“今天子年幼,虽有司徒公辅佐,然西凉韩文约有董贼旧将李催领飞熊军并数万士卒投靠,实力大增,不出年余必然挥师东进。若不乘早图之,汉亡矣,诸侯动作亦必剧烈,如此,民不聊生、浮尸遍野,实天下之大不幸。吾主曹操,虽远居兖州,治地仅有陈留、济南二地,兵少将寡,远不如冀州袁本初之盛名,却亦愿为大汉尽一臂之力。实不相瞒,如今兖州牧一职势在必得,可惜麾下文官过少,无精通治理内政、军务之良才。故,今日清替吾主,特来颍川,求文若兄出山相助,以救苍生。”

    以荀彧之声名、家世,各路诸侯往来应征、请其出仕者又怎在少数?至少袁本初、孙文台这类的枭雄、豪杰派来的说客决不在少数。莫要小觑天下英杰,陈述利弊、言尽好坏、投之以利、诱之以情,皆是试过,诸如这类以对症下药,以汉室为利弊的也不是没有。相反,往往善说者,皆善对症下药,可荀彧却始终不愿出仕,起根本原因,就在于君主所为。

    袁本初虎踞冀州,招兵买马、张榜纳贤,其实力隐隐盖过刘虞、公孙瓒二人,且麾下兵多将广,如今更有河北名士田丰、郭图、逢纪、审配相助,按理来说,绝对是个适合辅佐,且实力最为雄厚的明君。之所以频频请辞,原因就在于当初讨伐董卓之际,他延误军机、迟迟不愿诛杀董卓的意图太过明显。而这样一个不愿保天下的人,荀彧这类忠汉之人又怎会投靠?

    猛虎孙文台经营江东多载,根基坚不可摧,同样麾下兵多将广,更重要的是,如今麾下谋士甚少。江东、江南为何?鱼米之乡也。从世家大族的角度去思考,适合荀家开辟市场,建立新地盘,且以孙坚屡屡派人前往游说来看,若荀彧愿从之,往投,必当被重用为其麾下第一谋士,对于世族发展更是大有帮助。但何故不投?很简单,当初联合军之际,有消息传言孙文台私藏玉玺。若真无此事,又何必星夜快马而走?

    其余诸侯不胜枚举,公孙瓒、袁公路、刘公山之辈,本就欲占山为王,又怎会心忧汉室?以荀彧之才能,看破这一点易如反掌,自不会前往相助。高阳刘玄德仍是雏鹰,虽治地赞声不断,各地豪杰往来投之,隐有明主之态,然却未有良机显露其忠君之心。就算遣书信于荀彧,恐怕也只会付之一炬,或是随处搁置。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实力也是审核君主最重要的一点。

    综上所述,荀彧在等的就是一个心系汉室、天下,忠君爱民的主。放眼天下,最为恰当、合适的人选,莫过于陈留曹操。诚然,纵使陈清此番不亲自远道而来,荀彧亦是有心投靠曹操,只不过这样一来,曹操对自己的重视也有了番更深的了解。毕竟,当初曹操招揽同族兄弟亦只是遣书信而去,几时像这般派麾下第一谋士、盛名远扬的陈清外出招揽过人才?

    “道明,莫要多言,彧自然省的。”荀彧微微一笑,松了松筋骨,将手伸向席内,打趣道:“席间美酒佳肴应有尽有,道明远道而来若是未能接风洗尘、盛情款待一番,有这般立着对语,彧必遭三叔责备,且先入席罢。”

    陈清点点头,荀彧自然这般说了,那必然会有个答复,再言之,从称呼上的转变,足可见方才的话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时若再多说什么,反倒不美。遂摊手作了个请,徐步归席,安坐于戏忠身旁。

    有些人的爽气是在酒桌内,有些人的爽气是在战场,然而荀彧的直爽、果断却多出现在大事、要事之上。行事果断,判断准确,这也是身为谋士、政治家的先决条件之一。

    坐入主席,举手投足间荀彧的儒雅气质总能给人带来种如沐春风的惬意。捧起酒盅,斟满一杯,朝席内三人相视微笑,朗声道:“往日吾三人喜以对联下酒,常常提及道明,恨不得一会。今日能有道明亲自到来,实喜事也这一杯,彧敬你”

    以袖口遮掩杯身,仰头饮尽后,荀彧话锋一转,叹息道:“屡屡欲与道明对上一番,只可惜,昨夜汝三人通宵达旦,饮酒作乐,恐怕彧已是错过了此事,惜哉、惜哉”

    戏忠嘿嘿一笑,朝郭嘉打了个眼色,后者立马会意,借着几分微醺,笑道:“如此,随道明远赴出仕于曹孟德不就得了?一来了文若心愿,二来又可遂文若夙愿。岂不妙哉?”

    “有鸿儒、谋者为友,以对联为乐;佐明君剑指天下,策马行天下。啧啧,实人生第一快事。”戏忠舔舔嘴唇,深邃双眼兹溜一转,精明的顺水推舟.

章节目录

三国之平民军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银民金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九十三章-主角是谋士身份的三国小说,三国之平民军师,十月阅读并收藏三国之平民军师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