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孩提时代就去过几次常熟小城,记忆中的小城曲径通幽,山环水绕,狭窄的青石板路染满苔痕,蜿蜒在一座座深灰色的独立小楼间。城很小,也很静,秀丽的虞山从城市西北角绵亘入城,给人一种亦都市亦田园的奇特感觉。

    直到很久以后才晓得,常熟竟然是江南有史可据最早的一座都市,早在商代末期,周文王的两位叔叔泰伯和虞仲,为了满足年迈父亲传位给三儿子、也就是文王父亲季历的愿望,借口采药,结伴远行,从遥远的关中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将这片山水相连的福地建成了当年南方绝无仅有的繁荣城池,那座高不过160丈的虞山,不但有着号称“虞山十八景”的优美风光,还蕴藏着一代又一代名人的遗迹,可惜儿时的我,只顾得上觊觎“王四叫化鸡”和汤汤水水的常熟蒸菜了。

    好在常熟交通便利,只要有心,重游的机会总是有的。

    琴川河清澈依旧,传说中如琴弦般秀丽的七条汊河却已被崭新的驳岸修整得看不出就里;青石板路已不多见,那些深灰色的独立小楼,也被一排排新楼所取代,街上人多了,车也多了。本来么,如今的常熟即使在富庶的苏南,也是屈指可数的富裕小城。

    不过山水亭园融为一城的格局依旧,“小城市、大园林”,果然名不虚传。翁同龢的故居方塔园风韵宛然,上次来时尚不开放的、清代著名小说家曾朴的曾园也已修葺一新,一园一景,别有洞天。

    十里虞山也如故,山上的树木,仿佛比当年更葱翠了些。修葺一新的城门城墙突兀高耸,略显得有些不协调。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一道道古朴的石坊无声地提醒您,这座山是一座圣地,是文气郁郁、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所在。

    虞山虞山,自是由虞仲得名。泰伯病逝后,虞仲被当地人推举为首领,建立了名叫“勾吴”的国家,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吴国的雏形,从某种意义上说,虞山可算得江南人的祖坟了。

    虞仲的墓冢就矗立在虞山之侧,一块块后人所立的石碑、石坊,寄托着后人对他们兄弟让国雅意的追思。“一时逊国难为弟,干载名山还属虞”,吴人是谦逊的,却也是高傲的,可以让出王位,却绝不屑向弟弟屈膝称臣,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种血性,是否从这开辟草莱的江南第一都市萌芽?

    言子墓便在虞仲墓左近,石碑石坊,同样不少。孔夫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名徒七十二,却只得言子这一个江南高足,而这位言子恰是虞山脚下生长的子弟。言子生于斯,卒于斯,给这座小城带来崭新的文化气息。墓志多谀词,名人且不免,但言子墓前康熙手书“文开吴会”四字,却是对这位“南方夫子”最得体的盖棺论定。

    当年虞仲“断发文身”,遵从当地习俗,不但推广了北方先进的文明,而且博得了当地人的尊敬和赞扬。也许是受了祖先“因地制宜,顺俗而化”的熏陶,常熟人的思想显得更开通、更务实,著名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禅院里却有石潭假山,船坞亭阁,宛然一江南锦绣园林,更绝的是,以首创“叫化鸡”出名的王四饭店正与禅院比邻,晚饭时分,鸡香檀香,缭绕成趣,颇有些滑稽。问一个中年僧人,“过午不食”的出家人如何耐得如此?他淡淡道:如此且耐不得,怎耐得百万红尘?

    “买朵灵芝吧,沾沾这里的福气”,兴福寺口的小贩不紧不慢地兜售着。小城风水的确与众不同,黄公望、瞿式耜、王石谷、钱谦益、翁同龢、曾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大名生动地告诉游人,这座小城在文化上是多么崇高,相形之下,这里自古至今,出了多少个宰相、多少个状元,反倒显得没什么要紧的了。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如今锦绣江南地繁华,又何尝不源于这座小城的青山碧水?

    “可惜你来早了几个月,我们常熟沙家浜的大闸蟹可是顶顶出名的哟!”

    午餐、晚餐,饭馆的老板都略带惋惜地说道。常熟曾有十大名菜、八大名点,可如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却只青睐大闸蟹这一口鲜了,本来么,油鸡刀鱼,起油豆腐汤这些寻常物事,在生活拮据的当年固可引人垂涎,却如何入得“食不厌精”的今人法眼?虞仲的因地制宜,和小城人的务实善变,想来也是时势使然呢。

    “怎么样,现在常熟不同了吧?”一个新朋友听得我是故地重游,不无骄傲地道:“再过几年,这里的变化会更大。”

    是的,很多地方都不同了,从如弦的琴川,到小城的轮廓线,这些变化,其实未必都让人觉得欣慰。

    “从俗而化”,虞仲墓边的石碑不是说得再明白不过?只要小城人觉得满足,那便是最好的。

    再说,虞山没变,小城浓郁的文化气息没变,这座当年江南第一都市的山川,仍闪烁着代代相传的人文光辉。

    离别时天色已晚,车行许久,窗外虞山,依旧绵延不绝。别了小城,也许我会再回来。

章节目录

武侠.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喵喵200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纪行-台,武侠.历史,十月阅读并收藏武侠.历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