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伊莎贝拉没怎么研究过1920年代的社会生态,  但“美国梦”在某程度上是构成这个浮华时代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所谓的“美国梦”,是从三百年前欧洲最早的殖民者来到美洲时萌芽的,他们大多是逃避英国教会迫害的英格兰清教徒,  来到这块新大陆上建立新家园。美国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又为他们提供了信心和积极性——也就是一个平等的机会,  不论出身贫富都有一样的生存权。

    人们相信在美国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实现梦想,并且经过努力不懈来获得更好的生活,赋予了美国梦各种积极的品格,包括自由、平等、创意、乐观、勤奋和坚持等。

    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  对金钱的追求始终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  然而来到现在,美国梦逐渐演化为对财富和物质享受的过度追逐。

    在现代再没有人谈“美国梦”,因为那是一个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世界,大多数人都认清了事实,那就是一夜暴富并不存在,努力也不一定能实现梦想。

    是的,的确会有人买彩票中头奖,  但人们并不会依赖这种极小的可能性,  社会一成不变的意识形态限制了他们追梦的决心——上学、念书、考试、工作……要脱离这个固有的框架并不容易。

    可是回到一百年前,  现时的美国青年大多都有一种病态的心理,会脱离现实去追求空想的个人幸福,  他们对“梦想”有着一种近乎于狂热的崇拜和执着。

    美国人对美国梦的信奉和坚持源自于美国经济步入最繁华的时代,  股票市场蒸蒸日上,爆炸式增长的消费造就了许多有钱人,  他们甚至不需要努力,  只要有一点头脑和一张会说好话的嘴巴就成了百万富翁,  这让美国人认为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总之,  当你谈到“梦想”,  美国人的dna就动了。

    何况从各方面来说,伊莎贝拉都是美国梦的最佳展示,她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番年龄便获得如此成就,就跟电影的主角一样,她有才华、胆色和勇气,给予美国人一种希望,让人觉得自己的梦想好像不再遥不可及。

    当她昂首的站在台上,散发着一种自信的气场,给人一种她在闪闪发亮的错觉,就如那在哈德逊河竖立的自由女神像,象征着某种人人都渴求的特质。

    大家好像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个光辉的未来,心跳不可思议的加快,觉得梦想真的会实现。

    一道掌声从观众席传出来,彷佛唤醒了众人,片刻间,就像星火燎原般,掌声迅速的传染了其他人,零散的掌声变得响亮,那不是礼貌性或者商务性的鼓掌,而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比利·克拉森边鼓掌边在内心感叹:这个女孩是怪物吗?

    他活到这把年纪还真没见过几个像伊莎贝拉·布朗特玩营销玩得这么出色的人,她好像把大众的心理提摸个彻底,永远能正确的预测到他们的反应……

    她将时事及社会局势结合自己的经历,建构出一个偶像般的人物形象,但要知道玩时事是很危险的,如果希莱尔的设计师不是她,这个品牌可能已经被玩坏了,然而她却一次又一次的演示了什么叫完美公关!

    在旁人看来,伊莎贝拉的成绩已经足够的不可思议了,可是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札信这个女孩能达到更高的成就。

    伊莎贝拉再回答了几个记者的提问便结束了是次的招待会,虽然她有安排一些酒水和点心供大家享用,但记者们都选择了火速回公司写稿子,务求在截稿时间前把文章送给编辑过目,排版然后投去印刷。

    不出意外地,隔天记者招待会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

    《纽约时报》:“伊莎贝拉·布朗特:我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洛杉矶日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22岁希莱尔设计师设基金会助女性就职”

    《芝加哥论坛报》:“她曾受性骚扰?希莱尔始创人成功背后的辛酸”

    《纽约每日新闻》:“我们都委屈了她?伊莎贝拉·布朗特隐瞒性别的真正原因”

    《路易斯维尔日报》:“威尔逊夫人:布朗特小姐是女性的榜样”

    《纽约时报》作为传媒界的大佬,它的报道最为详尽,不仅把伊莎贝拉的说话整合了一遍,还适当的引伸出相关的时事话题,唤起社会对职场的性别平等及性骚扰的关注。

    撰稿人比利·克拉森还指出:“伊莎贝拉·布朗特称品牌的名字叫希莱尔的背后原因是因为一位故友,她是布朗特小姐决定成为一名设计师的契机……”

    不得不说比利·克拉森的文笔真的很好,把伊莎贝拉说的故事写得可歌可泣:两个情同手足的小女孩在年幼时作出了一个约定,然而女孩后来意外离世,为了纪念这名故友,于是她以对方的姓氏为品牌命名。

    一般设计师都喜欢用自己的姓氏作为品牌的名字,所以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希莱尔的名字就是希莱尔,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段动人的故事。

    对纽约人民来说,伊莎贝拉已经是一名公众人物了,并且经过这次的屠版,增加了全国人民认识她的机会——无论你关不关心时尚,她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之中!

    因为伊莎贝拉不仅是设计师,还是一名知名的女权主义者,她出现在时事版的次数甚至比娱乐版还要多,像是她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被多次引用,引起了连番关于“公众人物是否有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讨论。

    而每每谈及这个议题,伊莎贝拉都会被拉出来作为正面的例子。

    基金会正式运行后,她还受到了多个妇女团体的公开表扬,指社会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公众人物为妇女发声。

    总言之,经过了时尚游行以及记者招待会后,伊莎贝拉名利双收,如今的身价水涨船高,媒体一致认为她这场翻身仗打的很漂亮,公关手段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甚至被业界人士拿来研究和分析,更有人指出她的背后很可能还另有其人在指点。

    对她的争议肯定是有的,毕竟她不是钞票不能做到人见人爱,但这次事件给她和希莱尔树立了一个正面而健康的形象,确立了希莱尔在一众顾客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一跃而成美国一线的时装品牌,这正是她最主要的目的。

    ……

    十一月,希莱尔扩展了三家分店,分别位于洛杉矶、休斯敦以及旧金山,伊莎贝拉更顺势在纽约设立了第一家的高级成衣店,先前在巴黎发布过的“黑寡妇”系列正式上架。

    在开幕的第一天,高级成衣线就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纽约富婆的消费能力果然不容小看,即便最低的定价是一百二十美元,这个价钱在普通成衣系列都能买一个套装,在这里只能买到一件入门款的外套,然后部份款式还是直接卖到缺货,营业额直接超越了相隔三条街的旗帜店。

    全线缺货肯定是空想,因为高级成衣的定价让大部份人都却步了,买家非常的小众,然而在开幕那天的人流依然络绎不绝,彷佛全纽约的富婆在聚集在这里。

    “这股希莱尔潮什么时候能停息?”——《纽约邮报》以此为标题,指出天天都能看见时髦女士穿着希莱尔套装在纽约街头炫耀似的行走,在文章的结尾笔者还抱怨似的道:“以往在街上看见穿西装的肯定是男人,现在都要停一停仔细的观看了,难以想象纽约的时尚潮流就这样被掌握在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孩手中。”

    “为了买到希莱尔的衣服,女孩们都不择手段了。”《纽约每日邮报》以轻松幽默的语调去描述这个现象,“负担不起高级成衣?没关系,把一周的薪水存起来,普通成衣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再不济还能穿丈夫的西装外套,配一条时尚的粗腰带,这不就是希莱尔套装么?”

    哪怕目前还没有海外分店,伊莎贝拉却开通了海外订购服务,只是她无法分身去亲自处理海外经销的事情,而是在英国法国都找了代理。

    因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伊莎贝拉的话题性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小报的宠儿,也就是八卦的对象,幸好狗仔文化在二十世纪并不盛行,不然她的私生活肯定要受影响。

    无论外界对她的讨论有多激烈,伊莎贝拉目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搬家。

    希莱尔每天能给她带来数以万计的进帐,除去各种的开支,净利润过万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她在挑房子的时候一点都不手软,最后她看中了一个位于纽约近郊的独幢,带前院和泳池,虽然在郊区但是开车去工作室不过是四十五分钟以内的事情(她也换了一辆更贵但是更快的车)。

    即便在上辈子,伊莎贝拉亦不曾住过这么大的房子,她现在甚至能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工作室。

    私人工作室刚装修完毕,伊莎贝拉却没有多少时间能使用。

    因为在十一月中旬,政府颁布了一条新法例——禁酒令。

    两个月后——也就是1920年的1月16日,禁酒令会正式实施,全国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酒精饮料。

    对酒徒而言宛如世界末日,但是对某些人而言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商机。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综名著]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半只肉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99章 第 99 章,[综名著]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十月阅读并收藏[综名著]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