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388科学研究计划

    经过测试后,孟享发现一级v3火箭弹的性能和v2差不多。

    长13米的v3载着一吨的弹头,最远射程达到了300公里,比v2的322公里少点,最大飞行速度也是8马赫。看似最大射程少了,但精确率却大大提高了,而且也比短了半米长。最关键的还是价格便宜。综合考虑可以直接代替v2。

    至于身为巡航导弹鼻祖的v1,因为时速只有644公里,二战后期的很多飞机都可以追上它,把它击落或者用飞机的尾流把它吹偏,加上射程也不过才322公里,准确率也一般,造价也不低,所以孟享也是直接舍弃了。只是生产出来了几个样品供钱学森等人研究。

    v3虽然有了,但孟享没打算直接大规模应用。

    一个是v3此时只有一级,并不是和基地一样的等级。而后边的升级也需要功勋。虽然不知道升级后的性能怎么样,但一辆二级v3远比两辆一级v3要好得多。还是少量生产尽快升级为好。

    二是v3这种武器的精确率虽然有了提高,但300公里处依旧偏差10公里,虽然这比v2一大半偏差30公里以上要强一些,但孟享依旧不敢用它来攻击华夏内的目标。若是一旦偏差,没有攻击到鬼子倒是把华夏百姓给炸死,那可是得不偿失了。

    日本人打算买长门号,孟享巴不得给他们,等他们攻来的时候,凭借着后门定位和基地智脑的辅助,v3可以直接打到他们的头上去。

    “还是精确制导好啊!”孟享感叹道。在主基地的一万公里遥控范围内,所显示的只有建筑物的标示。倒是在基地直辖区内,可以显示克隆兵的定位。但鬼子不等进入了基地直辖区,就先被消灭了,根本用不到这种定位。要不然派条狗狗过去都可以引导导弹准确攻击了。

    不现实的事情,孟享也不多考虑,直接生产了十辆v3。每辆需要耗费战车工厂两条生产线三天时间,v3火箭弹则是只需要一条生产线一天时间即可生产一枚。等到它们生产了出来统一拨付给了二炮部队。

    德国人在二战的导弹还有不少。

    比如地空导弹德国人就研制了莱茵女儿、龙胆草、蝴蝶、瀑布等,但都没有投入使用。它们的性能也不是很好,而且价格昂贵用,一次性的投入还不如直接生产飞机合算。孟享也只是制造了出来几个样品来供越来越庞大的火箭科研组来研究。

    再比如空地导弹,德国人40年发明了最早的hs-283a-0型,后来43年7月又研制成功了无线电遥控的hs-293a-1型,并在8月份从飞机上发射击沉了美国的白鹭号护卫舰。也算是最早的空舰导弹了。它炸沉了盟军的十几艘舰船,其中不止有护卫舰,还有驱逐舰和巡洋舰。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百分之四十。它的最大射程18公里,可以远距离攻击,这也算比较实用的一种了。孟享已经开始生产准备了,不过不会轻易动用。

    诸如专攻舰船水线以下部分的gt1200,以及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的空舰导弹he zitterrochen,都是还没有施展本领,德国人先败了。孟享也只是先那他们来当样本来研究。

    44年,德国人还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有线制导的空空导弹x-4。一样没有投入使用,德国人就战败了。x4的射程虽然有5公里,但这样距离目测困难。实用的距离是5米,这样也可以在敌人的机炮范围之外进行攻击。但此时先锋军的空军面对日本人占有优势,是在不值得耗费导弹攻击。孟享只是把它们生产了十枚,一是用来做研究,一是用来作为储备。

    德国人还在x-4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专门攻击坦克的x-7。但日本人的小豆丁坦克连m2大口径机枪都可以打穿,实在不值得用导弹来攻击。

    还有反辐射的导弹冰雹,但此时日本人连雷达都没有研制出来,对目前先锋军来说也不实用。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灵巧炸弹。德国人研制出了世界第一种成功的灵巧炸弹,由1400千克穿甲弹和弹尾组合控制翼组成。通过飞机扔下来,由轰炸手用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操纵。曾经击沉了意大利的战列舰“罗马”号和英国巡洋舰“斯巴达人”号,重创战列舰“意大利”号、重创美国巡洋舰“萨凡纳”号和英国轻巡洋舰“乌干达”号等,战果惊人。这个精确的轰炸倒是很实用,即使造价高一些,但有些轰炸任务,比如轰炸桥梁、建筑等目标,几枚灵巧炸弹可以解决,普通炸弹却需要几倍甚至十几倍来完成。舰船的轰炸更是让孟享动心,他已经开始积攒这种灵巧炸弹了。

    总之,德国人导弹和火箭造了一大堆,最后却都便宜了美国人和苏俄人。德国人的人才和部分核心资料被美国人搜刮走,其他资料和实物被苏俄人带走。这才让两国快速的在战后研制出更加实用的导弹,并把卫星送上了天。

    德国人那些对地的、对空的、对舰的导弹,在开启了限制后,基地也可以制造了,型号之多着实也让孟享大吃了一惊。但这些大部分对付日本人暂时还用不着,加上这些导弹造价都不低,半价的优惠也是让孟享感觉吃不消,性价比不合适使得他们都作为技术储备进行研究。

    为此,火箭研究组成了火箭研究实验中心,其中的五六十人一下子扩大到了三百多人。

    孟享也没有强求钱学森领导着这些人很快就能有所成就,导弹火箭这类高尖科技不是比着样品就能很快研制出来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多复制另一个样品,而无法进行更多的创新。

    “要打好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孟享一再强调。实际应用有基地可以支撑,别的国家至少也才刚刚起步,不急着抢占先头堡。这三百多人需要的是时间和发展空间的培养,一旦他们培养起来就是未来华夏火箭事业的奠基人。

    戈培德的经验和样品的实践教学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孟享的目光不仅仅是注视到了导弹和火箭。

    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孟享就根据后世的发展草拟了一份科学发展规划,瞄准了二战发展起来的高科技技术。类似后世的863计划,孟享也以代号称呼为388计划。导弹和火箭的基础科学研究只是其中之一。其他比如雷达、喷气式发动机、计算机、激光等都被列入了其中,甚至核弹技术也开始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

    雷达的技术组现在时束星北来领导研究,受过多位名师指点,还曾在爱因斯坦的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员助手的他,在45年早出了华夏首部雷达。这个华夏第一,孟享有点印象,所以还是让这个华夏雷达之父来主持研究雷达技术。同样不要求出成果,只要求那一百多人打好基础。

    航空发动机实验室同样也扩展到了三百来人,只是其中一半还是在校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其中的吴大观还是个大二的学生。很多人都是头一次接触,就连孟享钦点的吴仲华也是从头开始学起。

    后世的航空发动机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楚,在于航天事业的一对比下,简直是让人打击自尊的无语。面对后世神舟系列捷报频传,华夏的航空事业却总是屡屡面临着发动机的问题,而受制于人。

    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海军的数米度日和陆军的大裁减,唯有空军兴盛起来,带动着国内航空业的特殊关照,一切优惠条件首先对航空和航天业开放。但就是这个特殊照顾,却使得航空业成了唐僧肉。同时也造就了华夏的航空部门,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是典型的败家子管理方式。一个领导上台了,就很有针对性的推翻上一任领导的计划,然后不切实际的实行自己的一套。结果造成了华夏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多次中途夭折,多次半途而废。有多少时间、经费和感情因此付诸东流。

    钱学森是幸运的,因为他能指挥得了航天事业,领导们给了他足够的权力和尊重。而华夏的航空内同样是国际著名科学家的三元流体力学的创始人吴仲华却是最倒霉的。

    吴仲华是三元流体力学的创始人,说是一代宗师当不为过。50年代初他发表的《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普遍理论》论文,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氏通用理论,其主要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60年代,又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基本方程组。吴氏通用理论在国际上已广泛地应用于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他领导研究发展的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也在国内广泛应用。即使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英国等所谓的发达国家中,吴仲华的徒子徒孙也为数不少。后世里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老外总说发动机的压气机是个理论部件。我们这边专家的领导就装模作样询问了,压气机依靠什么理论?老外就说了,就是贵国吴仲华先生创立的三元流体力学哇!

    而吴仲华只是航空工厂当中的一位曾扫过大街的普通技术专家,没有权力影响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他的价值后世主要体现在了谈判方面。比如后世某段时期跟英国人谈判买三叉戟飞机,谈着谈着谈不下去了,华夏代表就把吴仲华叫来,英国方面一看老师来了,立马杀价。怎么也得给老师个面子啊!

    可他的主要作用也仅限于此了,国家的飞机发动机水平也仅限于人家的脚跟水准了,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始终在国外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打转转。直到孟享从那个时空穿梭而来,华夏依旧老犯着心脏病。

    所以这个时代,孟享早早的就开始打造基础,航空发动机的规模是最大的。他们仅仅研究喷气发动机,活塞式发动机等由另外一个内燃机实验室来研究。但仅仅这个喷气发动机,就有空气喷气和火箭喷气之分。火箭喷气是火箭实验中心的研究项目,而空气喷气中又有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涡轴发动机桨扇发动机等。限于此时的条件,此时主攻的重点涡喷发动机和涡轴发动机,但仅仅涡喷发动机就让众人头疼的。幸好他们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喷气式发动机的创世人弗兰克.惠特尔。

    当惠特尔23岁获得喷气式发动机的专利的时候,29年的天空中是活塞式发动机的疆域。人们对惠特尔的毕业论文中提到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原理不感兴趣。直到35年,他才获得了一个银行家组成的商行的资助。37年,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造出了第一台涡喷发动机。

    此时英国皇家空军才开始对之资助。并签了合约。但因为长期辛劳,惠特尔的身体状况已经变得很糟糕了。加上第一台发动机一直不稳定,无法持续正常运转。即使第二台发动机也是仅仅稳定工作了两个小时就解体了。陆续的所有的合作者都离他而去,惠特尔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一直关注他动向的孟享大喜,通过3月份就安排在他身边学习的两名华夏留学生的牵线搭桥,邀请他到华夏来研究,并免费替他治疗身体。此时情绪最低落的惠特尔只是稍稍犹豫就答应了。

    正是由于惠特尔的加入,航空发动机的编制才一下子扩大到了三百多人,毕竟此时华夏的大学生稀缺的很,一共才十几万人。各行各业都缺人才。孟享的388计划也缺少人才使得一些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比如,光学实验室的激光项目,此时还无人研究,孟享记得的那个王大衍此时正在英国留学,学习应用光学。孟享也不愿意及早打断他的成长轨迹。此时的光学实验室只是在龚祖同的带领下消化吸收着那个威廉送来的一些光学玻璃的技术资料。

    计算机项目也是同样刚搭起框架,有刚到特区不久的华罗庚来主持这个新的项目。但他手底下此时仅有十几个,而且都是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知识。而他的主要工作也是在数学研究中心编写着他的论文。

    倒不如王淦昌领导的核能研究所人多,国内由于条件缺乏,研究数学和理论物理的人才很多,吴有训领导的物理实验中心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才使得核能实验室很快组建了起来。

    388计划进行的很不顺利与国内的人才缺乏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几个尖端人才也不管用,需要下边金字塔式的科技人才基础把顶尖的人才托起来,他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孟享也在为此夯实着基础。除了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外,特区内新成立的大学毕竟师资缺乏,最快的方式就是吸取别人的经验。孟享的留学计划不断在扩大,到现在为止已经资助了一万名学生和学者去国外学习和深造了。即使是388计划中涉及的人也随时可以去国外进行深造,毕竟此时国外的科技更全面,对华夏也没有太多的技术***。

    这些人或者两年或者三年,每年都是一千大洋。为此,孟享每年都要拿出一千万来资助这些人来学习和生活。而在39年还有近万名学生和学者又将迈出国门去留学深造。

    他们去的国家,孟享不会傻乎乎的都集中到美国,以免出现一种声音的论调。

    日本和苏俄是坚决不去的,那都是危险的地方。

    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都是学生们留学的地方,只要避开那些战乱之国问题不大。二战的阴影虽然笼罩,但对于华夏的学生却是没有太大影响。相反趁此机会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接触到那些科学界大牛的机会。

    即使二战爆发后,孟享依旧不会停止派遣学生去学习,二战是华夏赶超世界强国的良好机会。

    这些留学的费用,孟享卖上一艘战列舰就全有了,然不似中央政府那般拮据。

    但孟享还想着在国外开展一些产业,一是为了赚些钱,二是为了让留学生们有个落脚之所,把他们团结起来。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章节目录

抗战之红色警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大刀老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362章 388科学研究计划,抗战之红色警戒,十月阅读并收藏抗战之红色警戒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