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火耗的辩论已进行了三场,各学术、派别的儒生、士子纷纷下场舌战。

    最酣畅的第二场,参与辩论的两派加起来有二十人之多。

    千盏楼成了辩论的非约定官方地点,凡有辩论必挤的人山人海,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雅间儿已是千金难求。

    千盏楼的老板也是个好风雅的人,竟愿意免费给在场的所有人提供清茶,一时举袖为云。

    连楼梯上都站满了人,跑堂的小二端着茶壶脚不沾地的忙活。

    到了这第四场,终于惊动了两位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一个是京中鸿儒梁闳,另一个是受邀来京的江南鸿儒凌退思。

    其实这两人从辩论一开始就已隔空较量过了。

    第二场辩论中占尽上风的举子王显是凌退思的门徒,而第三场辩论中稍显一筹的儒学生马敖则是梁闳的弟子。

    两位大儒在千盏楼‘约架’,这样的场面谁能不来,更何况火耗还是与民相关的事。

    凌退思不是为了辩论特地从江南赶来的。

    去年,陛下下旨请他从杭州北上京城,参与今年春闱的阅卷,虽无抉择之权,确有建议之责。

    凌退思租住在燕子坞,一处临水的房子里,故今日驾轻舟沿着永定河而上,只身赴会。

    相比凌退思,梁闳排场就大多了。

    他虽也只马车一乘从城北而来,车后却跟着二三十门徒弟子,皆青衣方巾。

    这些儒学生倒也不是梁闳组织起来耀武扬威的。

    实在是梁闳学生多,又约好一同往千盏楼来看热闹,纯粹自发组成。

    徐慕欢仍在那处雅间儿里,今日还带着徐文嗣。

    “辩了这么多日,两位大儒都惊动了,竟一个官员都未出面。”

    徐文嗣只觉蹊跷。

    这架势倒显得处江湖之远的人更忧其民,而那些处庙堂之高的全然不闻不问了。

    “你呀,还是年纪太小,阅历少。”

    慕欢喝了半碗茶笑着说:“若无京兆府准许,千盏楼怎敢聚集这么多人围观,还敢公然吵闹政事。”

    “还有,凌退思入京是来阅卷的,如今春闱刚结束,尚未放榜,若不是朝廷准假,他岂能分身出来参与辩论?”

    “你想想第二场那场混战里,是不是有一部分举子、学生经常去拜谒某府大人?”

    徐慕欢这样一提点,徐文嗣豁然开朗。

    原来不是没一个官员出场来辩,而是他们不方便出场,但并不耽误这些官员派出自己的心腹、好友、门徒来代替自己发表意见。

    “那您觉得哪位先生今日会更胜一筹?”

    慕欢不假思索道:“两人名气、实力不相上下,不辩还真不敢说。”

    不过徐慕欢心里也暗暗欣喜,一开始辩论火耗的观点还是治与不治,到了第二场辩论时,不治的声音彻底没有了,变成了若治,该如何治。

    可见虽有人不想改变弊端,试图搅浑水,但民心所向,终于埋没了这种声音,将火耗一事引到正道上去。

    “凌先生阅卷繁忙还能抽出时间与老朽就火耗交流一二,真是不胜荣幸。”

    一见面的两人客套寒暄,给足了面子的互相吹捧。

    “梁先生也曾受邀春闱阅卷,今日前来一会,得此机缘与先生交流心得,也是天意。”

    大儒间舌战可跟巷子里三姑六婆骂街,老翁关门骂孙子不同,文人雅士的姿态要拿足。

    在清高文人的心中,对手即是一面镜子,对手越强大意味着自己越不可战胜。

    正如一阴一阳、一天一地,能分庭抗礼的才配站在对手席上。

    场面随即静了下来,两位老先生略低哑的声音都衬得清晰、响亮起来。

    “彼时齐王纳谏,群臣吏民皆能面刺,如今火耗一事能在这样的场合公开交流,畅所欲言,真是河清海晏,百姓之福啊。”

    两人进入话题的节奏与他们的语速一样的徐缓。

    凌退思明着只颂扬了政治清明,暗是颂扬君主,毕竟清流士子是不屑于谄媚、阿谀的。

    “群臣吏民也不辜负圣上。”

    梁闳向南,皇宫的方向一拱手,以示尊敬。

    “这几日就火耗辩的何其精彩,良策、妙论层出不穷。”

    梁闳又说:“第二场辩论里有个观点就很直率,这位小友说,火耗繁重在于监管。”

    “朝廷虽准许官银流通于市,非需要无需熔铸,少一部分折损,但也疏忽了百姓对于碎银的需求。”

    “官方不设置熔银府衙,只授发资格,产生了大批持牌做生意的熔银机构,货币质量、火耗高低良莠不齐。”

    “甚者还有为了获得资格的商贾走旁门左道,行贿赂之事,只为取得资格。”

    “不然也不会有人提出火耗根源在官员不够清廉这一观点了。”

    凌退思听罢微笑点头。

    “不论怎样监管,责在人而不在器物。”

    “当初未减少苛捐杂税,朝廷减少赋税名目,各州府衙门统一缴纳银饷,由此而来火耗,这一举措是好的,可惜总有不廉之辈。”

    两人既狡猾又聪明。

    他二人心照不宣的均未亮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将前三场辩论产生的观点和论言拎出来加以阐述。

    在详述的过程里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论点和方策的支持,自然也会贬低某些不赞同的观点。

    凌退思语毕,人群中一个儒生请教道:“凌先生,您是赞同张久安和王显的观点。”

    凌老仍微笑,坦然对众人讲:“监管是否合理,是否能找出更合理的监管方案,另做辩议,单就火耗如何降低来看,廉确实是症结。”

    “子曰,十一而税,王者之政,只拿近的举例子,去年江南赋税接近十四取一,按先贤所言,这已是王者之政,然十四取一最后变成了九取一,火耗高达五分,除了官员的廉洁出了问题,老朽实在想不出别的了。”

    此言一出气氛一时更岑寂。

    凌退思这番言论无异于当众剑指户部负责税收的官员,讽他们不廉洁。

    “若是官员贪腐不解决,依梁先生的见解,将熔铸权力回收,火耗仍会居高不下。”

    “贪官哪有抓完的一日,不廉火耗就无解了吗?”

    梁闳与凌退思听到来自人群中的此问,不由得都笑了。

    梁闳道:“贪官是抓不完的,但肃贪能让火耗从九取一变成十二取一或是十三取一,不正是降低火耗的初衷吗?”

    “天地之伟尚有残缺,何况人性,能减小弊病带来的危害,民众压力得以减轻,这也是王者之政了。”

    “正是此意。”

    凌退思起身拜道:“知我者梁先生也。”

    大家本是来看大儒‘吵架’的,可谁想大儒没吵起来,倒互相欣赏赞同起来。

    有关火耗的辩论,竟像是投石入水,开始动静大,中间荡起涟漪层层,到了最后竟恢复平和,水平无波般。

    “凌先生,梁先生,这几日辩论下来,您两位觉得有哪些人适合登殿?”

    这问题一处,人群又沸腾起来,都在窃窃私语。

    凌退思微笑捋须,梁闳笑着喝茶。

    最后还是梁闳答道:“我想陛下自有圣断。”

    ……

    千盏楼的局散了后,徐慕欢驱车回府,因辩的不长,到家时还不到晚饭的点儿。

    俞珩今日回来的也极早,甚至徐慕欢都怀疑,他最近的公务就是盯着千盏楼的辩论,内边结束他也就下班了。

    他换了常服坐在慕欢对面吃果子解渴,说:“听说今日去看热闹的人无不意犹未尽,败兴而归,说两位大儒根本没辩起来。”

    “我倒觉得静水流深。”

    “怎么讲?”

    俞珩一挑眉,眼里有光的看着慕欢问。

    “前三场辩论,该出的论点、方策都说的差不多了,即使两位大儒亲自到场也说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提不出什么警世的箴言。”

    “他二人却在众多观点、方策里各挑了一个最重要的拎出来。”

    “梁先生说监管,凌先生说肃贪,而这两件事恰恰就是火耗高的根源。”

    “照我看,两位大儒虽一南一北,但对待火耗却是殊途同归。”

    慕欢见俞珩脸上带着略有深意的笑,大胆揣测说:“两位先生是不会上殿辩论的,如果我没猜错,最后上殿的一定是持这两个观点的儒生。”

    “娘子,你能猜到反方选谁上殿我才算服你呢。”

    “别的我猜不准,但我觉得会有内个太学典学孙学思。”

    提起这个人,慕欢真是说到俞珩心坎里去了,他一时激动起身坐到慕欢身边去,一副相见恨晚逢知己的架势。

    “你还真猜中了一个。”

    她仍得意的晃脑袋,晃得一双珠玉耳坠子打秋千般。

    “辩了四场了,只有他提出不治这一观点,且第一场就冒出来,他不是卓府的心腹谁能是。”

    “那些一腔孤勇、单纯辩论的儒生们论点虽青涩,方策也都不尽如人意,可初衷是于民有利的,唯独这个孙典学,口中尽是诡辩之谈。”

    “哪日殿前辩论定下了吗?”

    俞珩敛了神色,起身望着门外阴恻恻,欲来风雨的天色,答:“五日后。”

    

    42497_42497582/689748571.html

    

    。wap2.idzs.cc.co

章节目录

重生之不甘零落身为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西陵小珩g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百六十章 群儒辩斗火耗(三),重生之不甘零落身为尘,十月阅读并收藏重生之不甘零落身为尘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