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是巧了,就在李大德在井陉关拍着桌子骂街时,他爸在两仪殿也在拍桌子骂街。就连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针对的对象不同。
李大德是在骂他爸,他爸则是在骂朝臣。
确如前文所说,当皇帝在早朝之上命陈叔达草拟处置叛臣的诏书时,当场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倒不是对李密有什么同情或认可,大伙更多的其实是反对搞株连,并就赵君德在内的几位官员的处理有异议。
就如同此前的承恩宫变,本欲大开杀戒的某皇帝也是听了劝才改判案犯却又“劳动改造”的。原本很正常的一件事,可在后者心怀猫腻之际,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
李渊觉得,这些人准是看出了什么,才会这么激烈的反对。
当初刘文静举荐赵君德领兵不是秘密,甚至在前者有意的宣扬之下基本搞的内朝官员人尽皆知。这样一来,后者罪责的定性,将直接影响刘文静以及门下省部分官员所要负的连带责任。
若他只是临战抗命或是桀骜难训、贼性不改,那后者顶多就是举荐不当了事。可他要真是个叛逆之人,事情就严重了,刘文静想不死都难。
“陛下还请息怒,臣倒是觉得,众臣所请并无逾越之意。”
能在这个时候还这般随意插嘴的,满大唐除了某皇帝那几个宝贝儿子,也就裴寂有这待遇。
不过这一次不等他说完,老李已然是不爽的瞪了过去,哼道:“怎么?裴监莫非也觉得朕处置不当,要包庇那逆贼吗?”
“非也非也!”
前者微微摇头,先是上前扶了扶快要掉地上的笔海,接着便严肃道:“李密及其从属枉顾圣恩,举兵谋反,万死难赎!臣只是觉得,众人之所以反对此诏,其实是恐陛下再开株连之罪耳!臣斗胆,还请陛下降旨,法外容情,赦免众犯官家眷之罪,以示圣人之慈!”
“是这样?”
老李皱眉,先是瞥了一眼在侧躬身的张半月,接着便低声道:“裴监,你说,李密这厮举兵谋反,肇仁事前到底知不知情?”
这其实已然在露底了,等同于告诉裴寂,他这此番处理李密从属也是关系到对刘文静的处置。
若真开释株连之罪,那他可就没由头处置后者了。毕竟到目前为止,除了其小妾的供词,全无证据能证明后者与这件事有关。
不过随着话音落下,除了某当红内侍大班身子颤抖了下外,某大唐宰相却并无意外神色,反倒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笑道:“所以臣下只求陛下特旨恩赦,而非开释。”
“哦,此言怎讲?”
李渊一听就激动了,急忙起身拉过他的袖子,同时又挥手赶某大班出去把风。
待殿内只余两人,裴寂便在龙椅上翘着二郎腿,故作叹息道:“某与肇仁贫贱相交,知其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观其手段心胸,却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原本为友,或容其行。然某添为大唐宰相,不能不为天下百姓所虑。而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内藏汹涌。其丑言怪节已经露,又心怀怨愤,若此番得蒙恩赦,恐未必会感陛下之恩,反贻后患矣。”
到底是什么后患,后者没说,前者也没问。但两人这般心照不宣,想必还是有的。
“可朝臣认定了朕乃携愤株连,群起反对。此事又难言明,这该如何是好!”
老李嘬着牙花子表示蛋疼,还不等想出个一二三来,殿外便响起了张半月的求见声。
“喊什么喊!朕与裴监在叙话,闲杂人等一概不见!”
前者抬头怒吼,可未及话音落下,某大班那带着哭腔的声音已是让他惊得站了起来:
“启禀圣人,百、百骑司东南急报,郓城被夏军所陷,何大将军他,他薨了!”
“哐啷!”
殿内似有什么东西摔落在地,隐随某宰相的惊呼。
不待外间之人反应,殿门便被推开,一抹明黄色的袖子探出,把张半月给揪了进去。
“你说什么!哪个何大将军?郓城有淮安王三万大军驻守,如何会失?”
李渊一席话,当场就让后者跪了下去,高举着一封尚未誊抄到奏表上的字条,就只知道哭。
字条虽小,但托文言文的福,这内容却真心不少。
虽然此战的经过李神通不敢瞒报,但细节之上却是可以做些手脚的。比如说把观城之败的原因归咎为原赵君德部众的阵前倒戈,致使被敌军抓到机会以骑兵破阵,从而兵败。
反正当时老黄和司马长安都不在场,他怎么说怎么是。
虽远隔千里,但这黑锅,依旧精准的扣到了赵君德的身上。
可以预知的是,这一次朝臣怕是再没理由反对老李处置赵君德了,由此可知,刘文静也大抵是死定了。
但老李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也不知道为啥,每一次李唐夹杂他微操的对外征讨,结局总不是那般美好。反观他不怎么理会的战事,却莫名其妙的总赢。可明明他又非不知兵的皇帝,在没做皇帝之前,人家是正经右骁卫将军来着。
这结果,就特么离谱。
郓城既失,意味着唐军势力已然完全脱离了山东一道,甚至比此前窦夏还狼狈,根本就是被赶出去的,还折损了一位开国县公。
不算而今时空在浅水原战损的两位总管,何潘仁大抵是李唐开国以来第一位死在战场上的大佬级人物,还是皇帝最喜欢的那种非世家出身的草根孤臣。
“诏窦抗、萧瑀、陈叔达、任瑰来见朕!”
老李抬脚把哭了一脸鼻涕的张半月踹了出去,后与裴寂对视,相顾无言。
这人啊,就容不得有半点忘形。稍有疏忽,老天爷就会从你身边取走点什么。
“陛下,何大将军原是长公主麾下,其同袍故旧多有在云州者。如今北境尚未安稳,那罗艺举兵汹汹,未知其意,是否下诏安抚一下才好?”
裴寂适时出言,谁知老李听罢先是点头,继而又皱眉摇头。
有关何潘仁的死讯,他的看法与老黄出奇的一致。且先不说李秀宁那边会作何反应,单这消息传到太原,某杠精会有何反应他却是能猜得到的。
不能叫这货知道!
现在的李唐,正值春耕的关键时刻。加之新占之地岁前赈济灾荒,平粮价,发种子,已然把国仓掏去一半。他能不能笑到年底,就看未来这几个月的忙活了。绝不能在这时再起兵戈。
“传诏,令淮安王李神通并怀州刺史约束麾下兵马,在中枢最新诏命下达之前以防御为主,莫要擅自起衅!”
老李耐着性子说完,到底还是没能忍住叹息,又接着道:“何大将军之事,先不要声张……待战事完结再行追谥罢!”
彼时无论是老李还是黄君汉等人,都下意识的觉得这种事不能叫某赵王知道,否则后者定会不顾一切的大打出手,却很少有人从头到尾去回想,李大德每一次貌似任性的决定,背后是不是真如大伙猜测的那般不计后果。
或者恰恰相反,某杠精之所以做任性状,大概率是源于他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说辞。
比如他当初为什么一定要把刘武周给调走。
真要不计后果,当初上任并州大都督的第一天他可能就把这货给弄死了,才不会容忍后者现下顶着秦王府统军的名头在长安吃香喝辣。
不过这一次,何潘仁的死讯却是真真捅到了他的怒点上,而后发生的一些列事,更是让他有些上头。
得陇望蜀,可从来都不是某一类人的特性,而是人的共性。
大抵是老李的退让以及黄君汉等人防守的做派,给了窦建德以“唐军也不过如此”的错觉。在克下山东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卫州。
三月五日,大夏中枢一纸檄文,将许逆宇文氏父子并从犯伏诛的消息传檄天下,于此同时,大将高士兴携信都五万步卒南下,与张青特汇合,联兵裴仁基,再次逼近顿丘。
彼时已然被薛万均率军迎到蓟县的李大德,正好得知这一切。
李大德是在骂他爸,他爸则是在骂朝臣。
确如前文所说,当皇帝在早朝之上命陈叔达草拟处置叛臣的诏书时,当场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倒不是对李密有什么同情或认可,大伙更多的其实是反对搞株连,并就赵君德在内的几位官员的处理有异议。
就如同此前的承恩宫变,本欲大开杀戒的某皇帝也是听了劝才改判案犯却又“劳动改造”的。原本很正常的一件事,可在后者心怀猫腻之际,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
李渊觉得,这些人准是看出了什么,才会这么激烈的反对。
当初刘文静举荐赵君德领兵不是秘密,甚至在前者有意的宣扬之下基本搞的内朝官员人尽皆知。这样一来,后者罪责的定性,将直接影响刘文静以及门下省部分官员所要负的连带责任。
若他只是临战抗命或是桀骜难训、贼性不改,那后者顶多就是举荐不当了事。可他要真是个叛逆之人,事情就严重了,刘文静想不死都难。
“陛下还请息怒,臣倒是觉得,众臣所请并无逾越之意。”
能在这个时候还这般随意插嘴的,满大唐除了某皇帝那几个宝贝儿子,也就裴寂有这待遇。
不过这一次不等他说完,老李已然是不爽的瞪了过去,哼道:“怎么?裴监莫非也觉得朕处置不当,要包庇那逆贼吗?”
“非也非也!”
前者微微摇头,先是上前扶了扶快要掉地上的笔海,接着便严肃道:“李密及其从属枉顾圣恩,举兵谋反,万死难赎!臣只是觉得,众人之所以反对此诏,其实是恐陛下再开株连之罪耳!臣斗胆,还请陛下降旨,法外容情,赦免众犯官家眷之罪,以示圣人之慈!”
“是这样?”
老李皱眉,先是瞥了一眼在侧躬身的张半月,接着便低声道:“裴监,你说,李密这厮举兵谋反,肇仁事前到底知不知情?”
这其实已然在露底了,等同于告诉裴寂,他这此番处理李密从属也是关系到对刘文静的处置。
若真开释株连之罪,那他可就没由头处置后者了。毕竟到目前为止,除了其小妾的供词,全无证据能证明后者与这件事有关。
不过随着话音落下,除了某当红内侍大班身子颤抖了下外,某大唐宰相却并无意外神色,反倒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笑道:“所以臣下只求陛下特旨恩赦,而非开释。”
“哦,此言怎讲?”
李渊一听就激动了,急忙起身拉过他的袖子,同时又挥手赶某大班出去把风。
待殿内只余两人,裴寂便在龙椅上翘着二郎腿,故作叹息道:“某与肇仁贫贱相交,知其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观其手段心胸,却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原本为友,或容其行。然某添为大唐宰相,不能不为天下百姓所虑。而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内藏汹涌。其丑言怪节已经露,又心怀怨愤,若此番得蒙恩赦,恐未必会感陛下之恩,反贻后患矣。”
到底是什么后患,后者没说,前者也没问。但两人这般心照不宣,想必还是有的。
“可朝臣认定了朕乃携愤株连,群起反对。此事又难言明,这该如何是好!”
老李嘬着牙花子表示蛋疼,还不等想出个一二三来,殿外便响起了张半月的求见声。
“喊什么喊!朕与裴监在叙话,闲杂人等一概不见!”
前者抬头怒吼,可未及话音落下,某大班那带着哭腔的声音已是让他惊得站了起来:
“启禀圣人,百、百骑司东南急报,郓城被夏军所陷,何大将军他,他薨了!”
“哐啷!”
殿内似有什么东西摔落在地,隐随某宰相的惊呼。
不待外间之人反应,殿门便被推开,一抹明黄色的袖子探出,把张半月给揪了进去。
“你说什么!哪个何大将军?郓城有淮安王三万大军驻守,如何会失?”
李渊一席话,当场就让后者跪了下去,高举着一封尚未誊抄到奏表上的字条,就只知道哭。
字条虽小,但托文言文的福,这内容却真心不少。
虽然此战的经过李神通不敢瞒报,但细节之上却是可以做些手脚的。比如说把观城之败的原因归咎为原赵君德部众的阵前倒戈,致使被敌军抓到机会以骑兵破阵,从而兵败。
反正当时老黄和司马长安都不在场,他怎么说怎么是。
虽远隔千里,但这黑锅,依旧精准的扣到了赵君德的身上。
可以预知的是,这一次朝臣怕是再没理由反对老李处置赵君德了,由此可知,刘文静也大抵是死定了。
但老李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也不知道为啥,每一次李唐夹杂他微操的对外征讨,结局总不是那般美好。反观他不怎么理会的战事,却莫名其妙的总赢。可明明他又非不知兵的皇帝,在没做皇帝之前,人家是正经右骁卫将军来着。
这结果,就特么离谱。
郓城既失,意味着唐军势力已然完全脱离了山东一道,甚至比此前窦夏还狼狈,根本就是被赶出去的,还折损了一位开国县公。
不算而今时空在浅水原战损的两位总管,何潘仁大抵是李唐开国以来第一位死在战场上的大佬级人物,还是皇帝最喜欢的那种非世家出身的草根孤臣。
“诏窦抗、萧瑀、陈叔达、任瑰来见朕!”
老李抬脚把哭了一脸鼻涕的张半月踹了出去,后与裴寂对视,相顾无言。
这人啊,就容不得有半点忘形。稍有疏忽,老天爷就会从你身边取走点什么。
“陛下,何大将军原是长公主麾下,其同袍故旧多有在云州者。如今北境尚未安稳,那罗艺举兵汹汹,未知其意,是否下诏安抚一下才好?”
裴寂适时出言,谁知老李听罢先是点头,继而又皱眉摇头。
有关何潘仁的死讯,他的看法与老黄出奇的一致。且先不说李秀宁那边会作何反应,单这消息传到太原,某杠精会有何反应他却是能猜得到的。
不能叫这货知道!
现在的李唐,正值春耕的关键时刻。加之新占之地岁前赈济灾荒,平粮价,发种子,已然把国仓掏去一半。他能不能笑到年底,就看未来这几个月的忙活了。绝不能在这时再起兵戈。
“传诏,令淮安王李神通并怀州刺史约束麾下兵马,在中枢最新诏命下达之前以防御为主,莫要擅自起衅!”
老李耐着性子说完,到底还是没能忍住叹息,又接着道:“何大将军之事,先不要声张……待战事完结再行追谥罢!”
彼时无论是老李还是黄君汉等人,都下意识的觉得这种事不能叫某赵王知道,否则后者定会不顾一切的大打出手,却很少有人从头到尾去回想,李大德每一次貌似任性的决定,背后是不是真如大伙猜测的那般不计后果。
或者恰恰相反,某杠精之所以做任性状,大概率是源于他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说辞。
比如他当初为什么一定要把刘武周给调走。
真要不计后果,当初上任并州大都督的第一天他可能就把这货给弄死了,才不会容忍后者现下顶着秦王府统军的名头在长安吃香喝辣。
不过这一次,何潘仁的死讯却是真真捅到了他的怒点上,而后发生的一些列事,更是让他有些上头。
得陇望蜀,可从来都不是某一类人的特性,而是人的共性。
大抵是老李的退让以及黄君汉等人防守的做派,给了窦建德以“唐军也不过如此”的错觉。在克下山东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卫州。
三月五日,大夏中枢一纸檄文,将许逆宇文氏父子并从犯伏诛的消息传檄天下,于此同时,大将高士兴携信都五万步卒南下,与张青特汇合,联兵裴仁基,再次逼近顿丘。
彼时已然被薛万均率军迎到蓟县的李大德,正好得知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