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里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说道:“大王,您要免除栎阳、云阳、谷口这些受到洪涝灾害的地方一年的赋税,开仓放粮,这个没问题。但是绝不能以工代赈,筑堤修桥啊!”
“严君,这是为何?”
秦王荡不怒自威,沉声道:“筑堤修桥,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利在千秋。这一次全国各地发生的洪涝灾害,致使我秦国死亡万余人,灾民不可计数!若不是当地的守令都恪尽职守,全力救灾,不知道会死伤多少人。”
“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似这样的洪涝灾害我秦国已经不是第一回了,只是没有引起我等君臣的重视,每一次都是简单的抢救赈灾,开仓放粮就了事了。”
“你们知道每一次旱灾或者洪涝咱们秦国的损失有多大吗?触目惊心!洪涝之害,在于过去的堤坝已经年久失修,河流改道,咱们要从根本上杜绝洪涝,筑堤势在必行!”
闻言,樗里疾苦笑着道:“大王,臣知道你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你知道筑堤修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家连年征战,伐战伐交,都需要巨大的财力!”
“此前的丹阳、蓝田之战,几乎耗费了先王十年积攒的国力,自大王继位以来,平蜀乱,疏通河道,这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在国库空虚,哪里还有多余的财力去筑堤修桥?”
“……”
樗里疾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没钱!
就算是以工代赈,灾民负责修筑堤坝,建造桥梁,需要材料不是?
材料从哪里来?
要从各地搬运,从商贾的手里购买,没钱别人是不会卖的你的。
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
“这……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筹措到资金筑堤修桥了吗?”秦王荡傻眼了。
群臣都表示无计可施。
秦王荡想要博取一个好的名声,想要政绩,想要在臣民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但这都不干群臣的事情,大家只想着怎么做好自己的事情。
尸位素餐,尸位素餐!
沉默了好久,还是相国张仪站出来说道:“大王,臣倒是有一个主意。”
“请讲。”
“大王欲筹措资金,其实并不难。大王可以令臣民捐献财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想要筑堤修桥,绝非难事!”
好主意!秦王荡的眼中那是异彩连连的。
但张仪提出这么一个“馊主意”,可犯了众怒,群臣都对他怒目而视,咬牙切齿的,恨不能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啊!
“咳咳!”秦王荡假意咳嗽了一声,说道:“相国此言大善!寡人听说,当年在孝公之时,为了贿赂魏国,麻痹魏国,自国君以下,包括孝公在内,臣民都或多或少地捐献了自己的财物,甚至公子虔当年连自己心爱的天月剑都捐献出去了!”
“现在虽说不是国难当头,但是筑堤修桥,乃是我大秦的百年大计,不容小觑。这样吧,寡人为国君,愿意捐献金五千两,帛二百,前些日子越国的贺礼大白珍珠、玉圭,寡人都捐献出去!”
嚯!
没想到秦王荡竟然这么大的手笔,不过他的手笔都那么大,群臣都不好藏着掖着。
秦王荡又道:“诸卿,你们回去好好想想,自己应该捐献多少的财物吧。自寡人以下,后妃、公卿大夫、各地守令、各级将士、各地百姓,无论出身,无论老弱妇孺,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献财物。多多益善!”
秦王荡在最后又再加上了“多多益善”四字,可想而知,他们这些公卿大夫不充当冤大头是不可能的了!
而对于让自己这般大出血的张仪,群臣更是恨之入骨!
而秦王荡回到后宫之中,诏令一经颁布,宫中的后妃就纷纷捐献出一些财物,意思意思,到了晚上,魏太后就拿着捐献的名单将秦王荡找来。
这个本应该被称之为惠文后的女人,被秦王荡赐尊号“宣太后”,太后之名由此而来。
其实放在原来的历史上,“太后”之称谓始于秦昭襄王之时,《史记》上说: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
由于秦王荡对于芈八子极度轻蔑,或许有一些恐慌的情绪,故而将这个尊号封给自己的母亲。
“荡儿,你看看吧,这是宫中的妃嫔、宫女、内侍、宿卫等人员捐献的财物,折合起来,应该有两甾二十万钱。”
两甾二十万钱?这个不少了,折合黄金,应该有一千镒,足足二万两马蹄金呢!
两甾,又名“秦两甾”,是秦国通行的货币。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但这不是说秦兼并天下以后始铸半两钱。
就秦王荡所知道的,在贵族大夫之间流行的货币是玉、帛、黄金,而在庶民之间流通的,则是钱币、布。
两甾是秦孝公在位时铸造的货币环钱,在记值上,一甾为六铢,两甾为十二铢,也就是半两,也就是半两的异形钱。
两甾直径为2.9到3.2厘米,重7.9克左右。
其形制是外圆内方,初期没有廓、后期可以见外廓,钱背平素无文。更新最快../ ../
两甾钱与半两钱其值相同,曾同时流行通用于世,但后期逐渐为半两钱所代替,因而后世流传于世上的远比不上半两钱。
“母后,你和王后怎么捐献这么多的财物?”
看见名册上惠文后与魏纾捐献的财物,秦王荡的眼皮子一跳,吓了一跳。
这二女捐献的财物多达五千两马蹄金!
这是把家具都变卖的节奏吗?秦国好像还没沦落到这种地步吧?
惠文后一脸恬静地道笑着道:“母后要那么多财物作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除了能装点一下门面,别的地方都用不着。现在你刚刚继位,平蜀乱,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哪一样是不需要钱财的?”
“你父王走得太匆忙了,还没为你攒下多大的底子,连年的大战更是把国库都差不多搬空了。好在母后这些年攒下了不少钱,你要用就拿去用吧!”
听到这些话,秦王荡若是说不感动那是假的。
自己有这么一位慈爱的母亲,真是邀天之幸!
惠文后又道:“纾儿很不错。她接到了你的诏令,就把从魏国的嫁妆全拿出来了。”
这女人这么好?
秦王荡表示很怀疑。
惠文后又埋怨地看了秦王荡一眼,说道:“王儿,你也真是的。都已经跟纾儿成婚半年多了,她的肚子怎么还没有动静呢?当年先王娶了我,第二年就把你生下来了!你可要好好加把劲儿啊!”
听着惠文后这种话,秦王荡不禁头皮发麻起来。
这时候总不能跟惠文后坦白,说自己压根儿就没有碰过魏纾吧?依着自己这母后的性子,若是知道了这个事情,那还不得大发雷霆?
可是秦王荡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
自己都娶了几个媳妇儿,但怎么就没有给他生下一儿半女的呢?
莫不是自己的身体出了点毛病,不孕不育?
秦王荡宠幸的女人不多,楚夫人项萌、燕夫人栗子,还有一个宫女魏澜,至于王后魏纾,还是一个雏儿,秦王荡压根儿就没碰过她的身子。
与秦王荡有染的三个女人,都没有喜脉传出来,由不得他不担心!
若是一夫一妻还好,不知道是夫妻两个谁的身子出了问题,但现在是一男三女啊!
三个女人都没有怀孕!
子嗣问题十分的严重,乃是国本,若是秦王荡生不出儿子,将来的王位就只能交给兄弟或者侄子继承了。
而在原来的历史上,秦武王嬴荡也是没有子嗣的。后续影响极度恶劣!
话说秦武王装13失败,重伤暴亡但没有儿子,只能从弟弟中选一个接班。
不知道是秦武王临终遗诏,还是秦武王的叔叔——右丞相樗里疾下了决定,迎回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公子稷,把他推上王位,成为秦昭襄王。
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太后扶持的公子壮不服,因此引发了宫廷政变,而宣太后的弟弟,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到底厉害,把参与政变的人一网打尽,即使是昭襄王的兄弟也格杀勿论,惠文太后也被逼自杀。
秦武王早逝,功绩不多。
但若武王不死,或者有一个子嗣继承王位,既不会存在秦昭襄王,也必不会遭受政变浩劫。
秦武王的弟弟们,除了昭襄王同母的两个外,几乎被诛杀殆尽,唯一幸存者公子煇,几年后也因叛变被诛杀。
秦王荡摇摇头道:“母后,寡人知道你和王后是好意,但是这些财物可以自行捐献的,意思意思就行了。”
“患难见真情啊。荡儿,以小见大,上行下效,若是连我们这些后妃都不能做出表率,臣民们如何会信服呢?”
看见惠文后执意要捐献这么多财物,秦王荡劝阻不了,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严君,这是为何?”
秦王荡不怒自威,沉声道:“筑堤修桥,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利在千秋。这一次全国各地发生的洪涝灾害,致使我秦国死亡万余人,灾民不可计数!若不是当地的守令都恪尽职守,全力救灾,不知道会死伤多少人。”
“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似这样的洪涝灾害我秦国已经不是第一回了,只是没有引起我等君臣的重视,每一次都是简单的抢救赈灾,开仓放粮就了事了。”
“你们知道每一次旱灾或者洪涝咱们秦国的损失有多大吗?触目惊心!洪涝之害,在于过去的堤坝已经年久失修,河流改道,咱们要从根本上杜绝洪涝,筑堤势在必行!”
闻言,樗里疾苦笑着道:“大王,臣知道你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你知道筑堤修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家连年征战,伐战伐交,都需要巨大的财力!”
“此前的丹阳、蓝田之战,几乎耗费了先王十年积攒的国力,自大王继位以来,平蜀乱,疏通河道,这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在国库空虚,哪里还有多余的财力去筑堤修桥?”
“……”
樗里疾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没钱!
就算是以工代赈,灾民负责修筑堤坝,建造桥梁,需要材料不是?
材料从哪里来?
要从各地搬运,从商贾的手里购买,没钱别人是不会卖的你的。
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
“这……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筹措到资金筑堤修桥了吗?”秦王荡傻眼了。
群臣都表示无计可施。
秦王荡想要博取一个好的名声,想要政绩,想要在臣民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但这都不干群臣的事情,大家只想着怎么做好自己的事情。
尸位素餐,尸位素餐!
沉默了好久,还是相国张仪站出来说道:“大王,臣倒是有一个主意。”
“请讲。”
“大王欲筹措资金,其实并不难。大王可以令臣民捐献财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想要筑堤修桥,绝非难事!”
好主意!秦王荡的眼中那是异彩连连的。
但张仪提出这么一个“馊主意”,可犯了众怒,群臣都对他怒目而视,咬牙切齿的,恨不能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啊!
“咳咳!”秦王荡假意咳嗽了一声,说道:“相国此言大善!寡人听说,当年在孝公之时,为了贿赂魏国,麻痹魏国,自国君以下,包括孝公在内,臣民都或多或少地捐献了自己的财物,甚至公子虔当年连自己心爱的天月剑都捐献出去了!”
“现在虽说不是国难当头,但是筑堤修桥,乃是我大秦的百年大计,不容小觑。这样吧,寡人为国君,愿意捐献金五千两,帛二百,前些日子越国的贺礼大白珍珠、玉圭,寡人都捐献出去!”
嚯!
没想到秦王荡竟然这么大的手笔,不过他的手笔都那么大,群臣都不好藏着掖着。
秦王荡又道:“诸卿,你们回去好好想想,自己应该捐献多少的财物吧。自寡人以下,后妃、公卿大夫、各地守令、各级将士、各地百姓,无论出身,无论老弱妇孺,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献财物。多多益善!”
秦王荡在最后又再加上了“多多益善”四字,可想而知,他们这些公卿大夫不充当冤大头是不可能的了!
而对于让自己这般大出血的张仪,群臣更是恨之入骨!
而秦王荡回到后宫之中,诏令一经颁布,宫中的后妃就纷纷捐献出一些财物,意思意思,到了晚上,魏太后就拿着捐献的名单将秦王荡找来。
这个本应该被称之为惠文后的女人,被秦王荡赐尊号“宣太后”,太后之名由此而来。
其实放在原来的历史上,“太后”之称谓始于秦昭襄王之时,《史记》上说: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
由于秦王荡对于芈八子极度轻蔑,或许有一些恐慌的情绪,故而将这个尊号封给自己的母亲。
“荡儿,你看看吧,这是宫中的妃嫔、宫女、内侍、宿卫等人员捐献的财物,折合起来,应该有两甾二十万钱。”
两甾二十万钱?这个不少了,折合黄金,应该有一千镒,足足二万两马蹄金呢!
两甾,又名“秦两甾”,是秦国通行的货币。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但这不是说秦兼并天下以后始铸半两钱。
就秦王荡所知道的,在贵族大夫之间流行的货币是玉、帛、黄金,而在庶民之间流通的,则是钱币、布。
两甾是秦孝公在位时铸造的货币环钱,在记值上,一甾为六铢,两甾为十二铢,也就是半两,也就是半两的异形钱。
两甾直径为2.9到3.2厘米,重7.9克左右。
其形制是外圆内方,初期没有廓、后期可以见外廓,钱背平素无文。更新最快../ ../
两甾钱与半两钱其值相同,曾同时流行通用于世,但后期逐渐为半两钱所代替,因而后世流传于世上的远比不上半两钱。
“母后,你和王后怎么捐献这么多的财物?”
看见名册上惠文后与魏纾捐献的财物,秦王荡的眼皮子一跳,吓了一跳。
这二女捐献的财物多达五千两马蹄金!
这是把家具都变卖的节奏吗?秦国好像还没沦落到这种地步吧?
惠文后一脸恬静地道笑着道:“母后要那么多财物作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除了能装点一下门面,别的地方都用不着。现在你刚刚继位,平蜀乱,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哪一样是不需要钱财的?”
“你父王走得太匆忙了,还没为你攒下多大的底子,连年的大战更是把国库都差不多搬空了。好在母后这些年攒下了不少钱,你要用就拿去用吧!”
听到这些话,秦王荡若是说不感动那是假的。
自己有这么一位慈爱的母亲,真是邀天之幸!
惠文后又道:“纾儿很不错。她接到了你的诏令,就把从魏国的嫁妆全拿出来了。”
这女人这么好?
秦王荡表示很怀疑。
惠文后又埋怨地看了秦王荡一眼,说道:“王儿,你也真是的。都已经跟纾儿成婚半年多了,她的肚子怎么还没有动静呢?当年先王娶了我,第二年就把你生下来了!你可要好好加把劲儿啊!”
听着惠文后这种话,秦王荡不禁头皮发麻起来。
这时候总不能跟惠文后坦白,说自己压根儿就没有碰过魏纾吧?依着自己这母后的性子,若是知道了这个事情,那还不得大发雷霆?
可是秦王荡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
自己都娶了几个媳妇儿,但怎么就没有给他生下一儿半女的呢?
莫不是自己的身体出了点毛病,不孕不育?
秦王荡宠幸的女人不多,楚夫人项萌、燕夫人栗子,还有一个宫女魏澜,至于王后魏纾,还是一个雏儿,秦王荡压根儿就没碰过她的身子。
与秦王荡有染的三个女人,都没有喜脉传出来,由不得他不担心!
若是一夫一妻还好,不知道是夫妻两个谁的身子出了问题,但现在是一男三女啊!
三个女人都没有怀孕!
子嗣问题十分的严重,乃是国本,若是秦王荡生不出儿子,将来的王位就只能交给兄弟或者侄子继承了。
而在原来的历史上,秦武王嬴荡也是没有子嗣的。后续影响极度恶劣!
话说秦武王装13失败,重伤暴亡但没有儿子,只能从弟弟中选一个接班。
不知道是秦武王临终遗诏,还是秦武王的叔叔——右丞相樗里疾下了决定,迎回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公子稷,把他推上王位,成为秦昭襄王。
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太后扶持的公子壮不服,因此引发了宫廷政变,而宣太后的弟弟,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到底厉害,把参与政变的人一网打尽,即使是昭襄王的兄弟也格杀勿论,惠文太后也被逼自杀。
秦武王早逝,功绩不多。
但若武王不死,或者有一个子嗣继承王位,既不会存在秦昭襄王,也必不会遭受政变浩劫。
秦武王的弟弟们,除了昭襄王同母的两个外,几乎被诛杀殆尽,唯一幸存者公子煇,几年后也因叛变被诛杀。
秦王荡摇摇头道:“母后,寡人知道你和王后是好意,但是这些财物可以自行捐献的,意思意思就行了。”
“患难见真情啊。荡儿,以小见大,上行下效,若是连我们这些后妃都不能做出表率,臣民们如何会信服呢?”
看见惠文后执意要捐献这么多财物,秦王荡劝阻不了,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