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与强大,从来都不是恒定的,否则便没有除恶务尽,没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更新最快
祖先用智慧留给后人最深的告诫,只是人们仍旧似乎总是忘记那些至理名言。
皇驾进入邺城,无论追随皇帝东迁的百官还是原有的幽冀官吏,都需要时间来安置,故而迁都大典的祭祀便安排在新年之前。还有兵马源源不断地自河内郡向魏郡返回,带回朝廷百官的家眷与皇室工匠、士人、学者、僧人等随行。
迁都从来不是一件小事,不单单皇帝百官,太学、白马寺这些有关文教的人员也会随同搬迁。
只不过燕北不打算将白马寺迁到冀州,他发下命令,让河内的卑衍带兵护送那些大月氏与汉地僧人回到洛阳白马寺,同时给南阳张绣传去书信,请他把朝廷逆贼董承的首级送至邺都。
哪怕迁都还未完成,随着皇驾进入邺城,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可更改。
陈留郡的战报在九月初送至邺城,管亥带兵在陈留西野外与兖州军曹洪的兵马相遇,尽管管亥统领青州的黄巾余部在各郡征战,甚至临阵还斩杀过北海国中大将宗宝,但终究习惯的是掠夺、浪战,对正规堂堂之阵没有太多了解。而对阵曹洪,在兵力上他并不占优势,何况部下海贼军纪散漫,尽管交兵之初曹洪难以阻挡向东败绩,但随后一阵突袭便让他损失众多,遂返回河南尹,催促太史慈、焦触共同进击陈留。
管承的水兵近乎将河南尹东部搬空,本欲劝说几人带兵回还北方,却被管亥以皇帝迁都邺城为由,说动几人带兵东进陈留,击曹洪等人。遂各部合兵向东,不过十日便与曹洪所部交兵,将之兵马击溃,继而抄掠陈留西部郡中。
曹仁夏侯引兵来救,燕氏军众将分散兵阵,各部将领所领军士皆精通抄掠穿插,使兖州兵将腹背不得兼顾,混战中太史慈射杀夏侯部下韩浩,击溃夏侯部下偏师,大军众溃至曹仁坐镇的燕县,燕氏诸将强攻不得入,只得围寨大略陈留。
略不及半,探马报曹氏大军自南方回援,诸将遂撤解燕县之围,还师北方。
此次河南尹、陈留战事所获颇丰,在河内太守郭昕传至邺城将军府的书信中,准确记录了此次被强迁至河内的百姓数目,二万七千四百余家,民九万三千余。此外还有耕牛耕马,劣马羔羊不计。
不过于燕北而言,得失之事实难思量,尽管他此次接驾迎到皇帝,得到了残破无人的关中,但同样也收到东莱等青州南部的土地为袁绍借机夺走,没了从其身后威胁袁绍的底气,只怕来年不得安稳。
哪怕是用关中换青州南部,燕北也认为自己此次亏了本钱。毕竟关中短时间只适合驻军而不适合养民,曾经富庶的黄河以北皇都京畿,如今只适合养马而不适合养人。
要想让关中恢复当年的殷实,燕北还真没什么办法。一道道决议从他口中传出,可心底里究竟有几分对错,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明知关中已残破不堪,却还雪上加霜地大略河南尹生民十万,可他还有什么办法呢?这些百姓留在荥阳以东便为曹操耕田养马,吃那些粮食长大的孩子们早晚有一天会拿起兵器捅进自己的士卒肚子上,他只能把百姓迁到更放心的黄河以北,充实河内田地。
只是目下,需要他思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公与,我想……来年你去关中如何?”
邺城前将军府里,燕北的话有些突兀,但在沮授看来却是情理之中,皇帝迁都邺城所有人都喜气洋洋,只有燕北被积压半年的政务战报压得透不过气来。沮授停下酒樽,笑着问道:“将军还是舍不得关中的地方吧?”
“是舍不得啊,哪怕残破,那也仍旧是关中,汉家江山的龙兴之地,虽西接马腾韩遂、南有张鲁刘焉,北面并州散乱、东方曹操骁勇……可谁能舍得?八百秦川土地肥沃,长安八水城磐坚固,就算如今田地荒了,百姓没了!”燕北说着,瞪圆了眼睛狠狠地拍在案几上,“得关中者,定天下!”
“主公要授入关中易,只是皇帝新迁,三五月不出乱子,来年如何?有些事或许将军不想,但并非不去想它便不会发生。如今不单朝中旧臣想不通透,幽冀众将也想不通……迁都之后,朝廷姓刘还姓燕?”
燕北微皱眉头,他千辛万苦将皇帝接来,这个问题难道还需要问?当即说道:“汉家朝廷,自然姓刘!”
“若将军与朝廷政令相左,手下人当如何?”沮授端起酒樽一饮而尽,手臂伏案身体前倾,进一步逼问道:“那文臣武将,该听刘还听燕!”
燕北舌尖快速抿着发干的嘴唇,这个问题他不愿去想,但沮授话赶话的说到这里,他却不能不想。他缓缓说道:“公卿尽就食于燕某,不至如此。将卒皆活命于燕某,亦不至听旁人号令。”
沮授见燕北说罢仍旧皱眉,知晓自己心意已达,这才笑着说道:“将军手握兵权,却还是不要忘记董卓之事为好。荀卿有大才干,却不能重用。将军欲使在下往关中,还需求得符节与司隶校尉之职。以白波、黑山之军民充实关中,沮某当为将军西抗马韩南敌刘张,行屯田之策恢复关中田地,助将军平定天下!”
燕北抚掌大笑,沮授说出的正是他的想法。
只是酒过三巡时日已晚,沮授离去后燕北披着薄氅立在庭院眺望满天星斗良久,面色沉沉。
年末雪至,邺城中建中兴阙,召幽冀并各郡太守、校尉及诸将军至魏郡,行迁都大典,祭告天地,传召天下。
是日,观礼祭典的陈群下笔在《略记》中这样写着。
兴平二年冬,帝迁邺都,登中兴阙,历数前将军开疆辟土、外服百夷、内定国贼、随行救驾之功,赐车马、衣服、乐县、朱户四锡,登大司马、总朝政、录尚书事。其部下诸将,同日升将军者十数;幕府僚臣,同日任太守国相者亦十数。
皇帝下诏,改元兴和,是为兴和元年。
各位看官受累记下,兴和元年即建安二年。
祖先用智慧留给后人最深的告诫,只是人们仍旧似乎总是忘记那些至理名言。
皇驾进入邺城,无论追随皇帝东迁的百官还是原有的幽冀官吏,都需要时间来安置,故而迁都大典的祭祀便安排在新年之前。还有兵马源源不断地自河内郡向魏郡返回,带回朝廷百官的家眷与皇室工匠、士人、学者、僧人等随行。
迁都从来不是一件小事,不单单皇帝百官,太学、白马寺这些有关文教的人员也会随同搬迁。
只不过燕北不打算将白马寺迁到冀州,他发下命令,让河内的卑衍带兵护送那些大月氏与汉地僧人回到洛阳白马寺,同时给南阳张绣传去书信,请他把朝廷逆贼董承的首级送至邺都。
哪怕迁都还未完成,随着皇驾进入邺城,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可更改。
陈留郡的战报在九月初送至邺城,管亥带兵在陈留西野外与兖州军曹洪的兵马相遇,尽管管亥统领青州的黄巾余部在各郡征战,甚至临阵还斩杀过北海国中大将宗宝,但终究习惯的是掠夺、浪战,对正规堂堂之阵没有太多了解。而对阵曹洪,在兵力上他并不占优势,何况部下海贼军纪散漫,尽管交兵之初曹洪难以阻挡向东败绩,但随后一阵突袭便让他损失众多,遂返回河南尹,催促太史慈、焦触共同进击陈留。
管承的水兵近乎将河南尹东部搬空,本欲劝说几人带兵回还北方,却被管亥以皇帝迁都邺城为由,说动几人带兵东进陈留,击曹洪等人。遂各部合兵向东,不过十日便与曹洪所部交兵,将之兵马击溃,继而抄掠陈留西部郡中。
曹仁夏侯引兵来救,燕氏军众将分散兵阵,各部将领所领军士皆精通抄掠穿插,使兖州兵将腹背不得兼顾,混战中太史慈射杀夏侯部下韩浩,击溃夏侯部下偏师,大军众溃至曹仁坐镇的燕县,燕氏诸将强攻不得入,只得围寨大略陈留。
略不及半,探马报曹氏大军自南方回援,诸将遂撤解燕县之围,还师北方。
此次河南尹、陈留战事所获颇丰,在河内太守郭昕传至邺城将军府的书信中,准确记录了此次被强迁至河内的百姓数目,二万七千四百余家,民九万三千余。此外还有耕牛耕马,劣马羔羊不计。
不过于燕北而言,得失之事实难思量,尽管他此次接驾迎到皇帝,得到了残破无人的关中,但同样也收到东莱等青州南部的土地为袁绍借机夺走,没了从其身后威胁袁绍的底气,只怕来年不得安稳。
哪怕是用关中换青州南部,燕北也认为自己此次亏了本钱。毕竟关中短时间只适合驻军而不适合养民,曾经富庶的黄河以北皇都京畿,如今只适合养马而不适合养人。
要想让关中恢复当年的殷实,燕北还真没什么办法。一道道决议从他口中传出,可心底里究竟有几分对错,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明知关中已残破不堪,却还雪上加霜地大略河南尹生民十万,可他还有什么办法呢?这些百姓留在荥阳以东便为曹操耕田养马,吃那些粮食长大的孩子们早晚有一天会拿起兵器捅进自己的士卒肚子上,他只能把百姓迁到更放心的黄河以北,充实河内田地。
只是目下,需要他思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公与,我想……来年你去关中如何?”
邺城前将军府里,燕北的话有些突兀,但在沮授看来却是情理之中,皇帝迁都邺城所有人都喜气洋洋,只有燕北被积压半年的政务战报压得透不过气来。沮授停下酒樽,笑着问道:“将军还是舍不得关中的地方吧?”
“是舍不得啊,哪怕残破,那也仍旧是关中,汉家江山的龙兴之地,虽西接马腾韩遂、南有张鲁刘焉,北面并州散乱、东方曹操骁勇……可谁能舍得?八百秦川土地肥沃,长安八水城磐坚固,就算如今田地荒了,百姓没了!”燕北说着,瞪圆了眼睛狠狠地拍在案几上,“得关中者,定天下!”
“主公要授入关中易,只是皇帝新迁,三五月不出乱子,来年如何?有些事或许将军不想,但并非不去想它便不会发生。如今不单朝中旧臣想不通透,幽冀众将也想不通……迁都之后,朝廷姓刘还姓燕?”
燕北微皱眉头,他千辛万苦将皇帝接来,这个问题难道还需要问?当即说道:“汉家朝廷,自然姓刘!”
“若将军与朝廷政令相左,手下人当如何?”沮授端起酒樽一饮而尽,手臂伏案身体前倾,进一步逼问道:“那文臣武将,该听刘还听燕!”
燕北舌尖快速抿着发干的嘴唇,这个问题他不愿去想,但沮授话赶话的说到这里,他却不能不想。他缓缓说道:“公卿尽就食于燕某,不至如此。将卒皆活命于燕某,亦不至听旁人号令。”
沮授见燕北说罢仍旧皱眉,知晓自己心意已达,这才笑着说道:“将军手握兵权,却还是不要忘记董卓之事为好。荀卿有大才干,却不能重用。将军欲使在下往关中,还需求得符节与司隶校尉之职。以白波、黑山之军民充实关中,沮某当为将军西抗马韩南敌刘张,行屯田之策恢复关中田地,助将军平定天下!”
燕北抚掌大笑,沮授说出的正是他的想法。
只是酒过三巡时日已晚,沮授离去后燕北披着薄氅立在庭院眺望满天星斗良久,面色沉沉。
年末雪至,邺城中建中兴阙,召幽冀并各郡太守、校尉及诸将军至魏郡,行迁都大典,祭告天地,传召天下。
是日,观礼祭典的陈群下笔在《略记》中这样写着。
兴平二年冬,帝迁邺都,登中兴阙,历数前将军开疆辟土、外服百夷、内定国贼、随行救驾之功,赐车马、衣服、乐县、朱户四锡,登大司马、总朝政、录尚书事。其部下诸将,同日升将军者十数;幕府僚臣,同日任太守国相者亦十数。
皇帝下诏,改元兴和,是为兴和元年。
各位看官受累记下,兴和元年即建安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