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捏了捏眉心,若是其他人提出来的他早就呵斥了,毕竟帝王的任性谁也阻挡不了,但如今是自己儿子提的,那他也没办法了,不仅不能呵斥,反而还得在众臣的面前维护太子的体面。
无奈的瞪了眼朱标说道:“太子说的也不错,刘伯温确实是不错的人选,你们怎么看?”
其余人也松了口气,无论怎么看刘伯温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只不过原先碍于圣上的威严谁也不敢先开这个口,现在有太子背书,自然是大力支持了。
如此事情就定下了,只能最后的捷报传来,即可立刻安排人手前往巴蜀安抚百姓,其余人都退下去挑选合适的官员去了,只能先从那些小部门抽调了。
朱标出去送了他们一段,然后回来就看看见自己父皇依旧有些不高兴,无奈的劝慰道:“刘伯温都年逾六旬了,有儿有孙,哪怕是为了子孙计,他也不敢做什么,父皇何必如此。”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可他就是跟刘伯温不对付,总觉得此人对他没有忠心,对朝廷没有诚意,所以当初才会赐下个诚意伯的爵位敲打。
朱标接着说道:“朝廷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列位大员各有其职,派些小官儿去了也无法尽快安民复耕,刘伯温………”
朱元璋听到一半就头疼了,烦躁的挥手说道:“好了,咱不是都答应了吗?还唠叨什么,就让刘伯温去,做不好咱连他的爵位都收回来,这么多年了,那个家伙还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朱标躬身笑了笑,刘伯温那里是不忠心,只不过是其人是传统的士大夫,颇为清高罢了,哪怕忠君也会保持着自己的风度,不屑于主动卑躬屈膝,做媚上之徒。
朱元璋也懒得跟儿子置气,随手指了指一旁夏国国主明升送来的信说道:“这个人你想怎么处置?”
朱标想了想说道:“明升年幼,看其行事作风也颇为柔弱,不足为虑,那么与其杀了,不如压到京城? 封个归义候安乐伯之类的,也好尽快安抚巴蜀百姓和世族。”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说道:“洪武二年咱派人去找他要木材,那小子大方的很,不仅送了百根好木? 还将巴蜀之地的其余特产一并献上? 有这个情分在,也不好杀了? 就封个归义候吧。”
朱标点点头? 京城内这样的人物也有不少? 像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还是归德侯,不过这小子倒是不太老实,不过在京城他又能翻出什么浪花呢?
就因为他不老实? 至今他都没有一个子嗣,希望那个明升能聪明点吧,乐不思蜀不丢人? 活着才是真的。
商量完后朱标就告退了,直接动身出宫去了刘府? 刘伯温这个时候估计还没得到消息? 朱标打算去提点几句? 毕竟也是跟他北伐过的人。
车架到了刘府? 得到消息的刘伯温领着长子刘琏一起迎了出来躬身下拜,朱标也不想再大街上谈话,挥手让他们起身就走进了府内。
刘府院落也不大,布置也只能说颇为清雅,朱标进府后打量了几圈,刘伯温在旁笑道:“寒舍简陋,委屈殿下了。”
朱标也没说什么,进了正堂坐好,刘琏站在一旁侍奉,朱标直接说道:“刚刚接到西南送来的军情急报,颖国公一路摧枯拉朽,现今连下数州进围成都,我大明收复巴蜀已经势不可挡。”
刘伯温捋着胡须思索了一下说道:“颖国公威武,按照这个局势哪怕夏国舍弃成都,逃往四川,也不过是多苟延残喘一会罢了,多半是要直接投降了。”
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伯温也知道太子不可能因为这点儿事亲自来一趟,于是接着说道:“得胜之后就是安民事宜了,殿下亲来想必朝廷是准备派老臣去巴蜀了,可能还是殿下举荐的。”
朱标闻言点头说道:“无论怎么想都是诚意候最合适了。”
刘伯温苦笑道:“老臣先多谢殿下信重,可臣已经年老体衰了,今年都已经上了三次乞骸骨的奏章了,如何还能担当大任。”
一旁的刘琏立刻跪下说道:“殿下,此去巴蜀路途遥远,臣父年逾六旬了,如何能受得了这颠簸劳碌之苦,请殿下开恩。”
朱标也知道刘伯温早就对仕途不抱希望了,只想着回老家颐养天年,朱标亲手拉起刘琏,然后看向刘伯温许诺道:“此去两三年,再回来本宫就亲自送先生回乡归养,往后刘家子孙当享富贵!”
此言一出刘伯温也是一惊,说实话太子完全没有必要做如此许诺,毕竟身为臣子听命君王乃是本分,朝廷命令一下,刘伯温不去也得去。
不过到了地方是不是尽心尽力就不一定了,毕竟地方上的事情,天高皇帝远,大体上维持就够了,而朱标却是希望巴蜀能够尽快恢复生机,这就需要刘伯温倾尽才华才能做到了。
何况朱标对刘伯温还是有些感谢的,北伐之时刘伯温指点颇多,这个情他都记着呢,往后也确实打算多照顾刘家一点。
刘伯温也没多说,站起身庄重的下拜了一下,他最担心的就是他死后子孙该如何自保,长子如今也不过领着区区七品的官职,胡惟庸等人又早就对他不满,这才总想着辞官领长子回老家安度。
最重要的事解决后朱标出了刘府直奔中书省,跟汪广洋讨论了好一会儿,一旁也有不少官员都听到了,这也是朱标所希望的。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往后几天朝廷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是巴蜀收复后必然会有不少职位空缺,物阜民丰之地自然是有不少低品官员希望走一趟,也好添些资历。
二就是朱标主管的官署衙门整合之事,目前已经有又不少消息传了出来,有些官署的官员人心惶惶,都是听闻整个衙门都要被裁撤掉,已经开始想方设法托关系调到别的官署去了。
朱标倒是不急,水浅了那些大王八才会漏出头来,否则各个躲在后面,朱标都不清楚谁是谁的人了,难得有机会,自然是要好好观察一遍。
…………………………
无奈的瞪了眼朱标说道:“太子说的也不错,刘伯温确实是不错的人选,你们怎么看?”
其余人也松了口气,无论怎么看刘伯温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只不过原先碍于圣上的威严谁也不敢先开这个口,现在有太子背书,自然是大力支持了。
如此事情就定下了,只能最后的捷报传来,即可立刻安排人手前往巴蜀安抚百姓,其余人都退下去挑选合适的官员去了,只能先从那些小部门抽调了。
朱标出去送了他们一段,然后回来就看看见自己父皇依旧有些不高兴,无奈的劝慰道:“刘伯温都年逾六旬了,有儿有孙,哪怕是为了子孙计,他也不敢做什么,父皇何必如此。”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可他就是跟刘伯温不对付,总觉得此人对他没有忠心,对朝廷没有诚意,所以当初才会赐下个诚意伯的爵位敲打。
朱标接着说道:“朝廷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列位大员各有其职,派些小官儿去了也无法尽快安民复耕,刘伯温………”
朱元璋听到一半就头疼了,烦躁的挥手说道:“好了,咱不是都答应了吗?还唠叨什么,就让刘伯温去,做不好咱连他的爵位都收回来,这么多年了,那个家伙还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朱标躬身笑了笑,刘伯温那里是不忠心,只不过是其人是传统的士大夫,颇为清高罢了,哪怕忠君也会保持着自己的风度,不屑于主动卑躬屈膝,做媚上之徒。
朱元璋也懒得跟儿子置气,随手指了指一旁夏国国主明升送来的信说道:“这个人你想怎么处置?”
朱标想了想说道:“明升年幼,看其行事作风也颇为柔弱,不足为虑,那么与其杀了,不如压到京城? 封个归义候安乐伯之类的,也好尽快安抚巴蜀百姓和世族。”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说道:“洪武二年咱派人去找他要木材,那小子大方的很,不仅送了百根好木? 还将巴蜀之地的其余特产一并献上? 有这个情分在,也不好杀了? 就封个归义候吧。”
朱标点点头? 京城内这样的人物也有不少? 像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还是归德侯,不过这小子倒是不太老实,不过在京城他又能翻出什么浪花呢?
就因为他不老实? 至今他都没有一个子嗣,希望那个明升能聪明点吧,乐不思蜀不丢人? 活着才是真的。
商量完后朱标就告退了,直接动身出宫去了刘府? 刘伯温这个时候估计还没得到消息? 朱标打算去提点几句? 毕竟也是跟他北伐过的人。
车架到了刘府? 得到消息的刘伯温领着长子刘琏一起迎了出来躬身下拜,朱标也不想再大街上谈话,挥手让他们起身就走进了府内。
刘府院落也不大,布置也只能说颇为清雅,朱标进府后打量了几圈,刘伯温在旁笑道:“寒舍简陋,委屈殿下了。”
朱标也没说什么,进了正堂坐好,刘琏站在一旁侍奉,朱标直接说道:“刚刚接到西南送来的军情急报,颖国公一路摧枯拉朽,现今连下数州进围成都,我大明收复巴蜀已经势不可挡。”
刘伯温捋着胡须思索了一下说道:“颖国公威武,按照这个局势哪怕夏国舍弃成都,逃往四川,也不过是多苟延残喘一会罢了,多半是要直接投降了。”
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伯温也知道太子不可能因为这点儿事亲自来一趟,于是接着说道:“得胜之后就是安民事宜了,殿下亲来想必朝廷是准备派老臣去巴蜀了,可能还是殿下举荐的。”
朱标闻言点头说道:“无论怎么想都是诚意候最合适了。”
刘伯温苦笑道:“老臣先多谢殿下信重,可臣已经年老体衰了,今年都已经上了三次乞骸骨的奏章了,如何还能担当大任。”
一旁的刘琏立刻跪下说道:“殿下,此去巴蜀路途遥远,臣父年逾六旬了,如何能受得了这颠簸劳碌之苦,请殿下开恩。”
朱标也知道刘伯温早就对仕途不抱希望了,只想着回老家颐养天年,朱标亲手拉起刘琏,然后看向刘伯温许诺道:“此去两三年,再回来本宫就亲自送先生回乡归养,往后刘家子孙当享富贵!”
此言一出刘伯温也是一惊,说实话太子完全没有必要做如此许诺,毕竟身为臣子听命君王乃是本分,朝廷命令一下,刘伯温不去也得去。
不过到了地方是不是尽心尽力就不一定了,毕竟地方上的事情,天高皇帝远,大体上维持就够了,而朱标却是希望巴蜀能够尽快恢复生机,这就需要刘伯温倾尽才华才能做到了。
何况朱标对刘伯温还是有些感谢的,北伐之时刘伯温指点颇多,这个情他都记着呢,往后也确实打算多照顾刘家一点。
刘伯温也没多说,站起身庄重的下拜了一下,他最担心的就是他死后子孙该如何自保,长子如今也不过领着区区七品的官职,胡惟庸等人又早就对他不满,这才总想着辞官领长子回老家安度。
最重要的事解决后朱标出了刘府直奔中书省,跟汪广洋讨论了好一会儿,一旁也有不少官员都听到了,这也是朱标所希望的。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往后几天朝廷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是巴蜀收复后必然会有不少职位空缺,物阜民丰之地自然是有不少低品官员希望走一趟,也好添些资历。
二就是朱标主管的官署衙门整合之事,目前已经有又不少消息传了出来,有些官署的官员人心惶惶,都是听闻整个衙门都要被裁撤掉,已经开始想方设法托关系调到别的官署去了。
朱标倒是不急,水浅了那些大王八才会漏出头来,否则各个躲在后面,朱标都不清楚谁是谁的人了,难得有机会,自然是要好好观察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