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皇帝既然敢放吴克善去科尔沁当札萨克,就不担心出什么意外。宰桑布和,还有这姐妹俩,也不是什么人质。

    让海兰珠和布木布泰留在少英院,就是想让她们多接受汉文化的熏陶。这与让土司的后代接受教育,是一样的道理。

    布木布泰听着姐姐的言语,轻轻摇头道:“不用父亲出头,只要咱俩肯努力。皇帝不是说了,只要能小学毕业,就放咱俩出去嘛?”

    海兰珠沉吟了一下,说道:“只怕他是托词。”

    “不是金口玉言嘛,皇帝还反悔?”布木布泰瞪起了眼睛,说道:“咱们当众问他,他怎么也要顾及脸面吧?”

    海兰珠笑了笑,说道:“那你什么时候能毕业?”

    布木布泰立刻长了眼睛,嗫嚅道:“小学要五年呢,我才三年,再有两年肯定毕业。”

    海兰珠也是三年,可已经能通过毕业考试,她试着做过毕业考题。要不是为了陪妹妹,她早就毕业回家了。

    正因为如此,布木布泰才想着趁这次皇家大喜,早点脱离苦读的日子。

    “皇帝若是来,若是有机会,倒也可以提一下。”海兰珠摸了摸妹妹的头,随口安慰道:“反正不成也没什么损失,就等你两年后毕业好了。”

    布木布泰也知道只能这样,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要是能回大草原就更好了,哥哥信上不是说,在那边已经稳定,过得还挺好嘛!”

    吴克善在科尔沁草原确实立稳了脚跟,并不是他的能力强,而是有明军的震慑,使得林丹汗不敢继续东进吞并,科尔沁部的各札萨克也安分得很。

    在强大的实力面前,在林丹汗安内的压力下,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联盟哪敢得罪大明帝国?

    至于吴克善所说的过得很好,也不是虚言。

    除了牛羊、毛皮以外,中华商会在大同、广宁建了毛纺厂,羊毛也能卖钱,使归顺大明的蒙古诸部又多了一项长期的收入。

    借助于科学院发明改进的纺织机械,以及羊毛的处理技术,毛呢、毛毯将成为大明帝国又一项出口创汇的财路。

    没办法,棉纺是大明帝国的支柱产业,精美的棉纺织品大量出口,产值与茶叶、瓷器也差不了多少。

    可棉纺业需要棉花,原料并没有那么充足。特别是大灾害来临,能种也要种粮食,经济作物被排到了后面。

    而毛纺产品所用的羊毛,之前只能用来擀毡子,十分精陋,或者就是直接丢弃的废物。

    现在能够变废为宝,出口创汇,赚大头的不是蒙古诸部,而是中华商会,以及收取商税的朝廷。

    可不管谁赚得多,至少是各方都满意。如此,才能保证长期而稳定的生产,稳定而长期的收入。

    其实,还有一家也有所获,那就是科学院。中华商会购买毛纺机械,其中可是含着专利费的,只不过这个名词还没正式提出。

    不论是专纺羊毛的机械,还是超过珍妮纺机的棉纺机械,都成为科学院的资金来源。

    当然,这是在皇帝的威权下,中华商会、海商总会和江南商会共同垄断棉纺毛纺业的大规模生产,才具有的专利保护作用。

    在皇帝看来,正式推出《专利法》还为之尚早。最关键的便是大明国民的教育程度达不到他的要求。

    如果按照目前对于普遍教育的推行速度,至少要十年,或许是二十年,才能令皇帝满意。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才是帝国长盛不衰的基础。别看现在的明军战力强大,国势稳定向上,那可是皇帝的金手指强行拔高的。

    如果没有了朱由校,用不了几年,大明帝国又会惯性地走回原来的老路。这一点,皇帝心里清楚得很。

    他改变的固然是大明帝国的历史走向,可多数是在硬件上。在软件方面,也就是思想意识,要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还远远不够。

    尽管诸项新政,以及兴利除弊的各项措施得以推行,但更多的是依靠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不是多数人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十年吧!皇帝并不知道草原小姐妹的心思,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二十年后,大灾害从高峰回落;二十年后,差不多是一代人成长起来;二十年后,大明帝国的疆域将达到新的高度……

    ………………….

    上海。

    比广州扩建商馆更快,建设的规模也更大,一个国际贸易大港已经初具雏形。

    广州是老牌的商埠,从唐朝时便与南洋诸国贸易频繁。上海则是后起之秀,直到皇帝重视,并把海商总会设在这里,才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得益于海商总会的雄厚资金,江南商会的大力支持,上海崛起迅速,已经呈现出了超越扬州、福州等老牌商港的势头。

    其实,上海的地理条件比扬州、福州好很多,又紧邻长江,河运加海运,称之为得天独顾也不过分。

    “孙会长客气了。”李旦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对长江商会的会长孙维达诚恳地说道:“新扩建的港口,自然会为贵商会留足泊位码头,这一点请放心就是。”

    长江航运,关系到赈灾的物资运输。从南洋购买的粮食,湄公省生产种植的,大量运进国内,最主要的三个中转港口便是天津、旅顺和上海。

    天津不用说了,漕运逐渐衰落,京畿直隶越来越依靠海运的粮食物资;

    旅顺则是辽东最大的不冻港,辽东重建、明军驻防、向北推进,都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撑;

    上海则是海运与河运的交会点,走长江航运,粮食物资能以更快捷的速度,成本更低的运输,运进河南、甘陕等省。

    黄河航运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皇帝并没有奢望。大灾害的影响之下,黄河都会因干旱而断流,耗费人力物力拓展黄河航运,岂不是得不偿失?

    孙维达长舒了一口气,拱手道:“多谢李兄宽宏海量。日后在长江各码头,贵商会的船只将得到最好的照顾。”

    长江商会的实力也很雄厚,特别是担负着运送赈灾物资的差使,皇帝自然会给予极大的方便。

    李旦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慷慨大方。不是对孙维达,也不是忧国忧民,而是要让皇帝满意。

章节目录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四百一十二章 二十年后的目标,我真是大昏君,十月阅读并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