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喜,海运成功(求首订)-我真是大昏君小说下载txt
第二章 大喜,海运成功(求首订)-我真是大昏君小说下载txt-我真是大昏君-十月阅读
我真是大昏君
作者:样样稀松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上架两小时一更求首订,求首订,请朋友们多多支持,给样样爆更的动力。
…………………………分隔线………………………………
哼哼,朕一天就能进账十来万两,砸也把建奴砸死了。还有什么红夷白夷,统统砸得他们叫爸爸。
算到精妙,想到美处,朱由校忍不住地想傻笑,差点进入老年痴呆。
“喵呜!”小白跑到朱由校脚下,在他的腿上蹭了蹭,抬着大脑袋叫着。
朱由校正高兴呢,伸手就把猫咪抱到怀里,心情舒畅地抚摸着喵星人。可等他抬头看了一眼,发现“铲屎官”趴在小桌上睡着了。
原来是没人抱着你,陪着你,才来找朕的呀!
朱由校轻轻拍了拍小白的大脑袋,猫咪晃了晃头,就趴在朱由校的大腿上打起了磕睡。
“皇爷。”刘若愚犹豫了一下,还是拿着题本念了起来,“户部郎中沈廷扬有奏:微臣先以两船试险易曲折,后卖田得船十二艘……”
沈廷扬自费购船后,向漕运总督禀报,却得到江南船和粮都没有的回复,只给了他江北山阳县的红米五百石,远少于先前所定的两万石之数。
本来约定是等庙湾海船到了,和沈廷扬的船队一起出发,没想到等了十余天也没见到,他只好出淮祭海,开洋北行。
朱由校轻轻颌首,心中赞佩,又有些担心船队海上航行的安全。看过题本的日期,再算了下时间,觉得顺利的话,再过几天就能就近得到消息。
“不管此次海试成功与否,朕都要晋升沈廷扬的官职。”朱由校对刘若愚交代道:“此事你记得,莫忘提醒朕。”
沈廷扬是好样儿的,“忘家捐资,自食自费”试行海运,可见是真心为国,忠心报效的。
而漕运衙门的推诿拖沓,要船没船,要粮没粮,并不只是轻视海运。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海运已经影响到一帮奸棍衙蠹互饱其腹的生财之道。
没错,就是这样。
朱由校眯起了眼睛,又要贬谪罢黜,或者是调换一批官员了。
明朝到了末期,已经得积弊丛生,千疮百孔。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清楚。但每一次的兴利除弊,也是阻力重重。
比如孙传庭的“清屯充饷”,比如卢象升的“因粮”,都是救国良策,至少能让明朝再维持几年。
但那些利益集团岂能老老实实地蒙受损失,或弹颏,或鼓噪,或抵制,或下绊子。什么国家安危,跟他们的利益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换个崇祯那样既急功近利,又摇摆不定的,没准还真被那帮满脸慷慨,满嘴正义的文官们给忽悠了。
但朱由校不同,谁好谁坏,他不一定能分清。
但有一个原则却必须坚持,阻挠他改革的就是坏蛋,甭管说得多么动听,哪怕天花乱坠也不行。
正在这时,王体乾送来了密奏匣子,朱由校暂停了题本听阅。
又看了一眼还在趴桌睡觉的张裕儿,朱由校觉得这丫头有点不太对劲儿,便让王体乾叫御医过来,又命宫人给张裕儿盖上毛毯。
“皇爷,奴婢又睡着了。”张裕儿被惊醒,不好意思地揉着眼睛,过来抱小白。
“困了就回暖阁睡。”朱由校并没有怪罪,反倒是关切地吩咐道:“去吧,朕还要召见大臣,你在这里也不方便。”
张裕儿犹豫了一下,躬身领命,抱着小白告退而出。
朱由校打开密奏匣子,拿出毛文龙的密奏,阅看起来。
按照密奏上所说,毛文龙认为兵练得差不多了,该是以战代练,让新兵适应战场了。
而且,不能让后金这么消停。经过侦察刺探,毛文龙已经选好了攻袭的目标,并将很快采取行动。
这不是什么请示,朱由校也根本不想遥控指挥,甚至是直接节制毛文龙的袁可立,也不要求东江军行动前事事禀告。
朱由校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回复中进行了鼓励和赞扬,并提醒毛文龙可不必追求打大仗,袭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也是一个战术打法。
处理完这件密奏,朱由校又想起了熊廷弼前些日子密奏的“孤城死守”战法。
一座城里驻守几千兵,囤积足够的粮草物资。而被后金围攻时不援不救,让守军死战到底,能拼掉多少敌人算多少。
朱由校当时觉得不妥,觉得要是这种打法的话,又何必收缩到宁远,就守着广宁不好吗?
但经过这些日子的不断思考研究,朱由校现在又觉得未尝不可。
如熊廷弼所说,要死守的城池不能太大,且没有居民百姓,所需的粮草物资也不会太多。
象广宁那般规模的,自然是不符合条件。城太大了,需要相当数量的守军,还不好守。
但要是象西平堡那样大小的,三千人马防守,应该还是可行的。
当然,守军要装备的武器应该以火枪为主,并辅以一定数量的火炮,简单的掷弹车也不错。
尽管不援不救在道义上有些说不过去,甚至很冷血。但要是能成功,从整个战争的战损比来看,还是很合算的。
说白了,假如剿灭建奴需要五年,可能要付出数十万人的伤亡。可这种“孤城死守”的战法,最差也不会超过这个总体上的代价。
想到这里,朱由校又提笔给熊廷弼写密信。
关于守城,以及城破后的巷战,他还是有些杂七杂八的主意的。
甚至于,他还想着能否将建奴诱进某座城内,使其失去野战骑射的优势,再用巷战予以大量杀伤。
当然,巷战使用的武器也需要有所变化。除了火枪、掷弹车外,手榴弹这个好东东又出现在朱由校的脑海中。
写完密信,封进匣内,朱由校没有急着马上送出。
虽然火枪的生产量,因为有了高碳工具而有了极大的提升。但边镇也多,分摊下来,要使辽东军中的装备数量达到标准,还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起身活动了下胳膊腿儿,朱由校在殿内随便走动着。
王体乾突然满脸喜色地急跑进殿,扑通一声跪在了朱由校脚前,吓了少年皇帝一跳。
“奴婢恭喜皇爷,贺喜皇爷。”王体乾重重地叩下头去,激动地连声音都颤抖了,“裕儿姑娘………”
………………分隔线……………
在暖和的阳光下,大海呈现出风平浪静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曾经的惊涛骇浪。
沈廷扬站在船头,举着望远镜瞭望,身心终于能放松下来。
自六月初一出淮祭海,至莺游山等候三天,不见庙湾海船,才在初六趁风径行。
经过灵山、薛家岛、淮子口、劳山,再转成山,经过始皇桥这个最险处。十三日又遇飓风,等到天晴雨收,望见昌黎山时,航线已经偏北。
随后折向西行,船队终于在十五日,驶近了天津大沽。
如果不是遇到飓风,还能提前两到三天。而即便是现在这个速度,也比漕运快得多了。
当然,风险也比漕运要大。象劳山附近,就是暗礁密布,行进停泊都很困难。
只不过,经过这次试航,沈廷扬却更坚定了海运的决心。在他看来,只要把航线标定清楚,船只由有经验的船工驾驶,海运之利肯定要大于弊。
至于遇到飓风,自然是难以避免,可也不是不能抗拒,且遇到的概率极小。
若是换成更大更适航海的船只,应该能在远海避开暗礁,抗风浪的能力也更显著。
如果按照圣上的意思,先把援辽的粮饷转为海运。从南方直接运到登州,再分别输往皮岛和觉华,比运到天津更为方便快捷。
沈廷扬放下望远镜,长出了一口气,决定在天津登岸后,亲去京师晋见,再陈海运之利。
“少爷。”忠仆沈三过来禀报道:“很快就要到大沽了,把粮运到,您也算尽心竭力,以后还要再行海运吗?”
沈廷扬看着跟随自己多年,风里来浪里去的老仆,自是知道他心中所想。
为了此次运粮,沈廷扬先自费购粮百石,以两条船“试其险易曲折”。成功后又把家里的田地都卖了,才得到十二条船,准备加大规模。
可自己这般用心,得到的却是敷衍和排挤,船不给,粮没有。听说还有人暗中运动,要把他调往别处的。
这样的遭遇和白眼,任谁也不会舒服。沈三就是憋着怨气,但主仆有别,还不能直通通地说出来。
沉默了半晌,沈廷扬笑了笑,说道:“三哥——”
沈三瞪大眼睛,赶忙谦辞道:“少爷,切不可如此称呼,折杀小的了。”
沈廷扬满脸诚恳地说道:“从沈家往来贸易于北方,三哥便跟随在下,到如今有将近十年了吧?出没于风涛之中,历尽艰险,又怎地当不起如此称呼?”
沈三还要谦辞,已被沈廷扬伸手止住,开口继续说道:“某虽出自商贾,却慕忠义大节。圣君信重,简拔于某,纵有千难万苦,某亦要践行到底。”
唉,沈三叹了口气,说道:“万岁是明君,可下面这些官员却——”
停顿了一下,沈三无奈地摇头道:“少爷既然决定了,那老仆自然跟随到底。只是,待到少爷见到万岁,还是要分说清楚,省得日后还要受那窝囊气。”
沈廷扬呵呵一笑,说道:“三哥放心,某此番运粮到岸,便去京师晋见万岁。一来交差,二来也请万岁作主。”
“这样就好,这样才对。”沈三笑了起来,连连点头,说道:“万岁在皇宫里,少爷要是不说,哪知道咱们的不易。”
沈廷扬附和着点头,却并没有面君告状的意思,纯是让老仆安心,安慰于他。
脸上带着笑,沈廷扬心中却泛起几分苦楚,只希望万岁能表明继续推行海运的态度,借此让下面的官员少些刁难。
…………………
…………………………分隔线………………………………
哼哼,朕一天就能进账十来万两,砸也把建奴砸死了。还有什么红夷白夷,统统砸得他们叫爸爸。
算到精妙,想到美处,朱由校忍不住地想傻笑,差点进入老年痴呆。
“喵呜!”小白跑到朱由校脚下,在他的腿上蹭了蹭,抬着大脑袋叫着。
朱由校正高兴呢,伸手就把猫咪抱到怀里,心情舒畅地抚摸着喵星人。可等他抬头看了一眼,发现“铲屎官”趴在小桌上睡着了。
原来是没人抱着你,陪着你,才来找朕的呀!
朱由校轻轻拍了拍小白的大脑袋,猫咪晃了晃头,就趴在朱由校的大腿上打起了磕睡。
“皇爷。”刘若愚犹豫了一下,还是拿着题本念了起来,“户部郎中沈廷扬有奏:微臣先以两船试险易曲折,后卖田得船十二艘……”
沈廷扬自费购船后,向漕运总督禀报,却得到江南船和粮都没有的回复,只给了他江北山阳县的红米五百石,远少于先前所定的两万石之数。
本来约定是等庙湾海船到了,和沈廷扬的船队一起出发,没想到等了十余天也没见到,他只好出淮祭海,开洋北行。
朱由校轻轻颌首,心中赞佩,又有些担心船队海上航行的安全。看过题本的日期,再算了下时间,觉得顺利的话,再过几天就能就近得到消息。
“不管此次海试成功与否,朕都要晋升沈廷扬的官职。”朱由校对刘若愚交代道:“此事你记得,莫忘提醒朕。”
沈廷扬是好样儿的,“忘家捐资,自食自费”试行海运,可见是真心为国,忠心报效的。
而漕运衙门的推诿拖沓,要船没船,要粮没粮,并不只是轻视海运。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海运已经影响到一帮奸棍衙蠹互饱其腹的生财之道。
没错,就是这样。
朱由校眯起了眼睛,又要贬谪罢黜,或者是调换一批官员了。
明朝到了末期,已经得积弊丛生,千疮百孔。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清楚。但每一次的兴利除弊,也是阻力重重。
比如孙传庭的“清屯充饷”,比如卢象升的“因粮”,都是救国良策,至少能让明朝再维持几年。
但那些利益集团岂能老老实实地蒙受损失,或弹颏,或鼓噪,或抵制,或下绊子。什么国家安危,跟他们的利益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换个崇祯那样既急功近利,又摇摆不定的,没准还真被那帮满脸慷慨,满嘴正义的文官们给忽悠了。
但朱由校不同,谁好谁坏,他不一定能分清。
但有一个原则却必须坚持,阻挠他改革的就是坏蛋,甭管说得多么动听,哪怕天花乱坠也不行。
正在这时,王体乾送来了密奏匣子,朱由校暂停了题本听阅。
又看了一眼还在趴桌睡觉的张裕儿,朱由校觉得这丫头有点不太对劲儿,便让王体乾叫御医过来,又命宫人给张裕儿盖上毛毯。
“皇爷,奴婢又睡着了。”张裕儿被惊醒,不好意思地揉着眼睛,过来抱小白。
“困了就回暖阁睡。”朱由校并没有怪罪,反倒是关切地吩咐道:“去吧,朕还要召见大臣,你在这里也不方便。”
张裕儿犹豫了一下,躬身领命,抱着小白告退而出。
朱由校打开密奏匣子,拿出毛文龙的密奏,阅看起来。
按照密奏上所说,毛文龙认为兵练得差不多了,该是以战代练,让新兵适应战场了。
而且,不能让后金这么消停。经过侦察刺探,毛文龙已经选好了攻袭的目标,并将很快采取行动。
这不是什么请示,朱由校也根本不想遥控指挥,甚至是直接节制毛文龙的袁可立,也不要求东江军行动前事事禀告。
朱由校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回复中进行了鼓励和赞扬,并提醒毛文龙可不必追求打大仗,袭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也是一个战术打法。
处理完这件密奏,朱由校又想起了熊廷弼前些日子密奏的“孤城死守”战法。
一座城里驻守几千兵,囤积足够的粮草物资。而被后金围攻时不援不救,让守军死战到底,能拼掉多少敌人算多少。
朱由校当时觉得不妥,觉得要是这种打法的话,又何必收缩到宁远,就守着广宁不好吗?
但经过这些日子的不断思考研究,朱由校现在又觉得未尝不可。
如熊廷弼所说,要死守的城池不能太大,且没有居民百姓,所需的粮草物资也不会太多。
象广宁那般规模的,自然是不符合条件。城太大了,需要相当数量的守军,还不好守。
但要是象西平堡那样大小的,三千人马防守,应该还是可行的。
当然,守军要装备的武器应该以火枪为主,并辅以一定数量的火炮,简单的掷弹车也不错。
尽管不援不救在道义上有些说不过去,甚至很冷血。但要是能成功,从整个战争的战损比来看,还是很合算的。
说白了,假如剿灭建奴需要五年,可能要付出数十万人的伤亡。可这种“孤城死守”的战法,最差也不会超过这个总体上的代价。
想到这里,朱由校又提笔给熊廷弼写密信。
关于守城,以及城破后的巷战,他还是有些杂七杂八的主意的。
甚至于,他还想着能否将建奴诱进某座城内,使其失去野战骑射的优势,再用巷战予以大量杀伤。
当然,巷战使用的武器也需要有所变化。除了火枪、掷弹车外,手榴弹这个好东东又出现在朱由校的脑海中。
写完密信,封进匣内,朱由校没有急着马上送出。
虽然火枪的生产量,因为有了高碳工具而有了极大的提升。但边镇也多,分摊下来,要使辽东军中的装备数量达到标准,还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起身活动了下胳膊腿儿,朱由校在殿内随便走动着。
王体乾突然满脸喜色地急跑进殿,扑通一声跪在了朱由校脚前,吓了少年皇帝一跳。
“奴婢恭喜皇爷,贺喜皇爷。”王体乾重重地叩下头去,激动地连声音都颤抖了,“裕儿姑娘………”
………………分隔线……………
在暖和的阳光下,大海呈现出风平浪静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曾经的惊涛骇浪。
沈廷扬站在船头,举着望远镜瞭望,身心终于能放松下来。
自六月初一出淮祭海,至莺游山等候三天,不见庙湾海船,才在初六趁风径行。
经过灵山、薛家岛、淮子口、劳山,再转成山,经过始皇桥这个最险处。十三日又遇飓风,等到天晴雨收,望见昌黎山时,航线已经偏北。
随后折向西行,船队终于在十五日,驶近了天津大沽。
如果不是遇到飓风,还能提前两到三天。而即便是现在这个速度,也比漕运快得多了。
当然,风险也比漕运要大。象劳山附近,就是暗礁密布,行进停泊都很困难。
只不过,经过这次试航,沈廷扬却更坚定了海运的决心。在他看来,只要把航线标定清楚,船只由有经验的船工驾驶,海运之利肯定要大于弊。
至于遇到飓风,自然是难以避免,可也不是不能抗拒,且遇到的概率极小。
若是换成更大更适航海的船只,应该能在远海避开暗礁,抗风浪的能力也更显著。
如果按照圣上的意思,先把援辽的粮饷转为海运。从南方直接运到登州,再分别输往皮岛和觉华,比运到天津更为方便快捷。
沈廷扬放下望远镜,长出了一口气,决定在天津登岸后,亲去京师晋见,再陈海运之利。
“少爷。”忠仆沈三过来禀报道:“很快就要到大沽了,把粮运到,您也算尽心竭力,以后还要再行海运吗?”
沈廷扬看着跟随自己多年,风里来浪里去的老仆,自是知道他心中所想。
为了此次运粮,沈廷扬先自费购粮百石,以两条船“试其险易曲折”。成功后又把家里的田地都卖了,才得到十二条船,准备加大规模。
可自己这般用心,得到的却是敷衍和排挤,船不给,粮没有。听说还有人暗中运动,要把他调往别处的。
这样的遭遇和白眼,任谁也不会舒服。沈三就是憋着怨气,但主仆有别,还不能直通通地说出来。
沉默了半晌,沈廷扬笑了笑,说道:“三哥——”
沈三瞪大眼睛,赶忙谦辞道:“少爷,切不可如此称呼,折杀小的了。”
沈廷扬满脸诚恳地说道:“从沈家往来贸易于北方,三哥便跟随在下,到如今有将近十年了吧?出没于风涛之中,历尽艰险,又怎地当不起如此称呼?”
沈三还要谦辞,已被沈廷扬伸手止住,开口继续说道:“某虽出自商贾,却慕忠义大节。圣君信重,简拔于某,纵有千难万苦,某亦要践行到底。”
唉,沈三叹了口气,说道:“万岁是明君,可下面这些官员却——”
停顿了一下,沈三无奈地摇头道:“少爷既然决定了,那老仆自然跟随到底。只是,待到少爷见到万岁,还是要分说清楚,省得日后还要受那窝囊气。”
沈廷扬呵呵一笑,说道:“三哥放心,某此番运粮到岸,便去京师晋见万岁。一来交差,二来也请万岁作主。”
“这样就好,这样才对。”沈三笑了起来,连连点头,说道:“万岁在皇宫里,少爷要是不说,哪知道咱们的不易。”
沈廷扬附和着点头,却并没有面君告状的意思,纯是让老仆安心,安慰于他。
脸上带着笑,沈廷扬心中却泛起几分苦楚,只希望万岁能表明继续推行海运的态度,借此让下面的官员少些刁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