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141 鸾翔出现,军心动摇-再嫁权臣txt下载宝书网
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141 鸾翔出现,军心动摇-再嫁权臣txt下载宝书网-一代权臣-十月阅读
一代权臣
作者:笔讷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出现在朝廷禁军身后的戴鸾翔,并非什么阴谋诡计,而是确确实实的前将军戴鸾翔。
戴鸾翔被皇帝郑爻下旨褫夺兵权,又为幽燕王郑荣的义子秋仪之半途营救之后,便已是心灰意冷,就在秋仪之安排的那座破庙之中,每日孝敬老母、教育子女,十几天日子过得也十分平静。
乃至于戴鸾翔带了儿子戴松,亲自动手修缮房屋、开垦荒地,仿佛有就在此处隐居起来,聊渡余生之意。
然而这一日,忽然有大量难民,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经过破庙之地往京城方向赶路。
这间破庙远离大路,地处十分偏僻,本不应有这般人流经过。
戴鸾翔觉得奇怪,便叫自己的儿子戴松前去询问情况。
不问还好,一问便让戴鸾翔大惊失色:原来是当日一早,幽燕王郑荣便发大兵前来攻击潼关,潼关附近百姓就怕大军过境、生灵涂炭,这才纷纷抛弃家园,先往京城避难。
戴鸾翔号称海内第一名将,当然是知兵之人,却也没有料想到幽燕王郑荣居然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之内,就彻底打通幽燕道同潼关的通道,并集结起大军向难攻不落的潼关要塞发起进攻。
他有心亲临战场,一睹这难得一见的盛况,又虑及家中老母、子女无人照顾,正在逡巡难决之际。
这时戴母拄着龙头拐杖从破庙一间偏殿之中走出,对儿子说道:“戴松都告诉我了,幽燕王爷领军攻击潼关,这时大汉开国以来鲜见的大战,我儿鸾翔不打算过去开开眼界么?”
戴鸾翔听了,叹口气道:“儿子万念俱灰,实在是不想再这样的事情,只想着前半生热衷功名,没有尽过孝道,眼下服侍好老母亲就是了。”
戴母岂能不晓得自己儿子的心意,知道他言不由衷,便道:“没想到我儿竟这样淡泊功名,却也难得。只是老身素来爱看热闹,这就要带我孙子、孙女过去瞅瞅。鸾翔既然无意前去,那就在此看家好了。”
说着,就招呼戴松牵三匹马过来,极矫健地翻身上马,便领着戴松、银屏往东方而去。
戴母这般举动,实在是出乎戴鸾翔意料,也连忙找了匹马,从后追上。
戴母见儿子戴鸾翔果然跟了上来,知道自己这一番小小计谋果然成功,心中不免有些得意,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扬起笑容,快马加鞭,向前奔驰而去。
戴鸾翔等藏身的破庙距离潼关距离本就十分接近,戴鸾翔一行又是弓马娴熟,不到两个时辰,就已赶到潼关附近,透过层层细雨,便能依稀看到潼关那座高耸入云的箭楼,而秋仪之此刻便被软禁于此。
潼关之下,早已是重兵云集,大军四处集结、往来奔驰。隐隐约约的喊杀之声和血腥气味,都不停刺激着戴鸾翔的五官,终于使他勉强压服住的热血重新激荡起来。
只听戴鸾翔对戴母说道:“此处是禁军后方,看不出什么门道来。”又指着左前方一处高楼道,“那边有座酒楼,若其中没有禁军驻扎,我等何不登楼观看?”
戴母闻言笑道:“儿子乃是大汉名将,战场交锋之事,自然听你主持!老婆子当然亦步亦趋了。”又转身叮嘱戴松道,“我戴家将门之后,又是三代单传,你将来也是要掌兵的,还不趁此良机向你父亲多讨教讨教行军用兵之法?”
可是戴鸾翔乃是沙场之上,指挥大军同敌手你来我往、堂堂正正交锋的名将,也精通战场之中各种阴谋诡计,偏偏是对如何秘密潜入、偷营探哨之事一无所知。
他带着自己的母亲、儿女走了没几步,便被掠阵督战一名中郎将远远认了出来,同身旁兵马略略商议一番,便纠集起两三百人,向戴鸾翔等人扑来,想将他擒拿住先问个明白。
戴鸾翔却也机警,见状不妙,一面对戴母说道:“鸾翔做事不密,没想到自己在此处人头极熟,果然被认了出来,还请母亲稍稍回避,鸾翔在此为母亲断后。”一面抽出随身佩剑,仗马而立,护在戴母身后。
戴鸾翔积威犹在,前来抓捕他的朝廷官兵见他这样沉稳,心中有些发虚,又并非奉命行事,因此行动便不免有些犹豫。
正在他们犹豫之时,忽从斜刺里杀出一票人马,为数约在八十人上下。他们个个武艺高强,虽没有重甲保护、也未曾骑马,却只用了不到一盏茶功夫,就将这群官军统统杀散。
原来这些人,便是秋仪之留在潼关底下,未曾跟他一起上关的幽燕精兵。他们按照秋仪之的吩咐,又在阮文龙的安排之下,混到潼关守军之中。然而大战一起,原本就看不起守关兵卒的禁军将佐,便将其排挤出去,只安排了个守护大军后方的闲差。
这份差事是既清闲、又安全,若是寻常兵丁被派来做这份差事,那早已喜笑颜开,回家便要烧高香不可。然而这群兵丁另有任务在身,见自己离开战场前线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帮不上秋仪之的忙,心中不免着急。
他们又听军中传言,说是老将军白文波亲手抓了几个幽燕来的探子间谍,被关押在箭楼之上。别人尚且不知这幽燕探子的身份,他们却是清清楚楚,知道此人就是幽燕王义子秋仪之,便愈加心急火燎。
正在此时,他们听闻禁军发现戴鸾翔行踪,且就在自己附近,互相商议一下,便抛弃岗位,且去看个究竟。
戴鸾翔他们人人认得,一看果然就是幽燕王义殿下秋仪之从劝善司手中救出的这位名将。他们又见禁军集结起两百余人正要去擒拿戴鸾翔,二话不说,便提刀上阵,将意图对戴鸾翔不利的禁军,统统杀败。
戴鸾翔也已认出他们,骑在马上拱手道:“多谢诸位搭救,只是这样一来诸位身份也已暴露。朝廷官兵人多势众,不好对付,诸位何不同我一同暂避?”
没想到这些人没有丝毫撤退之意,其中一个口齿敏捷些的,上前拜倒在戴鸾翔马前,对他说道:“义殿下已被朝廷官兵所擒,被关押在潼关箭楼之内。他对我等都有救命之恩,我等虽不过是蚍蜉蝼蚁,却也不敢惜命背恩。只是不知如何救我家义殿下出来,戴元帅乃是海内名将,还望元帅教我……”说着,几乎坠下泪来。
此人说话有情有理,不由得不让戴鸾翔感动。
戴鸾翔想到自己也是秋仪之从劝善司爪牙手里,虎口拔牙一般搭救出来的,于情于理都没有不救他的道理。可他又想到自己现在同秋仪之之间,不仅隔了数万全副武装的禁军精兵,而且还有潼关的阻碍,若非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这种情况之下,谁也救不出秋仪之来。
想到这里,戴鸾翔连忙翻身下马,亲手将那幽燕士兵扶起,叹道:“你家义殿下对我,还有我母亲家小,都有再造之恩,这份恩情不敢有片刻忘怀。可眼下我等若是硬闯,不但不能救义殿下出来,反而不过是以卵击石、徒送性命罢了……眼下只有盼着幽燕王爷及早攻破潼关,那样义殿下便不救自救了。”
这话正好提醒了身后的戴母,只听她说道:“我儿此话才是正理。这潼关乃是天下雄关,朝廷精兵又云集于此,以王爷神武也不能轻易拿下。鸾翔何不以平日威望,动摇官军军心,以助王爷一臂之力?”
戴鸾翔听了母亲的话,心中也是一凛——他知道两军交阵之时,在战场之上被杀伤的人马并不多,拼的其实是双方谁更能保持士气旺盛,一方伤亡较多却因士气始终高昂而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战例比比皆是——只要在禁军身后来个釜底抽薪之际,确实是可以切切实实地帮到在阵前同朝廷厮杀的幽燕王。
于是戴鸾翔又翻身上马,驱马略略向前几步,深吸一口气,向身前禁军喊话道:“诸位将士,可认得在下何人?”
朝廷禁军大多执着于面前厮杀,本来无人注意到身后发生的这一幕小小冲突,可听戴鸾翔这熟悉的嗓音一喊,便都回过头来观看。
禁军将佐大多做过戴鸾翔的部下,不少人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又知道他作战不利,正被皇帝召回京去问罪——接替他的前敌指挥都已换了两任——却没想到戴鸾翔竟然在这两军交锋之时出现在这里。
然而这些兵将大多知道戴鸾翔被临阵召回,多多少少也能猜出戴鸾翔此次回京凶多吉少,却没人知道他已被秋仪之救下,又做了投靠幽燕王郑荣的打算。
只听戴鸾翔自问自答道:“在下便是戴鸾翔!在朝廷之中素来有些名气,想必诸位也未必不认识。在下受奸臣陷害,为当今皇帝所不容,眼看就要被害。却是诸位正在对敌的幽燕王爷大仁大义,派亲信将我搭救下来,这才留条性命,在此同诸位说话!”
“不如一道降了王爷!”禁军之中忽然冷不丁冒出这句话来。
戴鸾翔自己还没下定决心投靠幽燕王,不过是劝说禁军不要再为昏君效命罢了,话语之中也处处透出心虚谨慎,实在是没想到禁军之中居然有人借题发挥、高声附和,心中觉得奇怪。
原来这些高声说话之人,就是郑荣派来混进潼关来的。
他们先换上敌军服色,假装从河南溃散下来的禁军赚开潼关城门;随后装作体力不支的模样,占了潼关门口紧要位置不动,阻碍官军临关列阵;被连拖带拉般送到后军之后,便乘机起事,在关键时刻,作此这惊人之鸣。
只听他们反反复复不断高喊“不如一道降了王爷”的口号,初时只有这百八十人喊话,反复几遍之后,便有五六百人跟着起哄,一时之间后军人声鼎沸,眼看禁军阵脚就要松动。
戴鸾翔被皇帝郑爻下旨褫夺兵权,又为幽燕王郑荣的义子秋仪之半途营救之后,便已是心灰意冷,就在秋仪之安排的那座破庙之中,每日孝敬老母、教育子女,十几天日子过得也十分平静。
乃至于戴鸾翔带了儿子戴松,亲自动手修缮房屋、开垦荒地,仿佛有就在此处隐居起来,聊渡余生之意。
然而这一日,忽然有大量难民,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经过破庙之地往京城方向赶路。
这间破庙远离大路,地处十分偏僻,本不应有这般人流经过。
戴鸾翔觉得奇怪,便叫自己的儿子戴松前去询问情况。
不问还好,一问便让戴鸾翔大惊失色:原来是当日一早,幽燕王郑荣便发大兵前来攻击潼关,潼关附近百姓就怕大军过境、生灵涂炭,这才纷纷抛弃家园,先往京城避难。
戴鸾翔号称海内第一名将,当然是知兵之人,却也没有料想到幽燕王郑荣居然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之内,就彻底打通幽燕道同潼关的通道,并集结起大军向难攻不落的潼关要塞发起进攻。
他有心亲临战场,一睹这难得一见的盛况,又虑及家中老母、子女无人照顾,正在逡巡难决之际。
这时戴母拄着龙头拐杖从破庙一间偏殿之中走出,对儿子说道:“戴松都告诉我了,幽燕王爷领军攻击潼关,这时大汉开国以来鲜见的大战,我儿鸾翔不打算过去开开眼界么?”
戴鸾翔听了,叹口气道:“儿子万念俱灰,实在是不想再这样的事情,只想着前半生热衷功名,没有尽过孝道,眼下服侍好老母亲就是了。”
戴母岂能不晓得自己儿子的心意,知道他言不由衷,便道:“没想到我儿竟这样淡泊功名,却也难得。只是老身素来爱看热闹,这就要带我孙子、孙女过去瞅瞅。鸾翔既然无意前去,那就在此看家好了。”
说着,就招呼戴松牵三匹马过来,极矫健地翻身上马,便领着戴松、银屏往东方而去。
戴母这般举动,实在是出乎戴鸾翔意料,也连忙找了匹马,从后追上。
戴母见儿子戴鸾翔果然跟了上来,知道自己这一番小小计谋果然成功,心中不免有些得意,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扬起笑容,快马加鞭,向前奔驰而去。
戴鸾翔等藏身的破庙距离潼关距离本就十分接近,戴鸾翔一行又是弓马娴熟,不到两个时辰,就已赶到潼关附近,透过层层细雨,便能依稀看到潼关那座高耸入云的箭楼,而秋仪之此刻便被软禁于此。
潼关之下,早已是重兵云集,大军四处集结、往来奔驰。隐隐约约的喊杀之声和血腥气味,都不停刺激着戴鸾翔的五官,终于使他勉强压服住的热血重新激荡起来。
只听戴鸾翔对戴母说道:“此处是禁军后方,看不出什么门道来。”又指着左前方一处高楼道,“那边有座酒楼,若其中没有禁军驻扎,我等何不登楼观看?”
戴母闻言笑道:“儿子乃是大汉名将,战场交锋之事,自然听你主持!老婆子当然亦步亦趋了。”又转身叮嘱戴松道,“我戴家将门之后,又是三代单传,你将来也是要掌兵的,还不趁此良机向你父亲多讨教讨教行军用兵之法?”
可是戴鸾翔乃是沙场之上,指挥大军同敌手你来我往、堂堂正正交锋的名将,也精通战场之中各种阴谋诡计,偏偏是对如何秘密潜入、偷营探哨之事一无所知。
他带着自己的母亲、儿女走了没几步,便被掠阵督战一名中郎将远远认了出来,同身旁兵马略略商议一番,便纠集起两三百人,向戴鸾翔等人扑来,想将他擒拿住先问个明白。
戴鸾翔却也机警,见状不妙,一面对戴母说道:“鸾翔做事不密,没想到自己在此处人头极熟,果然被认了出来,还请母亲稍稍回避,鸾翔在此为母亲断后。”一面抽出随身佩剑,仗马而立,护在戴母身后。
戴鸾翔积威犹在,前来抓捕他的朝廷官兵见他这样沉稳,心中有些发虚,又并非奉命行事,因此行动便不免有些犹豫。
正在他们犹豫之时,忽从斜刺里杀出一票人马,为数约在八十人上下。他们个个武艺高强,虽没有重甲保护、也未曾骑马,却只用了不到一盏茶功夫,就将这群官军统统杀散。
原来这些人,便是秋仪之留在潼关底下,未曾跟他一起上关的幽燕精兵。他们按照秋仪之的吩咐,又在阮文龙的安排之下,混到潼关守军之中。然而大战一起,原本就看不起守关兵卒的禁军将佐,便将其排挤出去,只安排了个守护大军后方的闲差。
这份差事是既清闲、又安全,若是寻常兵丁被派来做这份差事,那早已喜笑颜开,回家便要烧高香不可。然而这群兵丁另有任务在身,见自己离开战场前线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帮不上秋仪之的忙,心中不免着急。
他们又听军中传言,说是老将军白文波亲手抓了几个幽燕来的探子间谍,被关押在箭楼之上。别人尚且不知这幽燕探子的身份,他们却是清清楚楚,知道此人就是幽燕王义子秋仪之,便愈加心急火燎。
正在此时,他们听闻禁军发现戴鸾翔行踪,且就在自己附近,互相商议一下,便抛弃岗位,且去看个究竟。
戴鸾翔他们人人认得,一看果然就是幽燕王义殿下秋仪之从劝善司手中救出的这位名将。他们又见禁军集结起两百余人正要去擒拿戴鸾翔,二话不说,便提刀上阵,将意图对戴鸾翔不利的禁军,统统杀败。
戴鸾翔也已认出他们,骑在马上拱手道:“多谢诸位搭救,只是这样一来诸位身份也已暴露。朝廷官兵人多势众,不好对付,诸位何不同我一同暂避?”
没想到这些人没有丝毫撤退之意,其中一个口齿敏捷些的,上前拜倒在戴鸾翔马前,对他说道:“义殿下已被朝廷官兵所擒,被关押在潼关箭楼之内。他对我等都有救命之恩,我等虽不过是蚍蜉蝼蚁,却也不敢惜命背恩。只是不知如何救我家义殿下出来,戴元帅乃是海内名将,还望元帅教我……”说着,几乎坠下泪来。
此人说话有情有理,不由得不让戴鸾翔感动。
戴鸾翔想到自己也是秋仪之从劝善司爪牙手里,虎口拔牙一般搭救出来的,于情于理都没有不救他的道理。可他又想到自己现在同秋仪之之间,不仅隔了数万全副武装的禁军精兵,而且还有潼关的阻碍,若非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这种情况之下,谁也救不出秋仪之来。
想到这里,戴鸾翔连忙翻身下马,亲手将那幽燕士兵扶起,叹道:“你家义殿下对我,还有我母亲家小,都有再造之恩,这份恩情不敢有片刻忘怀。可眼下我等若是硬闯,不但不能救义殿下出来,反而不过是以卵击石、徒送性命罢了……眼下只有盼着幽燕王爷及早攻破潼关,那样义殿下便不救自救了。”
这话正好提醒了身后的戴母,只听她说道:“我儿此话才是正理。这潼关乃是天下雄关,朝廷精兵又云集于此,以王爷神武也不能轻易拿下。鸾翔何不以平日威望,动摇官军军心,以助王爷一臂之力?”
戴鸾翔听了母亲的话,心中也是一凛——他知道两军交阵之时,在战场之上被杀伤的人马并不多,拼的其实是双方谁更能保持士气旺盛,一方伤亡较多却因士气始终高昂而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战例比比皆是——只要在禁军身后来个釜底抽薪之际,确实是可以切切实实地帮到在阵前同朝廷厮杀的幽燕王。
于是戴鸾翔又翻身上马,驱马略略向前几步,深吸一口气,向身前禁军喊话道:“诸位将士,可认得在下何人?”
朝廷禁军大多执着于面前厮杀,本来无人注意到身后发生的这一幕小小冲突,可听戴鸾翔这熟悉的嗓音一喊,便都回过头来观看。
禁军将佐大多做过戴鸾翔的部下,不少人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又知道他作战不利,正被皇帝召回京去问罪——接替他的前敌指挥都已换了两任——却没想到戴鸾翔竟然在这两军交锋之时出现在这里。
然而这些兵将大多知道戴鸾翔被临阵召回,多多少少也能猜出戴鸾翔此次回京凶多吉少,却没人知道他已被秋仪之救下,又做了投靠幽燕王郑荣的打算。
只听戴鸾翔自问自答道:“在下便是戴鸾翔!在朝廷之中素来有些名气,想必诸位也未必不认识。在下受奸臣陷害,为当今皇帝所不容,眼看就要被害。却是诸位正在对敌的幽燕王爷大仁大义,派亲信将我搭救下来,这才留条性命,在此同诸位说话!”
“不如一道降了王爷!”禁军之中忽然冷不丁冒出这句话来。
戴鸾翔自己还没下定决心投靠幽燕王,不过是劝说禁军不要再为昏君效命罢了,话语之中也处处透出心虚谨慎,实在是没想到禁军之中居然有人借题发挥、高声附和,心中觉得奇怪。
原来这些高声说话之人,就是郑荣派来混进潼关来的。
他们先换上敌军服色,假装从河南溃散下来的禁军赚开潼关城门;随后装作体力不支的模样,占了潼关门口紧要位置不动,阻碍官军临关列阵;被连拖带拉般送到后军之后,便乘机起事,在关键时刻,作此这惊人之鸣。
只听他们反反复复不断高喊“不如一道降了王爷”的口号,初时只有这百八十人喊话,反复几遍之后,便有五六百人跟着起哄,一时之间后军人声鼎沸,眼看禁军阵脚就要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