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谈日俄战争、1905年以及中俄战争对俄罗斯帝国的致命伤害,国土庞大的沙俄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战争带来的巨大破灭之下全部暴露,并且激化,一步步的在吞噬着罗曼诺夫王朝的生命。
20世纪初问一个乌克兰农民他是谁,他会回答是东正教徒;要问他是俄国人还是乌克兰人,他会说自己是农民,谁当国王都一样。民族主义的兴起,要等到教育普及、市场连接农村与城市以后,才会成为潮流。
由于俄罗斯帝国扩张太快,俄罗斯人占帝国人口比例只占44,激发了大俄罗斯主义危机感,于是禁止在学校、公文和公共场所使用俄语以外的民族语言。波兰大学生研读波兰文学时,必须使用俄译本。1907年,基辅行政当局发布霍乱通知,不用乌克兰文用俄文,但乌克兰90人口是农民,不识俄文。
犹太人在俄罗斯多民族结构的底层,不允许拥有土地。沙俄最后年代有数百起迫害犹太人事件,并非出自政府策划,而是民间自发。反犹主义也是权力阶层的时髦,沙皇尼古拉认为犹太人经商,亵渎了俄罗斯国民的纯洁性格。
明知道这些施政纲领有着不少的弊病,但是沙皇依然无能为力,统治阶层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统治,能凝聚俄罗斯的只剩下民族主义。
一战前,大斯拉夫主义与大日耳曼主义在东南欧针锋相对。沙皇尼古拉对与叔叔德皇开战很犹豫。战争失败则不可阻;不开战则被民族激情扫进墙角。尼古拉决定豪赌。他以为战争不论胜败会在6个月内结束,他不知道一战是现代消耗战的代名词。
由于战术过时,对德作战头几个月,俄军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伤亡,替换他们的是20岁出头火线提拔临时训练的士兵,他们一般出身农民。
而正好是这些人,在得到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时候,开始加入到阵营,他们是军官团的主力,罗曼诺夫王朝的掘墓人。
去年5月,德国发动东线总攻击,俄军溃败。9月,尼古拉二世统摄最高统帅位,以激励军心,适得其反,人人都知道沙皇其实对军事一窍不通。大本营迁至彼得堡西一村庄,原意为“坟墓”。
或许,这个错误无比错误,这些军队将会是沙皇下台的决定性力量。
俄罗斯军队成为中坚的几个原因:上级军官普遍无视士兵生命;战争准备和后勤组织是一场灾难,没粮没枪没衣服;皇后是德国人,军队普遍相信宫廷内有德国间谍。
许多高级将领原来以为对德战争及其胜利能防止国内,而几次大溃败之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事实正好相反:只有,换掉沙皇政权,才是打赢的前提。战争不独立于政治,这便是与红军对立的白军一度强大无比的缘由。
战争也考验党人。德国社民党一直是俄罗斯者的指南和样板,但德国社民党支持战争,给俄国者沉重一击。托洛斯基说这比宣战本身还可怕。列宁刚听说此事时认为这是德国间谍分裂者的阴谋。
社会党和孟什维克都分裂为支持战争的防卫派和反战的国际主义派。只有布尔什维克坚定反战。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发动内战,才能结束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托洛斯基是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领袖,他逐步认同列宁对战争的判断,刚刚布尔什维克就赶到新西伯利亚去,想要助长那里的形势,而等到他赶到的时候,起义军已经打到了叶卡捷琳堡,并且占据了这座要塞。
紧接着,便是听到了欧俄各地自发爆发大规模的消息。
农民应征入伍,加上运力首先保障军需,使城市出现粮食短缺。1916年初,彼得堡妇女每周在配给处排队领粮的时间超过40小时。排队人太多,成了消息和谣言的汇总地。大规模的就是这样发生的:一群妇女领面包排队排得不耐烦,而刚好新西伯利亚爆发,起义军打过了乌拉尔山的消息传来,无数人都自发回工厂去发动工友游行。
排队导致,这倒是让人始料未及,难以想象,不过这确实事实。
更多的,或者可以说是谣言摧毁了所有人的信心。
李安生也没有想到俄国的居然会提早了一年,而且有迅速成功的迹象,于是他立即电令高尔夫兄弟尽快兵进彼得堡,拉拢大批自发加入的群众,建立自己的基础。
同时,也要借此机会拉拢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在孟什维克之中同样有相当威望。
高尔夫迅速的西进,不惜一切代价,也是想要争权夺利。
目前的俄国成为了一团乱局,没有人能够确切的知道下一步的走向。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
沙皇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结束统治,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这场迅速发生的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在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
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驾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大多数领导人还在监狱和被流放,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党人窃取,他们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
高尔夫率军进入彼得堡的那天,正好是杜马临时委员会发号施令的那天。
为恢复秩序,杜马临时委员会命令士兵回到军营,服从军官指挥。士兵担心秋后算账,在高尔夫的推动下,士兵占绝对多数的苏维埃大会通过一号令,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只服从苏维埃,杜马的命令不得与苏维埃抵触。整理
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的条件:大赦政治犯;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废除基于阶级、宗教和民族的限制;召开制宪会议;解散警察;实行直接、普遍、秘密和平等的选举制;参加的士兵不得解除武装或送到前线,在不值勤时享有完全公民权。
条件没涉及战争和土改,最重大的两个问题。
列宁在返国列车上起草了四月提纲: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立即开展无产阶级。这一方案远比国内的布尔什维克方案激进,只有科伦泰以及在彼得堡掌握一定权力的高尔夫支持他。
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认为推翻沙皇,是人民的胜利。处于底层的农民、工人和士兵认为这是底层对于压在其头上的一切阶层的胜利。他们才是“人民”。他们赢了,除了砸碎一切特权的标志,还强烈地想要按其意志彻底重组社会:农民要地,工人要工厂,士兵要和平,所有人都要自治。布尔什维克是惟一表示将满足这些需求的政治势力。
25万彼得堡俄军是最有权但没有灵魂的力量。它不服从临时政府,表面上服从苏维埃,已是乱兵。它只有一个愿望,不打仗。乱兵无主的时间没有长到军队产生独立政治抱负,所以没有出现军阀。要打仗的临时政府统不住这些乱兵,布尔什维克以反战赢得他们的支持。
高尔夫当然洞察到了这一点,尽可能的吸收这些军人,壮大了实力。
回到了彼得格勒的列宁在与高尔夫秘密的会面商谈之后,决定伺机发动再一次的。
5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国内的反对,为了获得协约国的支持,继续用战争来消灭,愚蠢的向德队发起了攻击,结果在东线遭受大败,一周之内损失了二十余万军队。
“这是在故意消耗军队的力量,这是在谋杀,谋杀政权。是时候了,是时候向这些新的者宣战,夺回属于人民的权力。”
在列宁与高尔夫两人的强烈意愿之下,布尔什维克统一了思想,同意发动进一步的。
高尔夫手中有十余万军队,正是这股军队,成为了这次的决定性力量。
更何况高尔夫本人在推翻沙皇统治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极高的威望,可以说,没有高尔夫的起义军打入欧俄,就没有这次的成功。
在彼得格勒充斥着枪炮声之时,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转工人农民士兵代表苏维埃。
紧接着,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
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高尔夫当选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6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为巩固政权,成立了以高尔基主持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以坚决镇压反分子的破坏活动。
至此,俄国终于完成了最为重要的一步,由无产阶级掌权。
当然,对李安生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一步,高尔夫兄弟掌握了大量的权力。
高尔基——当然并不是那个作家高尔基,居然成功的掌握了契卡,掌握了这个特工组织,杀人无数的组织,这不是在天助李安生么。
相比其他苏维埃领导人,高尔夫对列宁言听计从,万事支持,当然得到了列宁的青睐,加上高尔夫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而列宁将高尔夫列入了考察对象,很有可能成为他的接替人。
托洛斯基是最能干的中央委员,但是列宁断定他接不了班。孟什维克出身、贵族作派、独断性格,使他在党内树敌太多。
而斯大林,似乎太过刚愎自用,心机深沉,同样为列宁所忌惮。
7月14日,伟大的同志斯大林在自己的家中被人袭杀,引起了苏维埃高层的集体震怒,反分子这是在宣战。
这种卑鄙的手段,只能使得苏维埃用更加坚决的手段去镇压他们。
虽说胜利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但形势仍十分险峻。俄国无产阶级不仅面临国内阶级敌人的负隅顽抗,而且还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严重干涉。不论新诞生的苏维埃政府怎样三番五次地提出建议,英、法总是断然拒绝举行任何和谈。列宁主张,为了拯救年轻的共和国,必须结束战争,复员沙皇旧军队,赶快同德国议和。
在中央委员会里,列宁的尽快单独同德国议和的主张,遭到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者”的强烈反对。
虽然斯大林的死对于他们有触动,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主意。
而高尔夫的坚定支持,成为了列宁最终拍板决议的乾坤之石。
从列宁由前线收到的详细情报中可以看出,军队没有斗志,再不能打下去了;士兵一心想回家。工人和农民都厌恶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就在这些日子里,德军迅速向前推进的消息不断传来。德国人利用他们的突击部队,很快攻占了不少城市。
他指出,德国的条件,无论多么苛刻,必须立刻接受。没有别的选择,任何别的决定就等于宣布苏维埃政权的死刑。
为了拯救,在经过激烈争吵的会议之后,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终于接受了德国的和平条件。
和约于10月3日签订,根据和约的条款,俄国失去了平方英里的领土(包括俄国农田的27),6200万人口,26的铁路和75的钢铁工业。
布尔什维克政权保住了,但是即便在沙皇的统治下,这个国家也从未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和耻辱。
在紧接着十月后的几个月里,苏维埃政权利用签订和约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开始在俄国中部及莫斯科、彼得格勒等主要城市,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沙皇将军和官吏、地主、富农和资本家们仍不承认工人阶级的胜利。他们在十月起初的一些战斗中受到挫败之后,开始在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小而富农势力大的顿河地区、库班地区和乌克兰地区聚集并巩固反武装力量,继续和新生的政权进行残酷的较量。
因此,在俄国大地上,一场暴力、仇恨和杀戮的风暴席卷全国。这是历史上最残酷的内战之一,它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成千上万的人卷了进去,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共和国遭到了极大的困难。工厂停工,水路和铁路交通均告断绝。年轻的苏维埃国家面临着最可怕的敌人——饥饿。
只有从伏尔加河下游和北高加索才能取得粮食来挽救的危机,而察里津是沿着伏尔加河到那里去的必经之路。党中央根据列宁的提议,派高尔夫前往察里津工作,任命他为南俄粮务总监,并让他担任代表党中央负责南方战场的总指挥。
毕竟高尔夫很有能力,而且在军队中也有威望,派他前去是最为适合的。
高尔基也借着这次机会进一步扩张了契卡的力量,在掌握的地区发动肃反,大规模的清洗社会党人中的异己分子。
权力便是应该这么运用,在军队与政府中配置属于自己的势力。
高尔夫想要在列宁之后执掌全国大权,必须要另辟蹊径,不然的话,还真不是那些老资格的对手。
与此同时,欧战也随着俄国的退出战争出现了重大的变故。
德国用残暴手段劫掠和压迫乌克兰等地的人民,他们夺去了南高加索,还应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民族主义者之请,调派德、土军队进驻该地,在第比利斯和巴库肆意横行。
得到了这些战争资源后,德国又将军队大批的调往西线,接连获得了几个小型战役的胜利,协约国损失惨重。
协约国既要面对战争失利的惨痛,还要应对俄国的阴影,分心无术,陷入了危机之中。
“欧洲没有哪怕一个华工,这很不正常。”
《伦敦日报》上的一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除了敦促美国参战,协约国一直在反复的请求中国加入到协约国之中来。
相比美国,中国或许突飞猛进的工业能力还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比,但是中国有庞大的常备军,浩瀚的后备役,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协约国需要中国尽快明确态度,将危害引到同盟国头上。
这些问题在战争带来的巨大破灭之下全部暴露,并且激化,一步步的在吞噬着罗曼诺夫王朝的生命。
20世纪初问一个乌克兰农民他是谁,他会回答是东正教徒;要问他是俄国人还是乌克兰人,他会说自己是农民,谁当国王都一样。民族主义的兴起,要等到教育普及、市场连接农村与城市以后,才会成为潮流。
由于俄罗斯帝国扩张太快,俄罗斯人占帝国人口比例只占44,激发了大俄罗斯主义危机感,于是禁止在学校、公文和公共场所使用俄语以外的民族语言。波兰大学生研读波兰文学时,必须使用俄译本。1907年,基辅行政当局发布霍乱通知,不用乌克兰文用俄文,但乌克兰90人口是农民,不识俄文。
犹太人在俄罗斯多民族结构的底层,不允许拥有土地。沙俄最后年代有数百起迫害犹太人事件,并非出自政府策划,而是民间自发。反犹主义也是权力阶层的时髦,沙皇尼古拉认为犹太人经商,亵渎了俄罗斯国民的纯洁性格。
明知道这些施政纲领有着不少的弊病,但是沙皇依然无能为力,统治阶层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统治,能凝聚俄罗斯的只剩下民族主义。
一战前,大斯拉夫主义与大日耳曼主义在东南欧针锋相对。沙皇尼古拉对与叔叔德皇开战很犹豫。战争失败则不可阻;不开战则被民族激情扫进墙角。尼古拉决定豪赌。他以为战争不论胜败会在6个月内结束,他不知道一战是现代消耗战的代名词。
由于战术过时,对德作战头几个月,俄军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伤亡,替换他们的是20岁出头火线提拔临时训练的士兵,他们一般出身农民。
而正好是这些人,在得到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时候,开始加入到阵营,他们是军官团的主力,罗曼诺夫王朝的掘墓人。
去年5月,德国发动东线总攻击,俄军溃败。9月,尼古拉二世统摄最高统帅位,以激励军心,适得其反,人人都知道沙皇其实对军事一窍不通。大本营迁至彼得堡西一村庄,原意为“坟墓”。
或许,这个错误无比错误,这些军队将会是沙皇下台的决定性力量。
俄罗斯军队成为中坚的几个原因:上级军官普遍无视士兵生命;战争准备和后勤组织是一场灾难,没粮没枪没衣服;皇后是德国人,军队普遍相信宫廷内有德国间谍。
许多高级将领原来以为对德战争及其胜利能防止国内,而几次大溃败之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事实正好相反:只有,换掉沙皇政权,才是打赢的前提。战争不独立于政治,这便是与红军对立的白军一度强大无比的缘由。
战争也考验党人。德国社民党一直是俄罗斯者的指南和样板,但德国社民党支持战争,给俄国者沉重一击。托洛斯基说这比宣战本身还可怕。列宁刚听说此事时认为这是德国间谍分裂者的阴谋。
社会党和孟什维克都分裂为支持战争的防卫派和反战的国际主义派。只有布尔什维克坚定反战。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发动内战,才能结束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托洛斯基是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领袖,他逐步认同列宁对战争的判断,刚刚布尔什维克就赶到新西伯利亚去,想要助长那里的形势,而等到他赶到的时候,起义军已经打到了叶卡捷琳堡,并且占据了这座要塞。
紧接着,便是听到了欧俄各地自发爆发大规模的消息。
农民应征入伍,加上运力首先保障军需,使城市出现粮食短缺。1916年初,彼得堡妇女每周在配给处排队领粮的时间超过40小时。排队人太多,成了消息和谣言的汇总地。大规模的就是这样发生的:一群妇女领面包排队排得不耐烦,而刚好新西伯利亚爆发,起义军打过了乌拉尔山的消息传来,无数人都自发回工厂去发动工友游行。
排队导致,这倒是让人始料未及,难以想象,不过这确实事实。
更多的,或者可以说是谣言摧毁了所有人的信心。
李安生也没有想到俄国的居然会提早了一年,而且有迅速成功的迹象,于是他立即电令高尔夫兄弟尽快兵进彼得堡,拉拢大批自发加入的群众,建立自己的基础。
同时,也要借此机会拉拢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在孟什维克之中同样有相当威望。
高尔夫迅速的西进,不惜一切代价,也是想要争权夺利。
目前的俄国成为了一团乱局,没有人能够确切的知道下一步的走向。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
沙皇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结束统治,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这场迅速发生的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在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
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驾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大多数领导人还在监狱和被流放,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党人窃取,他们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
高尔夫率军进入彼得堡的那天,正好是杜马临时委员会发号施令的那天。
为恢复秩序,杜马临时委员会命令士兵回到军营,服从军官指挥。士兵担心秋后算账,在高尔夫的推动下,士兵占绝对多数的苏维埃大会通过一号令,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只服从苏维埃,杜马的命令不得与苏维埃抵触。整理
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的条件:大赦政治犯;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废除基于阶级、宗教和民族的限制;召开制宪会议;解散警察;实行直接、普遍、秘密和平等的选举制;参加的士兵不得解除武装或送到前线,在不值勤时享有完全公民权。
条件没涉及战争和土改,最重大的两个问题。
列宁在返国列车上起草了四月提纲: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立即开展无产阶级。这一方案远比国内的布尔什维克方案激进,只有科伦泰以及在彼得堡掌握一定权力的高尔夫支持他。
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认为推翻沙皇,是人民的胜利。处于底层的农民、工人和士兵认为这是底层对于压在其头上的一切阶层的胜利。他们才是“人民”。他们赢了,除了砸碎一切特权的标志,还强烈地想要按其意志彻底重组社会:农民要地,工人要工厂,士兵要和平,所有人都要自治。布尔什维克是惟一表示将满足这些需求的政治势力。
25万彼得堡俄军是最有权但没有灵魂的力量。它不服从临时政府,表面上服从苏维埃,已是乱兵。它只有一个愿望,不打仗。乱兵无主的时间没有长到军队产生独立政治抱负,所以没有出现军阀。要打仗的临时政府统不住这些乱兵,布尔什维克以反战赢得他们的支持。
高尔夫当然洞察到了这一点,尽可能的吸收这些军人,壮大了实力。
回到了彼得格勒的列宁在与高尔夫秘密的会面商谈之后,决定伺机发动再一次的。
5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国内的反对,为了获得协约国的支持,继续用战争来消灭,愚蠢的向德队发起了攻击,结果在东线遭受大败,一周之内损失了二十余万军队。
“这是在故意消耗军队的力量,这是在谋杀,谋杀政权。是时候了,是时候向这些新的者宣战,夺回属于人民的权力。”
在列宁与高尔夫两人的强烈意愿之下,布尔什维克统一了思想,同意发动进一步的。
高尔夫手中有十余万军队,正是这股军队,成为了这次的决定性力量。
更何况高尔夫本人在推翻沙皇统治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极高的威望,可以说,没有高尔夫的起义军打入欧俄,就没有这次的成功。
在彼得格勒充斥着枪炮声之时,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转工人农民士兵代表苏维埃。
紧接着,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
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高尔夫当选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6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为巩固政权,成立了以高尔基主持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以坚决镇压反分子的破坏活动。
至此,俄国终于完成了最为重要的一步,由无产阶级掌权。
当然,对李安生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一步,高尔夫兄弟掌握了大量的权力。
高尔基——当然并不是那个作家高尔基,居然成功的掌握了契卡,掌握了这个特工组织,杀人无数的组织,这不是在天助李安生么。
相比其他苏维埃领导人,高尔夫对列宁言听计从,万事支持,当然得到了列宁的青睐,加上高尔夫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而列宁将高尔夫列入了考察对象,很有可能成为他的接替人。
托洛斯基是最能干的中央委员,但是列宁断定他接不了班。孟什维克出身、贵族作派、独断性格,使他在党内树敌太多。
而斯大林,似乎太过刚愎自用,心机深沉,同样为列宁所忌惮。
7月14日,伟大的同志斯大林在自己的家中被人袭杀,引起了苏维埃高层的集体震怒,反分子这是在宣战。
这种卑鄙的手段,只能使得苏维埃用更加坚决的手段去镇压他们。
虽说胜利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但形势仍十分险峻。俄国无产阶级不仅面临国内阶级敌人的负隅顽抗,而且还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严重干涉。不论新诞生的苏维埃政府怎样三番五次地提出建议,英、法总是断然拒绝举行任何和谈。列宁主张,为了拯救年轻的共和国,必须结束战争,复员沙皇旧军队,赶快同德国议和。
在中央委员会里,列宁的尽快单独同德国议和的主张,遭到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者”的强烈反对。
虽然斯大林的死对于他们有触动,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主意。
而高尔夫的坚定支持,成为了列宁最终拍板决议的乾坤之石。
从列宁由前线收到的详细情报中可以看出,军队没有斗志,再不能打下去了;士兵一心想回家。工人和农民都厌恶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就在这些日子里,德军迅速向前推进的消息不断传来。德国人利用他们的突击部队,很快攻占了不少城市。
他指出,德国的条件,无论多么苛刻,必须立刻接受。没有别的选择,任何别的决定就等于宣布苏维埃政权的死刑。
为了拯救,在经过激烈争吵的会议之后,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终于接受了德国的和平条件。
和约于10月3日签订,根据和约的条款,俄国失去了平方英里的领土(包括俄国农田的27),6200万人口,26的铁路和75的钢铁工业。
布尔什维克政权保住了,但是即便在沙皇的统治下,这个国家也从未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和耻辱。
在紧接着十月后的几个月里,苏维埃政权利用签订和约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开始在俄国中部及莫斯科、彼得格勒等主要城市,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沙皇将军和官吏、地主、富农和资本家们仍不承认工人阶级的胜利。他们在十月起初的一些战斗中受到挫败之后,开始在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小而富农势力大的顿河地区、库班地区和乌克兰地区聚集并巩固反武装力量,继续和新生的政权进行残酷的较量。
因此,在俄国大地上,一场暴力、仇恨和杀戮的风暴席卷全国。这是历史上最残酷的内战之一,它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成千上万的人卷了进去,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共和国遭到了极大的困难。工厂停工,水路和铁路交通均告断绝。年轻的苏维埃国家面临着最可怕的敌人——饥饿。
只有从伏尔加河下游和北高加索才能取得粮食来挽救的危机,而察里津是沿着伏尔加河到那里去的必经之路。党中央根据列宁的提议,派高尔夫前往察里津工作,任命他为南俄粮务总监,并让他担任代表党中央负责南方战场的总指挥。
毕竟高尔夫很有能力,而且在军队中也有威望,派他前去是最为适合的。
高尔基也借着这次机会进一步扩张了契卡的力量,在掌握的地区发动肃反,大规模的清洗社会党人中的异己分子。
权力便是应该这么运用,在军队与政府中配置属于自己的势力。
高尔夫想要在列宁之后执掌全国大权,必须要另辟蹊径,不然的话,还真不是那些老资格的对手。
与此同时,欧战也随着俄国的退出战争出现了重大的变故。
德国用残暴手段劫掠和压迫乌克兰等地的人民,他们夺去了南高加索,还应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民族主义者之请,调派德、土军队进驻该地,在第比利斯和巴库肆意横行。
得到了这些战争资源后,德国又将军队大批的调往西线,接连获得了几个小型战役的胜利,协约国损失惨重。
协约国既要面对战争失利的惨痛,还要应对俄国的阴影,分心无术,陷入了危机之中。
“欧洲没有哪怕一个华工,这很不正常。”
《伦敦日报》上的一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除了敦促美国参战,协约国一直在反复的请求中国加入到协约国之中来。
相比美国,中国或许突飞猛进的工业能力还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比,但是中国有庞大的常备军,浩瀚的后备役,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协约国需要中国尽快明确态度,将危害引到同盟国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