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更关键的是,这些人并不是傻子,他们都知道如今的大宋帝国有多么强大,自然不愿意陪着以前的主子去干这飞蛾扑火的蠢事。何况就算侥幸成功了,他们又有什么好处?难道还要继续给昔日的主子当奴隶吗?他们也许确实还没什么文化,但不等于他们没脑子。在如同天上地下一样的利害差别面前,民族大义是苍白无力的,何况那些叛党大多数也不是什么好鸟,只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谋取自己的私利罢了
精英阶层虽然人才较多,但如果没有可供驱使的炮灰,领导层再牛也发挥不出多大的力量,何况他们的才能也只是矮子里选高个,与他们要对抗的大宋相比什么都算不上。结果这些贼心不死的遗老遗少们虽然发起了无望的反抗,但在耗尽他们手中的最后一点本钱以后,终于输得倾家荡产,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在成功地镇压了叛乱之后,隐藏在异族之中的反对势力基本上被铲除得一干二净,光是辛弃疾负责的漠南与东北地区,就有不少于一万个家庭毁于一旦,更有超过十万人被送进了劳改农场或采石场,而辛弃疾也正是靠着这些人的血,一路平步青云,成为了大宋历史上最为年轻的卫帅,这个纪录直到几百年后,都没人能够改写
这次叛乱似乎突如其来,但却是由于赵旉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所致,事情还要从他刚刚掌权的时候说起。其实赵旉从一开始就明白,他所要完成的事业将会得罪不知多少人,如果反对他的力量集中发难,不管他能否自保,大宋也必然因为剧烈动荡而遭受重创。可如果在那些潜在反对者还没有行动的时候就对他们下手,又会贻人口实,影响全国臣民对他的信任,到时候恐怕很多赵旉的支持者也会动摇、甚至转变立场,那赵旉可就更要欲哭无泪了。
这时,记忆中太祖当年深为后世精英阶层所痛恨的“引蛇出洞”之计却给了赵旉不小的启发,于是他将自己那些可能会得罪人的政策以较为缓慢的速度逐次出台,即要避免朝野一下子出现强烈的反弹,又要刺激到一部分人,让他们主动跳出来,同时做好一切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工作,就算出事也不怕,反倒可以获得镇压的借口而可以名正言顺地出手铲除掉这一部分主动跳出来的反对者。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割草”,国内反对改革的潜在力量也被一次次地削弱,而改革的受益者群体则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赵旉的位子也因为支持者的不断增加而越来越稳,改革也越来越顺利。这一招同样可以用在大宋开疆拓土、以及巩固新占土地统治上,事实上赵旉也一直这么做。
但这种方法虽然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可要做到却不是这么容易的,毕竟反对赵旉的势力之中也不乏智者,他们完全可能暂时隐忍不发,等到同盟者足够多、实力足够强了以后再突然集中发难,而身为统治者的赵旉在改革措施得到顺利推行之后也难免心生自满,而渐渐轻视那些潜在的不安因素,将改革的步子迈得过大,这是更加危险的因素。当初赵旉就是犯下了这样的错误,结果差点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了。但也正是拜那次人生中最大的重挫所致,赵旉以惊人的速度成熟了起来,在其后的这么多年里,他不但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敏锐地抓住了稍瞬即逝的机会,成功地卷土重来。此后赵旉一直稳扎稳打,大宋也则愈来愈强,而他的反对者们则要么失败身死,要么被迫臣服,看起来赵旉现在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可是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赵旉却仍然不敢懈怠,他很清楚,对于现在的大宋帝国来说,即使没有他,国力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甚至即使与全世界为敌,都没什么好怕的。但从历史上的先例来看,这种地大人多的超级大帝国本来就很少亡于外国,却莫不是毁于内乱。再想到中国长久以来的内斗传统,赵旉就不得不忧心忡忡。对于中国人为什么内斗不止的问题,史学界还没有能够令大多数人信服的定论,但就赵旉自己的想法,相隔几十里便可能无法交流的无数种方言、薄弱的国家民族意识、强烈的宗族血缘观念以及与此相比丝毫不弱的乡土情结,再加上国人对于外人十分宽容,而对于国内的同胞却一向喜欢“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的极端做法,都可以说是内斗传统的成因,而问题归根结底,是坏在人人都有的那张嘴上。
大家都知道,外国人骂人的时候,虽然也有“黑鬼”等打倒一大片的骂法,但那是因为种族歧视等歧视性观念,而中国人骂人的时候,就算心里没有种族歧视什么的,也一定会附带面杀伤效果,只问候对方全家已经算是精确制导的了,言语中顺带辱及对方家乡、民族或是国家的并不稀奇。这在后世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多被人认为是不文明而已,可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注1),人家知道你只是嘴上厉害,根本不当回事罢了。
注1:不要以为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就以为中国很牛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各方面还差得远。而且事实上就算中国成了世界第一,情况也未必会有多少改变。只说一点,美国打人或者被打(美国被打的机会不多,世界大战它都是最后参战的,只能举911当例子了。)的时候,能够拉到多少盟友?而中国呢?除了巴基斯坦这个铁哥们,还有吗?倒是潜意识里、甚至是明目张胆敌视的更多,美欧日韩近来重新抱团就足以引起国人警惕,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的综合国力超过全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之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弱势地位就不会改变,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是黄种人,而美欧纵有矛盾,他们毕竟是一家人。
精英阶层虽然人才较多,但如果没有可供驱使的炮灰,领导层再牛也发挥不出多大的力量,何况他们的才能也只是矮子里选高个,与他们要对抗的大宋相比什么都算不上。结果这些贼心不死的遗老遗少们虽然发起了无望的反抗,但在耗尽他们手中的最后一点本钱以后,终于输得倾家荡产,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在成功地镇压了叛乱之后,隐藏在异族之中的反对势力基本上被铲除得一干二净,光是辛弃疾负责的漠南与东北地区,就有不少于一万个家庭毁于一旦,更有超过十万人被送进了劳改农场或采石场,而辛弃疾也正是靠着这些人的血,一路平步青云,成为了大宋历史上最为年轻的卫帅,这个纪录直到几百年后,都没人能够改写
这次叛乱似乎突如其来,但却是由于赵旉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所致,事情还要从他刚刚掌权的时候说起。其实赵旉从一开始就明白,他所要完成的事业将会得罪不知多少人,如果反对他的力量集中发难,不管他能否自保,大宋也必然因为剧烈动荡而遭受重创。可如果在那些潜在反对者还没有行动的时候就对他们下手,又会贻人口实,影响全国臣民对他的信任,到时候恐怕很多赵旉的支持者也会动摇、甚至转变立场,那赵旉可就更要欲哭无泪了。
这时,记忆中太祖当年深为后世精英阶层所痛恨的“引蛇出洞”之计却给了赵旉不小的启发,于是他将自己那些可能会得罪人的政策以较为缓慢的速度逐次出台,即要避免朝野一下子出现强烈的反弹,又要刺激到一部分人,让他们主动跳出来,同时做好一切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工作,就算出事也不怕,反倒可以获得镇压的借口而可以名正言顺地出手铲除掉这一部分主动跳出来的反对者。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割草”,国内反对改革的潜在力量也被一次次地削弱,而改革的受益者群体则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赵旉的位子也因为支持者的不断增加而越来越稳,改革也越来越顺利。这一招同样可以用在大宋开疆拓土、以及巩固新占土地统治上,事实上赵旉也一直这么做。
但这种方法虽然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可要做到却不是这么容易的,毕竟反对赵旉的势力之中也不乏智者,他们完全可能暂时隐忍不发,等到同盟者足够多、实力足够强了以后再突然集中发难,而身为统治者的赵旉在改革措施得到顺利推行之后也难免心生自满,而渐渐轻视那些潜在的不安因素,将改革的步子迈得过大,这是更加危险的因素。当初赵旉就是犯下了这样的错误,结果差点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了。但也正是拜那次人生中最大的重挫所致,赵旉以惊人的速度成熟了起来,在其后的这么多年里,他不但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敏锐地抓住了稍瞬即逝的机会,成功地卷土重来。此后赵旉一直稳扎稳打,大宋也则愈来愈强,而他的反对者们则要么失败身死,要么被迫臣服,看起来赵旉现在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可是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赵旉却仍然不敢懈怠,他很清楚,对于现在的大宋帝国来说,即使没有他,国力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甚至即使与全世界为敌,都没什么好怕的。但从历史上的先例来看,这种地大人多的超级大帝国本来就很少亡于外国,却莫不是毁于内乱。再想到中国长久以来的内斗传统,赵旉就不得不忧心忡忡。对于中国人为什么内斗不止的问题,史学界还没有能够令大多数人信服的定论,但就赵旉自己的想法,相隔几十里便可能无法交流的无数种方言、薄弱的国家民族意识、强烈的宗族血缘观念以及与此相比丝毫不弱的乡土情结,再加上国人对于外人十分宽容,而对于国内的同胞却一向喜欢“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的极端做法,都可以说是内斗传统的成因,而问题归根结底,是坏在人人都有的那张嘴上。
大家都知道,外国人骂人的时候,虽然也有“黑鬼”等打倒一大片的骂法,但那是因为种族歧视等歧视性观念,而中国人骂人的时候,就算心里没有种族歧视什么的,也一定会附带面杀伤效果,只问候对方全家已经算是精确制导的了,言语中顺带辱及对方家乡、民族或是国家的并不稀奇。这在后世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多被人认为是不文明而已,可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注1),人家知道你只是嘴上厉害,根本不当回事罢了。
注1:不要以为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就以为中国很牛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各方面还差得远。而且事实上就算中国成了世界第一,情况也未必会有多少改变。只说一点,美国打人或者被打(美国被打的机会不多,世界大战它都是最后参战的,只能举911当例子了。)的时候,能够拉到多少盟友?而中国呢?除了巴基斯坦这个铁哥们,还有吗?倒是潜意识里、甚至是明目张胆敌视的更多,美欧日韩近来重新抱团就足以引起国人警惕,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的综合国力超过全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之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弱势地位就不会改变,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是黄种人,而美欧纵有矛盾,他们毕竟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