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狙击手与游骑兵(一)
而且辛弃疾还将设想中的远距离精确射击与历史悠久的弓骑兵战术相结合,提出建立一支新式火枪骑兵的建议。目前大宋虽然已经有好几万火枪骑兵,但装备的都是类似于明代迅雷铳的“三眼狼牙”,与其说是可以用来近战的火器,还不如说是可以开火的冷兵器,基本上是装填好的弹药打光就一窝蜂冲上去突击了。事实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三眼狼牙”由于枪管粗短、气密性也一般,射程是很近的,有效射程连骑兵马上使用的短弓都比不上,只有冲到敌人近前密集射击,才能挥威力,而且其再次装填也殊为不易,战场上基本只能射一次,所以打光了弹药不冲也得冲了,因此这种威震敌胆的“三眼狼牙”其实并不能作为真正的远程力量来使用,之所以此前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一是因为敌人缺乏与火器部队交战的经验,难免慌乱失措;二是因为宋军骑兵即使论肉搏能力,也是一等一的,所以其实“三眼狼牙”的作用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为了弥补“三眼狼牙”的不足,大将吴拱创造性地将骑兵轻炮引入到火枪骑兵的编制之中,但是这些轻炮的霰弹虽然威力巨大,可射程同样不远,其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火力足够强大,能够一举粉碎敌人的进攻,而令我方火器获得再次装填的机会,以利持续作战,同时部分弥补了骑兵不擅攻城的短板而已。可是面对敌军之中那些擅长骑射的神射手,火枪骑兵射程不够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以致于宋军之中仍然不得不保持相当数量的弓骑兵编制用来“威力侦查”与反侦察。
而辛弃疾的构想若能实现,宋军之中弓弩手的比例必然可以进一步减少,这对提高宋军的战斗力将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在宋军的各兵种之中,弓弩手尤其是骑射手的训练难度最大、耗时最长,而且对天赋也有较高要求,训练几万骑射好手的耗费如果用来训练步兵,大宋至少能够多出二十万精锐。
这一点是汉人身为农耕民族先天的劣势,不像游牧与渔猎民族可以在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中便培养出精湛的骑射技艺,这也是赵旉对于北伐始终十分慎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毕竟大量轻骑兵带来的战略优势是不能轻视的。
以骑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轻骑兵是目前世界上机动性最强的陆军兵种,而且其战术也十分灵活多变,大宋骑兵这些年来虽然进步神,在近战方面更是已经出胡骑一筹,但骑射这种特殊技能方面却始终差得很远,因此一直都只能被动地诱敌来战,但如今敌人也都学乖了,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是不会与宋军近战的,而他们用得越来越频繁的弓骑骚扰战术对将来必须深入敌境作战的宋军来说,反而比正面厮杀更加难缠。也正是顾忌这方面的危险,即使对付目前已经元气大伤的金国,赵旉依然不敢掉以轻心,不到万事俱备,就不敢轻言伐金,但如果辛弃疾的设想得以实现,大宋的新式火枪骑兵将能够在远程火力上彻底压制金军的轻骑,那么伐金之战将变得异常轻松
也许是被辛弃疾描述的美好前景说服了,也许是赵旉心底里也实在很想知道辛弃疾到底能不能带兵打仗,他最终决定给其一个证明自身实力和该战术有效性的机会。决心已定的赵旉当即让他的新任机要秘书调来上次全军大比武中火枪射击、马术、骑射这三项比试的前五百名的大名单,并让其将其中过二十五岁、或是军职已经过排长的剔除,最后只剩下四百多人(有些牛人同时在两项甚至三项名单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备选人数只有一千三百不到,而没有一千五百人。)。
这些精锐中的精锐随即被陆军部的一纸调令全都送到了辛弃疾这个毛头小子的麾下供其挑选,这既表达了赵旉对辛弃疾的期望,也是对他的考验,毕竟有才能的人大多桀骜不驯,以辛弃疾的年龄和资历想要指挥得动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旉才没有下达王命或是诏书,因为那样一来傻子也看得出辛弃疾未来前途不可限量,那些刺头们为了自己将来的荣华富贵,在辛弃疾面前自然要听话得多,但那样一来考验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正如赵旉预计的那样,那些劲卒之中年纪最小的也有十七岁,而且几乎个个都在战场里翻滚过,又怎么能接受辛弃疾这个年方十五岁、而且连人都没杀过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长官?不过辛弃疾毕竟有着陆校年级第一的神童之名,而且他在训练场上的惊人表现也令大家刮目相看,毕竟他们之中虽然不无比辛弃疾更厉害的家伙,可是这个小长官今年才十五岁
其实辛弃疾的能力,如果多花些工夫,是可以将所有的刺头全部驯服的,但他却只给了自己一天时间,这一天结束的时候还不太听话的那些人全部都被他从人选中剔除。对此赵旉颇为不解,但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想法没有深究,直到很多年后辛弃疾才无意中说出了他当时这么做的原因,在辛弃疾看来这次选兵的目的只是为了测试打法,所以人数少一点没有关系,而能够早一点开始试验,便能早一天得出结果,若是可行的话,他的新思路便能更早地形成战斗力。因此,比起手下多出几百个兵,时间更加重要。
在辛弃疾忙着选人和训练的同时,赵旉也没有闲着,他在白忙之余还让人从库存、甚至是现役的装备中挑选出一批射程远、精度高、管壁厚的燧枪交给辛弃疾来训练士兵和测试考核。同时,他还下令军工部门开始秘密研一种新型的火枪,要求是管身长、枪膛光滑、气密性好,以尽可能地提升射程与精度。
而且辛弃疾还将设想中的远距离精确射击与历史悠久的弓骑兵战术相结合,提出建立一支新式火枪骑兵的建议。目前大宋虽然已经有好几万火枪骑兵,但装备的都是类似于明代迅雷铳的“三眼狼牙”,与其说是可以用来近战的火器,还不如说是可以开火的冷兵器,基本上是装填好的弹药打光就一窝蜂冲上去突击了。事实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三眼狼牙”由于枪管粗短、气密性也一般,射程是很近的,有效射程连骑兵马上使用的短弓都比不上,只有冲到敌人近前密集射击,才能挥威力,而且其再次装填也殊为不易,战场上基本只能射一次,所以打光了弹药不冲也得冲了,因此这种威震敌胆的“三眼狼牙”其实并不能作为真正的远程力量来使用,之所以此前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一是因为敌人缺乏与火器部队交战的经验,难免慌乱失措;二是因为宋军骑兵即使论肉搏能力,也是一等一的,所以其实“三眼狼牙”的作用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为了弥补“三眼狼牙”的不足,大将吴拱创造性地将骑兵轻炮引入到火枪骑兵的编制之中,但是这些轻炮的霰弹虽然威力巨大,可射程同样不远,其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火力足够强大,能够一举粉碎敌人的进攻,而令我方火器获得再次装填的机会,以利持续作战,同时部分弥补了骑兵不擅攻城的短板而已。可是面对敌军之中那些擅长骑射的神射手,火枪骑兵射程不够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以致于宋军之中仍然不得不保持相当数量的弓骑兵编制用来“威力侦查”与反侦察。
而辛弃疾的构想若能实现,宋军之中弓弩手的比例必然可以进一步减少,这对提高宋军的战斗力将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在宋军的各兵种之中,弓弩手尤其是骑射手的训练难度最大、耗时最长,而且对天赋也有较高要求,训练几万骑射好手的耗费如果用来训练步兵,大宋至少能够多出二十万精锐。
这一点是汉人身为农耕民族先天的劣势,不像游牧与渔猎民族可以在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中便培养出精湛的骑射技艺,这也是赵旉对于北伐始终十分慎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毕竟大量轻骑兵带来的战略优势是不能轻视的。
以骑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轻骑兵是目前世界上机动性最强的陆军兵种,而且其战术也十分灵活多变,大宋骑兵这些年来虽然进步神,在近战方面更是已经出胡骑一筹,但骑射这种特殊技能方面却始终差得很远,因此一直都只能被动地诱敌来战,但如今敌人也都学乖了,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是不会与宋军近战的,而他们用得越来越频繁的弓骑骚扰战术对将来必须深入敌境作战的宋军来说,反而比正面厮杀更加难缠。也正是顾忌这方面的危险,即使对付目前已经元气大伤的金国,赵旉依然不敢掉以轻心,不到万事俱备,就不敢轻言伐金,但如果辛弃疾的设想得以实现,大宋的新式火枪骑兵将能够在远程火力上彻底压制金军的轻骑,那么伐金之战将变得异常轻松
也许是被辛弃疾描述的美好前景说服了,也许是赵旉心底里也实在很想知道辛弃疾到底能不能带兵打仗,他最终决定给其一个证明自身实力和该战术有效性的机会。决心已定的赵旉当即让他的新任机要秘书调来上次全军大比武中火枪射击、马术、骑射这三项比试的前五百名的大名单,并让其将其中过二十五岁、或是军职已经过排长的剔除,最后只剩下四百多人(有些牛人同时在两项甚至三项名单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备选人数只有一千三百不到,而没有一千五百人。)。
这些精锐中的精锐随即被陆军部的一纸调令全都送到了辛弃疾这个毛头小子的麾下供其挑选,这既表达了赵旉对辛弃疾的期望,也是对他的考验,毕竟有才能的人大多桀骜不驯,以辛弃疾的年龄和资历想要指挥得动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旉才没有下达王命或是诏书,因为那样一来傻子也看得出辛弃疾未来前途不可限量,那些刺头们为了自己将来的荣华富贵,在辛弃疾面前自然要听话得多,但那样一来考验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正如赵旉预计的那样,那些劲卒之中年纪最小的也有十七岁,而且几乎个个都在战场里翻滚过,又怎么能接受辛弃疾这个年方十五岁、而且连人都没杀过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长官?不过辛弃疾毕竟有着陆校年级第一的神童之名,而且他在训练场上的惊人表现也令大家刮目相看,毕竟他们之中虽然不无比辛弃疾更厉害的家伙,可是这个小长官今年才十五岁
其实辛弃疾的能力,如果多花些工夫,是可以将所有的刺头全部驯服的,但他却只给了自己一天时间,这一天结束的时候还不太听话的那些人全部都被他从人选中剔除。对此赵旉颇为不解,但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想法没有深究,直到很多年后辛弃疾才无意中说出了他当时这么做的原因,在辛弃疾看来这次选兵的目的只是为了测试打法,所以人数少一点没有关系,而能够早一点开始试验,便能早一天得出结果,若是可行的话,他的新思路便能更早地形成战斗力。因此,比起手下多出几百个兵,时间更加重要。
在辛弃疾忙着选人和训练的同时,赵旉也没有闲着,他在白忙之余还让人从库存、甚至是现役的装备中挑选出一批射程远、精度高、管壁厚的燧枪交给辛弃疾来训练士兵和测试考核。同时,他还下令军工部门开始秘密研一种新型的火枪,要求是管身长、枪膛光滑、气密性好,以尽可能地提升射程与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