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中南风暴(上)
同时,孙默还擅自下令将大理境内的白文(白族文字)藏书全部收缴焚毁,此后大理人便只剩汉字这一种文字可用(因为白文的使用面本来就不广,如同历史上后世的满文一样,会读写白文的都是显贵之家,在灭国时本就损失殆尽,传承受到了很大冲击,现在文字记录又被毁掉,这种文字自然很快就跟着消亡了。(手打小说)),对大宋朝廷的离心力自然大大下降了。赵旉得知此事后虽然下诏训斥其破坏文化遗产的罪过,却没有太过苛责,毕竟文物只是锦上添花的玩意,开疆拓土显然更加重要。而且赵旉记得很清楚,历史上云贵高原直到明初才正式并入中国的版图(汉唐时期都只是藩属,并未直接建立过统治,尽管现在出版的东汉地图上将其画在汉代版图之内。明代虽然也由沐王府掌管部分治权,但他们对朝廷的忠心、和朝廷对其的支配度却远非此前的南诏和大理国可比。),却再也没有分裂出去,到了风雨飘摇的明末甚至还成为反清复明的主要基地,这与明初傅友德征服大理后将白文典籍全部焚毁,使得西南各族失去了文化上的凝聚力而迅速汉化,有着直接关系。
在孙默的雷霆手段之下,大理遗民不管心里愿不愿意,都只能接受现实。而随着内地科技人才的对口支援,云贵两省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上层权贵受到重创后,两省的各族平民直接服从于大宋朝廷和两省的总督府,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也大为减轻(环节越多,剥削和压迫越重,所以中产阶级壮大会缓解阶级矛盾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它只能令底层的不满难以蔓延和失控,受压迫者永无翻身之日罢了,尽管从全局上来讲,对国家民族是有利的,但不该摆出一副占领道德制高点的德性。),生活水平自然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不过几年时间,西南各族的百姓对于大宋统治的抵触日渐消弭,云贵两省也很快便由拖全国后腿的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大宋的中坚省份,此后的历史中这一带也再没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叛乱。
尽管如此,孙默残酷的手段还是令那些残存的各族上层人物心有余悸,因此没过多久包括刀白凤的父亲在内的众多头人、土司与酋长们便纷纷外逃到罗斛(今天泰国的一部分,泰人其实与傣族是同一个民族,只是称谓上有所区别,就如同汉人与缅甸果敢族的关系一样。)等国,引起了各国不同的反应。一方面有个别小国由于担心重蹈大理国的覆辙,干脆先下手为强,主动向大宋献土内附,并得到了赵旉理所当然的应允(他可不是像乾隆、老蒋那种连送上门的土地都不屑要的脑残、或是不敢要的胆小鬼),这样一来虽然失去了王权,却卸下了沉重的贡赋压力,而且大宋出于树立榜样的目的,给予了他们极为丰厚的赏赐,使其过上了当初身为国王时都无法想象的豪奢生活(不过遗憾的是,这几位仁兄最后都因为酒色过度、生活不能节制而早早送命)
而另一方面,那些实力较强的国家则因此对大宋心生警惕,并暗中结盟,试图防范宋军的进犯。此外,还有些酋长王公觊觎“难民”们携带的金银财宝而心生歹意,连刀白凤的父亲都因此被罗斛的一个权臣害死,消息传到建康后,赵旉雷霆震怒,这时孙默有奏折送至,坚定了赵旉的决心,次日他便下令组建征南大军,以孙默为主帅,统一协调云南、贵州以及印支三省兵力,以为大宋摄政王的岳父复仇为名设法扫平整个中南半岛,同时赵旉还将派出才尚未满编的东方舰队与海军陆战师助战,当然明面上宋军只是为了抓捕那些罪犯而去的。
有人可能会很奇怪,大宋目前仍在进行黄淮水利综合整治这一规模空前的宏大工程,并因此占用了朝廷大部分的人财物力,以致于当初的北伐和西征功亏一篑,怎么现在却有余力讨伐南洋诸国呢?要知道虽然大宋目前已经占据了几近半个中南半岛,但罗斛等国加起来也有超过两千万人口,真要拼起命来,凑出二三十万甚至更多军队还是毫无问题的,想要彻底扫平这些国家,没有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赵旉这次调动的军队数量也确实不少,光是野战部队就有差不多十万人,可明明大宋没有余力征伐辽金这两大劲敌,却敢在南洋无事生非呢?这说起来话就长了
首先是兵力问题,大宋北方各省的绝大部分机动兵力都被调去治水了,想要对辽金二国发起像样的攻势,就只能从南方(准确地说,目前大宋也就只有岭南三省、印支和云贵这六个省尚有余兵可派。)调兵,这样做不但耗费加倍,而且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南方兵卒缺乏与骑兵交战的经验,相关训练也相对不足,以他们作为主力和骑兵众多的辽金两国精兵交战,是非常吃亏的,三国时期吴军屡屡受挫于合肥,就是很好的例证,当时的吴军不算太靠南、也多少有点经验,更别说是现在这些常年生活于热带、ya热带的宋军了。),他们的战斗力也将大打折扣。再加上现在辽金两国都已经深刻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只要大宋出兵攻击一国,另一方肯定会发起全面攻势以威胁大宋,即使高丽棒子被日本人完全牵制住,大宋也必须派出重兵才有胜算。考虑到南方军队不擅长平原野战的缺陷,非三十万以上的军队不足以取胜,这还只算了战斗部队,目前的大宋既派不出这么多军队,也不可能承担相应的巨额军费,所以北伐在军事上是行不通的,除非赵旉愿意国内非正常死亡上百万人
同时,孙默还擅自下令将大理境内的白文(白族文字)藏书全部收缴焚毁,此后大理人便只剩汉字这一种文字可用(因为白文的使用面本来就不广,如同历史上后世的满文一样,会读写白文的都是显贵之家,在灭国时本就损失殆尽,传承受到了很大冲击,现在文字记录又被毁掉,这种文字自然很快就跟着消亡了。(手打小说)),对大宋朝廷的离心力自然大大下降了。赵旉得知此事后虽然下诏训斥其破坏文化遗产的罪过,却没有太过苛责,毕竟文物只是锦上添花的玩意,开疆拓土显然更加重要。而且赵旉记得很清楚,历史上云贵高原直到明初才正式并入中国的版图(汉唐时期都只是藩属,并未直接建立过统治,尽管现在出版的东汉地图上将其画在汉代版图之内。明代虽然也由沐王府掌管部分治权,但他们对朝廷的忠心、和朝廷对其的支配度却远非此前的南诏和大理国可比。),却再也没有分裂出去,到了风雨飘摇的明末甚至还成为反清复明的主要基地,这与明初傅友德征服大理后将白文典籍全部焚毁,使得西南各族失去了文化上的凝聚力而迅速汉化,有着直接关系。
在孙默的雷霆手段之下,大理遗民不管心里愿不愿意,都只能接受现实。而随着内地科技人才的对口支援,云贵两省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上层权贵受到重创后,两省的各族平民直接服从于大宋朝廷和两省的总督府,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也大为减轻(环节越多,剥削和压迫越重,所以中产阶级壮大会缓解阶级矛盾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它只能令底层的不满难以蔓延和失控,受压迫者永无翻身之日罢了,尽管从全局上来讲,对国家民族是有利的,但不该摆出一副占领道德制高点的德性。),生活水平自然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不过几年时间,西南各族的百姓对于大宋统治的抵触日渐消弭,云贵两省也很快便由拖全国后腿的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大宋的中坚省份,此后的历史中这一带也再没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叛乱。
尽管如此,孙默残酷的手段还是令那些残存的各族上层人物心有余悸,因此没过多久包括刀白凤的父亲在内的众多头人、土司与酋长们便纷纷外逃到罗斛(今天泰国的一部分,泰人其实与傣族是同一个民族,只是称谓上有所区别,就如同汉人与缅甸果敢族的关系一样。)等国,引起了各国不同的反应。一方面有个别小国由于担心重蹈大理国的覆辙,干脆先下手为强,主动向大宋献土内附,并得到了赵旉理所当然的应允(他可不是像乾隆、老蒋那种连送上门的土地都不屑要的脑残、或是不敢要的胆小鬼),这样一来虽然失去了王权,却卸下了沉重的贡赋压力,而且大宋出于树立榜样的目的,给予了他们极为丰厚的赏赐,使其过上了当初身为国王时都无法想象的豪奢生活(不过遗憾的是,这几位仁兄最后都因为酒色过度、生活不能节制而早早送命)
而另一方面,那些实力较强的国家则因此对大宋心生警惕,并暗中结盟,试图防范宋军的进犯。此外,还有些酋长王公觊觎“难民”们携带的金银财宝而心生歹意,连刀白凤的父亲都因此被罗斛的一个权臣害死,消息传到建康后,赵旉雷霆震怒,这时孙默有奏折送至,坚定了赵旉的决心,次日他便下令组建征南大军,以孙默为主帅,统一协调云南、贵州以及印支三省兵力,以为大宋摄政王的岳父复仇为名设法扫平整个中南半岛,同时赵旉还将派出才尚未满编的东方舰队与海军陆战师助战,当然明面上宋军只是为了抓捕那些罪犯而去的。
有人可能会很奇怪,大宋目前仍在进行黄淮水利综合整治这一规模空前的宏大工程,并因此占用了朝廷大部分的人财物力,以致于当初的北伐和西征功亏一篑,怎么现在却有余力讨伐南洋诸国呢?要知道虽然大宋目前已经占据了几近半个中南半岛,但罗斛等国加起来也有超过两千万人口,真要拼起命来,凑出二三十万甚至更多军队还是毫无问题的,想要彻底扫平这些国家,没有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赵旉这次调动的军队数量也确实不少,光是野战部队就有差不多十万人,可明明大宋没有余力征伐辽金这两大劲敌,却敢在南洋无事生非呢?这说起来话就长了
首先是兵力问题,大宋北方各省的绝大部分机动兵力都被调去治水了,想要对辽金二国发起像样的攻势,就只能从南方(准确地说,目前大宋也就只有岭南三省、印支和云贵这六个省尚有余兵可派。)调兵,这样做不但耗费加倍,而且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南方兵卒缺乏与骑兵交战的经验,相关训练也相对不足,以他们作为主力和骑兵众多的辽金两国精兵交战,是非常吃亏的,三国时期吴军屡屡受挫于合肥,就是很好的例证,当时的吴军不算太靠南、也多少有点经验,更别说是现在这些常年生活于热带、ya热带的宋军了。),他们的战斗力也将大打折扣。再加上现在辽金两国都已经深刻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只要大宋出兵攻击一国,另一方肯定会发起全面攻势以威胁大宋,即使高丽棒子被日本人完全牵制住,大宋也必须派出重兵才有胜算。考虑到南方军队不擅长平原野战的缺陷,非三十万以上的军队不足以取胜,这还只算了战斗部队,目前的大宋既派不出这么多军队,也不可能承担相应的巨额军费,所以北伐在军事上是行不通的,除非赵旉愿意国内非正常死亡上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