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篡位的话,风险稍大,但只要显示一下卫军的真正实力,岳飞纵然死板,也绝不会愿意为金人做嫁衣,而和已经获得了正统地位的赵旉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但对珍惜中华元气的赵旉来说,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选择这条路的,何况纵然对父亲背弃自己而心存怨恚,但赵旉毕竟年纪不大,自幼又深受父亲宠爱,心中依然还是多少念及一点父子之情。而若卫军只是逼朝廷作出妥协的话,朝廷停战的旨意一下,岳飞就更没有动手的理由了。
但是,如果是岳飞抢先出兵河南,那么赵旉不但更难安全地抵达根基之地,而且即使他安全地回到了淮南,在侧翼受到岳家军威胁的情况下,以赵旉一向谨慎的性格,他也决计不敢再分兵南下了。到那时卫军就只能仰仗水军之利,同官军打一场持久战,而这种伤及华夏元气的战争方式,除非别无选择,赵旉是万万不愿尝试的
所以,李显忠的提议虽然看似非常冒险,却正合了赵旉心意,而且赵旉想起那段历史后,不自觉地由金人想起了其他几族更加成功的胡人,原本的一些担忧也意外地得到了缓解,“是啊,士大夫阶层之中也并非铁板一块,只要在雄厚实力的基础上,恩威并施、分化瓦解,不可能搞不定的。要不是这样,历史上的蒙元满清之流又如何能征服华夏呢?唉,只是敢于与我抗争到死的,却都是我中华的脊梁”
叹气归叹气,只要能够因此令大宋的黎民百姓少受战乱之苦,赵旉纵然要受良心的谴责,也还是会义无反顾的,毕竟历史已经证明了,所谓的“先王之道”不过是一潭死水,它只会令华夏文明展的步伐泥足深陷。所以赵构没有过多地犹豫,便很快采纳了李显忠的建议,并对其大为嘉许。李显忠自然是非常感动,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不管成败如何,只要赵旉这边接受了他,家族就肯定可以保住了。毕竟李家在陕西根基深厚,而且相对赵旉来说,他们熟知朝廷官僚们的习气,应付那一边可要相对轻松多了。
但是赵旉一走,人心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的陕西军民便又没有了主心骨,光是要向他们解释清楚自己回淮南并不是丢下他们,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这些琐碎之事自有宣传部门负责,用不着赵旉自己操心。何况为了避免岳飞警觉而提早出兵,赵旉此行必须迅而保密,就更没有余暇亲自过问此事了。但那些宣传人员连指鹿为马的本事都有,实话实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相对而言,令赵旉更加担心的倒是万一岳飞没有选择袭取补给困难(黄泛区的经济尚未恢复)的河南,而是先行出兵陕西以扫除后顾之忧的话,留在陕西的这几万卫军能否抵挡?的确,陕西地形的优势可以弥补此地卫军兵力的不足,但若没有才能卓著而且深得军心的指挥官,是不可能与拥有天才统帅的精锐之师岳家军抗衡的。而陕西一旦兵变,消息传开后必定会严重影响各地卫军的士气和军心,远在数千里外的江淮战场也很可能受到严重影响,那时原定的计划能否得逞,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虽然在赵旉迟迟不归时竭力稳住了军心,但现在才刚满二十岁的魏胜在赵旉看来,还是太年轻了点,而且魏胜虽然已经颇有才干,但历练仍显不足,即使与卫军原先的几员老将相比也稍逊一筹,更别说是和更加可怕的岳飞对阵了。
另外,由于卫军创建早期骑兵严重不足,魏胜当初在军校中所学的骑兵课程自然相当有限,现在他指挥起车兵和步兵来已经可以说是如臂如指,但要指挥好纪律相对松散、作战方式更加灵活的骑兵,对现在的他来说,负担却实在是太重了。而陕西作为卫军最主要的骑兵基地,骑兵数量甚至比一线的步兵还多,所以赵旉走后光kao魏胜一人支撑门面,是肯定不行的。而这个要紧的时候,忠心不二的二王却分别驻守在河南与淮北,那两个防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片刻都不能离开。在这种情况下,赵旉被迫做出了他自出宫开府以后最冒险的一次人事任命
“殿下,这请您三思”,李显忠几乎被意想不到的幸福砸晕了,虽然以前他也曾经率领过数万骑兵去支援岳飞的军队,但那时他的身份不过是代理罢了,仗打完了军权就被立刻收回,甚至在战役中团级以上的军官就可以各行其是,根本不必听他的号令,那时李显忠唯一的工作,就是将不熟悉地理的大家带到河东战场,打完仗再带回来而已。但这次赵旉却竟然将卫军三分之二的骑兵一下子全部都交给他来指挥,是真的由他指挥,而不只是带队,这实在是令他难以置信。
要知道卫军一直实行精兵战略,赵旉这次拨给李显忠的兵马虽然只有两三万人,却足足是三个师的编制,士卒不但个个训练有素,而且装备也异常精良。若仅以战斗力而论,这支兵马已经过了大宋除岳家军以外的任何一支军队,李显忠新入卫军,自认为不可能获得赵旉如此的信任,于是不由怀疑赵旉此言只是为了试探他,立刻连连推辞。
但李显忠很快就从赵旉的语气和神态中现他是认真的,而且还给予了自己无条件的新任,因为赵旉居然连参军都没给他配。李显忠很清楚,在卫军之中,只有其当初的缔造者之一吴璘曾经享有这样的特殊待遇,李显忠这下愈惶恐,尤其是想到吴璘现在也在事实上撇清了与卫军的关系之后,李显忠虽是武夫,却也明白飞来洪福往往是大祸的开端这一道理。
赵旉选择李显忠指挥陕西卫军的三个骑兵师,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得已而为之,岂会因为他的拒绝而改变主意?不过,毕竟那三个骑兵师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士卒是当初李显忠招募的陕西当地青壮。而李显忠在陕西青年之中素有威望,想要拉拢那些人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再加上李家在陕西根基深厚,赵旉返回淮南后,内卫与宣传部门的工作重心又势必东移,到时候若是李显忠心怀不轨,无论是拥兵自重还是阴结朝廷,麻烦都着实不小。赵旉若有别的选择,是决不会冒这个险的,但李显忠的连番推托倒也多少冲淡了一点赵旉心中的担忧。
李显忠虽然连番推辞,但他毕竟也是想要有所作为的男子汉大丈夫,见赵旉态度诚恳,甚至点明这一职务只是暂时的,等李显忠立功(在赵旉那边得手之前,陕西不丢便是大功一件。)后另有委派和封赏,所以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任命。
赵旉同时还对此前乱局中立下功的魏胜破格擢升,并将陕西卫军之中除骑兵以外的几乎全部军队都交由他来指挥,让其与李显忠密切合作,牵制住岳飞南下的步伐,为赵旉在淮南的行动争取时间。由于魏胜是皇家陆军学校培养出来的,赵旉对他要信任得多,自然是“内举不避亲”,给予其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授权,李显忠的权位看似更高,却必须配合魏胜的行动。
但是,如果是岳飞抢先出兵河南,那么赵旉不但更难安全地抵达根基之地,而且即使他安全地回到了淮南,在侧翼受到岳家军威胁的情况下,以赵旉一向谨慎的性格,他也决计不敢再分兵南下了。到那时卫军就只能仰仗水军之利,同官军打一场持久战,而这种伤及华夏元气的战争方式,除非别无选择,赵旉是万万不愿尝试的
所以,李显忠的提议虽然看似非常冒险,却正合了赵旉心意,而且赵旉想起那段历史后,不自觉地由金人想起了其他几族更加成功的胡人,原本的一些担忧也意外地得到了缓解,“是啊,士大夫阶层之中也并非铁板一块,只要在雄厚实力的基础上,恩威并施、分化瓦解,不可能搞不定的。要不是这样,历史上的蒙元满清之流又如何能征服华夏呢?唉,只是敢于与我抗争到死的,却都是我中华的脊梁”
叹气归叹气,只要能够因此令大宋的黎民百姓少受战乱之苦,赵旉纵然要受良心的谴责,也还是会义无反顾的,毕竟历史已经证明了,所谓的“先王之道”不过是一潭死水,它只会令华夏文明展的步伐泥足深陷。所以赵构没有过多地犹豫,便很快采纳了李显忠的建议,并对其大为嘉许。李显忠自然是非常感动,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不管成败如何,只要赵旉这边接受了他,家族就肯定可以保住了。毕竟李家在陕西根基深厚,而且相对赵旉来说,他们熟知朝廷官僚们的习气,应付那一边可要相对轻松多了。
但是赵旉一走,人心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的陕西军民便又没有了主心骨,光是要向他们解释清楚自己回淮南并不是丢下他们,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这些琐碎之事自有宣传部门负责,用不着赵旉自己操心。何况为了避免岳飞警觉而提早出兵,赵旉此行必须迅而保密,就更没有余暇亲自过问此事了。但那些宣传人员连指鹿为马的本事都有,实话实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相对而言,令赵旉更加担心的倒是万一岳飞没有选择袭取补给困难(黄泛区的经济尚未恢复)的河南,而是先行出兵陕西以扫除后顾之忧的话,留在陕西的这几万卫军能否抵挡?的确,陕西地形的优势可以弥补此地卫军兵力的不足,但若没有才能卓著而且深得军心的指挥官,是不可能与拥有天才统帅的精锐之师岳家军抗衡的。而陕西一旦兵变,消息传开后必定会严重影响各地卫军的士气和军心,远在数千里外的江淮战场也很可能受到严重影响,那时原定的计划能否得逞,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虽然在赵旉迟迟不归时竭力稳住了军心,但现在才刚满二十岁的魏胜在赵旉看来,还是太年轻了点,而且魏胜虽然已经颇有才干,但历练仍显不足,即使与卫军原先的几员老将相比也稍逊一筹,更别说是和更加可怕的岳飞对阵了。
另外,由于卫军创建早期骑兵严重不足,魏胜当初在军校中所学的骑兵课程自然相当有限,现在他指挥起车兵和步兵来已经可以说是如臂如指,但要指挥好纪律相对松散、作战方式更加灵活的骑兵,对现在的他来说,负担却实在是太重了。而陕西作为卫军最主要的骑兵基地,骑兵数量甚至比一线的步兵还多,所以赵旉走后光kao魏胜一人支撑门面,是肯定不行的。而这个要紧的时候,忠心不二的二王却分别驻守在河南与淮北,那两个防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片刻都不能离开。在这种情况下,赵旉被迫做出了他自出宫开府以后最冒险的一次人事任命
“殿下,这请您三思”,李显忠几乎被意想不到的幸福砸晕了,虽然以前他也曾经率领过数万骑兵去支援岳飞的军队,但那时他的身份不过是代理罢了,仗打完了军权就被立刻收回,甚至在战役中团级以上的军官就可以各行其是,根本不必听他的号令,那时李显忠唯一的工作,就是将不熟悉地理的大家带到河东战场,打完仗再带回来而已。但这次赵旉却竟然将卫军三分之二的骑兵一下子全部都交给他来指挥,是真的由他指挥,而不只是带队,这实在是令他难以置信。
要知道卫军一直实行精兵战略,赵旉这次拨给李显忠的兵马虽然只有两三万人,却足足是三个师的编制,士卒不但个个训练有素,而且装备也异常精良。若仅以战斗力而论,这支兵马已经过了大宋除岳家军以外的任何一支军队,李显忠新入卫军,自认为不可能获得赵旉如此的信任,于是不由怀疑赵旉此言只是为了试探他,立刻连连推辞。
但李显忠很快就从赵旉的语气和神态中现他是认真的,而且还给予了自己无条件的新任,因为赵旉居然连参军都没给他配。李显忠很清楚,在卫军之中,只有其当初的缔造者之一吴璘曾经享有这样的特殊待遇,李显忠这下愈惶恐,尤其是想到吴璘现在也在事实上撇清了与卫军的关系之后,李显忠虽是武夫,却也明白飞来洪福往往是大祸的开端这一道理。
赵旉选择李显忠指挥陕西卫军的三个骑兵师,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得已而为之,岂会因为他的拒绝而改变主意?不过,毕竟那三个骑兵师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士卒是当初李显忠招募的陕西当地青壮。而李显忠在陕西青年之中素有威望,想要拉拢那些人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再加上李家在陕西根基深厚,赵旉返回淮南后,内卫与宣传部门的工作重心又势必东移,到时候若是李显忠心怀不轨,无论是拥兵自重还是阴结朝廷,麻烦都着实不小。赵旉若有别的选择,是决不会冒这个险的,但李显忠的连番推托倒也多少冲淡了一点赵旉心中的担忧。
李显忠虽然连番推辞,但他毕竟也是想要有所作为的男子汉大丈夫,见赵旉态度诚恳,甚至点明这一职务只是暂时的,等李显忠立功(在赵旉那边得手之前,陕西不丢便是大功一件。)后另有委派和封赏,所以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任命。
赵旉同时还对此前乱局中立下功的魏胜破格擢升,并将陕西卫军之中除骑兵以外的几乎全部军队都交由他来指挥,让其与李显忠密切合作,牵制住岳飞南下的步伐,为赵旉在淮南的行动争取时间。由于魏胜是皇家陆军学校培养出来的,赵旉对他要信任得多,自然是“内举不避亲”,给予其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授权,李显忠的权位看似更高,却必须配合魏胜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