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目前难得赵旉不在,虞允文又辞职回了四川老家,卫王府正处于无人主持的状态,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放它白白溜走,只怕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可是要他们在没有得到皇帝许可的情况下对卫王府强行难,这些读书人又没那个胆魄。这时,男人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却被女人找出了一条捷径。某位官太太从女人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结论,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吴皇后虽然以前待赵旉很好,但现在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众人一听,顿觉有理,便让张浚的夫人进宫觐见皇后,以摸摸虚实。结果,吴皇后自从儿子出世后,本来就有心病,再被张浚的夫人一引导,就更加害怕赵旉以后有可能为了确保自己的储君之位对儿子不利。吴皇后文武双全,本是及其出色的女性,按理说应该很有主见才对,但母爱大多是盲目的、没有理智的,吴皇后虽然一向精明干练,但涉及到儿子的安危,她立刻就方寸大乱,轻易地就被那伙人牵着鼻子走了。
其实吴皇后虽然一颗心都扑在了儿子身上,但他对儿子能否当上太子其实并不怎么在意,可是自古到今,兄弟手足为了皇位而斗得你死我活的比比皆是,实在是令她忧心忡忡。本来,宋代的皇族在这方面堪称历朝的典范,很少出现类似的家庭悲剧,可赵旉自小就胸怀大志,长大后雄心勃勃,绝对是赵宋皇族之中极为罕见的异类。吴皇后虽然聪慧过人,却也从来看不透赵旉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她又怎么能确保儿子不争皇位,赵旉便能放过他,而不及早翦除后患呢?再说现在赵敖还小,未来还有很大的变数,万一他长大后因为自己嫡子的身份而萌生野心,而自己又劝不服他怎么办?到了那时,天下早已在赵旉的掌握之中,儿子又哪有半点机会,只是飞蛾扑火而已
“孩子,为了你,娘说不得要做一次恶人了”,吴皇后用满怀慈爱的目光看着襁褓之中熟睡的儿子,轻咬朱唇幽幽叹息道,两道银线无声无息地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由于赵旉迟迟不归,赵构的怒气日益滋长,再加上吴皇后的反复劝说甚至哭诉,赵构原本摇摆不定的心思终于坚定了下来。但不管多么生气,赵构毕竟一直将这个长子视为自己最大的骄傲,也不想因此搞得父子反目,更不想引起内战,所以一切都在暗地里进行。
为了规避风险,赵构必须尽快解决卫王府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本以为自己一纸诏令就可以就可以将卫军打散重编,谁知除了郭浩、解潜等几个加入卫军不久的将领马上奉诏以外,其他的卫军诸将大多借口推托,像魏胜等几个赵旉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将领甚至根本就没将它当回事
赵构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中愈不满,暗道还好现得早,要是让赵旉再干几年,说不定连赵构他自己都得马上下台了。赵构本来对皇位倒是不太在乎,但在张浚等大臣的提醒之下,他觉得如果赵旉失去了约束,而可以肆意妄为的话,不但小儿子会有很大的危险,大宋的国运也很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于是,在张浚等人的谏言下,赵构下密诏拘押了那些卫军高级将领部分居住在特区之外的家属,逼其亮明立场,如果继续抗命,则视同谋逆论处。这下卫军诸将登时陷入了两难之中,尤其赵旉此时不在,大家没有主心骨,而且有关赵旉在异域出事的谣言也屡禁不止,动摇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由于赵旉的建军思想是自下而上,高级将领一个个倒向朝廷一边虽然对卫军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骨架还没有散掉。
赵构在对儿子的才能愈赞赏的同时,也更加对卫军的自成体系惊惧不已,潜意识里第一次将其视作了敌人。惊怒交加的赵构连忙下令宋军其他几支主力军队作好战斗准备,如果卫军还是不听调遣,那就算会伤及父子之情,赵构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过,虽然气得不行,但赵构终究是一个谨慎之人,深知将领们大多与卫军并肩作战过,多少有些情谊,万一他们联合起来拥立儿子即位,那情况就完全是一边倒了,所以他派出密使藉着劳军的机会与那些大将进行了一番接触,以摸清他们的立场。
然而,那些大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谁会蠢到介入最敏感不过的皇权斗争中去啊?赵构父子就算失和了,也总归是父子,就算他们投对了阵营,日后上头后悔起来,秋后算帐肯定还会落在他们头上。结果,不是某地冒出子虚乌有的敌人,就是某某大将得了怪病下不了床,赵构对此很无奈
但张浚等人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抓到的机会白白溜走,他们目前权势大不如前,诱之以利不太可能,那就只能动之以情了。结果,本来不欲cha手此事的岳飞,在意识到儒学的道统受到严重威胁的事实后,立刻下令驻守河东与河北两地的十多万岳家军做好战斗准备。
在金军放弃河东以后,岳家军利用金军收缩防线的机会,将白沟以南的大宋旧土全部收复,兵力也在收编各路义军(光复后他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其实现在如果连二线部队和民夫也算上,如今的岳家军已经有三十万之众。但是这些数字是肯定不会上报朝廷的,要不然肯定会被裁军,岳飞很清楚,某支军队的实力强到打破平衡,在崇文抑武、强干弱支的宋代是不被允许的。
以这些年被战争破坏得一片凋敝的河东河北两地支撑一支这么庞大的军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第二年开始还得向朝廷上缴贡赋,那就更加困难了。好在赵构认为岳飞处于抵御金军的第一线,开销会比较大,将绝大部分收到的贡赋重新返还给河东与河北两地,只是象征性地收下了一点,岳飞才不致于焦头烂额。
岳飞之所以甘冒奇险,暗中维持这么大规模的一支军队,自然不是他心存不轨,而只是在为最后的北伐做准备罢了。可谁知道,岳飞本来想kao他们完成自己直捣黄龙、灭金雪耻的宏愿,如今却很可能先要将其用在内战上,他不由连番叹息。不过叹息归叹息,改做的还是要做,“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岳飞还是明白的
不过为了避免朝廷过早现岳家军现在的真正实力,更因为蛰伏已久的金军需要留足兵力予以防范,不到情势危急的时刻,岳飞只准备出动五万精兵。因为他觉得,赵旉的卫军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毕竟大义名分在朝廷一边,愿意誓死跟随赵旉的应该不会很多,何况目前卫军群龙无,由他亲率五万精兵应对这次变局,想来应该足够了
想到还在赵旉麾下效力的儿子,岳飞心中掠过一丝担忧,但是想到朝廷不避嫌疑,让自己肩负如此重任,这种信任太难得了(他不知道其实朝廷只是根本没别人可以依kao),所以即使为此将来父子反目,岳飞也别无选择。但自小岳云就对父亲唯命是从,想来应该是不敢与岳飞为敌的,那么他的命运就可以想象了,岳飞想到这里,心中略感不忍。
众人一听,顿觉有理,便让张浚的夫人进宫觐见皇后,以摸摸虚实。结果,吴皇后自从儿子出世后,本来就有心病,再被张浚的夫人一引导,就更加害怕赵旉以后有可能为了确保自己的储君之位对儿子不利。吴皇后文武双全,本是及其出色的女性,按理说应该很有主见才对,但母爱大多是盲目的、没有理智的,吴皇后虽然一向精明干练,但涉及到儿子的安危,她立刻就方寸大乱,轻易地就被那伙人牵着鼻子走了。
其实吴皇后虽然一颗心都扑在了儿子身上,但他对儿子能否当上太子其实并不怎么在意,可是自古到今,兄弟手足为了皇位而斗得你死我活的比比皆是,实在是令她忧心忡忡。本来,宋代的皇族在这方面堪称历朝的典范,很少出现类似的家庭悲剧,可赵旉自小就胸怀大志,长大后雄心勃勃,绝对是赵宋皇族之中极为罕见的异类。吴皇后虽然聪慧过人,却也从来看不透赵旉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她又怎么能确保儿子不争皇位,赵旉便能放过他,而不及早翦除后患呢?再说现在赵敖还小,未来还有很大的变数,万一他长大后因为自己嫡子的身份而萌生野心,而自己又劝不服他怎么办?到了那时,天下早已在赵旉的掌握之中,儿子又哪有半点机会,只是飞蛾扑火而已
“孩子,为了你,娘说不得要做一次恶人了”,吴皇后用满怀慈爱的目光看着襁褓之中熟睡的儿子,轻咬朱唇幽幽叹息道,两道银线无声无息地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由于赵旉迟迟不归,赵构的怒气日益滋长,再加上吴皇后的反复劝说甚至哭诉,赵构原本摇摆不定的心思终于坚定了下来。但不管多么生气,赵构毕竟一直将这个长子视为自己最大的骄傲,也不想因此搞得父子反目,更不想引起内战,所以一切都在暗地里进行。
为了规避风险,赵构必须尽快解决卫王府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本以为自己一纸诏令就可以就可以将卫军打散重编,谁知除了郭浩、解潜等几个加入卫军不久的将领马上奉诏以外,其他的卫军诸将大多借口推托,像魏胜等几个赵旉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将领甚至根本就没将它当回事
赵构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中愈不满,暗道还好现得早,要是让赵旉再干几年,说不定连赵构他自己都得马上下台了。赵构本来对皇位倒是不太在乎,但在张浚等大臣的提醒之下,他觉得如果赵旉失去了约束,而可以肆意妄为的话,不但小儿子会有很大的危险,大宋的国运也很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于是,在张浚等人的谏言下,赵构下密诏拘押了那些卫军高级将领部分居住在特区之外的家属,逼其亮明立场,如果继续抗命,则视同谋逆论处。这下卫军诸将登时陷入了两难之中,尤其赵旉此时不在,大家没有主心骨,而且有关赵旉在异域出事的谣言也屡禁不止,动摇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由于赵旉的建军思想是自下而上,高级将领一个个倒向朝廷一边虽然对卫军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骨架还没有散掉。
赵构在对儿子的才能愈赞赏的同时,也更加对卫军的自成体系惊惧不已,潜意识里第一次将其视作了敌人。惊怒交加的赵构连忙下令宋军其他几支主力军队作好战斗准备,如果卫军还是不听调遣,那就算会伤及父子之情,赵构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过,虽然气得不行,但赵构终究是一个谨慎之人,深知将领们大多与卫军并肩作战过,多少有些情谊,万一他们联合起来拥立儿子即位,那情况就完全是一边倒了,所以他派出密使藉着劳军的机会与那些大将进行了一番接触,以摸清他们的立场。
然而,那些大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谁会蠢到介入最敏感不过的皇权斗争中去啊?赵构父子就算失和了,也总归是父子,就算他们投对了阵营,日后上头后悔起来,秋后算帐肯定还会落在他们头上。结果,不是某地冒出子虚乌有的敌人,就是某某大将得了怪病下不了床,赵构对此很无奈
但张浚等人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抓到的机会白白溜走,他们目前权势大不如前,诱之以利不太可能,那就只能动之以情了。结果,本来不欲cha手此事的岳飞,在意识到儒学的道统受到严重威胁的事实后,立刻下令驻守河东与河北两地的十多万岳家军做好战斗准备。
在金军放弃河东以后,岳家军利用金军收缩防线的机会,将白沟以南的大宋旧土全部收复,兵力也在收编各路义军(光复后他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其实现在如果连二线部队和民夫也算上,如今的岳家军已经有三十万之众。但是这些数字是肯定不会上报朝廷的,要不然肯定会被裁军,岳飞很清楚,某支军队的实力强到打破平衡,在崇文抑武、强干弱支的宋代是不被允许的。
以这些年被战争破坏得一片凋敝的河东河北两地支撑一支这么庞大的军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第二年开始还得向朝廷上缴贡赋,那就更加困难了。好在赵构认为岳飞处于抵御金军的第一线,开销会比较大,将绝大部分收到的贡赋重新返还给河东与河北两地,只是象征性地收下了一点,岳飞才不致于焦头烂额。
岳飞之所以甘冒奇险,暗中维持这么大规模的一支军队,自然不是他心存不轨,而只是在为最后的北伐做准备罢了。可谁知道,岳飞本来想kao他们完成自己直捣黄龙、灭金雪耻的宏愿,如今却很可能先要将其用在内战上,他不由连番叹息。不过叹息归叹息,改做的还是要做,“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岳飞还是明白的
不过为了避免朝廷过早现岳家军现在的真正实力,更因为蛰伏已久的金军需要留足兵力予以防范,不到情势危急的时刻,岳飞只准备出动五万精兵。因为他觉得,赵旉的卫军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毕竟大义名分在朝廷一边,愿意誓死跟随赵旉的应该不会很多,何况目前卫军群龙无,由他亲率五万精兵应对这次变局,想来应该足够了
想到还在赵旉麾下效力的儿子,岳飞心中掠过一丝担忧,但是想到朝廷不避嫌疑,让自己肩负如此重任,这种信任太难得了(他不知道其实朝廷只是根本没别人可以依kao),所以即使为此将来父子反目,岳飞也别无选择。但自小岳云就对父亲唯命是从,想来应该是不敢与岳飞为敌的,那么他的命运就可以想象了,岳飞想到这里,心中略感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