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开支比起刚来淮西时已经节省了很多,但光节流肯定是不够的,如何开源才是关键。淮西土地大量抛荒,而且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北方流民逃到这里,十分适合屯田,传统上这就是军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过这类按步就班的工作虞允文肯定已经安排好了,用不着赵旉那颗小脑袋操心。
淮西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而且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也有很长一段在淮西境内,纵然目前民生凋敝,也有不少商旅经过,于是虞允文便想到要增设关卡收费以资军用。但赵旉却知道,这样做会严重影响商业的展,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杀鸡取卵之举。
虞允文的想法代表了此时宋人的主流思想,工商业虽然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展,但在历史上却直到南宋绍兴和议以后才成为了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历史上即使是赵构这样的先知先觉者(中国历史上这厮是第一个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的)也只是将商业视为重要的税源罢了,重商主义思想终宋一朝从未占据主流,商人始终不过是待宰的羔羊,这一点从南宋朝廷将市舶司这样的要害部门长期交给外国人管理就可以看出来了。
于是,赵旉不但没有在境内增设关卡,反而打算宣布淮西为自由贸易区,撤消境内一切收税关卡,全境对商人免税,只在出入淮西时按合适比率征收,而其中那些淮西急需的商品更是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为了说服虞允文,他侃侃而谈。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缴税环节减少将对商人将产生莫大的吸引力,而商贾云集必将令淮西迅繁荣起来,只要经济展了,还怕没钱吗?何况商贾一多,淮西的物资供应也会日益充足,即使只是过路客商,他们的住宿与消费也将为淮西带来大量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收入又将通过对定居市民的征税,源源不断地流入王府的小金库中
虞允文毕竟不是寻常人物,除了对“忠孝”二字有些过于执着外,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他还是忍不住感叹道,“这些思想殿下到底是因何而生的?真是匪夷所思”
“也没什么,放下架子与各阶层的人士多接触交流,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厌憎什么,对施政可是大有裨益的。”,赵旉现在说这些借口已经是条件反射了,几乎都不用思考。
“受教了。”,虞允文立刻豁然开朗,作揖道。但他转眼间又想到了自己的身份,眼神不由有些怪异,“其实殿下已经根本就不需要臣来教授什么了。”
“师父您这是什么话,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赵旉肃容道,他心里也很清楚,他自己的能耐也就能拿来说说而已,真让他自己去做,还指不定搞砸成什么样子呢。不过,现在两人的确是在互相学习,“况且,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嘛!”
虞允文的眼中也闪出了异彩,他的四位弟子,每一位都堪称天才,更难得的是个个好学上进,这实在令他这个老师欣慰不已
为了促进商业展,除了推行“自由市集”制度以外,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更加重要。在陆上交通方面,卫王府一方面派出王德等人清剿淮西境内残存的盗匪;一方面开始大规模地整修道路,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将路面修成拱状以利于排水的“马路”(赵旉的解释是这种道路很少积水,即使是骏马奔驰,也不容易破坏路面,所以叫“马路”),使得淮西境内的陆运度加快了三成以上,而且大大降低了运输耗损和道路的维护费用。
在水运方面,最重要的自然是大力展造船业,尽量将船造大,因为以南宋目前的造船水平,船体越大,相对来说运输成本就越低。而在造船方面,淮西有高宣这个天下第一船工在,还怕造不出好船吗?
赵旉这才意识到,他此前忽略了一项巨额收入,卖船虽然利润率不算很高,但胜在量大啊!可以不夸张地说,只要淮西的造船业充分展起来,光卖船就能养活整个淮西了。
不过展造船业的更大意义还在于军事方面,尽管现在有了岳家军这样强大的陆军,但南宋防御的基石还是令金军畏之如虎的水军。因此,在水战中所向无敌的车船得到了赵旉的空前重视,不过赵旉要求高宣完成的课题却将他难住了,想让车船下海,谈何容易?
一则是车船船楼高大,稳度较差,在海中的惊涛骇浪冲击下很容易倾覆;二则是也许因为船侧提供动力的叶轮在海中浪阻太大,致使车船在海中难以开动。
第一个问题还好解决,改造船体降低高度,并将船底改成海船常用的尖底以增加吃水深度即可,但第二个问题却令高宣绞尽脑汁
在前世看过一些相关科普读物的赵旉,知道兴波阻力对船影响是很大,但决不至于令车船难以开动。既然不完全是阻力的问题,那么难道是动力的问题吗?
车船在湖中行驶、车船在海中行驶、前世记忆中明轮海船的图片,这三个图像浮现在赵旉的脑海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赵旉突然眼前一亮,大叫道,“我明白了!”
原来,对于明轮来说,水面高度与其中轴平齐时,它提供的动力最大。而在海中行驶时,由于波浪比湖浪高得多的缘故,车船的叶轮经常被整体淹没,或者是大部分离开水面,而造成了动力的严重浪费。
历史上的明轮汽船之所以可以横穿波涛汹涌的大西洋,除了蒸汽机动力强劲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轮船两侧的明轮巨型化的缘故。因为浪高总有限度,所以明轮越大,被海浪淹没部分与最优值(即一半被淹)的偏差就越小,相对来说受到海浪的影响也越小,于是便可以在大海中航行了
不过即使如此,车船在海中的度还是要比在湖中行驶时慢上不少,较之帆船已经没有太大优势了,除非是在无风的日子。而且叶轮加大后不但增加了维护成本,车船引以为傲的灵活性(标准车船的叶轮是可以变向的,也即是说车船不但可以向前开,还可以倒车,甚至还能走斜线或者横向运动,我们老祖宗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优势也会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光是基本不受风力影响这一点,就足以令赵旉坚持向这个项目不断投资,而且车船改造后在长江下游也可派上大用,有这些水上堡垒的阻挡,金人恐怕再也不可能打到江南去了
因为车船改造后仍有瑕疵,赵旉又萌生了在船只上应用螺旋桨的想法,对外自然声称这是他由竹蜻蜓获得的灵感。不过由于试制的螺旋桨还需优化,加上人力也远不能和机器相比,所以这种螺旋桨船的度慢得离谱,比起“来去如飞”的车船来,简直就是乌龟。
但赵旉却要工匠们继续研究试验,一来是因为螺旋桨可以与风帆动力较好地兼容(因为螺旋桨位于船尾,增加的阻力很小,不像位于船侧的明轮,而且螺旋桨即使不能作为主动力,也可以加快无风时船只的航。),所以航无需过于担心;二来则是可以藉此对螺旋桨不断改进,这样等以后蒸汽机明后便可以立即投入使用,从而节省大把的时间。
淮西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而且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也有很长一段在淮西境内,纵然目前民生凋敝,也有不少商旅经过,于是虞允文便想到要增设关卡收费以资军用。但赵旉却知道,这样做会严重影响商业的展,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杀鸡取卵之举。
虞允文的想法代表了此时宋人的主流思想,工商业虽然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展,但在历史上却直到南宋绍兴和议以后才成为了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历史上即使是赵构这样的先知先觉者(中国历史上这厮是第一个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的)也只是将商业视为重要的税源罢了,重商主义思想终宋一朝从未占据主流,商人始终不过是待宰的羔羊,这一点从南宋朝廷将市舶司这样的要害部门长期交给外国人管理就可以看出来了。
于是,赵旉不但没有在境内增设关卡,反而打算宣布淮西为自由贸易区,撤消境内一切收税关卡,全境对商人免税,只在出入淮西时按合适比率征收,而其中那些淮西急需的商品更是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为了说服虞允文,他侃侃而谈。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缴税环节减少将对商人将产生莫大的吸引力,而商贾云集必将令淮西迅繁荣起来,只要经济展了,还怕没钱吗?何况商贾一多,淮西的物资供应也会日益充足,即使只是过路客商,他们的住宿与消费也将为淮西带来大量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收入又将通过对定居市民的征税,源源不断地流入王府的小金库中
虞允文毕竟不是寻常人物,除了对“忠孝”二字有些过于执着外,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他还是忍不住感叹道,“这些思想殿下到底是因何而生的?真是匪夷所思”
“也没什么,放下架子与各阶层的人士多接触交流,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厌憎什么,对施政可是大有裨益的。”,赵旉现在说这些借口已经是条件反射了,几乎都不用思考。
“受教了。”,虞允文立刻豁然开朗,作揖道。但他转眼间又想到了自己的身份,眼神不由有些怪异,“其实殿下已经根本就不需要臣来教授什么了。”
“师父您这是什么话,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赵旉肃容道,他心里也很清楚,他自己的能耐也就能拿来说说而已,真让他自己去做,还指不定搞砸成什么样子呢。不过,现在两人的确是在互相学习,“况且,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嘛!”
虞允文的眼中也闪出了异彩,他的四位弟子,每一位都堪称天才,更难得的是个个好学上进,这实在令他这个老师欣慰不已
为了促进商业展,除了推行“自由市集”制度以外,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更加重要。在陆上交通方面,卫王府一方面派出王德等人清剿淮西境内残存的盗匪;一方面开始大规模地整修道路,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将路面修成拱状以利于排水的“马路”(赵旉的解释是这种道路很少积水,即使是骏马奔驰,也不容易破坏路面,所以叫“马路”),使得淮西境内的陆运度加快了三成以上,而且大大降低了运输耗损和道路的维护费用。
在水运方面,最重要的自然是大力展造船业,尽量将船造大,因为以南宋目前的造船水平,船体越大,相对来说运输成本就越低。而在造船方面,淮西有高宣这个天下第一船工在,还怕造不出好船吗?
赵旉这才意识到,他此前忽略了一项巨额收入,卖船虽然利润率不算很高,但胜在量大啊!可以不夸张地说,只要淮西的造船业充分展起来,光卖船就能养活整个淮西了。
不过展造船业的更大意义还在于军事方面,尽管现在有了岳家军这样强大的陆军,但南宋防御的基石还是令金军畏之如虎的水军。因此,在水战中所向无敌的车船得到了赵旉的空前重视,不过赵旉要求高宣完成的课题却将他难住了,想让车船下海,谈何容易?
一则是车船船楼高大,稳度较差,在海中的惊涛骇浪冲击下很容易倾覆;二则是也许因为船侧提供动力的叶轮在海中浪阻太大,致使车船在海中难以开动。
第一个问题还好解决,改造船体降低高度,并将船底改成海船常用的尖底以增加吃水深度即可,但第二个问题却令高宣绞尽脑汁
在前世看过一些相关科普读物的赵旉,知道兴波阻力对船影响是很大,但决不至于令车船难以开动。既然不完全是阻力的问题,那么难道是动力的问题吗?
车船在湖中行驶、车船在海中行驶、前世记忆中明轮海船的图片,这三个图像浮现在赵旉的脑海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赵旉突然眼前一亮,大叫道,“我明白了!”
原来,对于明轮来说,水面高度与其中轴平齐时,它提供的动力最大。而在海中行驶时,由于波浪比湖浪高得多的缘故,车船的叶轮经常被整体淹没,或者是大部分离开水面,而造成了动力的严重浪费。
历史上的明轮汽船之所以可以横穿波涛汹涌的大西洋,除了蒸汽机动力强劲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轮船两侧的明轮巨型化的缘故。因为浪高总有限度,所以明轮越大,被海浪淹没部分与最优值(即一半被淹)的偏差就越小,相对来说受到海浪的影响也越小,于是便可以在大海中航行了
不过即使如此,车船在海中的度还是要比在湖中行驶时慢上不少,较之帆船已经没有太大优势了,除非是在无风的日子。而且叶轮加大后不但增加了维护成本,车船引以为傲的灵活性(标准车船的叶轮是可以变向的,也即是说车船不但可以向前开,还可以倒车,甚至还能走斜线或者横向运动,我们老祖宗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优势也会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光是基本不受风力影响这一点,就足以令赵旉坚持向这个项目不断投资,而且车船改造后在长江下游也可派上大用,有这些水上堡垒的阻挡,金人恐怕再也不可能打到江南去了
因为车船改造后仍有瑕疵,赵旉又萌生了在船只上应用螺旋桨的想法,对外自然声称这是他由竹蜻蜓获得的灵感。不过由于试制的螺旋桨还需优化,加上人力也远不能和机器相比,所以这种螺旋桨船的度慢得离谱,比起“来去如飞”的车船来,简直就是乌龟。
但赵旉却要工匠们继续研究试验,一来是因为螺旋桨可以与风帆动力较好地兼容(因为螺旋桨位于船尾,增加的阻力很小,不像位于船侧的明轮,而且螺旋桨即使不能作为主动力,也可以加快无风时船只的航。),所以航无需过于担心;二来则是可以藉此对螺旋桨不断改进,这样等以后蒸汽机明后便可以立即投入使用,从而节省大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