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夜,薛一刀安排了一支夜巡队在小石湾村外,逮到了形迹可疑的几个乡兵。现在他来见高旭,正是把审问的结果告诉高旭。薛一刀把小芸娘的身份说明之后,又警告了高旭一番话,然后递给高旭一封:“他们是江阴城守备顾元泌的家仆,拿着顾元泌的亲笔书信向宗知府请兵。”
高旭细细看了那文:“那阎应元阎典吏还没来江阴城里?”
薛一刀不知高旭为什么又提到那个阎应元,暗想典吏只是不入品的小吏而已,就算那阎应元进了江阴城,也不过是一个小小典吏,又能如何?薛一刀摇摇头道:“没有,江阴城里只有陈典吏。据那几个乡兵说,陈典吏欲请那阎应元入城主持大局,都让那个顾守备百计阻挠了。”
“真是岂有此理。”高旭忍不住拍案而起,如果让阎应元早一日进城,这江阴城就多了一日的战备。按照历史,阎应元是七月初九进城的,如果他现在就进城,差不多提早二十多天,那么江阴的战备在他的领导下,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充分一点?
对于阎应元,高旭作为后来人,身在江阴境内,又恰逢其时,如果不目睹一下这个民族英雄的风采,高旭这穿越的一辈子那可会遗憾终生。既然想拜见一个阎应元这个久仰不已的民族英雄,自然不好意思两手空空吧。高旭便打算拿出一部分的粮食、火药和器甲,要趁清兵没有围城之前送进江阴城。江阴城将来在清兵数十万大军的重围之下,坚守近三个月,物资必然短缺。高旭既然没有入城陪殉的打算,也得看在阎应元的千秋大义上,略尽一点心意。就战略上来说,只要江阴守得越长久越顽强,吸引清军主力越多,高旭在城外就越能够浑水摸鱼。至于以后高字营的钱粮,大可以去劫清军。
现在是闰六月十五日,刘良佐镇压江阴的十万大军已整装待。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常州宗知府刚刚上任,而江阴又是常州府属,守土之责在身,所以宗知府搜括粮饷最为积极,但如今他的一番心血都成了高旭的囊中物。
只是阎应元还不在城内,那个顾守备又是奸细,而刘良佐的主力最多五六天就要到达,现在可真谓是争分夺秒啊。
高旭又问道:“现在清兵的前锋主力在哪里?”
薛一刀道:“据归来的哨骑回报,清兵住扎在十里外的三官殿。大约五千绿营汉军,一个牛录约三百人的八旗铁骑。他们白天刚在十里坡把江阴乡兵杀得一败涂地。如果想把辎重送到江阴城里,三官殿是必经之地。以我们五百人马根本不可能突破清营。”
薛一刀的意思很明白,高旭想把部分辎重送给江阴,不可能突破三官殿的清军前锋营。如果他再耽搁几天,刘良佐的十万大军兵临城下,那就更不可能了。高旭沉吟了一阵,道:“清军挟大胜之威,想必会大掠乡里,只要他们一离开三官殿,我们就有空隙可钻。”
薛一刀摇头道:“在三官殿的清军大营里,关押了大批不肯剃的乡民。就算清兵大掠乡里,也会留下人马镇守营地。”
高旭道:“这样,明早你领二百人在小石湾看守辎重,我领三百人去三官殿察看清兵敌情,到时随机应变。”
薛一刀沉默了一阵,道:“大人,唯今之计,我们就必须避开清军重兵云集的江阴。属下认为,江阴既然孤城一座,何必弃之而去?比如到常熟、松山这些清军薄弱之地?”
高旭见薛一刀的一只独眼黑悠悠地望着自己,目光有着说不出的肃然,沉吟了半响,道:“薛大哥,你说的也没有错。但是,我们既然在江阴举义,江阴就是我们的起点。如果我们连江阴这个起点都立不住脚,哪我们如何踏上注定一路坎坷的终点?而且江阴之地多豪杰,所以面对剃令,这块土地上才先出头可断,不可剃的呐喊。在这里,我们现在虽然只有区区五百人,但我们并不孤单,因为这里不缺热血男儿。”
在江南,素来有“江阴强盗无锡贼”的说法。这里所谓的“强盗”,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强盗,而是指一种无畏的心理品性以及刚强的地域性格。这正如扬州多书肆,杭州多船娘一样,江阴作为长江口处兵家必争的要塞,多的是炮台和壮汉,这里民风强悍,压力越大,反弹就越大。
高旭喝了一口水,又道:“再说,我们已有剃降清的事实,虽然举义了,但江阴人免不了鄙薄我们的过去。因此,我们不能弃江阴而去。相反我们要纳投名状。我们要把鞑子的头颅抛在江阴城下,以明我们反清的决心;还有辎重,我们得赶在清兵围城之前送给江阴一部分,以示我们的支援。薛大哥,江阴城是个义之所趋千古绝唱的舞台,我们虽然不站在这个注定陨落的舞台上,可我们也得为个舞台添砖加瓦,送辎重,诛内应,请阎典吏,让江阴城早日备战。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份心力。”
听罢高旭一番长话,薛一刀默然无语。他是个纯粹的人。他无法理解高旭对江阴抱着的某种崇敬之情。以薛一刀来说,他从关外辗转到关内,从北方流落到南方,还没有找到一处让他产生的归属感的土地。这个江阴也不例外。对江阴而说,他薛一刀只是个过客。薛一刀并不赞同高旭的决定。比如辎重,虽然钱粮对于他们五百人太多了,但是队伍要扩充,辎重自然越多越好,哪有送一部分给江阴人的道理?
虽然薛一刀不赞同高旭的意见,但高旭那高涨的热忱感染了他。
一直以来,薛一刀以为自己心冷如冰,心坚似铁,但高旭的那种热忱诚似乎带着一种腐蚀的特性,与他越近,越是受到他的影响。或许,这就是朝气。又或许,这就是未来。薛一刀又默然了一会,听高旭以及那些江阴人如此推崇那个阎典吏,不由问道:“那个阎典吏很厉害?”
高旭不由又想起阎应元那激动人心的绝命诗,想起他在这个民族存亡之际,领江阴城内十万义民,在清军三十多万人马的重围下,孤城碧血八十一天,使满清铁骑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余人。城破之日,全城幸存者仅老弱53口。如此石破天惊的壮举,在这个清军所向无坚城的时代,殊为触目。而就在两个多月前的扬州,以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的史可法史督师,坐拥南明十万大军及扬州八十万城民,却只与清军周旋了数日便一触即溃,土崩瓦解。相较之下,如果阎应元的舞台不是弹丸之地的江阴,而是重镇扬州城的话……
高旭没有解释,只是看了薛一刀一眼,道:“将来你就知道了。”
薛一刀见高旭不欲细说,也不再问,只是看着高旭的目光里游离着一种让他琢磨不透的东西。
高旭细细看了那文:“那阎应元阎典吏还没来江阴城里?”
薛一刀不知高旭为什么又提到那个阎应元,暗想典吏只是不入品的小吏而已,就算那阎应元进了江阴城,也不过是一个小小典吏,又能如何?薛一刀摇摇头道:“没有,江阴城里只有陈典吏。据那几个乡兵说,陈典吏欲请那阎应元入城主持大局,都让那个顾守备百计阻挠了。”
“真是岂有此理。”高旭忍不住拍案而起,如果让阎应元早一日进城,这江阴城就多了一日的战备。按照历史,阎应元是七月初九进城的,如果他现在就进城,差不多提早二十多天,那么江阴的战备在他的领导下,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充分一点?
对于阎应元,高旭作为后来人,身在江阴境内,又恰逢其时,如果不目睹一下这个民族英雄的风采,高旭这穿越的一辈子那可会遗憾终生。既然想拜见一个阎应元这个久仰不已的民族英雄,自然不好意思两手空空吧。高旭便打算拿出一部分的粮食、火药和器甲,要趁清兵没有围城之前送进江阴城。江阴城将来在清兵数十万大军的重围之下,坚守近三个月,物资必然短缺。高旭既然没有入城陪殉的打算,也得看在阎应元的千秋大义上,略尽一点心意。就战略上来说,只要江阴守得越长久越顽强,吸引清军主力越多,高旭在城外就越能够浑水摸鱼。至于以后高字营的钱粮,大可以去劫清军。
现在是闰六月十五日,刘良佐镇压江阴的十万大军已整装待。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常州宗知府刚刚上任,而江阴又是常州府属,守土之责在身,所以宗知府搜括粮饷最为积极,但如今他的一番心血都成了高旭的囊中物。
只是阎应元还不在城内,那个顾守备又是奸细,而刘良佐的主力最多五六天就要到达,现在可真谓是争分夺秒啊。
高旭又问道:“现在清兵的前锋主力在哪里?”
薛一刀道:“据归来的哨骑回报,清兵住扎在十里外的三官殿。大约五千绿营汉军,一个牛录约三百人的八旗铁骑。他们白天刚在十里坡把江阴乡兵杀得一败涂地。如果想把辎重送到江阴城里,三官殿是必经之地。以我们五百人马根本不可能突破清营。”
薛一刀的意思很明白,高旭想把部分辎重送给江阴,不可能突破三官殿的清军前锋营。如果他再耽搁几天,刘良佐的十万大军兵临城下,那就更不可能了。高旭沉吟了一阵,道:“清军挟大胜之威,想必会大掠乡里,只要他们一离开三官殿,我们就有空隙可钻。”
薛一刀摇头道:“在三官殿的清军大营里,关押了大批不肯剃的乡民。就算清兵大掠乡里,也会留下人马镇守营地。”
高旭道:“这样,明早你领二百人在小石湾看守辎重,我领三百人去三官殿察看清兵敌情,到时随机应变。”
薛一刀沉默了一阵,道:“大人,唯今之计,我们就必须避开清军重兵云集的江阴。属下认为,江阴既然孤城一座,何必弃之而去?比如到常熟、松山这些清军薄弱之地?”
高旭见薛一刀的一只独眼黑悠悠地望着自己,目光有着说不出的肃然,沉吟了半响,道:“薛大哥,你说的也没有错。但是,我们既然在江阴举义,江阴就是我们的起点。如果我们连江阴这个起点都立不住脚,哪我们如何踏上注定一路坎坷的终点?而且江阴之地多豪杰,所以面对剃令,这块土地上才先出头可断,不可剃的呐喊。在这里,我们现在虽然只有区区五百人,但我们并不孤单,因为这里不缺热血男儿。”
在江南,素来有“江阴强盗无锡贼”的说法。这里所谓的“强盗”,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强盗,而是指一种无畏的心理品性以及刚强的地域性格。这正如扬州多书肆,杭州多船娘一样,江阴作为长江口处兵家必争的要塞,多的是炮台和壮汉,这里民风强悍,压力越大,反弹就越大。
高旭喝了一口水,又道:“再说,我们已有剃降清的事实,虽然举义了,但江阴人免不了鄙薄我们的过去。因此,我们不能弃江阴而去。相反我们要纳投名状。我们要把鞑子的头颅抛在江阴城下,以明我们反清的决心;还有辎重,我们得赶在清兵围城之前送给江阴一部分,以示我们的支援。薛大哥,江阴城是个义之所趋千古绝唱的舞台,我们虽然不站在这个注定陨落的舞台上,可我们也得为个舞台添砖加瓦,送辎重,诛内应,请阎典吏,让江阴城早日备战。尽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份心力。”
听罢高旭一番长话,薛一刀默然无语。他是个纯粹的人。他无法理解高旭对江阴抱着的某种崇敬之情。以薛一刀来说,他从关外辗转到关内,从北方流落到南方,还没有找到一处让他产生的归属感的土地。这个江阴也不例外。对江阴而说,他薛一刀只是个过客。薛一刀并不赞同高旭的决定。比如辎重,虽然钱粮对于他们五百人太多了,但是队伍要扩充,辎重自然越多越好,哪有送一部分给江阴人的道理?
虽然薛一刀不赞同高旭的意见,但高旭那高涨的热忱感染了他。
一直以来,薛一刀以为自己心冷如冰,心坚似铁,但高旭的那种热忱诚似乎带着一种腐蚀的特性,与他越近,越是受到他的影响。或许,这就是朝气。又或许,这就是未来。薛一刀又默然了一会,听高旭以及那些江阴人如此推崇那个阎典吏,不由问道:“那个阎典吏很厉害?”
高旭不由又想起阎应元那激动人心的绝命诗,想起他在这个民族存亡之际,领江阴城内十万义民,在清军三十多万人马的重围下,孤城碧血八十一天,使满清铁骑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余人。城破之日,全城幸存者仅老弱53口。如此石破天惊的壮举,在这个清军所向无坚城的时代,殊为触目。而就在两个多月前的扬州,以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的史可法史督师,坐拥南明十万大军及扬州八十万城民,却只与清军周旋了数日便一触即溃,土崩瓦解。相较之下,如果阎应元的舞台不是弹丸之地的江阴,而是重镇扬州城的话……
高旭没有解释,只是看了薛一刀一眼,道:“将来你就知道了。”
薛一刀见高旭不欲细说,也不再问,只是看着高旭的目光里游离着一种让他琢磨不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