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货币战争》和《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两本书在国内颇为风行。这两本书内容和表现手法虽然各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极力渲染了“美国金融”、“美国资本”、“美援”的“杀手特质”,即它们都是为美国政府所谓“不流血战争”服务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而言,都极可能是阴谋和潜在威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已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出版大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23万多种,关于美国金融、美国经济的书也颇不再少数,观点也五花八门,甚至针锋相对,这种见仁见智,在现代社会原本是常态,但上述两本宣扬“经济杀手论”的图书大行其道,其实揭示了一个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即“阴谋论”在当今中国颇有市场和声势。

    所谓阴谋论,就是动辄以紧张、敏感的眼神对待国门外发出的一切声音、作出的一切举动,认为某些外国——尤其大国、强国——“亡我之心不死”,处心积虑算计中国,它们某些不中听的话或不顺眼的举措,固然是成心跟中国作对,甚至它们有时作出的正常、善意言行,如改革建议、金融合作、参股入股,等等等等,也未必不是如《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美援”那样包藏叵测机心的糖衣炮弹。

    中国自近代以来长期积贫积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长年被某些大国、强国包围、封锁、打压,产生类似心态、情绪是情有可原的,但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成员,就不能不尽量克制自身的感情因素,努力用更理性、更客观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分析问题。

    我们看到,的确有一些境外的人对中国存在不友善甚至敌意的情绪,换言之,“阴谋”还是有的,但这种不友善或敌意,也应客观分析其不同的出发点和情况。

    一种是利益冲突所必然导致的,如中美政府间对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逆差的不同态度、中国和某些国家在领土和专属经济区划分上的分歧等,这种分歧,是由于两国间利益不一致所导致的,有时会产生口角甚至更激烈的相互反应,却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之一,不但中美、美俄、美法、日朝这样的“冤家”间会有,友好国家间也会有,如同为东盟成员国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就水源问题曾多次激烈争论,“亲密盟友”美国和加拿大就“西北通道”、软木贸易和出入境检查问题更是多次冷脸互对。这类问题很复杂,很难一下子解决,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明摆在台面上的分歧,是“阳谋”而非阴谋,用“阴谋论”的眼光去看待、分析问题,反倒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概念化,从而妨碍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另一种则是中国人在自我发展中不慎损害了某些境外人士的实际利益,如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提升、中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使诸如西班牙小镇制鞋工、德国纺织厂工人,甚至西非贝宁的批发零售商人的生计受到影响,产生对中国货、中国人甚至中国形象的排斥、反感情绪,甚至说一些过激的话,做一些过头的事;再如中国的迅猛发展,有时不免让邻国对工业化所产生污染“殃及池鱼”产生顾虑或怨言。这其中当然不免时有夸大甚至以讹传讹之处,正本清源,乃至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手段,都是应该、合理的,但理解对方的难处、苦衷,切实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力求双赢,才是最佳选择,把这类问题一概以“阴谋论”视之,只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彼此不满的情绪扩大化,最终事与愿违。

    还有一些,如外国企业、财团通过合法渠道正常的并购、投资,或一些外国学者、专家对中国各方面所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这些并购、投资也许会让某些人暂时吃点亏,那些看法、意见也未必都是准确、正确的,但倘戴上“阴谋论”的有色眼镜看人,简单粗暴地视外资外股为“经济入侵”、“经济杀手”,视外界批评为“唱衰中国”,其结果只能是在拒绝细菌的同时,也拒绝了阳光和空气。

    当然,那种纯敌意的“阴谋”是有的,这谁也不能否认,然而存在阴谋和敌意是一回事,用“阴谋论”的偏见看待外面世界、努力在一切外来事物中嗅出敌意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是自缚手脚的愚蠢行为,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外界对中国的不同看法、立场和态度,都是有其复杂、深刻原因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用一种简单、概念化的“阴谋论”来概括、理解,只能把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简单化,表象化,既不能找到“恨”的症结,更无从对症下药,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确保中国的国际利益。

    中国之所以能从长期积贫积弱中迅速崛起,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突飞猛进,保持旺盛持久的发展势头,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外开放的政策,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不论这些外来思想、外来理论、外来投资和资本进入中国的目的何在,客观上都给中国的腾飞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加注了持续的燃料,用“阴谋论”眼光挑剔、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思想和行为,哪怕打着“保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归根结蒂,却是对国家利益的一种损害。

    此外,一味高唱“威胁论”的调门,也会让不少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很难打交道。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每当境外传来某些国家把中国在当地投资、设厂称作“经济入侵”或“中国威胁”时的气愤,将心比心,某些人将外国在中国的类似行为也称作“阴谋”、“杀手”、“战争”,人家会作何感想?这种意气之论,不但妨碍了矛盾的解决,反倒可能给真正的“阴谋者”以可乘之机。

    喜欢唱“阴谋论”调门的人往往表现为高度的民族自尊,境外的一点风吹草动,往往都能让他们联想到阴谋,联想到民族大义;但自尊和自卑往往是一对统一体,这种“阴谋论”提倡者的另一面表现却是有些气短的,即怕别人的“阴谋论”有市场而不敢坚持应坚持的东西,如不敢理直气壮地谈主权争端,不敢理直气壮地谈国防需要等。

    事实上,这种“阴谋论”的思维定式既不能堵塞外界悠悠之口,让他们不再发出刺耳之声,也不能变成铜墙铁壁,让中国刀枪不入、长生不老,而只能妨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中国所应该做的,只能是一方面和其它国家一样,履行国际义务,尽与自身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享受相应国际权力,有理、有利、有节地做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事;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另一方面容忍不同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一言以蔽之,既要坚持“世界的中国”,也要坚持“中国的世界”。

    说到底,“阴谋论”倡导者还是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外界的评价、看法过于敏感、过于重视,如此则难免被境外纷繁的批评、指责弄得疑神疑鬼、不知所措。应该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国家做任何一件事,都难免被议论、被批评,而且这个国家越强大,地位越重要,所受的议论、批评就越多。如果一味围着这些议论打转,则看似维护独立自主,实际上反倒是被外界的言行牵着鼻子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做符合自身利益且不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而对外来的议论保持客观、清醒的头脑,既不唯唯诺诺,也不因噎废食。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邻人窃斧”的故事,说有个古人丢了斧头,怀疑为邻居所偷,结果听邻居一言一行、看他一举一动,无不酷似窃贼。“阴谋论”显然正是这种邻人窃斧心态的发作,是妨碍中国和外界沟通、交往,妨碍彼此取得共识、解决问题的片面认识,说到底,是一种不信人也不自信的怯懦心态。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麦卡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就演出过“邻人窃斧”的活剧,他们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到处搜寻“苏联间谍”和“危险思想”,一时间仿佛处处有间谍,处处是阴谋,事实证明,这种愚蠢的认识和行为反倒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前志不忘,后事之师,正处于开放、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切莫让阴谋论束缚了自己手脚,从而拘束了自身的跃进和腾飞。

章节目录

武侠.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喵喵200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莫让阴谋论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武侠.历史,武侠.历史,十月阅读并收藏武侠.历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