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朗恩.约瑟夫根据张纯如著作自费拍摄的记录片《南京梦魇》,向世人展示了抗战时期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和南京和平居民所遭历的劫难,自在youtube上线迄今不到两个月,全球下载已达数百万,相关讨论排名高居第九,引起了全球性的、强烈的反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部在网上热播、却在正规发行渠道到处碰壁的作品,不但毫无悬念地被日本右派威胁、围攻,而且颇出人意料地被中国国内一些相关纪念、研究机构和网友指责、批评甚至围攻,让约瑟夫医生一度心灰意懒,差点让影片下线。
这些指责和批评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认为这部影片在资料引用上不专业、不准确,如重庆大轰炸,错用了纳粹德国飞机轰炸的画面,容易“给日本右翼以可乘之机”,对中国人对待某些事件当事人或亲历者,如拉贝、魏特林等的态度“评价不客观”,因此给予冷遇、白眼;另一类是“道德性”的,认为制片人意在商业盈利,甚至“贩卖中国人的血泪赚黑心钱”,抨击其在炒作、在演戏,甚至用了很刺激、很尖刻的语言。
我们知道,约瑟夫医生从未来过中国和南京,更不是拉贝那样的大屠杀目睹者,他所产生的一切感受、情绪和判断,都来自于他所见到的第二手文献、影像和书刊,在此情况下,他能从中产生对南京和平居民的同情,和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义愤,并花费时间、精力拍片、宣传,说明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他,具备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感,谴责他感触不“真切”或“没有切肤之痛”,是毫无道理的苛求。国际上许多人士给非洲灾民捐款,国内也有不少捐资助学的热心人,他们中很多人生活富足,同样缺乏非洲饥民、西部农村失学儿童的“切肤之痛”,有些人有时不免说一些不够顾及受助者感情的、无心的过头话,但我们能因此指责这种帮助本身么?
我们知道,约瑟夫医生是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学专家,而不是专业历史工作者,作为非历史学家、非华裔、非当事人、非专职研究者的他,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对史实的把握、对资料的辨析自然存在不足,影片中出现硬伤是在所难免的,不要说他这样的外国业余人士,即使中国人自己研究自己的历史,同样出现过层出不穷的瑕疵,那些号称“历史正剧”的电视剧中常识错误不断不消说,即使历史研究名家、大家,如晚清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同样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出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人、专家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苛求外国热心人、爱好者完美无暇?提这个要求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你自己做到了么?
更何况,一些国内专门机构一方面指责约瑟夫医生“观点不确、评价不实”,一面对人家送上门来的光盘避之唯恐不及。约瑟夫大夫从未来过南京,有些地方没看到、没想到,因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不足为奇,作为掌握这些资源的专门机构,你们为什么不能帮人家一把,请他来南京,实地看一看,交流一下,不是更好么?像东史郎那样觉悟了的日本老兵,无数犯过战争罪责的日本前战犯及其亲属,都可以来凭吊、来交流,真心诚意向世界揭示真相的约瑟夫大夫为什么只能吃闭门羹,甚至连一张薄薄的光盘也概莫能免呢?
作为独立和业余制片人,约瑟夫医生拍摄影片的费用全部来自自己的腰包,“粗制滥造”(或换言之精打细算)是在所难免的,这也必然影响影片的质量,可是他毕竟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这部影片,并在得不到正规发行空间的困难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历史真相,知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和南京城在战争中所遭逢的不幸,许多指责他“粗制滥造”的人,为什么不“精工细作”一些更有力、更有影响的作品,去影响更多的国家和民众?或者,也“粗制滥造”一些和《南京梦魇》相同档次的东西,取得同样的效果和影响力?如果像约瑟夫那样努力去做了,哪怕效果还不如他,我们也会对其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如果自己没有做,却对别人的努力和付出说三道四,甚至出口伤人,那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至于“意在赚钱”和炒作,这更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这位美国人的初衷如何,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我们根本无需过度关心,至少这部纪录片本身在叙述上是无恶意的,在效果上起到了为南京大屠杀正本清源、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予以揭露的良好作用,客观上是有利于历史、有利于中国民众的,作为唯物主义者,何以不看到这一点,反要作“诛心”之论?
退一万步说,即使人家真的有赚钱的念头,这又有什么?将心比心,有几个人做了一样东西出来,是为了赔钱的?大海不择细流,泰山不捐霄壤,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暴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上,国际上更多人的关注、参与和推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所有热心参与的人士都赔得血本无归,而且像约瑟夫医生那样,日本右翼诬蔑于前,某些中国偏激者叱骂于后,他们中许多人将势必远离这一话题,这不是在客观上做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么?某些偏激者的做法,究竟是有利于批评日本军国主义,有利于揭露大屠杀真相,还是恰恰相反?抗战期间,新四军苏北根据地从上海敌占区搞到不少钢管,制造武器、支援抗战,其中不少供货商人的确就是为了赚钱,但新四军并未因此说“你们动机不纯,把你们的钢管拿回去”,而是“一切为了抗战,一切有利于抗战”,热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之相比,当前某些人的想法、做法,何其陋耳。
当前有些人,姿态偏激、语言激烈,动辄指责别人“卖国”、“汉奸”,或对一些干实事的人横加挑剔、百般攻击,却不见他们自己为澄清历史真相、揭露军国主义罪责做哪怕一点点有价值、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洗磨的事情。做一个偏激的挑剔者是成本最低廉的,第一,不需要真正了解历史,只需记住几个口号;第二,不需思考、分析和辨别,只需不断重复那几个口号;第三,不需自己动手做什么,只需反对任何别人做什么,可以说要多容易有多容易,但他们对历史真相的贡献,却永远比不上实干者之万一。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偏激;多一些包涵,少一些狭隘;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对头,这对“南京大屠杀”问题的澄清、甚至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强大的民族必然是自信的,自信的民族必然是开放的,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都是海纳百川的开放时代,而闭关锁国的晚清却让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中国即将迎来奥运,全世界目光都集向这里,他们希望通过奥运这面镜子,看到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理智的民族,而不是一个狭隘的、偏激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民族。这种开放、包容、理智并不是商品上一层花花绿绿的包装纸,不可能为奥运量身定做,而只能在潜移默化中涓滴而成。窥一斑,知全豹,如何对待《南京梦魇》和它的缔造者,正是考验我们每一个人理智、胸襟和智慧的一面好镜子。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部在网上热播、却在正规发行渠道到处碰壁的作品,不但毫无悬念地被日本右派威胁、围攻,而且颇出人意料地被中国国内一些相关纪念、研究机构和网友指责、批评甚至围攻,让约瑟夫医生一度心灰意懒,差点让影片下线。
这些指责和批评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认为这部影片在资料引用上不专业、不准确,如重庆大轰炸,错用了纳粹德国飞机轰炸的画面,容易“给日本右翼以可乘之机”,对中国人对待某些事件当事人或亲历者,如拉贝、魏特林等的态度“评价不客观”,因此给予冷遇、白眼;另一类是“道德性”的,认为制片人意在商业盈利,甚至“贩卖中国人的血泪赚黑心钱”,抨击其在炒作、在演戏,甚至用了很刺激、很尖刻的语言。
我们知道,约瑟夫医生从未来过中国和南京,更不是拉贝那样的大屠杀目睹者,他所产生的一切感受、情绪和判断,都来自于他所见到的第二手文献、影像和书刊,在此情况下,他能从中产生对南京和平居民的同情,和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义愤,并花费时间、精力拍片、宣传,说明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他,具备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感,谴责他感触不“真切”或“没有切肤之痛”,是毫无道理的苛求。国际上许多人士给非洲灾民捐款,国内也有不少捐资助学的热心人,他们中很多人生活富足,同样缺乏非洲饥民、西部农村失学儿童的“切肤之痛”,有些人有时不免说一些不够顾及受助者感情的、无心的过头话,但我们能因此指责这种帮助本身么?
我们知道,约瑟夫医生是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学专家,而不是专业历史工作者,作为非历史学家、非华裔、非当事人、非专职研究者的他,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对史实的把握、对资料的辨析自然存在不足,影片中出现硬伤是在所难免的,不要说他这样的外国业余人士,即使中国人自己研究自己的历史,同样出现过层出不穷的瑕疵,那些号称“历史正剧”的电视剧中常识错误不断不消说,即使历史研究名家、大家,如晚清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同样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出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人、专家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苛求外国热心人、爱好者完美无暇?提这个要求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你自己做到了么?
更何况,一些国内专门机构一方面指责约瑟夫医生“观点不确、评价不实”,一面对人家送上门来的光盘避之唯恐不及。约瑟夫大夫从未来过南京,有些地方没看到、没想到,因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不足为奇,作为掌握这些资源的专门机构,你们为什么不能帮人家一把,请他来南京,实地看一看,交流一下,不是更好么?像东史郎那样觉悟了的日本老兵,无数犯过战争罪责的日本前战犯及其亲属,都可以来凭吊、来交流,真心诚意向世界揭示真相的约瑟夫大夫为什么只能吃闭门羹,甚至连一张薄薄的光盘也概莫能免呢?
作为独立和业余制片人,约瑟夫医生拍摄影片的费用全部来自自己的腰包,“粗制滥造”(或换言之精打细算)是在所难免的,这也必然影响影片的质量,可是他毕竟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这部影片,并在得不到正规发行空间的困难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历史真相,知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和南京城在战争中所遭逢的不幸,许多指责他“粗制滥造”的人,为什么不“精工细作”一些更有力、更有影响的作品,去影响更多的国家和民众?或者,也“粗制滥造”一些和《南京梦魇》相同档次的东西,取得同样的效果和影响力?如果像约瑟夫那样努力去做了,哪怕效果还不如他,我们也会对其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如果自己没有做,却对别人的努力和付出说三道四,甚至出口伤人,那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至于“意在赚钱”和炒作,这更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这位美国人的初衷如何,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我们根本无需过度关心,至少这部纪录片本身在叙述上是无恶意的,在效果上起到了为南京大屠杀正本清源、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予以揭露的良好作用,客观上是有利于历史、有利于中国民众的,作为唯物主义者,何以不看到这一点,反要作“诛心”之论?
退一万步说,即使人家真的有赚钱的念头,这又有什么?将心比心,有几个人做了一样东西出来,是为了赔钱的?大海不择细流,泰山不捐霄壤,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暴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上,国际上更多人的关注、参与和推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所有热心参与的人士都赔得血本无归,而且像约瑟夫医生那样,日本右翼诬蔑于前,某些中国偏激者叱骂于后,他们中许多人将势必远离这一话题,这不是在客观上做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么?某些偏激者的做法,究竟是有利于批评日本军国主义,有利于揭露大屠杀真相,还是恰恰相反?抗战期间,新四军苏北根据地从上海敌占区搞到不少钢管,制造武器、支援抗战,其中不少供货商人的确就是为了赚钱,但新四军并未因此说“你们动机不纯,把你们的钢管拿回去”,而是“一切为了抗战,一切有利于抗战”,热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之相比,当前某些人的想法、做法,何其陋耳。
当前有些人,姿态偏激、语言激烈,动辄指责别人“卖国”、“汉奸”,或对一些干实事的人横加挑剔、百般攻击,却不见他们自己为澄清历史真相、揭露军国主义罪责做哪怕一点点有价值、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洗磨的事情。做一个偏激的挑剔者是成本最低廉的,第一,不需要真正了解历史,只需记住几个口号;第二,不需思考、分析和辨别,只需不断重复那几个口号;第三,不需自己动手做什么,只需反对任何别人做什么,可以说要多容易有多容易,但他们对历史真相的贡献,却永远比不上实干者之万一。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偏激;多一些包涵,少一些狭隘;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对头,这对“南京大屠杀”问题的澄清、甚至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强大的民族必然是自信的,自信的民族必然是开放的,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都是海纳百川的开放时代,而闭关锁国的晚清却让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中国即将迎来奥运,全世界目光都集向这里,他们希望通过奥运这面镜子,看到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理智的民族,而不是一个狭隘的、偏激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民族。这种开放、包容、理智并不是商品上一层花花绿绿的包装纸,不可能为奥运量身定做,而只能在潜移默化中涓滴而成。窥一斑,知全豹,如何对待《南京梦魇》和它的缔造者,正是考验我们每一个人理智、胸襟和智慧的一面好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