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故事大约十个中国人中至少有7、8个耳熟能详,这本是《吕氏春秋》里的寓言,即使在先秦当时怕也没什么人会真个犯这种低级错误,如果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刻舟求剑,那怕是天大的笑话了。

    可这种天大笑话还真的就有:

    据报道,为了争夺《三字经》的“原产地”,广东顺德和浙江鄞县争得面红耳赤,主要论据是方言口音。顺德方面的学者李健明列举三大理由,主旨就是从方言角度,“广东话读起《三字经》更琅琅上口”,因此南宋末期顺德人欧适子创作《三字经》之说令人信服,而宁波学者则反唇相讥说“《三字经》用宁波方言念也很顺口”,主张沿袭传统的南宋鄞州学者王应麟创作说。

    且不论《三字经》到底知识产权谁属,这两派学者的论据就显得很不“学者”,透着股刻舟求剑式的可笑:两宋时期正处于中国语言体系新融合、新转变的前夕,由于北方灭亡,大批中原移民南下,剧烈地改变着南方方言原有的面貌,当时的浙江鄞县也好,广东顺德也罢,方言口语,都应该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顺德不同会更大,因为粤方言总体上属于中古音体系,是岭南原有方言在很大程度上融合当时北方方言形成的新方言体系。正因为浙江、广东两地许多方言都不同程度融合和保留了当年中原口音的元素,因此直到今天,北方音韵体系早已面目全非,但江南大部分地区仍保留了诸如古四声在内的古代中原音韵要素。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南宋时的鄞县也好,顺德也罢,使用的方言都和现在满不是一回事,用今天的两地方言读南宋作品是否顺溜,来判断这篇南宋时代作品的原产地,其荒谬程度决不亚于刻舟求剑。

    为什么明明荒谬的刻舟求剑式话题,却引起众多“相关人士”一本正经地论辨,和唇枪舌剑地争执?说来说去,还是利益在作怪。

    争执的起因是两地分别将《三字经》当作本土文化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结果顺德方胜出,失利的宁波方面捶胸顿足,对“痛失一张文化名片”痛心疾首。他们痛心的自然不是王应麟的知识产权被剥夺,而是没办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像河南汝阳吃“梁祝”饭、甚至重庆丰都吃“鬼饭”那样肥肥地捞上这么一笔。

    《三字经》曾是训蒙的普及读物,是儿童学知识、学道理、学做人的第一课,有“小纲鉴”之称,如果这样一本教孩子学好的读物,却被后人在私欲的驱使下卷入可笑的刻舟求剑式“学术纠纷”,我想作者泉下有之,是只能喟然摇头的,不管这作者是王应麟、欧适子,或别的哪位古人。

章节目录

武侠.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喵喵200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三字经之争的刻舟求剑-武侠.历史,武侠.历史,十月阅读并收藏武侠.历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