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3日伊朗在波斯湾北部海域扣押15名英国水兵事件发生至今,英国和伊朗政府都经历了一个从激动到谨慎、从亢奋到冷静的过程。
英国最初所发出的措辞是严厉和强硬的,但自3月27日以来,首相发言人多次重申将本着“审慎对话”的原则和伊朗协商解决问题,4月1日出版的《星期日电讯报》则报道称,英国政府正努力与伊朗达成最终解决被扣水兵问题的协议,英国官方也在要求伊朗保护使馆同时公开主张双方保持“克制”,并希望伊朗政府尽快对其外交信函作出正式答复,摆出一副认真谈判的态度。
伊朗方面,虽然最初发出的讯号是迅速且强硬的,但很快也表露出不愿把事情闹大的信号和暗示,据bbc记者保罗.雷诺兹3月30日称,伊朗政府致英国政府的外交信函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英国水兵闯入伊朗水域”,英国政府应对此负责并杜绝今后类似事件;第二,英相关政府部门对此次事件作出“解释”(他特意强调是解释而非道歉);内贾德总统否认了由其好友网站披露的将把英国水兵交付司法审判的说法,并在部分伊朗民众前往英使馆示威时动用警力予以控制。
事实上水兵事件对于英国而言相当突然且措手不及,并且处于进退两难、软硬不得的尴尬境地:由于在水兵是否“越界”问题上公说公有理,联合国、甚至欧盟27国虽支持其释放被扣水兵要求,却均未对“越界”这一关键话题作出明晰表态;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当然会支持英国的强硬立场,但美国的支持却极可能刺激伊朗更加强硬,使问题更难以解决。但若为了水兵早日获释而采取过软立场,比如承认侵犯对方水域、提出人质交换或其它承诺,又将严重损害英国的国家形象和尊严,这当然是很快将面临大选的布莱尔政府所不愿看见的。
国际社会对此也显得束手无策:就美国而言当然希望借此强化对伊立场,但自核问题出现以来,制裁、军演、航母调动,一切能做的都做了,效果并不显著,此次事件虽然“情节严重”,但在“越界”原则问题是非不明、又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作为“非当事人”也很难作出特别强硬的反应。也许美国唯一可做的,是用其拘押的5名伊朗革命卫队官员作人质交换,但它显然不会作这种有“鼓励流氓行为”之嫌的交易;联合国、欧盟和中东各国对此也只能作出审慎反应,一方面要求放人,另一方面避免作出“责任仲裁”,这不但因为实在无法评判,也因为伊朗朝野一再拒绝任何国家和组织介入事件解决。
但伊朗同样面临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人已经抓了,就这样放不甘心,一直扣着又是烫手山芋;如果说伊朗政府的确有过借此大做文章、以摆脱孤立局面的意图,那么这一意图显然无法达到:不论对越界问题如何看待,国际社会普遍要求释放水兵的态度是明确的,由核问题遭至的孤立状况即使没进一步恶化,也决不会因此改善,而英、美等国也很难承担起“越界”的责任,正如保罗.雷诺兹所言,“英国政府肯定不会道歉”。
以水兵交换被美军扣留的革命卫队官员,或作为人质阻止可能发生的英美军事行动也并不现实:美国显然不会因为盟友的人在争议水域被扣,释放自己在伊拉克领土捕获的伊朗军人,而海湾和伊拉克战争的历史告诉人们,如果英、美真的横下心动武,有没有人质,他们都不会手软。
加拿大前驻伊朗大使肯.泰勒的话可以代表所有人的心声:“这样僵持下去对两边都会越来越艰难”。如今伊朗国内有人走上街头,喊出“处死英国水兵”、“烧掉英国使馆”的极端口号,英国也出现了呼吁政府强硬的呼声,前海军中将汤普森就对水兵不抵抗就放下武器表示“愤怒”,并要求重新检讨英国海军在执行联合国任务时“非还击不得开火”的服务守则,水兵问题的长期化,只能让双方共同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星期日电讯报》4月1日称,英政府准备以宣布“不会故意进入伊朗水域”的保证,争取与伊朗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以尽快解决问题。从目前的事态发展看,不论哪一方都不想走武力对抗的下策,双方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个都能下得来台的台阶而已。
本文作于4月2日
英国最初所发出的措辞是严厉和强硬的,但自3月27日以来,首相发言人多次重申将本着“审慎对话”的原则和伊朗协商解决问题,4月1日出版的《星期日电讯报》则报道称,英国政府正努力与伊朗达成最终解决被扣水兵问题的协议,英国官方也在要求伊朗保护使馆同时公开主张双方保持“克制”,并希望伊朗政府尽快对其外交信函作出正式答复,摆出一副认真谈判的态度。
伊朗方面,虽然最初发出的讯号是迅速且强硬的,但很快也表露出不愿把事情闹大的信号和暗示,据bbc记者保罗.雷诺兹3月30日称,伊朗政府致英国政府的外交信函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英国水兵闯入伊朗水域”,英国政府应对此负责并杜绝今后类似事件;第二,英相关政府部门对此次事件作出“解释”(他特意强调是解释而非道歉);内贾德总统否认了由其好友网站披露的将把英国水兵交付司法审判的说法,并在部分伊朗民众前往英使馆示威时动用警力予以控制。
事实上水兵事件对于英国而言相当突然且措手不及,并且处于进退两难、软硬不得的尴尬境地:由于在水兵是否“越界”问题上公说公有理,联合国、甚至欧盟27国虽支持其释放被扣水兵要求,却均未对“越界”这一关键话题作出明晰表态;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当然会支持英国的强硬立场,但美国的支持却极可能刺激伊朗更加强硬,使问题更难以解决。但若为了水兵早日获释而采取过软立场,比如承认侵犯对方水域、提出人质交换或其它承诺,又将严重损害英国的国家形象和尊严,这当然是很快将面临大选的布莱尔政府所不愿看见的。
国际社会对此也显得束手无策:就美国而言当然希望借此强化对伊立场,但自核问题出现以来,制裁、军演、航母调动,一切能做的都做了,效果并不显著,此次事件虽然“情节严重”,但在“越界”原则问题是非不明、又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作为“非当事人”也很难作出特别强硬的反应。也许美国唯一可做的,是用其拘押的5名伊朗革命卫队官员作人质交换,但它显然不会作这种有“鼓励流氓行为”之嫌的交易;联合国、欧盟和中东各国对此也只能作出审慎反应,一方面要求放人,另一方面避免作出“责任仲裁”,这不但因为实在无法评判,也因为伊朗朝野一再拒绝任何国家和组织介入事件解决。
但伊朗同样面临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人已经抓了,就这样放不甘心,一直扣着又是烫手山芋;如果说伊朗政府的确有过借此大做文章、以摆脱孤立局面的意图,那么这一意图显然无法达到:不论对越界问题如何看待,国际社会普遍要求释放水兵的态度是明确的,由核问题遭至的孤立状况即使没进一步恶化,也决不会因此改善,而英、美等国也很难承担起“越界”的责任,正如保罗.雷诺兹所言,“英国政府肯定不会道歉”。
以水兵交换被美军扣留的革命卫队官员,或作为人质阻止可能发生的英美军事行动也并不现实:美国显然不会因为盟友的人在争议水域被扣,释放自己在伊拉克领土捕获的伊朗军人,而海湾和伊拉克战争的历史告诉人们,如果英、美真的横下心动武,有没有人质,他们都不会手软。
加拿大前驻伊朗大使肯.泰勒的话可以代表所有人的心声:“这样僵持下去对两边都会越来越艰难”。如今伊朗国内有人走上街头,喊出“处死英国水兵”、“烧掉英国使馆”的极端口号,英国也出现了呼吁政府强硬的呼声,前海军中将汤普森就对水兵不抵抗就放下武器表示“愤怒”,并要求重新检讨英国海军在执行联合国任务时“非还击不得开火”的服务守则,水兵问题的长期化,只能让双方共同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星期日电讯报》4月1日称,英政府准备以宣布“不会故意进入伊朗水域”的保证,争取与伊朗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以尽快解决问题。从目前的事态发展看,不论哪一方都不想走武力对抗的下策,双方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个都能下得来台的台阶而已。
本文作于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