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本是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里的主人公,一个有着大大眼睛的十二岁少女,一场和年迈养父间**恋悲剧的女主角。小说面世后反响强烈,并被改编为各类文艺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从此“洛丽塔”成为外表或实际年龄较小、尚处发育期可爱少女,而“洛丽塔情结”则被用来形容对这类可爱少女有特殊迷恋的的倾向。

    这个词并非日本原创,但如今几乎只要提到“洛丽塔”,人们必然会联想到日本,因为在日本,有关“洛丽塔”的文化产品实在太多了:几乎任何题材、任何体裁的日本文化产品,都有“可爱少女”的大眼睛闪动。

    早在1966年,日本就诞生了剑持加津夫的罗莉写真集《nyhet   不但如此,“洛丽塔少女”的身影开始越来越多出没于貌似全无相关的文化产品领域,诸如恐怖片:洛丽塔型受害者、甚至洛丽塔型女鬼都屡见不鲜;市面上洛丽塔娃娃和服饰道具十分抢手,而cosplay活动中洛丽塔更是公认的热点,甚至许多成年女性也不惜花上近万美元,去欧洲参加所谓“欧洲公主之旅”,亲身体验一把重归洛丽塔的感觉。在日本时尚发源地,东京的涩谷和原宿神宫桥,每逢周末,随处都能看见穿着镶褶边的公主裙,头戴带花边的婴儿帽或是扎着宽大的缎带,手拿泰迪熊玩偶,打扮如洋娃娃一般的“洛丽塔少女”,从10多岁的女孩子到30多岁的妇人都有,有时人数多达数百人。因为洛丽塔现象在日本文化产品中如此普遍,甚至出现了一个日语专有名词:洛丽控。

    许多人对日本文化产品何以独多“洛丽塔”困惑不已,有人斥为变态,也有人将之归咎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所导致悲观情绪,使得日本女性产生浓重“白日梦情结”,希望通过这种非常方式“回到少女时代”,更有些分析家认为这是一种由原子弹袭击萌发的“小男孩亚文化形态”,认定日本社会在战后压抑失败感受,时刻焦虑原子弹重新降临,因此产生了“在成人世界里依然像小孩子一样生活”的奇怪年头,并通过“洛丽控”宣泄出来。

    必须看到,日本文化产业有繁复而严密的产业链,任何时尚的流行背后,都必然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洛丽塔少女的全面开花,说到底是市场的需要,是因为日本文化传统里具备其萌发、生存的土壤。

    前面那些分析家看到了“洛丽控”背后,日本社会悲观、焦虑情结的积郁,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不少“洛丽塔”作品充斥着受虐、压抑、自我毁灭等非常情绪,相当多的洛丽塔少女在文艺作品中最后以悲剧告终。但这种情结的土壤是久已有之、根深蒂固的,比泡沫经济破灭、甚至二战战败要早得多。

    日本是个岛国,地域狭小,历史上又长期处于邦国林立的藩镇割据状态,小国寡民,战事屡屡,加上多台风、多地震,让日本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人生五十年,如幻如露”的不安定感,人世无常、及时行乐的悲观主义情绪,及自怜自恋、崇拜短暂美丽的情结,甚至受虐、压抑的倾向,对精致而易碎的美好事物有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们会赞赏灿烂却短命的樱花,崇敬毕生奋斗却时运不济的义经、山中鹿之介,同情“七日将军”明智光秀。在他们看来,越是悲情的、短暂的、注定要毁灭的东西,就越应该精致完美,所以日本武士的切腹仪式程序繁琐,日本城池的“落城礼”(失败陷落的仪式)也相当繁复,而日本人都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

    与之相比,青春期的可爱少女同样具有完美、易碎的特点:她们纯洁天真,温柔可爱,但青春期如樱花般短暂,她们就算不被卷入命运的苦难,遭受灭顶之灾,也必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快丧失青春少女的丰采,《洛丽塔》原著中的少女,不就变成了个再平常不过的年轻母亲?传统自怜自恋情结和舶来文化,就这样在可爱少女身上达成了天作之合。

    正因为自恋自怜和悲**彩根深蒂固,所以洛丽塔少女才会不断在各种悲情场合出现;也正因为受虐、压抑倾向由来已久,所以许多类似题材的作品也会把大眼睛少女当作“毁灭摧残”的对象。如果说《幕末》和芥川龙之芥的时代,这种情结还只能通过少女献身于次日注定赴死的武士,和父亲面对在火中挣扎的少女冷酷作画表达出来,那么,在文化流行化、流行文化化的今日日本,这种题材自然成为无数渴望商机的文化掮客,和成千上万希望出人头地的作者当然选择,并成为更多日本文化消费者的选择。

    正因如此,“洛丽控”才会不仅成为日本男人的口味,也成为不少女性的爱好:前者是一种不无异常的审美取向,而后者则是自怜自恋的最好体现。因此,拥有洛丽塔少女形象的日本文化产品涉及面非常广,情况也相当复杂,一味斥之为“低级趣味”是不可取的,更何况并非每个大眼睛少女都是“洛丽塔”呢?

章节目录

武侠.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喵喵200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日本文化产品何以独多“洛丽塔”-双,武侠.历史,十月阅读并收藏武侠.历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