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中涉及到科研人员的问题最为复杂。(找小说素材就到 )

    当然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是没有。

    在前往柏林之前顾祝同就从海军情报处获得了一份专门针对雇佣德籍科研人员薪酬与补偿方式的件。

    只是在谈判开始的时候顾祝同没有把这份件拿出来。

    通过之前的谈判顾祝同已经认识到如果直接提出雇佣科研人员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肯定会产生jing觉。最坏的结果就是帝国当局拒绝派遣科研人员去中国工作而最好的结果也是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时顾祝同首先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最大的问题着手。

    这就是帝国根本没有能力偿还巨额的军火贸易债务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战争债务。

    虽然雷德尔已经代表帝**方提出可以把部分军事基地租借给中**队以此来抵偿战争债务但是顾祝同的态度并没有动摇明确提出中国不会妨碍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欧洲的利益因此中国在欧洲周边地区的军事基地已经足够应付任何规模的行动了没有必要获取更多的军事基地。至于其他地区的军事基地中**方更没有类似的需求毕竟中**队在除了欧洲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足够多的军事基地而且这些地区的国家也乐意为中**队提供军事基地。

    说白了德军提供的军事基地不足以抵偿所有战争债务。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只有剩下了一种选择即转让科学技术。

    问题是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转让的而且是中国需要的科学技术或者说是能够让中国拿出血本来购买的先进技术并不多。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只是暂时的。*

    要知道。在经济层面中德的差距已经拉开而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科研投入的方式来增强科技实力。

    即便按照德意志第二帝国科学界的估计最多只需要二十年中国就能在所有科研领域追、甚至是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经济没有在战后迅速复苏那么根本不可能跟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前进步伐二十年之后双方的差距就将迅速扩大。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将因此丧失成为世界级强国的基础。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要保护的不是先进技术。而是经济。

    这一点双方都很清楚。

    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想在战后恢复经济发展就必须依靠中国特别是由中国提供的巨大援助以及中国的巨大市场。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必须在科技领域做出牺牲。显然这是一个死循环。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保住了经济。而丧失了科技领先优势那么其经济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至少不可能超越中国也就不可能在综合国力挑战中国自然不可能与中国争夺世界霸权。相反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死守先进技术那么在战争结束后其经济就将彻底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只能选择保经济。

    说白了如果能够保住经济。那么在战后可以增大科研投入也就有机会在某些科技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谈判进行到这个时候德方做出了让步即答应用技术抵偿战争债务。

    也正是到这个时候顾祝同才明确提出中国需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先进技术但是更需要完善这些技术的人才。

    说白了当时中国需要的。[]都是一些还没有达到实用标准、或者是还没有在军事与生产领域大规模实用的技术。也就是说这些技术存在很多缺陷需要完善与修补。也就需要从事相关项目的科研人员。

    当然顾祝同不可能直接提出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科研人员为中国服务。

    以当时的情况。他只能说得更委婉一些即德方必须在提供先进技术的同时委派科研人员协助中方人员掌握相关技术。

    显然这四个合情合理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德方谈判代表并没有猜出顾祝同的真实目的也就答应了下来。

    直到这个时候顾祝同才拿出了由海军情报处提供的那份资料即中方愿意以德方委派的科研人员的薪酬为德方支付相应数额的补偿金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这些科研人员得与中方签署劳动合同。

    事实这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要求。

    既然要支付薪酬自然得签署劳动合同只有合同才能够保证德方派遣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工作期间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

    只是这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于补偿金额。

    要知道对于缺钱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如果能够获得高额补偿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

    当然这就意味着需要派遣足够优秀的科研人员去中国工作。

    在得到了德方的正式答复之后顾祝同一口气罗列出了二十二项科研支援项目其中就包括核技术。

    这个时候德方提高了jing惕。

    虽然当时顾祝同提出的另外二十一个科研项目也很关键比如获取由宝马公司研制的喷气式发动机但是这些项目基本都属于战术xing质的即只能增强中**队的战术能力而无法提高中**队的战略能力。

    显然核技术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研制出原子弹但是已经完成了原子弹雏形的制造工作而且对原子弹的威力有了初步了解哪怕这个了解并不是十分正确。也就是说帝**方已经知道原子弹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足以左右战略均衡更能够从根本改变战争面貌而中国获得了原子弹就等于中**队的战略打击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中**队的战略打击能力本来就强于德军。

    可以说如果中国提前研制出原子弹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根本没有机会与中国争夺世界霸权了。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核技术援助中国。

    可惜的是在经过了艰苦的谈判之后特别是在顾祝同反复强调这二十二项科技援助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项中国当局都不会签署与之有关的任何协议也就不可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经济的援助结果德方、特别是帝**方不得不在核技术方援助做出让步。

    当然这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这就是帝**方对核技术的认识依然很不全面。主要就是由帝**方主导的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以失败收场。

    可以说这次失败的试验直接左右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要知道如果不是这次试验最终失败恐怕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四八年初就制造出了世界第一枚原子弹。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核武器项目如果没有获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恐怕要到一九五零年才会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获得两年的核垄断优势而在这两年中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宣告结束新的世界格局也将诞生。掌握了原子弹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在综合国力仍然远不如中国也至少能够获得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正是如此战后才有人认为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改变了历史。

    当然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直接导致帝**方、特别是军方高层对原子弹的认识走向错误的极端即不认为原子弹能够改变什么。

    这样一来自然认为核技术算不是重要科技。

    在德军高级将领看来如果能够通过核技术支援获取一笔丰厚的汇报远比把这项技术锁在保险柜里划算得多。

    此外德方做出这样的让步还与中国的情报机构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早在一九四六年中国的情报机构就渗透到了德军高层以各种方式来影响德军对核武器的认识。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涉及到核武器的情报事件做了一次彻查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比如帝**方的核武器项目开支有很多不明之处大约有一亿帝国金马克的科研资金去向不明还有近一亿的科研资金被用在了毫无意义的地方而核武器项目的总投资总共还不到十亿帝国金马克。也就是说这两笔说不清道不明的资金就占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二十。显然有人在经费做了手脚造成科研开支严重偏高最终由此导致核武器项目的开发进度严重放缓。除此之外帝国情报机构在调查中还发现负责组装第一枚核爆炸装置的科研人员中有数人涉嫌与中国情报机构有染而且其中肯定有两人被中国情报机构策反。也就是说帝**方进行的那次失败的核爆炸试验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情报机构的杰作。

    总而言之帝**方对核武器的认识严重不足。

    由此顾祝同在柏林收获了最重大的成果即当年年底就有一百二十七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核物理学家与核武器工程师前往中国。(未完待续)rq

章节目录

帝国风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闪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百九十章 尔虞我诈-帝国风云,帝国风云,十月阅读并收藏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