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爷!”姓余的在公堂之上再一次哀恳,“无论如何再宽我十天的期限,我一定凑足了钱来交代清楚。”
“到时候不交呢?”
“我不敢欺骗青天大老爷,只求大老爷宽限,到时候一定交。我已经想到法子,却要几天工夫去办。”
看他神情如此诚恳,汤斌便准了他的请求,事后姓余的也确实言而有信,到了限期,竟然真的把拖欠的漕粮余额,如数完清。
如果换了别的县官,有此圆满结果,当然高兴,若是再能抽出片刻工夫,把姓余的传上堂来,说几句嘉许的温语,就算得上是能体恤民艰的难得好官,但汤斌却并非如此。
“你一定在作贼!”他再度将这位姓余的传来,很生气地拍着桌子。
“几次比期,你家中根本就没有余粮,我晓得你穷,也没有亲友可以帮忙。我问你,不是作贼去偷,哪里来的钱去买粮?”
听的汤斌这么一问,姓余的神色惨淡地答道:“青天大老爷在我们江宁做县官,哪个敢窃盗?大人放心,这钱绝不是偷来的!”
“那么,莫非天上掉下来的?”
姓余的低头不答,却有眼泪掉落在地,这明明是有隐情!
汤斌看在眼里,心想不逼他一逼,不会吐实。
“哼!”他冷笑说道:“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你的钱来路清白,为什么说不出口?”
姓余的听得老大也这么一问,倏然变色,悲痛相激之下,忍不住痛哭失声起来,“大老爷,我实说了吧!”
他好不容易才挤出一句话来,“这是卖女儿的钱!”
这一下害得汤斌也是颜色大变,他先是一怔,随即放缓了声音说:“你女儿多大,卖给哪家?细细说给我听。”
姓余的此时已经是抽抽泣泣,根本就无法从容陈述,只能哽咽着说了个大概:此人有个十六岁的女儿,尚未许亲。
为了漕粮征收不足,便要连累“大老爷”的“考成”,于“前程”有碍,并且自己也得关入大牢当中,因此,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女儿卖给了邻家的儿子。
卖得的钱,也不过刚刚够买米,因为每年一到漕粮征收的时节,市面上粮食的价格就要飞涨,再加上这几年整个江宁一带旱涝频发,当地农户自己家中都是歉收,哪里有多少余粮交予官府?
有些迫于无奈之下,只得东拼西凑拿出现银,到市面上去购买粮食,缴足余额,如此一来就更加促使了当地粮价的飞涨,反过来又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其实东南一带原本是粮食产区,但是由于漕粮的征收任务繁重,粮食价格较之江西、湖广等地反倒要高得多,作为地方官,汤斌也觉得此事颇不合理,但苦思之下也没什么好办法。
“你那女儿卖与邻家,是作偏房,还是算正室?”
“不是偏房,也不是正室!”
“咦?这是如何说法?”
“大人,实不相瞒,他家把钱都凑了给我来完粮,办不起喜事,我也一点都没有陪嫁。
就在今夜,悄悄把我女儿从后门送了过去‘圆房’,就算成了亲。”
姓余的说到这里,大概是觉得太委屈了女儿,抽抽噎噎地哭得好不伤心。
“你莫难过!”汤斌说道。
“等我先找了你邻家来再说。你也带了你女儿来,我自有道理。”
于是汤斌派人找了男女两家到县衙门,在后堂接见。
邻家姓陈,家中父子两个,汤斌细细的问了老陈,前日确实是买了一个儿媳妇,他那儿子学的虽是木匠,品貌不算粗蠢,也略略识得文字,只是配余家的女儿,无论如何还是女家受委屈。
老余的女儿名叫寿姑,汤斌叫人一并带了过来,见到此女也有中人之姿,并且气度极好,一看就是书香门第出生,不带丝毫小家子气。
汤斌一见之下也是颇为欣赏,于是转回家中跟他太太商量,要把寿姑认作义女,这样一来,寿姑就算是嫁入陈家,也不会委屈了她。
汤夫人极其贤惠,见面之后也爱寿姑的端庄和孝顺,欣然许诺,并且把她陪嫁的一枝玉钗和一副宝石耳环,赠予义女,作为陪嫁。
汤斌略一沉吟之后,干脆好事做到底,又传鼓吹把寿姑送到陈家完婚,这件事情在江宁一时传为美谈。
汤斌在和吕岳聊及此事的目的,主要是概叹漕粮的征收任务过于繁重,他怜惜地方老百姓实在是太苦了。
然而汤斌却没有想到,吕岳在闲聊的过程中,却能够引而伸之,突然冒出了一个新想法:
“汤大人,请恕小人愚钝,既然漕粮的征收有如此多的弊端,那为何不能想一个变通的法子呢?或许可以稍稍减轻一点民众的负担!”
“哦,你有什么好法子?”汤斌一听,立时来了兴趣。他知道吕岳一向都是机智百出,没准这个少年人随意冒出的一个新奇想法,还真有可能是济世良策呢!
“小人只不过是偶发奇想,既然朝廷的主要目的是供应京师的粮食需要,地方政府的任务,就是及时足额的将漕粮运抵目的地,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足量的漕粮,其实也可以视情况而定,实在是不必拘泥于陈规旧俗!
譬如说,朝廷有旨意,为了正用,赶催漕米,那就先动库款,到粮价较低的地区买米运出,再改征银子,归还垫款,也有小户实在无米可交,情愿照市价折银,官府自然也可以乐于代办。
再有一种就是各地丰歉不同,丰收的地方,大家自然交米,正项以外,另外额定的‘漕耗’、‘船耗’的耗米,以及浮收的耗外之耗,也都是米。
由官府出面到丰收之地购买这些耗米,再运送到歉收的地方,价钱比较便宜,老百姓可以买来交粮,只要帐面上做一道手续好了。
总而言之,老百姓纳粮,照价折算银子,由宫府代办漕米充“正兑”或“改兑”,官府有的是办法平抑粮价,岂不是好得多?”
“咦!这倒是一个好办法,以前我怎么没有想到?只要能够将漕粮的征缴任务完成,何必一定要老百姓上缴粮食呢?”
“到时候不交呢?”
“我不敢欺骗青天大老爷,只求大老爷宽限,到时候一定交。我已经想到法子,却要几天工夫去办。”
看他神情如此诚恳,汤斌便准了他的请求,事后姓余的也确实言而有信,到了限期,竟然真的把拖欠的漕粮余额,如数完清。
如果换了别的县官,有此圆满结果,当然高兴,若是再能抽出片刻工夫,把姓余的传上堂来,说几句嘉许的温语,就算得上是能体恤民艰的难得好官,但汤斌却并非如此。
“你一定在作贼!”他再度将这位姓余的传来,很生气地拍着桌子。
“几次比期,你家中根本就没有余粮,我晓得你穷,也没有亲友可以帮忙。我问你,不是作贼去偷,哪里来的钱去买粮?”
听的汤斌这么一问,姓余的神色惨淡地答道:“青天大老爷在我们江宁做县官,哪个敢窃盗?大人放心,这钱绝不是偷来的!”
“那么,莫非天上掉下来的?”
姓余的低头不答,却有眼泪掉落在地,这明明是有隐情!
汤斌看在眼里,心想不逼他一逼,不会吐实。
“哼!”他冷笑说道:“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你的钱来路清白,为什么说不出口?”
姓余的听得老大也这么一问,倏然变色,悲痛相激之下,忍不住痛哭失声起来,“大老爷,我实说了吧!”
他好不容易才挤出一句话来,“这是卖女儿的钱!”
这一下害得汤斌也是颜色大变,他先是一怔,随即放缓了声音说:“你女儿多大,卖给哪家?细细说给我听。”
姓余的此时已经是抽抽泣泣,根本就无法从容陈述,只能哽咽着说了个大概:此人有个十六岁的女儿,尚未许亲。
为了漕粮征收不足,便要连累“大老爷”的“考成”,于“前程”有碍,并且自己也得关入大牢当中,因此,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女儿卖给了邻家的儿子。
卖得的钱,也不过刚刚够买米,因为每年一到漕粮征收的时节,市面上粮食的价格就要飞涨,再加上这几年整个江宁一带旱涝频发,当地农户自己家中都是歉收,哪里有多少余粮交予官府?
有些迫于无奈之下,只得东拼西凑拿出现银,到市面上去购买粮食,缴足余额,如此一来就更加促使了当地粮价的飞涨,反过来又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其实东南一带原本是粮食产区,但是由于漕粮的征收任务繁重,粮食价格较之江西、湖广等地反倒要高得多,作为地方官,汤斌也觉得此事颇不合理,但苦思之下也没什么好办法。
“你那女儿卖与邻家,是作偏房,还是算正室?”
“不是偏房,也不是正室!”
“咦?这是如何说法?”
“大人,实不相瞒,他家把钱都凑了给我来完粮,办不起喜事,我也一点都没有陪嫁。
就在今夜,悄悄把我女儿从后门送了过去‘圆房’,就算成了亲。”
姓余的说到这里,大概是觉得太委屈了女儿,抽抽噎噎地哭得好不伤心。
“你莫难过!”汤斌说道。
“等我先找了你邻家来再说。你也带了你女儿来,我自有道理。”
于是汤斌派人找了男女两家到县衙门,在后堂接见。
邻家姓陈,家中父子两个,汤斌细细的问了老陈,前日确实是买了一个儿媳妇,他那儿子学的虽是木匠,品貌不算粗蠢,也略略识得文字,只是配余家的女儿,无论如何还是女家受委屈。
老余的女儿名叫寿姑,汤斌叫人一并带了过来,见到此女也有中人之姿,并且气度极好,一看就是书香门第出生,不带丝毫小家子气。
汤斌一见之下也是颇为欣赏,于是转回家中跟他太太商量,要把寿姑认作义女,这样一来,寿姑就算是嫁入陈家,也不会委屈了她。
汤夫人极其贤惠,见面之后也爱寿姑的端庄和孝顺,欣然许诺,并且把她陪嫁的一枝玉钗和一副宝石耳环,赠予义女,作为陪嫁。
汤斌略一沉吟之后,干脆好事做到底,又传鼓吹把寿姑送到陈家完婚,这件事情在江宁一时传为美谈。
汤斌在和吕岳聊及此事的目的,主要是概叹漕粮的征收任务过于繁重,他怜惜地方老百姓实在是太苦了。
然而汤斌却没有想到,吕岳在闲聊的过程中,却能够引而伸之,突然冒出了一个新想法:
“汤大人,请恕小人愚钝,既然漕粮的征收有如此多的弊端,那为何不能想一个变通的法子呢?或许可以稍稍减轻一点民众的负担!”
“哦,你有什么好法子?”汤斌一听,立时来了兴趣。他知道吕岳一向都是机智百出,没准这个少年人随意冒出的一个新奇想法,还真有可能是济世良策呢!
“小人只不过是偶发奇想,既然朝廷的主要目的是供应京师的粮食需要,地方政府的任务,就是及时足额的将漕粮运抵目的地,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足量的漕粮,其实也可以视情况而定,实在是不必拘泥于陈规旧俗!
譬如说,朝廷有旨意,为了正用,赶催漕米,那就先动库款,到粮价较低的地区买米运出,再改征银子,归还垫款,也有小户实在无米可交,情愿照市价折银,官府自然也可以乐于代办。
再有一种就是各地丰歉不同,丰收的地方,大家自然交米,正项以外,另外额定的‘漕耗’、‘船耗’的耗米,以及浮收的耗外之耗,也都是米。
由官府出面到丰收之地购买这些耗米,再运送到歉收的地方,价钱比较便宜,老百姓可以买来交粮,只要帐面上做一道手续好了。
总而言之,老百姓纳粮,照价折算银子,由宫府代办漕米充“正兑”或“改兑”,官府有的是办法平抑粮价,岂不是好得多?”
“咦!这倒是一个好办法,以前我怎么没有想到?只要能够将漕粮的征缴任务完成,何必一定要老百姓上缴粮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