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一扫而空
晚上批示奏折时,我到了刑部宋承祖上奏的关于金华原知府事任一松的审查报告,经查实,任一松自身并没有贪污枉法之行为,只是不务正业,随意将大权交给原通判刑方卓,致使不少官田被贱卖于个人之手,幸未对大多数百姓造成伤害,刑部提议以渎职罪处理。
我叹了口气批示到,从轻处理,削职为民。这任一松和施宏生一样,都是放错了位置,如果有一天我要是组建文化部倒是可以考虑此人。
任一松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
在九月一号正式颁布《官员行事准则》之前,我也就开一面,至少任一松不贪,而官场上不贪的官员不多,风气污浊的官场连好人都很少见到。
人找准自己的定位十分关键,而兴趣爱好则应该作为首选之参考因素,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毕竟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是相当大的。
“玖儿,你这个。”我批完奏折,将陈晃的信递给了全玖。
“安南国君陈晃?”
“恩,就是此人。”
全玖认真地完后道:“这安南国受过我朝不少恩赐,蒙古人一来就变得两面三刀,这次若不是侬复一事,他们也不会来朝恭贺官家,玖儿以为此人不是什么好人。”
我点头道:“玖儿,朕午后和贾似道等人开会商议,大多数人都认为当以安抚为上,玖儿怎么?”
全玖想了想道:“官家,以目前的情形,确是只能安抚,我朝没有能力两面开战,玖儿觉得有朝一ri,在官家决定北伐中原前,便可效仿汉武,将安南和大理一并收回,至于那侬复,倒是可以好好想想,是否有利用价值。”
“利用?”
“恩,官家您想,广源郡一带属于我大宋,安南和大理交界处,如果侬复真想聚众起事,而官家又可收复侬复的话,或许侬复就是一支秘密奇兵,对于官家出兵安南和大理时一定会有所帮助的,不过,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
“呵呵。”我突然笑道,“玖儿,神人也。”
“和官家呆久了,玖儿也成神人了?”全玖着我乐道。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似一把尖刀插在敌人身上。如果我能收复侬复,那广源郡也是群山环绕,可藏兵数万,或许真的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玖儿,给陈晃回信。”
全玖拿出硬笔记录起来,我道:“朕已收到国君之来信,内容尽悉。陈元使节代国君送之贺礼,朕谢国君有心。自秦时赵佗以来,安南诸地时为天朝州郡,时为藩属,其人大都为我华夏一族,朕不会不理。今蒙古大敌当前,国君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辱潜心,可敬也。我大宋与安南宗藩数百年,一直亲密无间,朕相信国君之选择实出无奈。以中立相持,朕以为可,待他年朕出兵灭蒙时,安南方可永保安宁。至于侬复,朕已派人查之。”
“官家,那玖儿叫小七进来,让他明ri找人将此信交给安南使节吧。”
“玖儿莫急,等两天再给也不迟。”
“嗯。”全玖会心应道。
咸淳元年八月八ri,大宋皇家报正式发行。
我国最早的报纸大约出现在唐朝时期。其起源是当时的官府发行了一种叫做《邸报》的手抄公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后世之人认为它是最早形式的“zhèng fu公报”,也就把它当做了报纸的初始。
北宋年间,民间科学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后来经过周必大以及沈括后人的不断更新改良,到了南宋,雕版印刷术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层出不穷。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使得报纸在宋朝时期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两宋之人,特别是京城家中稍微富裕的大都有两份报纸,一份是所谓的官报,一份是“小报”。“小报”靠着各种博人眼球的八卦新闻,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上到官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xing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以“官报”为常。因为“小报”的影响力太大,严重冲击了“官报”的效果,加之“狗仔队”的道德cāo守也不高,时不时会报道一些假新闻,所以南宋统治者决定全面禁止“小报”发行,但由于“小报”确实很受市民喜爱,甚至许多zhèng fu官员也以“小报”为乐,所以虽然明令禁止,“小报”仍畅销不衰。
一大早,临安百姓发现了另外一份官报--大宋皇家报。在百姓心中,朝廷之上便是皇室,这份报纸既然以此为名,想必其权威xing还在官报之上。
首版皇家报只印了一万份,其中的三千份通过官府驿站发往各地府县衙门,剩下的则在京城销售。官报的发行量一般在十万份以上,连偷偷摸摸出版的小报,其印刷量也能上万,所以七千份大宋皇家报在推出的首ri便一扫而空。
“给我一份。”
“我也要一份。”
“就剩两份了?都给我吧。”
“怎么这么快就没了?”一位起来得较晚的百姓不高兴道。
报贩们倒是很高兴,这么快就全部卖完了,可以早点回去休息或者做下一份工了。
对于这座人口超过百万的临安城来说,七千份报纸虽然不是沧海一粟,也是够少的了,何况这还是皇室的报纸。
“当今皇上还真是英明,这种官场营私舞弊的现象早就该整治了,我等商人所赚之利有一半都白白奉送给了官员,心有不甘啊。”坐在一间茶铺的包房内正喝着早茶的郑虎臣边报边说道。
“没错,郑兄说得对,来这次皇上是想彻底整顿了。”一旁的林志雄笑道。
郑虎臣完后低声道:“只是不知道能否实行下去,林兄,当今朝廷可不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那贾似道一党当道呢。”
林志雄道:“拭目以待吧,或许有可能呢?”
“可能xing当然有,如果贾似道真能一手遮天,这份报纸也不该出现了。我总觉得,这世道要变了。”
“郑兄,你一向关心朝事,这世道是变好还是变坏?”
“当然是好,林兄有所不知,我的生意一半以上都是官府的项目,所以和官府接触颇多。陪吃陪喝几乎是每ri必定的,私下时,我也听这些官员谈起朝中之事。”说到这里,郑虎臣往前凑了凑,声音更小道,“林兄,皇上自登基以来,新开商业部,农业部还有那大宋银庄等,据说都是为了分化贾似道的权力,而且当今皇上自ri有食之以来,对于朝廷的掌控越来越强了。”
林志雄也小声道:“那说明皇上英明,早该如此也。”
郑虎臣点点头道:“正是。”
“对了,郑兄,你这次来京和萧天谈得如何?”
“已经谈妥,上月萧天去过我的作坊,就合作事宜基本达成一致。这次我来回访,就是和狮峰商行签定协议的。”
“如此恭喜郑兄了。”
郑虎臣端起茶杯笑道:“林兄,能和狮峰合作还得多谢你的引荐,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哈哈,郑兄,你我之间何须客套。”
“林兄,这次我和萧天谈定,其商行之货物凡是需要铸造的金属制品都由我苏州代为加工。以后我是想逐渐减少和官府的合作,将主要jing力转移到和狮峰合作上来,唉,和官府打交道真叫个累,心累。”
“那很好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常常在临安相见了。”
“恩,只是这次来没有见到呼延公子,甚为遗憾。”
“怎么?郑兄,呼延公子不在吗?”
郑虎臣叹道:“据萧天说,最近呼延公子很忙,只能下次来再见了。”
“话说回来,我对呼延公子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郑兄有所不知,上次在福州,若非呼延公子出面帮忙,我很有可能赔得倾家荡产啊。呼延公子是干大事之人,虽说有些神秘,却不失为xing情中人。”林志雄心怀感激道。
郑虎臣又了会报纸,突然道:“林兄,你是福建路人,你,你们福建路要成立监察公署和南衙了,这可是我朝第一家啊。”
“呵呵。”林志雄笑道,“郑兄,这点我可是早就知道了。”
“啊?林兄消息如此灵通?”郑虎臣有些不相信。
“不瞒郑兄,此事和我还有些关联。”
“哦?说来听听。”
“好。郑兄,你知道我前些ri子在福州府衙和船舶司打过一场官司,主审官是福州知府事章松,后来在呼延公子的帮助下拿到了朝廷商业部的批文。当时帮我打官司的讼师名叫孔坚,也是我的一位好友,这孔坚原在福州府担任幕僚,jing通我朝律法。大约半月前,福州知府事章松章大人突然光临寒舍,找到了孔坚,说要推荐其到福建路南衙门任职,我细问之下,章大人才告诉我,说朝廷要在福建路设立监察公署和南衙,自己受新任监察公署署令陈大人所托,要找一位jing通律法者出任南衙推官,所以我比报纸上的消息早了数ri知道。”
“原来如此。”
郑虎臣到报纸的最后,一下赞道:“林兄,这报纸不愧是大宋皇家报,竟然敢指名道姓的刊登出贾马两府之争。”
“是吗?”林志雄接过报纸完后道,“贾马两家之争在整个临安城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少小报上也有刊登,但没有这上面说的详细。虽说只是件小事,却关乎到两家大人的声誉,外界传言,两家都想私了,那贾家意思是要马家认个错,这事就算了,而马家认为错在贾家,也要贾家陪个礼,甚至连医药费都不用出了,但双方均是不愿低头,这事后来闹到了临安知府事潜说友潜大人那里,贾马两家各自派人到临安府衙,偏偏这潜大人又是一个公事公办的主,尽管知道贾家马家都不是自己能得罪了的,但为了昭示自己办案的决心,将此案上奏到皇上那里,也不知道是谁将这事从宫中传了出来,这一下更是闹得人人皆知了。”
“上奏皇上?”郑虎臣不信道,“真的假的啊?就这点小事。”
“这也是小报上的传言而已。”
“那后来呢?”
“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这不,隔了十多天,又在皇家报上登出来了。”
郑虎臣想了想,意味深长道:“林兄,此事颇有深意啊。”
“郑兄,恕小弟愚钝,何意?”
“你这最后一句,临安百姓翘首期盼官府早ri判决。什么意思?这只不过是一桩小案件,难道还值得皇室过问?依我呢,这最后一句说不好就是皇上之意。”
晚上批示奏折时,我到了刑部宋承祖上奏的关于金华原知府事任一松的审查报告,经查实,任一松自身并没有贪污枉法之行为,只是不务正业,随意将大权交给原通判刑方卓,致使不少官田被贱卖于个人之手,幸未对大多数百姓造成伤害,刑部提议以渎职罪处理。
我叹了口气批示到,从轻处理,削职为民。这任一松和施宏生一样,都是放错了位置,如果有一天我要是组建文化部倒是可以考虑此人。
任一松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
在九月一号正式颁布《官员行事准则》之前,我也就开一面,至少任一松不贪,而官场上不贪的官员不多,风气污浊的官场连好人都很少见到。
人找准自己的定位十分关键,而兴趣爱好则应该作为首选之参考因素,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毕竟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是相当大的。
“玖儿,你这个。”我批完奏折,将陈晃的信递给了全玖。
“安南国君陈晃?”
“恩,就是此人。”
全玖认真地完后道:“这安南国受过我朝不少恩赐,蒙古人一来就变得两面三刀,这次若不是侬复一事,他们也不会来朝恭贺官家,玖儿以为此人不是什么好人。”
我点头道:“玖儿,朕午后和贾似道等人开会商议,大多数人都认为当以安抚为上,玖儿怎么?”
全玖想了想道:“官家,以目前的情形,确是只能安抚,我朝没有能力两面开战,玖儿觉得有朝一ri,在官家决定北伐中原前,便可效仿汉武,将安南和大理一并收回,至于那侬复,倒是可以好好想想,是否有利用价值。”
“利用?”
“恩,官家您想,广源郡一带属于我大宋,安南和大理交界处,如果侬复真想聚众起事,而官家又可收复侬复的话,或许侬复就是一支秘密奇兵,对于官家出兵安南和大理时一定会有所帮助的,不过,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
“呵呵。”我突然笑道,“玖儿,神人也。”
“和官家呆久了,玖儿也成神人了?”全玖着我乐道。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似一把尖刀插在敌人身上。如果我能收复侬复,那广源郡也是群山环绕,可藏兵数万,或许真的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玖儿,给陈晃回信。”
全玖拿出硬笔记录起来,我道:“朕已收到国君之来信,内容尽悉。陈元使节代国君送之贺礼,朕谢国君有心。自秦时赵佗以来,安南诸地时为天朝州郡,时为藩属,其人大都为我华夏一族,朕不会不理。今蒙古大敌当前,国君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辱潜心,可敬也。我大宋与安南宗藩数百年,一直亲密无间,朕相信国君之选择实出无奈。以中立相持,朕以为可,待他年朕出兵灭蒙时,安南方可永保安宁。至于侬复,朕已派人查之。”
“官家,那玖儿叫小七进来,让他明ri找人将此信交给安南使节吧。”
“玖儿莫急,等两天再给也不迟。”
“嗯。”全玖会心应道。
咸淳元年八月八ri,大宋皇家报正式发行。
我国最早的报纸大约出现在唐朝时期。其起源是当时的官府发行了一种叫做《邸报》的手抄公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后世之人认为它是最早形式的“zhèng fu公报”,也就把它当做了报纸的初始。
北宋年间,民间科学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后来经过周必大以及沈括后人的不断更新改良,到了南宋,雕版印刷术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层出不穷。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使得报纸在宋朝时期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两宋之人,特别是京城家中稍微富裕的大都有两份报纸,一份是所谓的官报,一份是“小报”。“小报”靠着各种博人眼球的八卦新闻,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上到官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xing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以“官报”为常。因为“小报”的影响力太大,严重冲击了“官报”的效果,加之“狗仔队”的道德cāo守也不高,时不时会报道一些假新闻,所以南宋统治者决定全面禁止“小报”发行,但由于“小报”确实很受市民喜爱,甚至许多zhèng fu官员也以“小报”为乐,所以虽然明令禁止,“小报”仍畅销不衰。
一大早,临安百姓发现了另外一份官报--大宋皇家报。在百姓心中,朝廷之上便是皇室,这份报纸既然以此为名,想必其权威xing还在官报之上。
首版皇家报只印了一万份,其中的三千份通过官府驿站发往各地府县衙门,剩下的则在京城销售。官报的发行量一般在十万份以上,连偷偷摸摸出版的小报,其印刷量也能上万,所以七千份大宋皇家报在推出的首ri便一扫而空。
“给我一份。”
“我也要一份。”
“就剩两份了?都给我吧。”
“怎么这么快就没了?”一位起来得较晚的百姓不高兴道。
报贩们倒是很高兴,这么快就全部卖完了,可以早点回去休息或者做下一份工了。
对于这座人口超过百万的临安城来说,七千份报纸虽然不是沧海一粟,也是够少的了,何况这还是皇室的报纸。
“当今皇上还真是英明,这种官场营私舞弊的现象早就该整治了,我等商人所赚之利有一半都白白奉送给了官员,心有不甘啊。”坐在一间茶铺的包房内正喝着早茶的郑虎臣边报边说道。
“没错,郑兄说得对,来这次皇上是想彻底整顿了。”一旁的林志雄笑道。
郑虎臣完后低声道:“只是不知道能否实行下去,林兄,当今朝廷可不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那贾似道一党当道呢。”
林志雄道:“拭目以待吧,或许有可能呢?”
“可能xing当然有,如果贾似道真能一手遮天,这份报纸也不该出现了。我总觉得,这世道要变了。”
“郑兄,你一向关心朝事,这世道是变好还是变坏?”
“当然是好,林兄有所不知,我的生意一半以上都是官府的项目,所以和官府接触颇多。陪吃陪喝几乎是每ri必定的,私下时,我也听这些官员谈起朝中之事。”说到这里,郑虎臣往前凑了凑,声音更小道,“林兄,皇上自登基以来,新开商业部,农业部还有那大宋银庄等,据说都是为了分化贾似道的权力,而且当今皇上自ri有食之以来,对于朝廷的掌控越来越强了。”
林志雄也小声道:“那说明皇上英明,早该如此也。”
郑虎臣点点头道:“正是。”
“对了,郑兄,你这次来京和萧天谈得如何?”
“已经谈妥,上月萧天去过我的作坊,就合作事宜基本达成一致。这次我来回访,就是和狮峰商行签定协议的。”
“如此恭喜郑兄了。”
郑虎臣端起茶杯笑道:“林兄,能和狮峰合作还得多谢你的引荐,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哈哈,郑兄,你我之间何须客套。”
“林兄,这次我和萧天谈定,其商行之货物凡是需要铸造的金属制品都由我苏州代为加工。以后我是想逐渐减少和官府的合作,将主要jing力转移到和狮峰合作上来,唉,和官府打交道真叫个累,心累。”
“那很好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常常在临安相见了。”
“恩,只是这次来没有见到呼延公子,甚为遗憾。”
“怎么?郑兄,呼延公子不在吗?”
郑虎臣叹道:“据萧天说,最近呼延公子很忙,只能下次来再见了。”
“话说回来,我对呼延公子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郑兄有所不知,上次在福州,若非呼延公子出面帮忙,我很有可能赔得倾家荡产啊。呼延公子是干大事之人,虽说有些神秘,却不失为xing情中人。”林志雄心怀感激道。
郑虎臣又了会报纸,突然道:“林兄,你是福建路人,你,你们福建路要成立监察公署和南衙了,这可是我朝第一家啊。”
“呵呵。”林志雄笑道,“郑兄,这点我可是早就知道了。”
“啊?林兄消息如此灵通?”郑虎臣有些不相信。
“不瞒郑兄,此事和我还有些关联。”
“哦?说来听听。”
“好。郑兄,你知道我前些ri子在福州府衙和船舶司打过一场官司,主审官是福州知府事章松,后来在呼延公子的帮助下拿到了朝廷商业部的批文。当时帮我打官司的讼师名叫孔坚,也是我的一位好友,这孔坚原在福州府担任幕僚,jing通我朝律法。大约半月前,福州知府事章松章大人突然光临寒舍,找到了孔坚,说要推荐其到福建路南衙门任职,我细问之下,章大人才告诉我,说朝廷要在福建路设立监察公署和南衙,自己受新任监察公署署令陈大人所托,要找一位jing通律法者出任南衙推官,所以我比报纸上的消息早了数ri知道。”
“原来如此。”
郑虎臣到报纸的最后,一下赞道:“林兄,这报纸不愧是大宋皇家报,竟然敢指名道姓的刊登出贾马两府之争。”
“是吗?”林志雄接过报纸完后道,“贾马两家之争在整个临安城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少小报上也有刊登,但没有这上面说的详细。虽说只是件小事,却关乎到两家大人的声誉,外界传言,两家都想私了,那贾家意思是要马家认个错,这事就算了,而马家认为错在贾家,也要贾家陪个礼,甚至连医药费都不用出了,但双方均是不愿低头,这事后来闹到了临安知府事潜说友潜大人那里,贾马两家各自派人到临安府衙,偏偏这潜大人又是一个公事公办的主,尽管知道贾家马家都不是自己能得罪了的,但为了昭示自己办案的决心,将此案上奏到皇上那里,也不知道是谁将这事从宫中传了出来,这一下更是闹得人人皆知了。”
“上奏皇上?”郑虎臣不信道,“真的假的啊?就这点小事。”
“这也是小报上的传言而已。”
“那后来呢?”
“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这不,隔了十多天,又在皇家报上登出来了。”
郑虎臣想了想,意味深长道:“林兄,此事颇有深意啊。”
“郑兄,恕小弟愚钝,何意?”
“你这最后一句,临安百姓翘首期盼官府早ri判决。什么意思?这只不过是一桩小案件,难道还值得皇室过问?依我呢,这最后一句说不好就是皇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