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节没想到这个吴伦说出这种看起来志向远大,高屋建瓴妁话来。

    看得出来,这个家伙如今很是得意,都飘飘然起来了。

    也许,他在这本年中还真得了什么大机缘吧。

    吴节淡淡道:“哦,兄长你现在的精气神与在成都时相比,真是天翻地覆啊,倒是教训起小弟来了!”

    他说着话,嘴角微微一翘,心中一阵好笑。

    见吴论找上了吴节,所有的士子们都来了精神,也安静下来。

    吴节自不用说,现在是如日中天,冉冉升起的文坛宗师。最近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想不到眼前这个小小的书生竟然对吴节如此挑l衅,还说出这样的大话。

    吴伦······恩,没听说个这么个人啊,典型的无名小卒。

    他和吴节顶牛,这不是螳臂当车吗?

    对了,他是吴节的兄长,难道不知道吴节的才华。这份狂妄的自信来得毫无理由,倒是有热闹看了。

    所有人都用怜悯的目光看着吴伦。

    士林中的争论,一是比功名,二是比名气,第三是比才学。着三项无论那一点低于对方,你就得缚手缚脚,矮人一头。

    这一点从明人洪迈的《夜航船》中就可以看出来,里面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个读书人和一个和尚同乘一艘小船,晚上同挤在一个狭窄的船舱里。读书人一见到和尚,就滔滔不绝,满口诸子百家,一副饱学大儒模样。和尚有些发怵,可被读书人挤得连脚得伸不住,实在是难有发现那读书人的言语之中有破绽,就忍不住出言挑战:“先生可知道澹台灭明是几个人?”

    书生回答:“自然是两个人。”

    于是和尚舒了一大口气:“相公且让一让,让我将脚伸直。”

    由此可见,明朝的读书人自有一套不同于普通世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则。

    在所有人看来·吴论要在吴节面前说这样的大话,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一听吴节提起成都时的旧事,吴伦猛地想起在唐家诗会和锦江夜宴上所受的折辱。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立即朗声喝道:“怎么·我教训不了你了。今日在座的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种,或者有官职在身的贵人。当着大家的面,我还真要跟你论一论。首先,你我同为新津吴氏一脉,我比你年长,论辈分是你的堂兄,长兄当父·难道就不能教训你;其次再论功名……”

    说起功名,这可是吴论最得意的一点,只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

    他用怨毒的目光盯着吴节:“吴节,当初在成都是,你勾结外人革了我的秀才功名,以为我吴论就此沉沦,永世不得翻身了。可惜啊可惜,我吴论得了贵人襄助·又重新拿回了秀才功名。不但如此,在参加湖北的乡试时,还得了乙榜第十六名·正经的举人功名。”

    “哈哈,乙榜中的,蟾宫折桂,名列前茅,如今我吴伦的名字在湖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日在武昌城中,我等中的举子戴花游行,亮马夸街。无数百姓争睹我的风采,不断有人送房送地,依附于我。这其中的滋味和光景,也是你一个小小的秀才所能享受到的。”

    说到这里·吴论咯咯地笑起来,笑声又尖又利:“就功名而论,吴节啊吴节,我却是你的科场前辈,难道就没教训你的资格?”

    “好!”景王靠在墙上,见这里的情形实在太混乱·本就有些害怕了。天煌贵胄,什么时候经历过这种事情?

    可一听到吴伦的侃侃而谈,心中却安稳下来,忍不住叫了一声好,对身边的护卫感叹:“吴先生真乃无双国士啊,这分从容潇洒,也只有古时的苏秦、张仪可以与之比拟。得了这么个大才,也是孤的福气。”

    小太监也连声恭维,只那护卫捂着xiong口,一脸惨白地看着连老这一声“好!”很是响亮,听到王爷的赞许,吴伦更是得意得要飘起来了。

    可应者寥寥,却是不美。

    关键是吴论这段话说得大气凛然,义正词严,训斥的却偏偏是吴节,听到大家耳朵里,却平添了许多喜剧效果。

    不过,这是吴氏的家事,别人却不好插嘴。

    突然间,有人“扑哧!”一声笑起来。

    发出笑声的正是彩云,她抱着依依:“依依,这人看起来怎么如此滑稽?”

    依依面上还挂着泪水,也扑哧一声大笑起来:“小丑!”

    “哈哈!”这下,其他举人们再也忍不住,都发出哄堂大笑。

    “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

    “这个无名小卒竟然说出这样的大话,也不脸?”

    “果然是士林败类,不过,这个吴论今天算是在京城出名了,反正我是记住他的名字了。”

    “没准,人家本来就是想借此出名的,只要能够被吴士贞骂上一句,立即就红遍京城。

    听到这一片哄堂大笑,吴伦始料未及,他不明白自己刚才这段话中有什么问题。心中突然有些茫,手足无措起来。

    笑声中,不断有举人朝吴节拱手:“士贞,求求你骂我一句吧。”

    “士贞,我愿意出一百两润笔,求你骂我一句。如果能够写一篇檄文什么的,那就最好不过。”

    “我出一千两,求士贞的檄文。”

    “吴节吴士贞,什么!”靠在墙上的景王神sè大变,他在京城中本就留有耳目光,自然知道吴节的身份。只不过,吴节是天子身边的近臣,关系重大,这种消息却不是吴伦这个层次的谋士多能接触到的。

    笑声越来越响,也看不得停下来的迹象。

    吴节微笑着将双手往下压了压:“各位,且静一静。”

    等笑声停了下来,吴节道:“既然我这个兄长要和吴节理论,还摆出一副嚣张狂妄的架势,可惜啊,他却是找错人了。今日我就同他理论一下,看谁说得有道理,也请各位做个见证。”

    “首先,吴伦说他是我的兄长,长兄当父,要来教训我。没错,同为吴氏一脉,他比我年长,是我堂兄,不过,吴节是吴家嫡系,而吴伦是旁系,一查家谱就能查出来。”

    有人点头:“先论嗣,再论长,这是规矩,礼制不能废。”

    众人也同时点头说是这个道理。

    吴节这段说得很有道理,也说进士子门的心坎里去了。

    古代社会形态总的来说都是以姓氏为基础发展开来,由家庭扩展成宗族,进而形成国家。

    实际上,由于古代的通讯和行政手段地下所致,一直都有政权不下县的现象。国家的政令只能下到县城一级,在往下,一切都由族长和大姓说了算。

    民间若有了纠纷、冲突,也不回直接报到官府,而是由地方上的族长们处置。实在处置不下来的大案要案,这才交给县一级政府处理。

    在明朝能够读书,考中举人,又能进京参加会试的,谁不是大姓人家的直系子弟。

    通常,一个家族大了,人口一多,辈分就有些乱。旁系没落户中出几个高辈的也不是奇事,如果旁系的长辈仗着自己的辈分高,年纪大,对直系指手画脚,还不乱套了?

    所以,封建社会的礼制上就有“先论嗣,再论长”这么一条,从民间纠纷到皇位继承莫不依这条规则办理。

    吴节接着道:“再说功名这一条吧,我这个堂兄说他中了湖北省的举人,不得了啦。不过,吴节不才,也中了今科顺天府乡试的举人。大家都是嘉靖三十九年乡试的举人,也没办法分往界应界,所以,用这一条来压我,却在道理上说不通。”

    “什么,你也中了举···…举人……”吴伦身体一颤,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吴节:“怎么可能?”

    吴节一笑:“吴伦,当初在四川时,无论诗词文章,我都是压你一头的。没理由你能中举人,我却中不了?”

    “哈哈!”又有一个士子大笑着问吴论:“那个什么堂兄,你是湖北乡试的第几名啊,说出来大家听听,这么大派头,好狂妄啊!”

    “对对对,说出来听听。”其他举人也都看不得吴论的狂妄,齐声鼓噪。

    吴伦被大家喝得已心怯,加上有听到吴节中了举人,心中颓废。

    可一听到有人问自己的名次,马上来了精神:是啊,就算是中举,也有个名次前后。我吴节的名次可是相当靠前的,定能赢过吴节这个鸟人。

    他哼了一声:“湖北乙榜第十六,怎么样,还算不丢人吧?”

    吴论心中得意,将手往后一背,昂起头来。

    “扑哧,不过第十六名而已,傲气成这样?”立即有人大笑:“姓吴的,你这么低的名次也敢在士贞面前拿大,人家可是今科顺天府乡试头名解元!”

    “哈哈!”众人笑得更欢,有的人眼泪都笑出来了。

    今日来这里,有吴节在,虽然不能和彩云姑娘把酒论诗,谈风说月,可看到这出笑话,却是不虚此行。!。

章节目录

最才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华西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百九十一章 你找错人了-最才子,最才子,十月阅读并收藏最才子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