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谁敢不服!
褚遂良的话让杜荷很不是滋味,他并不否认李世民对他的器重,但这种器重并非是自己靠溜须拍马换来的,也不是依仗一个驸马的身份得来的。有今日的一切,他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是他凭着真才实学引起了李世民这位大唐皇帝的关注,器重。
古代比现代更加重视身份地位,一个人想要让人瞧得起,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凭本事。他如今的一切都是凭借自身的实力换来的,先是因为他有能力有本事,才得到了李世民的另眼相看,得到了长孙皇后的认可,这才拥有驸马的身份以及如此的地位。根本不是因为是驸马,是娶了长乐以后才拥有这般地位的。
这两者只是正逆关系,但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褚遂良这话明显就是将他当作那种依仗帝宠才有今日的人物了。
杜荷气愤不过,但在这朝堂上也未作,只是撇了撇嘴。
太子李承乾听李世民要将杜荷引入尚书省,急出了虚汗:他与杜荷“仇深似海”,势不两立,见他越混越好,只能急在心头,但却使不上力。他的太子宝座风雨飘摇,在这个时候,他才无胆与李世民唱反调。
但听褚遂良反对,眼里露出一抹笑意。
可这笑意刚上眼中,便听“砰”的一声巨响
声音从他身侧的御桌上传来。
李世民拍案而起,叫喝:“谁敢不服”他用力极大,不但震响了整个太极殿,连桌上堆积成山的奏章都震倒在了地上,他站立而起,虎目直视褚遂良,重复了一遍道:“谁敢不服”
褚遂良让李世民如此反应吓了一跳,不敢再说一句。
他环顾群臣一眼道:“朕并不否认自己很欣赏杜荷,也清楚你们之中有好一些人有着同样的想法。可朕想不明白,有这种想法的人是瞎了眼了,还是愚昧无知,愚蠢透顶你们能够瞧见朕对他的器重,难道就瞧不见那铁一般的功绩?他为将在对战吐蕃时,献策克敌,功不可没,在征伐高昌时,他以六千兵马破七万突厥兵,定高昌,逼降“可汗浮图城”,功居第一。如此战绩,在场的诸位,在他这个年岁,又有谁做得到?如此人才,朕器重,重用,何错之有?至于科技院院正,杜荷明纸,明活字印刷术,制火药,改良军中兵器。种种成果,重重政绩,无不表示,他杜荷有实力,有本事担当这科技院院正。谁有异议?在这方面,只要你们有杜荷的一半能力,朕便撤了他这院正的职位,让你们来当。至于加入尚书省,朕又岂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杜荷在苏州时候的表现作为,足以证明他有这个能力当此重任。”
“朕在这里重申一遍,杜荷有今日的成就,在于他的功绩,在于他的努力,他只是得到他应得的地位。以后再让朕听到再种不负责任的话,休要怪朕翻脸无情。”李世民饱含怒气的咆哮声在大殿中回荡。
褚遂良更是说不上话来,杜荷深受帝宠,节节攀升,官职不大,但全是实权,掌兵、掌科技、如今又要掌军政要事,这让满朝文武眼红之极。他在朝中根基不深,也没有什么势力支持,故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有今日的地位皆因李世民之故,本能的忽视了他所立下的赫赫功绩。
此刻听李世民提起,登时无话可说。
魏征道:“小杜大人的功绩有目共睹,然他身兼左威卫将军,科技院院正,今日陛下又让他兼任尚书员外郎,处理朝中军政,这身兼数职,会不会有些顾此失彼?毕竟人力有限,小杜大人年纪尚幼,如此重担,臣恐他难以支撑。”
他为人正直,此话却也不是有心针对杜荷。只是杜荷手中权力不小,既要掌管上万兵马,又要管理科技院,如今还要加入尚书省,处理六部事宜。这三个职位对于大唐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却压在一人身上,他担心会适得其反。
李世民明白魏征的意思,顿了顿道:“魏爱卿说的也不无道理,不过能者多劳,朕还是相信杜荷有这个能力的。既然魏爱卿怀疑,此事也容易解决。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一遛。这尚书员外郎他若能干的下去,对于大唐则是一大喜事,也证明了朕没有看走眼。若不能,则怪朕用人不当,员外郎也可以撤去嘛”
他说了一个万全之策,表面上是妥协,但实际对于杜荷是信心百倍。
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有些人即使将天下的重担交给他,他也能够处理的游刃有余,有的人即便给他一件小事,他都会手忙脚乱,没有头绪。
杜荷正是前者,他的长处在于用人。
就拿军队来说吧,军事繁杂,各项琐事数不胜数,但杜荷却干的轻轻松松。他不需要每一个兵,每一个兵的管理,只要他抓住罗通、房遗爱、席君买这几位将军就可以了。
科技院也是如此,杜荷只要抓着一些头目,让他们自主研究,一切也不用他来费心。
此次南下,杜荷一走一年,可他麾下的机构却并没有丝毫的混乱。
由此可见,杜荷用人还是相当熟练的。
他是那种能够偷懒放权就绝不多抓一刻的人物,想要累倒他,绝不容易。
对此李世民还是很有信心的。
李世民话已至此,群臣也没有异议。
杜荷这尚书员外郎也算定死了下来。
早朝结束,杜荷怒气冲冲的来到了甘露殿。
作为罪魁祸的李世民正在堂上看书,见杜荷问罪似得逼来,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故作不知道:“贤婿,对于朕的这番安排还算满意?”
“满意你妹”杜荷在心底暗骂了一句,苦着脸道:“怎么可能满意,尚书省,我的岳父大人,那可是大唐最忙的地方。领头的还是我家的老爷子。在老爷子的眼皮子底下,小婿我想偷懒都不成了。您让小婿加入尚书省,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嘛”
李世民眼睛一瞪,低喝道:“你小子别不知足,尚书省可是一步登天的机构。你小子要打算能在尚书省立足,表现的好,将来成就,不可限量,子承父业,也未可知,你还不知足?”
这一句“子承父业”意义可非同一般。
老爷子杜如晦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统御六部的宰相。能当宰相,那是所有有雄心壮志的官员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侯君集一代豪杰,都因宰相职位,也丧失理智,可想而之,这宰相的诱惑力是何其的巨大。
但杜荷压根就没有想过,什么宰相不宰相的,他根本不在意,翻着白眼道:“小婿还真的不稀罕,还是闲职悠闲自在”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那好吧嗯……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朕就成全你。你不是没过试用期嘛,就说你,没有自信身兼三职,没那本事,朕再安排一个闲职给你好了。”
“呃……”杜荷呆了呆,想起在朝堂上褚遂良的话,心道:“在这个时候自己打起了退堂鼓,岂不是等于向那些瞧不起自己的家伙认输,承认自己是倚靠关系才走到今日这一步的?”
瞄了李世民一眼,见这位大唐皇帝神色愉悦的在上方看着手中的书,一副吃定自己的模样,一咬牙道:“别,这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小婿还真不愿让那些家伙看扁了。这尚书员外郎,我接下了。”
李世民笑道:“这就是了,你小子就像那贪睡的老虎,不鞭策鞭策,就是一只小猫好了,不与你胡闹了,朕安排你当这尚书员外郎并非是临时起意,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今日朝堂上的情况,你也看到了。朕现在缺粮又缺钱,钱有丝绸之路维持,花些时间,可以弥补。但这粮,却是我大唐政策最大的不足。朕有心成为这全世界的可汗、皇帝,可是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援,这个想法就是空谈。”
杜荷点头表示明白。
李世民道:“所以朕这些天在琢磨,可以不可以兵出奇招,改变以往老套的展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弊端。记得你曾经跟朕说过,开江南。最近朕了解了一下江南的情况,现江南确实是一个好地方,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最适合稻米的耕种。也起了开江南的心思,此事在此之前,朕与你父亲、房叔父有过商议。这是一项将会牵扯到大唐未来的决定,所以都不敢贸然的决定,只因对于江南,他们了解的太少。”
杜荷恍然记起了早上房玄龄、杜如晦有事让他去尚书省一趟,十之**就是询问江南的情况了。
李世民续道:“其实对于江南,朕了解的也是不多。但你小子似乎能掐会算,说的事情匪夷所思,可回想起来处处都是事实。你曾说江南展起来将会胜过关中、中原,若是他人说这话朕会嗤之以鼻,但从你小子口中说出来,还真不能不将它当回事。所以也就有了开江南的心思,满朝文武也只有你对江南最熟悉了,朕想听听,这江南究竟有何奇妙之处能够与关中相提并论?”
褚遂良的话让杜荷很不是滋味,他并不否认李世民对他的器重,但这种器重并非是自己靠溜须拍马换来的,也不是依仗一个驸马的身份得来的。有今日的一切,他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是他凭着真才实学引起了李世民这位大唐皇帝的关注,器重。
古代比现代更加重视身份地位,一个人想要让人瞧得起,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凭本事。他如今的一切都是凭借自身的实力换来的,先是因为他有能力有本事,才得到了李世民的另眼相看,得到了长孙皇后的认可,这才拥有驸马的身份以及如此的地位。根本不是因为是驸马,是娶了长乐以后才拥有这般地位的。
这两者只是正逆关系,但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褚遂良这话明显就是将他当作那种依仗帝宠才有今日的人物了。
杜荷气愤不过,但在这朝堂上也未作,只是撇了撇嘴。
太子李承乾听李世民要将杜荷引入尚书省,急出了虚汗:他与杜荷“仇深似海”,势不两立,见他越混越好,只能急在心头,但却使不上力。他的太子宝座风雨飘摇,在这个时候,他才无胆与李世民唱反调。
但听褚遂良反对,眼里露出一抹笑意。
可这笑意刚上眼中,便听“砰”的一声巨响
声音从他身侧的御桌上传来。
李世民拍案而起,叫喝:“谁敢不服”他用力极大,不但震响了整个太极殿,连桌上堆积成山的奏章都震倒在了地上,他站立而起,虎目直视褚遂良,重复了一遍道:“谁敢不服”
褚遂良让李世民如此反应吓了一跳,不敢再说一句。
他环顾群臣一眼道:“朕并不否认自己很欣赏杜荷,也清楚你们之中有好一些人有着同样的想法。可朕想不明白,有这种想法的人是瞎了眼了,还是愚昧无知,愚蠢透顶你们能够瞧见朕对他的器重,难道就瞧不见那铁一般的功绩?他为将在对战吐蕃时,献策克敌,功不可没,在征伐高昌时,他以六千兵马破七万突厥兵,定高昌,逼降“可汗浮图城”,功居第一。如此战绩,在场的诸位,在他这个年岁,又有谁做得到?如此人才,朕器重,重用,何错之有?至于科技院院正,杜荷明纸,明活字印刷术,制火药,改良军中兵器。种种成果,重重政绩,无不表示,他杜荷有实力,有本事担当这科技院院正。谁有异议?在这方面,只要你们有杜荷的一半能力,朕便撤了他这院正的职位,让你们来当。至于加入尚书省,朕又岂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杜荷在苏州时候的表现作为,足以证明他有这个能力当此重任。”
“朕在这里重申一遍,杜荷有今日的成就,在于他的功绩,在于他的努力,他只是得到他应得的地位。以后再让朕听到再种不负责任的话,休要怪朕翻脸无情。”李世民饱含怒气的咆哮声在大殿中回荡。
褚遂良更是说不上话来,杜荷深受帝宠,节节攀升,官职不大,但全是实权,掌兵、掌科技、如今又要掌军政要事,这让满朝文武眼红之极。他在朝中根基不深,也没有什么势力支持,故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有今日的地位皆因李世民之故,本能的忽视了他所立下的赫赫功绩。
此刻听李世民提起,登时无话可说。
魏征道:“小杜大人的功绩有目共睹,然他身兼左威卫将军,科技院院正,今日陛下又让他兼任尚书员外郎,处理朝中军政,这身兼数职,会不会有些顾此失彼?毕竟人力有限,小杜大人年纪尚幼,如此重担,臣恐他难以支撑。”
他为人正直,此话却也不是有心针对杜荷。只是杜荷手中权力不小,既要掌管上万兵马,又要管理科技院,如今还要加入尚书省,处理六部事宜。这三个职位对于大唐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却压在一人身上,他担心会适得其反。
李世民明白魏征的意思,顿了顿道:“魏爱卿说的也不无道理,不过能者多劳,朕还是相信杜荷有这个能力的。既然魏爱卿怀疑,此事也容易解决。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一遛。这尚书员外郎他若能干的下去,对于大唐则是一大喜事,也证明了朕没有看走眼。若不能,则怪朕用人不当,员外郎也可以撤去嘛”
他说了一个万全之策,表面上是妥协,但实际对于杜荷是信心百倍。
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有些人即使将天下的重担交给他,他也能够处理的游刃有余,有的人即便给他一件小事,他都会手忙脚乱,没有头绪。
杜荷正是前者,他的长处在于用人。
就拿军队来说吧,军事繁杂,各项琐事数不胜数,但杜荷却干的轻轻松松。他不需要每一个兵,每一个兵的管理,只要他抓住罗通、房遗爱、席君买这几位将军就可以了。
科技院也是如此,杜荷只要抓着一些头目,让他们自主研究,一切也不用他来费心。
此次南下,杜荷一走一年,可他麾下的机构却并没有丝毫的混乱。
由此可见,杜荷用人还是相当熟练的。
他是那种能够偷懒放权就绝不多抓一刻的人物,想要累倒他,绝不容易。
对此李世民还是很有信心的。
李世民话已至此,群臣也没有异议。
杜荷这尚书员外郎也算定死了下来。
早朝结束,杜荷怒气冲冲的来到了甘露殿。
作为罪魁祸的李世民正在堂上看书,见杜荷问罪似得逼来,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故作不知道:“贤婿,对于朕的这番安排还算满意?”
“满意你妹”杜荷在心底暗骂了一句,苦着脸道:“怎么可能满意,尚书省,我的岳父大人,那可是大唐最忙的地方。领头的还是我家的老爷子。在老爷子的眼皮子底下,小婿我想偷懒都不成了。您让小婿加入尚书省,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嘛”
李世民眼睛一瞪,低喝道:“你小子别不知足,尚书省可是一步登天的机构。你小子要打算能在尚书省立足,表现的好,将来成就,不可限量,子承父业,也未可知,你还不知足?”
这一句“子承父业”意义可非同一般。
老爷子杜如晦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统御六部的宰相。能当宰相,那是所有有雄心壮志的官员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侯君集一代豪杰,都因宰相职位,也丧失理智,可想而之,这宰相的诱惑力是何其的巨大。
但杜荷压根就没有想过,什么宰相不宰相的,他根本不在意,翻着白眼道:“小婿还真的不稀罕,还是闲职悠闲自在”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那好吧嗯……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朕就成全你。你不是没过试用期嘛,就说你,没有自信身兼三职,没那本事,朕再安排一个闲职给你好了。”
“呃……”杜荷呆了呆,想起在朝堂上褚遂良的话,心道:“在这个时候自己打起了退堂鼓,岂不是等于向那些瞧不起自己的家伙认输,承认自己是倚靠关系才走到今日这一步的?”
瞄了李世民一眼,见这位大唐皇帝神色愉悦的在上方看着手中的书,一副吃定自己的模样,一咬牙道:“别,这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小婿还真不愿让那些家伙看扁了。这尚书员外郎,我接下了。”
李世民笑道:“这就是了,你小子就像那贪睡的老虎,不鞭策鞭策,就是一只小猫好了,不与你胡闹了,朕安排你当这尚书员外郎并非是临时起意,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今日朝堂上的情况,你也看到了。朕现在缺粮又缺钱,钱有丝绸之路维持,花些时间,可以弥补。但这粮,却是我大唐政策最大的不足。朕有心成为这全世界的可汗、皇帝,可是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援,这个想法就是空谈。”
杜荷点头表示明白。
李世民道:“所以朕这些天在琢磨,可以不可以兵出奇招,改变以往老套的展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弊端。记得你曾经跟朕说过,开江南。最近朕了解了一下江南的情况,现江南确实是一个好地方,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最适合稻米的耕种。也起了开江南的心思,此事在此之前,朕与你父亲、房叔父有过商议。这是一项将会牵扯到大唐未来的决定,所以都不敢贸然的决定,只因对于江南,他们了解的太少。”
杜荷恍然记起了早上房玄龄、杜如晦有事让他去尚书省一趟,十之**就是询问江南的情况了。
李世民续道:“其实对于江南,朕了解的也是不多。但你小子似乎能掐会算,说的事情匪夷所思,可回想起来处处都是事实。你曾说江南展起来将会胜过关中、中原,若是他人说这话朕会嗤之以鼻,但从你小子口中说出来,还真不能不将它当回事。所以也就有了开江南的心思,满朝文武也只有你对江南最熟悉了,朕想听听,这江南究竟有何奇妙之处能够与关中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