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父子-生于华夏,何其有幸,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文字
第五十三章 父子-生于华夏,何其有幸,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文字-生于1871-十月阅读
生于1871
作者:此时鱼跃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永福叹了口气,“人心不足啊!如今大清,国力蒸蒸日上,人人富足,内外安宁,四海升平,这些人当此盛世,不思博学以报国,却整天研究什么‘宪政’,意图束缚朝廷,架空皇上,真正是不知死活!”
像刘永福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是经历过咸、同年间的动乱和列强压榨的,尤其是发、捻之乱时,整个中国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国家也是摇摇欲坠。时隔四十年,再看看现在,根本就是‘天上人间’啊。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百分之百都坚定的反对‘宪政’。因为这四十年的反差太大了!年青人所谓的‘宪政’好坏看不见,但皇上的功德确实切身体会,给谁也不愿意放弃现在的美好生活去变法啊!
刘少卿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说道:“可是,皇上好像比较倾向于‘宪政’”
“什么!”
刘永福大惊。“这这是为何?是皇上遇到了什么难事?或者你常年跟在皇上身旁,可是听到皇上说了什么?”
刘永福忽然听闻皇帝竟然愿意‘宪政’,不免惊得语无伦次,这无异于自缚手足啊!
刘少卿忙道:“没有没有,皇上一切安好。不过,这些年来,孩儿在皇上左右,感觉到之所以会有现在‘宪政’的风潮,完全是皇上一手促进。”
刘永福愣在那里。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和当今皇帝可谓情同手足,几乎无话不说,此时说出这番话,必是有所指。
“父亲请想,若不是皇上一力促使公派留学,哪儿来的如此之多的洋务思想?如不是皇上一力促成西式教育,哪来的这些‘宪政’的土壤?甚至连这些提倡‘宪政’的人,有很多都是皇上亲自选拔的年轻官员。更不要说纵容报纸对‘宪政’的吹捧。其中任何一件,只要皇上有心,都可以完全扼杀,何至于现在沸沸扬扬的,全国议论?”
话不说不透。这样一分析,的确,载湉自亲政以来,所实行的种种方略,虽然让大清的国力蒸蒸日上,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政策,肥沃了‘宪政’的土壤。甚至这一次广东巡抚所举办的‘辩论大会’,如果不是皇上的授意,怎么可能由一省封疆亲自操办?不用说谁能辩的过谁,仅仅是这样一场大会,就已经意味着‘宪政’之论,完全可以公开化,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这几乎已经是一个及其明确的信号了!
“为什么?”刘永福完全不能理解。
刘少卿摇摇头:“孩儿也不知道。甚至孩儿从未听皇帝提起过这件事,但是我和善耆这些年都看得很清楚,皇上肯定是想要‘宪政’的!”
这一次,刘少卿用上了‘肯定’这个词!
刘永福沉默了很久,才道:“朝中其它大臣”
刘少卿道:“各位军机、王公、尚等,基本上都知道皇上的想法,只不过他们不像我们这么肯定,只是在朦胧的猜测。不过各位大员们也都在积极的布置,他们以为,不管朝政如何变化,皇上的权威绝不会变,而他们的努力,就是保证自己的权利不受影响。其实不光是朝中的大员,很多地方督、抚也都猜到了皇上会在‘宪政’一事上做文章,只是不知道是好,是坏。不过这一次后,恐怕风气会清楚一些了!”
刘永福憋了半天,才蹦出一句:“可是大清朝离不开皇上!”
刘少卿却道:“是现在离不开皇上。父亲,皇上曾和孩儿说过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儿以为,皇上是担心自己在将来会将这个国家引向深渊,因此希望能有一个机构,来监督和制约一部分皇权!”
刘永福不太明白这些,于是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刘少卿解释道:“就是施行君主立宪,像英国或者日本那样。”
刘永福立刻道:“可是倭人”
刘少卿这一次打断了父亲的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日本失败了,在英国却成功了,那么也许有一种制度,在大清也能成功。皇上现在所做的,就是在找寻这种制度。其他的,孩儿也只是猜测。也许,皇上能走出一条和任何国家都不同的路来。”
刘永福对皇帝的信心明显不像刘少卿那样复杂,他极为干脆的道:“皇上一定可以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刘少卿一笑:“孩儿也这么认为。”
刘永福郑重的对刘少卿道:“孩子,你记住,大清有今天,离不开皇上;大清的万民,离不开皇上!今后无论怎样,你一定要陪在皇上左右,否则,为父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刘少卿连忙起身跪下:“父亲放心,孩儿必不负皇恩!”
刘永福点点头,“起来吧”
待刘少卿其身后,他又问道:“这次南来,还有其他事情么?”
刘少卿点点头,“除了这件大事,再就是看看南方几省的各项建设。铁路、公路、水利、邮电、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还有厂、矿、企业的发展。另外,就是看看广州湾码头、船厂的建设情况,和陆军的战备情况。”
刘永福来了精神:“我不管其他的,你就说说皇上对南方的陆军有什么要求?”
刘少卿知道父亲的性子,只得坐下给他详细道来。
“父亲应该知道,自光绪二十年起,朝廷在黄河以北地区就建立了地方武装部系统。随后在光绪二十三年,又逐渐发展、演变成地方的民兵、预备役体系。但是北方的这一体系是建立在当地大量的退伍、伤残官兵的基础上的,在当时,南方地区因为很少人参加过对日战争,因此几乎没有在长江以南建立这一制度。”
刘永福却道:“不然。长江以南,虽然没有像朝廷在黄河以北地区建立的体制那么完善,但是我们在各地也发动了民团、团练。这种地方民团,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类似于民兵、预备役。”
刘少卿点点头:“父亲说的不错。这一点皇上和孩儿也看到了。而且,在光绪二十四年后,朝廷陆续在南亚用兵,使得南方各省也陆续增加了一些因伤残而退伍的士兵,并开始建立了完备的‘地方武装部’制度。因此,这一次南来,还有将南方五省的地方武装部,和原有的团练相结合,建立南方五省的预备役体系。如果这一体系完成,会进而推行到华中、华东五省,西南三省和台湾。”
“估计,明天皇上和父亲要谈的,也主要就是这件事了。所以,还请父亲今晚多做准备。”
刘永福点点头:“这是正事儿,为父这些年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明天若是皇上问起,绝对不会给儿子你丢脸。”
刘少卿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儿子哪有什么脸可丢”
刘永福佯怒道:“怎么没有,你可是咱们大清国的陆军总参谋长,兵部侍郎,一等子爵,和硕额驸。任何一个衔头拿出去,都是响当当的!这是咱们老刘家祖上积德,可不能败坏了!”
刘少卿赶紧点头:“是是,孩儿受教了。哦,对了”刘少卿想到了一点:“除了预备役以外,朝廷还准备在东南五省扩军。”
因为和日本和俄国的作战,清政府的军队之前大多集中在北方,比如直隶地区和东北地区。目前经过整编的,属于近卫军编制的一共有三十三个师,六个在海外,八个分别在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剩下的十九个师全在黄河以北地区。
而在南方的八个师,只有三个师在华南地区。
这还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开始,朝廷因为在菲律宾用兵,开始逐渐加强南方部队的建设的结果。
这种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其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之前的两场主要战争的战场在北方,也有朝廷之前的财政支出有限,以及地域周边环境压力等因素。
不过在占领了东爪哇和南苏门答腊后,朝廷在南方需要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加。而北方既有沙俄虎视眈眈,同时北方人对在南亚的作战环境又极为不适应,因此刘少卿认为,需要适当增加南方的部队数量,以便满足目前的军力需求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刘少卿:“朝廷计划在南亚共配置三个整编师,分别派驻菲律宾、东爪哇和南苏门答腊。考虑到当地的特殊情况,这三个海外师将采用轮换制,每两年做一次轮换。所以,在华南就需要至少五个师来支撑部队的轮换。另外,考虑到江西、贵州部分地区持续不断的匪患,也会在这两个地区各设一个常备师。”
刘永福算了算:“那就是增加三个海外师,再增加四个常备师?”
刘少卿点点头:“没错。这七个师除了贵州和江西,另外五个一个驻福建、一个驻广西、两个驻广东,还有一个驻广南。父亲你第一步需要在现有三个师的基础上扩编,同时还要结合朝廷即将推广的民兵预备役制度,做好三广、江西、福建五个省的预备役工作。皇上的意思是,不管将来是否会发生大的战争,东南五省要保证至少十万的野战军和五十万的预备役!”
刘永福问了句:“贵州怎么算?”
刘少卿道:“贵州属于西南五省,那边也要扩军。规模大致为缅北两个轮换师,云南、贵州各一个常备师,四川三个常备师,另外西康也会安排一个常备师。”
刘永福拍了拍胸脯:“行,没问题。你老子肯定不会给你丢脸。不就是人员翻一倍么,小意思。”
刘少卿笑着道:“父亲老当益壮,在东南又打拼了二十年,这样的事情自然是手到擒来。不过父亲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这可不是人员增长一倍那么简单。”
刘永福一愣:“现在咱们东南就有三个师了,不算新增加的海外师,不是在增加三个就对了么?”
刘少卿道:“说是这么说,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增加。”
刘永福问道:“还有什么特殊要求?”
刘少卿点头道:“正是。现在的三个常备师,是中日战争后陆续组建的,大多数士兵服役时间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五年了。之后,朝廷会出台一部兵役法。其中会规定普通陆军现役士兵服役的年限就是五年。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一般的陆军士兵只需要服役五年,就可以退役家。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可能一直到打不动仗了,才告老还乡。”
刘永福是老军旅了,听儿子这么一说,立刻明白了这中间的好处。“这兵役法看来是配合那个‘民兵预备役’制度来的吧?”
刘少卿点点头:“不愧是父亲,目光如炬啊!”
刘永福笑道:“你少拍我马屁,你官儿比我大,我可提拔不了你。不过这样一来,的确现有的士兵会有很多退役,这征召新兵的任务就更重了。”
刘少卿道:“不仅如此,对新兵的训练任务也更重了。同时还要做好退役老兵的安置工作。所以工作量可不是简单的扩充三个师能比拟的。”
刘永福忽然想到:“这么说北方也要这么干?”
刘少卿道:“是。孩儿今年,包括明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这个。其实这项工作自光绪二十四年就计划开始了。但是刚刚开了个头,就赶上英布战争。皇上想要通过参战拿下东印度群岛,所以这项工作就暂时停止了,结果正好赶上和俄国人打仗。一拖拖到现在。”
刘永福追问道:“那现在俄国人没威胁了么?”
刘少卿道:“短时间内基本没有了。”说到这儿刘少卿笑了,“父亲可能还不知道,这俄国人纯粹是驴粪蛋儿表面儿光。在战争刚开始,俄国人号称动员了十四万大军。当时孩儿考虑俄国人的预备役动员能力大约是常备军的三倍,也就是可能会在东北地区投入四十五万左右的军队。”
“孩儿当时还很紧张,不但计划在东北投入二十个师,甚至还打算动员南方的几个师北上,就连朝鲜和九州的部队都调动了。结果一打起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事儿。他们那十四万人,也就不到十万是正规军,其余的都是临时征募的。后来打不过我们,就又征召了十五万人的预备役。这更搞笑了。俄国人根本没有那么多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士兵。哪些被征召的预备役上了前线,连一支步枪都没有,拿根木棍绑上把刀就上了战场了。”
刘少卿讲的兴起,连比划带形容,声形并茂,把刘永福逗得哈哈大笑。
看无防盗章节的小说,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像刘永福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是经历过咸、同年间的动乱和列强压榨的,尤其是发、捻之乱时,整个中国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国家也是摇摇欲坠。时隔四十年,再看看现在,根本就是‘天上人间’啊。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百分之百都坚定的反对‘宪政’。因为这四十年的反差太大了!年青人所谓的‘宪政’好坏看不见,但皇上的功德确实切身体会,给谁也不愿意放弃现在的美好生活去变法啊!
刘少卿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说道:“可是,皇上好像比较倾向于‘宪政’”
“什么!”
刘永福大惊。“这这是为何?是皇上遇到了什么难事?或者你常年跟在皇上身旁,可是听到皇上说了什么?”
刘永福忽然听闻皇帝竟然愿意‘宪政’,不免惊得语无伦次,这无异于自缚手足啊!
刘少卿忙道:“没有没有,皇上一切安好。不过,这些年来,孩儿在皇上左右,感觉到之所以会有现在‘宪政’的风潮,完全是皇上一手促进。”
刘永福愣在那里。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和当今皇帝可谓情同手足,几乎无话不说,此时说出这番话,必是有所指。
“父亲请想,若不是皇上一力促使公派留学,哪儿来的如此之多的洋务思想?如不是皇上一力促成西式教育,哪来的这些‘宪政’的土壤?甚至连这些提倡‘宪政’的人,有很多都是皇上亲自选拔的年轻官员。更不要说纵容报纸对‘宪政’的吹捧。其中任何一件,只要皇上有心,都可以完全扼杀,何至于现在沸沸扬扬的,全国议论?”
话不说不透。这样一分析,的确,载湉自亲政以来,所实行的种种方略,虽然让大清的国力蒸蒸日上,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政策,肥沃了‘宪政’的土壤。甚至这一次广东巡抚所举办的‘辩论大会’,如果不是皇上的授意,怎么可能由一省封疆亲自操办?不用说谁能辩的过谁,仅仅是这样一场大会,就已经意味着‘宪政’之论,完全可以公开化,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这几乎已经是一个及其明确的信号了!
“为什么?”刘永福完全不能理解。
刘少卿摇摇头:“孩儿也不知道。甚至孩儿从未听皇帝提起过这件事,但是我和善耆这些年都看得很清楚,皇上肯定是想要‘宪政’的!”
这一次,刘少卿用上了‘肯定’这个词!
刘永福沉默了很久,才道:“朝中其它大臣”
刘少卿道:“各位军机、王公、尚等,基本上都知道皇上的想法,只不过他们不像我们这么肯定,只是在朦胧的猜测。不过各位大员们也都在积极的布置,他们以为,不管朝政如何变化,皇上的权威绝不会变,而他们的努力,就是保证自己的权利不受影响。其实不光是朝中的大员,很多地方督、抚也都猜到了皇上会在‘宪政’一事上做文章,只是不知道是好,是坏。不过这一次后,恐怕风气会清楚一些了!”
刘永福憋了半天,才蹦出一句:“可是大清朝离不开皇上!”
刘少卿却道:“是现在离不开皇上。父亲,皇上曾和孩儿说过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儿以为,皇上是担心自己在将来会将这个国家引向深渊,因此希望能有一个机构,来监督和制约一部分皇权!”
刘永福不太明白这些,于是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刘少卿解释道:“就是施行君主立宪,像英国或者日本那样。”
刘永福立刻道:“可是倭人”
刘少卿这一次打断了父亲的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日本失败了,在英国却成功了,那么也许有一种制度,在大清也能成功。皇上现在所做的,就是在找寻这种制度。其他的,孩儿也只是猜测。也许,皇上能走出一条和任何国家都不同的路来。”
刘永福对皇帝的信心明显不像刘少卿那样复杂,他极为干脆的道:“皇上一定可以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刘少卿一笑:“孩儿也这么认为。”
刘永福郑重的对刘少卿道:“孩子,你记住,大清有今天,离不开皇上;大清的万民,离不开皇上!今后无论怎样,你一定要陪在皇上左右,否则,为父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刘少卿连忙起身跪下:“父亲放心,孩儿必不负皇恩!”
刘永福点点头,“起来吧”
待刘少卿其身后,他又问道:“这次南来,还有其他事情么?”
刘少卿点点头,“除了这件大事,再就是看看南方几省的各项建设。铁路、公路、水利、邮电、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还有厂、矿、企业的发展。另外,就是看看广州湾码头、船厂的建设情况,和陆军的战备情况。”
刘永福来了精神:“我不管其他的,你就说说皇上对南方的陆军有什么要求?”
刘少卿知道父亲的性子,只得坐下给他详细道来。
“父亲应该知道,自光绪二十年起,朝廷在黄河以北地区就建立了地方武装部系统。随后在光绪二十三年,又逐渐发展、演变成地方的民兵、预备役体系。但是北方的这一体系是建立在当地大量的退伍、伤残官兵的基础上的,在当时,南方地区因为很少人参加过对日战争,因此几乎没有在长江以南建立这一制度。”
刘永福却道:“不然。长江以南,虽然没有像朝廷在黄河以北地区建立的体制那么完善,但是我们在各地也发动了民团、团练。这种地方民团,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类似于民兵、预备役。”
刘少卿点点头:“父亲说的不错。这一点皇上和孩儿也看到了。而且,在光绪二十四年后,朝廷陆续在南亚用兵,使得南方各省也陆续增加了一些因伤残而退伍的士兵,并开始建立了完备的‘地方武装部’制度。因此,这一次南来,还有将南方五省的地方武装部,和原有的团练相结合,建立南方五省的预备役体系。如果这一体系完成,会进而推行到华中、华东五省,西南三省和台湾。”
“估计,明天皇上和父亲要谈的,也主要就是这件事了。所以,还请父亲今晚多做准备。”
刘永福点点头:“这是正事儿,为父这些年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明天若是皇上问起,绝对不会给儿子你丢脸。”
刘少卿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儿子哪有什么脸可丢”
刘永福佯怒道:“怎么没有,你可是咱们大清国的陆军总参谋长,兵部侍郎,一等子爵,和硕额驸。任何一个衔头拿出去,都是响当当的!这是咱们老刘家祖上积德,可不能败坏了!”
刘少卿赶紧点头:“是是,孩儿受教了。哦,对了”刘少卿想到了一点:“除了预备役以外,朝廷还准备在东南五省扩军。”
因为和日本和俄国的作战,清政府的军队之前大多集中在北方,比如直隶地区和东北地区。目前经过整编的,属于近卫军编制的一共有三十三个师,六个在海外,八个分别在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剩下的十九个师全在黄河以北地区。
而在南方的八个师,只有三个师在华南地区。
这还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开始,朝廷因为在菲律宾用兵,开始逐渐加强南方部队的建设的结果。
这种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其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之前的两场主要战争的战场在北方,也有朝廷之前的财政支出有限,以及地域周边环境压力等因素。
不过在占领了东爪哇和南苏门答腊后,朝廷在南方需要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加。而北方既有沙俄虎视眈眈,同时北方人对在南亚的作战环境又极为不适应,因此刘少卿认为,需要适当增加南方的部队数量,以便满足目前的军力需求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刘少卿:“朝廷计划在南亚共配置三个整编师,分别派驻菲律宾、东爪哇和南苏门答腊。考虑到当地的特殊情况,这三个海外师将采用轮换制,每两年做一次轮换。所以,在华南就需要至少五个师来支撑部队的轮换。另外,考虑到江西、贵州部分地区持续不断的匪患,也会在这两个地区各设一个常备师。”
刘永福算了算:“那就是增加三个海外师,再增加四个常备师?”
刘少卿点点头:“没错。这七个师除了贵州和江西,另外五个一个驻福建、一个驻广西、两个驻广东,还有一个驻广南。父亲你第一步需要在现有三个师的基础上扩编,同时还要结合朝廷即将推广的民兵预备役制度,做好三广、江西、福建五个省的预备役工作。皇上的意思是,不管将来是否会发生大的战争,东南五省要保证至少十万的野战军和五十万的预备役!”
刘永福问了句:“贵州怎么算?”
刘少卿道:“贵州属于西南五省,那边也要扩军。规模大致为缅北两个轮换师,云南、贵州各一个常备师,四川三个常备师,另外西康也会安排一个常备师。”
刘永福拍了拍胸脯:“行,没问题。你老子肯定不会给你丢脸。不就是人员翻一倍么,小意思。”
刘少卿笑着道:“父亲老当益壮,在东南又打拼了二十年,这样的事情自然是手到擒来。不过父亲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这可不是人员增长一倍那么简单。”
刘永福一愣:“现在咱们东南就有三个师了,不算新增加的海外师,不是在增加三个就对了么?”
刘少卿道:“说是这么说,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增加。”
刘永福问道:“还有什么特殊要求?”
刘少卿点头道:“正是。现在的三个常备师,是中日战争后陆续组建的,大多数士兵服役时间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五年了。之后,朝廷会出台一部兵役法。其中会规定普通陆军现役士兵服役的年限就是五年。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一般的陆军士兵只需要服役五年,就可以退役家。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可能一直到打不动仗了,才告老还乡。”
刘永福是老军旅了,听儿子这么一说,立刻明白了这中间的好处。“这兵役法看来是配合那个‘民兵预备役’制度来的吧?”
刘少卿点点头:“不愧是父亲,目光如炬啊!”
刘永福笑道:“你少拍我马屁,你官儿比我大,我可提拔不了你。不过这样一来,的确现有的士兵会有很多退役,这征召新兵的任务就更重了。”
刘少卿道:“不仅如此,对新兵的训练任务也更重了。同时还要做好退役老兵的安置工作。所以工作量可不是简单的扩充三个师能比拟的。”
刘永福忽然想到:“这么说北方也要这么干?”
刘少卿道:“是。孩儿今年,包括明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这个。其实这项工作自光绪二十四年就计划开始了。但是刚刚开了个头,就赶上英布战争。皇上想要通过参战拿下东印度群岛,所以这项工作就暂时停止了,结果正好赶上和俄国人打仗。一拖拖到现在。”
刘永福追问道:“那现在俄国人没威胁了么?”
刘少卿道:“短时间内基本没有了。”说到这儿刘少卿笑了,“父亲可能还不知道,这俄国人纯粹是驴粪蛋儿表面儿光。在战争刚开始,俄国人号称动员了十四万大军。当时孩儿考虑俄国人的预备役动员能力大约是常备军的三倍,也就是可能会在东北地区投入四十五万左右的军队。”
“孩儿当时还很紧张,不但计划在东北投入二十个师,甚至还打算动员南方的几个师北上,就连朝鲜和九州的部队都调动了。结果一打起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事儿。他们那十四万人,也就不到十万是正规军,其余的都是临时征募的。后来打不过我们,就又征召了十五万人的预备役。这更搞笑了。俄国人根本没有那么多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士兵。哪些被征召的预备役上了前线,连一支步枪都没有,拿根木棍绑上把刀就上了战场了。”
刘少卿讲的兴起,连比划带形容,声形并茂,把刘永福逗得哈哈大笑。
看无防盗章节的小说,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