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朱由校在天启十三年年底投资而成的第一家百货商店终于是开业了。这个百货商店名为‘皇家百货’。
这栋百货大楼修起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直接盖到了六层高。这也是大明建筑业的一次技术尝试,通过建设这座百货大楼,期间攻克了不少混凝土建筑技术。
百货大楼一经开业,顿时变得人潮人海。
现场来的顾客太多了,几乎是人挤人的现象。对于稀奇玩意,国人都是愿意前去尝试的。
这意味着不会落后,体验过后也许会有新的选择。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民族聪明的表现,但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么聪明,所以很多时候变成了从众,被人们利用羊群效应达成一些目的。
百货商店不仅稀奇,是个新玩意。而且百货商店确实更受消费者的欢迎。老百姓在里面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
大件的小件的,贵重的便宜的,吃的用的玩的,几乎大部分商品都有销售,或者说是合适的商品,基本上都被囊括其中。
地下室是卖打折商品和廉价商品的,而楼上则是卖奢侈品的,下面几楼则是卖普通商品的。
而在楼顶,还有一个花园餐厅,卖吃的、喝的。
老百姓要买什么东西,基本上只要来皇家百货就能够一站式搞定。
有钱人可以到楼上购买高档的,想省钱的可以到地下室购买廉价的。
钟表、珠宝玉器、玻璃、瓷器、针线、铁锅、铁铲、菜刀、剪刀、玩具。还有鞋袜、服装、帽子、箱包、香胰子、洗发水、毛巾。更有从海内外汇聚而来的特产、食品、酒水,另外连五谷杂粮等等也都一应俱全、琳琅满目。
皇家百货里面还有儿童游乐场等设施。
可以说,这些东西加在一起,老百姓就喜欢来这里消费、购物,相比以前买一堆东西要到处跑来说方便多了。而且给人感觉更上档次,而且很热闹。
再有一个就是商品确实也更加实惠,价格也很公道。
仅仅第一天开业。皇家百货的营业额就达到了将近十二万元的恐怖程度,简直就是个吸金巨兽。
不过此时也正值年前。消费市场本身就火爆,加上百货商场开业引发的热潮,京师又是个有点钱不少的地方,营业额达到十二万元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过了这段时间,皇家百货的营业额就会降到正常水平,但是一天的营业额起码也有四五万元,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十分成功了。
皇家百货的出现,更多的是一个启示意义。
当商人们看到百货这种零售形式非常成功之后。自然会进行效仿,对于提高大明的零售业水平还是有帮助的,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好处。
国企并不会完全垄断零售业,尽管会和皇帝合股投资一些皇家百货,但却不会把整个市场吞掉,同样允许民资与之竞争。
而在当前,市场上只有一家皇家百货,并没有多少竞争,所以皇家百货的盈利非常恐怖。
而且皇家百货拥有十分强大的供货能力,天南地北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有采购渠道。商品齐全。价格公道,这样的优势也不是一般的民营百货公司可以相比的。因此皇家百货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站在了百货零售的金字塔顶端。
“皇上。奴婢刚去看了,百货公司非常火爆,现场人挤人的,甚至难以进入。”杨光跑到宫外看了一圈之后便会跑宫内向朱由校报告去了。朱由校脸上露出微笑,然后点了点头。
“皇上,这百货公司生意这么好,我们可以再投资几家。”杨光建议道,朱由校说道:“让国企去经营吧!朕给他们开个头就好了。”
朱由校对于单干没什么兴趣,皇家百货还是纳入了国企体系。不过北京天街那家皇家百货却是皇室独资的。
他做的不过是一种创新,为大明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罢了。
没有创新。经济就会如陷入一潭死水。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大明来说,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不断的前进。
而拉动经济的另外一个法宝就是改革,他与内阁基本上已经确定,年后先改革湖广,将资源先抓在手中。
湖广是一个重要的商品粮产区,这些资源先抓在手上,到时候南方即便因为改革而大乱,真也不会乱到哪里去。
谁掌控了粮食,谁就掌控了人民。
湖广只要完成改革,朝廷不仅能高度掌控这片商品粮产区,同时还能从土地中解放出大量的人口,从而投入到工业建设上去。
与湖广一同改革的淮河流域,也就是后世的安徽与苏北地区。
基本上就是不断的向南推进,逐年改革到南方各省。
这一年的春季十分热闹,大明各省百姓在过去一年里,尽管遭受了不少灾害,但在朝廷的赈济和安置之下,都没有饿死人。
南方灾害则是洪水多,不过洪水起码是水,可以润泽万物,而且洪水可以带来肥沃的淤泥。很多地方年年洪水,不过农业生产并不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北方重灾区就是陕西了,几乎是年年灾害,隔年就是大灾。陕北已经干旱得草木大量枯死。
不过如今的陕北,人口也被移民得差不多了。
可谓是十室九空,大部分的人口都被朝廷移民到西域和东北去了,那些移民到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很快获得了资源配置,相比陕北的资源来说,西域和东北的资源就丰富太多了。
朝廷基本上在陕北放弃了农业生产,陕北农村人口全面被迁移了出去。只剩下城镇中还存在没有移民的人口。在放弃农业生产的同时,则是不断的往陕北运粮,供应陕北的城镇所需。同时城镇人口开始发展矿业。
铁路已经快修到陕北了,到时候陕北就算是干旱得再厉害,反正饮用水总是有的。把粮食运过去。城镇人口有矿业支撑就业,倒也可以发展。
相比之下。关中平原则是朝廷抗灾的重点地区,水利设施连修了三年,发动了大量的灾民投入建设。结果就是,朝廷在关中平原上建立了一个极为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只要还能下雨,就可以蓄积雨水用于灌溉。同时渭水也提供了灌溉所需的水资源,尽管不是那么多。
但是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在天启十三年已经稳定了下来,在没有*的肆虐下。关中平原此时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商品粮产区,陕西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局势也大幅度的稳定了下来。
河南蝗灾同样是朝廷重点防治的,朱由校还专门成立了治蝗部队,一旦发生蝗灾,直接用人海战术喷洒杀虫剂,防治方法简单粗暴。
而在没有发生蝗灾的时候,则让地方政府认真施行各种从古到今摸索出来的治蝗方法。
农业上受到一定灾害实际上都不是那么要紧了,因为大量的人口已经因为圈地运动从土地中被释放了出来,投入了工业建设、生产之中。而朝廷已经拥有了供应稳定的商品粮产区。
工人通过劳动能够赚到钱。就能购买各种食品吃饱肚子。即便是朝廷不赈济,也都饿不死人。
受灾了大不了去城镇打工,如今北方新政各省到处都在招工。老百姓有充分的出路可以选择。
很多时候,只是看有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人被逼到一定份上的时候就会选择改变。
不过朝廷的赈济还是在做的,毕竟受灾了肯定是要管的。
没人饿死,加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供应量跟得上,老百姓也有收入,日子自然过得不错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人们来说,日子比前两年还好过了。因为市场上的生意不好做了,商人不得不对商品进行一些降价。而他们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钱也变得更值钱了。
唯一涨价的就是农产品。其他工业产品基本上没涨价。
尽管人工成本上升,但是工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效率在提高,所以并没有跟着工人工资的提高而涨价。
浮躁的社会风气,在天启十四年春节沉淀下来了一些,尽管还是比较热闹,但是相比往年来说,大场面却是少了一些,一掷千金的场面少了。很多人也开始意识到,钱是不好赚的,朝廷不可能让人横着吃、睡着长,整天不做事就能有收入。
后世西方人那种高福利制度,看似对老百姓很好,实则最终害了老百姓。那样极易形成骄奢淫逸的风气,人人都在玩,谁去生产?而且疯狂的透支消费,最终的结果就是入不敷出,只能通过疯狂的盘剥世界来维持现状。
委内瑞拉更是奇葩,为了讨好选民,总统撒出大把的福利,结果油价一降,整个国家面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外国佬基本上就是这样,什么古罗马、古希腊等等时期,经过能够兴盛一时,但不了解这世界的本质规律,结果总是做出一些自掘坟墓的举措,显得十分的短视。而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很长命的民族。
从三皇五帝下来,这个民族的历史远不止五千年。一个民族能做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了。
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这么长命,主要就是因为道家文化的底蕴,从伏羲画出八卦之后,道家文化就贯穿了整个历史,道家为主流的时间,比儒家要长得多。而且儒家实际上也是依托在道家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
道家的不争,便是无所不争,儒家会消亡,但道家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却不会消亡,不管是什么年代。
如今大明只保障基本生存权,以及一些低福利的政策,同时改革之后特权阶级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谁要想横着吃、睡着长已经越来越难了。那些不做事不奋斗的人,终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大明这种制度下。也不可能出现什么金融危机。因为大明的国有资本财团运作模式与后世的国际财团不同,尽管此时银行不放贷出去给民资,但是国有企业和政府则充当了保就业的作用。普通百姓的收入还是有所保障。
同时老百姓习惯存钱,没有疯狂透支消费的习惯。市场不可能产生严重的泡沫。
当然透支消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房子如果没有房贷,人们有多少钱,那么这房子就值多少钱,房地产在缺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就无法发展。
一定的透支消费还是必要的,这主要是看需求的问题。大明的百姓没有房子的会贷款买房,或者办工厂和搞农业的会贷款经营生产,这些消费未来的行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那些满足了需求的百姓。则是习惯存钱的。或者靠存钱来购买自己所需求的东西,这样的行为使得大明拥有很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后世的次贷危机,让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倒下了,而中国正是靠老百姓存钱的习惯,没有疯狂透支消费才撑住了。
西方人通过不断的降息刺激经济,以及大量刺激个人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只是一阵饮鸩止渴的手段罢了。一旦弹药消耗一空,人们疯狂消费导致透支不断产生,最终就会酿成入不敷出的危机,这才是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
总结下来就是老百姓吃不了苦。而又整天要消费。结果消费大于生产,现状就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勤劳节俭,在工业化社会依旧是一个传统美德。
一个失去了这样美德的国家。想要维持霸权地位,只有通过疯狂掠夺世界这一条路可以走。但无节制的掠夺,最终只会造成剧烈的反弹,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一旦连掠夺世界都无法支撑自身消耗的时候,局面也就会走向崩溃。
后世的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反面教材,尽管称霸了世界,但终究无法长久。
大明要想长期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内部就能出现严重的骄奢淫逸之风,依旧需要老百姓勤劳做事来换取美好生活。付出与获得需要平衡。同时在对外掠夺上,大明也不能学后世的英美那样。无节制的进行掠夺。
所以如今大明,从来不和其他国家签订赔款协议。即便是战争胜利了不会让对方赔钱。更不会以各种手段去羞辱对方,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也如同一个木板,如果打一颗钉子进去,即便拔出来了也还留着一个洞。
同时掠夺的方式,主要以商业模式为主,属于比较温和的掠夺方式。
掠夺来的财富,也不是胡乱花掉的,而是用来发展自身,投入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而不是如同后世的西方国家那样,用对外掠夺的福利来不断取悦选民。
利生于害,害生于利。
西方人缺乏这种基本辩证观,而拥有道家文化的汉人,对这个道理却是非常明白的。
如今大明对外掠夺的利益,一方面是用来发展了,一方面则是用来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让那些不懂得努力奋斗的百姓,或者没有工作能力的百姓能够活得下去。至于过得好不好,那就看自己是否努力,同时为百姓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
过去明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权贵整天横着吃、睡着长,而普通百姓负担很重,即便想努力也不一定有机会和足够的资源,即便是努力了也未必能够获得相对应的报,这才是内部社会矛盾那么剧烈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消除这样的状况。打击特权阶级,让百姓获得可以努力和奋斗的资源与机会,同时保障他们的劳动果实不被特权阶级大量侵蚀。
从古到今,中国的太平盛世,基本上也都是类似这样的制度,只不过没有那么精细。因此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竞争本能,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很可能变成一群虫。但这样的模式,实则是比西方人的那种高福利制度更为长久和理性的。在这样的国家长大的国人,放到世界各地,竞争力比那些蛮夷强得太多了,但在团结方面就会差一些。
然而这样的一个国家,一旦走上发展的正轨。即便之前混乱到了极点,国力衰弱到了冰点,同样也能够通过自身奋斗迅速崛起,重新攀升到世界巅峰,拥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复兴能力,这也是这个民族长命的秘诀。就如同股票,总是有高有低的,走是看走到哪个阶段罢了。
北方新政各省,以及海外各个殖民地省份,此时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改革,已经走到了发展的正轨上。
但是南方各省的百姓此时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由校决定继续滚动改革的车轮,碾向那些特权阶级。
春节过后,蒙古战争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了。
一个寒冬过后,蒙古的反抗力量已经衰弱到极点。林丹汗同样也在中亚吹了一个冬季的寒风,蒙古草原他是不去了,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的被赶了出来。每当想起明军的恐怖战斗力,简直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
朱由校忙着和内阁敲定改革地区的官员派遣名单,同时将蒙古的军队分批从前线撤了下来,并且开始向湖广、江淮地区派驻。(未完待续。)
这栋百货大楼修起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直接盖到了六层高。这也是大明建筑业的一次技术尝试,通过建设这座百货大楼,期间攻克了不少混凝土建筑技术。
百货大楼一经开业,顿时变得人潮人海。
现场来的顾客太多了,几乎是人挤人的现象。对于稀奇玩意,国人都是愿意前去尝试的。
这意味着不会落后,体验过后也许会有新的选择。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民族聪明的表现,但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么聪明,所以很多时候变成了从众,被人们利用羊群效应达成一些目的。
百货商店不仅稀奇,是个新玩意。而且百货商店确实更受消费者的欢迎。老百姓在里面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
大件的小件的,贵重的便宜的,吃的用的玩的,几乎大部分商品都有销售,或者说是合适的商品,基本上都被囊括其中。
地下室是卖打折商品和廉价商品的,而楼上则是卖奢侈品的,下面几楼则是卖普通商品的。
而在楼顶,还有一个花园餐厅,卖吃的、喝的。
老百姓要买什么东西,基本上只要来皇家百货就能够一站式搞定。
有钱人可以到楼上购买高档的,想省钱的可以到地下室购买廉价的。
钟表、珠宝玉器、玻璃、瓷器、针线、铁锅、铁铲、菜刀、剪刀、玩具。还有鞋袜、服装、帽子、箱包、香胰子、洗发水、毛巾。更有从海内外汇聚而来的特产、食品、酒水,另外连五谷杂粮等等也都一应俱全、琳琅满目。
皇家百货里面还有儿童游乐场等设施。
可以说,这些东西加在一起,老百姓就喜欢来这里消费、购物,相比以前买一堆东西要到处跑来说方便多了。而且给人感觉更上档次,而且很热闹。
再有一个就是商品确实也更加实惠,价格也很公道。
仅仅第一天开业。皇家百货的营业额就达到了将近十二万元的恐怖程度,简直就是个吸金巨兽。
不过此时也正值年前。消费市场本身就火爆,加上百货商场开业引发的热潮,京师又是个有点钱不少的地方,营业额达到十二万元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过了这段时间,皇家百货的营业额就会降到正常水平,但是一天的营业额起码也有四五万元,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十分成功了。
皇家百货的出现,更多的是一个启示意义。
当商人们看到百货这种零售形式非常成功之后。自然会进行效仿,对于提高大明的零售业水平还是有帮助的,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好处。
国企并不会完全垄断零售业,尽管会和皇帝合股投资一些皇家百货,但却不会把整个市场吞掉,同样允许民资与之竞争。
而在当前,市场上只有一家皇家百货,并没有多少竞争,所以皇家百货的盈利非常恐怖。
而且皇家百货拥有十分强大的供货能力,天南地北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有采购渠道。商品齐全。价格公道,这样的优势也不是一般的民营百货公司可以相比的。因此皇家百货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站在了百货零售的金字塔顶端。
“皇上。奴婢刚去看了,百货公司非常火爆,现场人挤人的,甚至难以进入。”杨光跑到宫外看了一圈之后便会跑宫内向朱由校报告去了。朱由校脸上露出微笑,然后点了点头。
“皇上,这百货公司生意这么好,我们可以再投资几家。”杨光建议道,朱由校说道:“让国企去经营吧!朕给他们开个头就好了。”
朱由校对于单干没什么兴趣,皇家百货还是纳入了国企体系。不过北京天街那家皇家百货却是皇室独资的。
他做的不过是一种创新,为大明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罢了。
没有创新。经济就会如陷入一潭死水。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大明来说,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不断的前进。
而拉动经济的另外一个法宝就是改革,他与内阁基本上已经确定,年后先改革湖广,将资源先抓在手中。
湖广是一个重要的商品粮产区,这些资源先抓在手上,到时候南方即便因为改革而大乱,真也不会乱到哪里去。
谁掌控了粮食,谁就掌控了人民。
湖广只要完成改革,朝廷不仅能高度掌控这片商品粮产区,同时还能从土地中解放出大量的人口,从而投入到工业建设上去。
与湖广一同改革的淮河流域,也就是后世的安徽与苏北地区。
基本上就是不断的向南推进,逐年改革到南方各省。
这一年的春季十分热闹,大明各省百姓在过去一年里,尽管遭受了不少灾害,但在朝廷的赈济和安置之下,都没有饿死人。
南方灾害则是洪水多,不过洪水起码是水,可以润泽万物,而且洪水可以带来肥沃的淤泥。很多地方年年洪水,不过农业生产并不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北方重灾区就是陕西了,几乎是年年灾害,隔年就是大灾。陕北已经干旱得草木大量枯死。
不过如今的陕北,人口也被移民得差不多了。
可谓是十室九空,大部分的人口都被朝廷移民到西域和东北去了,那些移民到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很快获得了资源配置,相比陕北的资源来说,西域和东北的资源就丰富太多了。
朝廷基本上在陕北放弃了农业生产,陕北农村人口全面被迁移了出去。只剩下城镇中还存在没有移民的人口。在放弃农业生产的同时,则是不断的往陕北运粮,供应陕北的城镇所需。同时城镇人口开始发展矿业。
铁路已经快修到陕北了,到时候陕北就算是干旱得再厉害,反正饮用水总是有的。把粮食运过去。城镇人口有矿业支撑就业,倒也可以发展。
相比之下。关中平原则是朝廷抗灾的重点地区,水利设施连修了三年,发动了大量的灾民投入建设。结果就是,朝廷在关中平原上建立了一个极为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只要还能下雨,就可以蓄积雨水用于灌溉。同时渭水也提供了灌溉所需的水资源,尽管不是那么多。
但是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在天启十三年已经稳定了下来,在没有*的肆虐下。关中平原此时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商品粮产区,陕西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局势也大幅度的稳定了下来。
河南蝗灾同样是朝廷重点防治的,朱由校还专门成立了治蝗部队,一旦发生蝗灾,直接用人海战术喷洒杀虫剂,防治方法简单粗暴。
而在没有发生蝗灾的时候,则让地方政府认真施行各种从古到今摸索出来的治蝗方法。
农业上受到一定灾害实际上都不是那么要紧了,因为大量的人口已经因为圈地运动从土地中被释放了出来,投入了工业建设、生产之中。而朝廷已经拥有了供应稳定的商品粮产区。
工人通过劳动能够赚到钱。就能购买各种食品吃饱肚子。即便是朝廷不赈济,也都饿不死人。
受灾了大不了去城镇打工,如今北方新政各省到处都在招工。老百姓有充分的出路可以选择。
很多时候,只是看有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人被逼到一定份上的时候就会选择改变。
不过朝廷的赈济还是在做的,毕竟受灾了肯定是要管的。
没人饿死,加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供应量跟得上,老百姓也有收入,日子自然过得不错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人们来说,日子比前两年还好过了。因为市场上的生意不好做了,商人不得不对商品进行一些降价。而他们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钱也变得更值钱了。
唯一涨价的就是农产品。其他工业产品基本上没涨价。
尽管人工成本上升,但是工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效率在提高,所以并没有跟着工人工资的提高而涨价。
浮躁的社会风气,在天启十四年春节沉淀下来了一些,尽管还是比较热闹,但是相比往年来说,大场面却是少了一些,一掷千金的场面少了。很多人也开始意识到,钱是不好赚的,朝廷不可能让人横着吃、睡着长,整天不做事就能有收入。
后世西方人那种高福利制度,看似对老百姓很好,实则最终害了老百姓。那样极易形成骄奢淫逸的风气,人人都在玩,谁去生产?而且疯狂的透支消费,最终的结果就是入不敷出,只能通过疯狂的盘剥世界来维持现状。
委内瑞拉更是奇葩,为了讨好选民,总统撒出大把的福利,结果油价一降,整个国家面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外国佬基本上就是这样,什么古罗马、古希腊等等时期,经过能够兴盛一时,但不了解这世界的本质规律,结果总是做出一些自掘坟墓的举措,显得十分的短视。而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很长命的民族。
从三皇五帝下来,这个民族的历史远不止五千年。一个民族能做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了。
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这么长命,主要就是因为道家文化的底蕴,从伏羲画出八卦之后,道家文化就贯穿了整个历史,道家为主流的时间,比儒家要长得多。而且儒家实际上也是依托在道家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
道家的不争,便是无所不争,儒家会消亡,但道家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却不会消亡,不管是什么年代。
如今大明只保障基本生存权,以及一些低福利的政策,同时改革之后特权阶级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谁要想横着吃、睡着长已经越来越难了。那些不做事不奋斗的人,终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大明这种制度下。也不可能出现什么金融危机。因为大明的国有资本财团运作模式与后世的国际财团不同,尽管此时银行不放贷出去给民资,但是国有企业和政府则充当了保就业的作用。普通百姓的收入还是有所保障。
同时老百姓习惯存钱,没有疯狂透支消费的习惯。市场不可能产生严重的泡沫。
当然透支消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房子如果没有房贷,人们有多少钱,那么这房子就值多少钱,房地产在缺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就无法发展。
一定的透支消费还是必要的,这主要是看需求的问题。大明的百姓没有房子的会贷款买房,或者办工厂和搞农业的会贷款经营生产,这些消费未来的行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那些满足了需求的百姓。则是习惯存钱的。或者靠存钱来购买自己所需求的东西,这样的行为使得大明拥有很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后世的次贷危机,让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倒下了,而中国正是靠老百姓存钱的习惯,没有疯狂透支消费才撑住了。
西方人通过不断的降息刺激经济,以及大量刺激个人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只是一阵饮鸩止渴的手段罢了。一旦弹药消耗一空,人们疯狂消费导致透支不断产生,最终就会酿成入不敷出的危机,这才是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
总结下来就是老百姓吃不了苦。而又整天要消费。结果消费大于生产,现状就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勤劳节俭,在工业化社会依旧是一个传统美德。
一个失去了这样美德的国家。想要维持霸权地位,只有通过疯狂掠夺世界这一条路可以走。但无节制的掠夺,最终只会造成剧烈的反弹,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一旦连掠夺世界都无法支撑自身消耗的时候,局面也就会走向崩溃。
后世的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反面教材,尽管称霸了世界,但终究无法长久。
大明要想长期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内部就能出现严重的骄奢淫逸之风,依旧需要老百姓勤劳做事来换取美好生活。付出与获得需要平衡。同时在对外掠夺上,大明也不能学后世的英美那样。无节制的进行掠夺。
所以如今大明,从来不和其他国家签订赔款协议。即便是战争胜利了不会让对方赔钱。更不会以各种手段去羞辱对方,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也如同一个木板,如果打一颗钉子进去,即便拔出来了也还留着一个洞。
同时掠夺的方式,主要以商业模式为主,属于比较温和的掠夺方式。
掠夺来的财富,也不是胡乱花掉的,而是用来发展自身,投入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而不是如同后世的西方国家那样,用对外掠夺的福利来不断取悦选民。
利生于害,害生于利。
西方人缺乏这种基本辩证观,而拥有道家文化的汉人,对这个道理却是非常明白的。
如今大明对外掠夺的利益,一方面是用来发展了,一方面则是用来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让那些不懂得努力奋斗的百姓,或者没有工作能力的百姓能够活得下去。至于过得好不好,那就看自己是否努力,同时为百姓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
过去明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权贵整天横着吃、睡着长,而普通百姓负担很重,即便想努力也不一定有机会和足够的资源,即便是努力了也未必能够获得相对应的报,这才是内部社会矛盾那么剧烈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消除这样的状况。打击特权阶级,让百姓获得可以努力和奋斗的资源与机会,同时保障他们的劳动果实不被特权阶级大量侵蚀。
从古到今,中国的太平盛世,基本上也都是类似这样的制度,只不过没有那么精细。因此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竞争本能,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很可能变成一群虫。但这样的模式,实则是比西方人的那种高福利制度更为长久和理性的。在这样的国家长大的国人,放到世界各地,竞争力比那些蛮夷强得太多了,但在团结方面就会差一些。
然而这样的一个国家,一旦走上发展的正轨。即便之前混乱到了极点,国力衰弱到了冰点,同样也能够通过自身奋斗迅速崛起,重新攀升到世界巅峰,拥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复兴能力,这也是这个民族长命的秘诀。就如同股票,总是有高有低的,走是看走到哪个阶段罢了。
北方新政各省,以及海外各个殖民地省份,此时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改革,已经走到了发展的正轨上。
但是南方各省的百姓此时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由校决定继续滚动改革的车轮,碾向那些特权阶级。
春节过后,蒙古战争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了。
一个寒冬过后,蒙古的反抗力量已经衰弱到极点。林丹汗同样也在中亚吹了一个冬季的寒风,蒙古草原他是不去了,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的被赶了出来。每当想起明军的恐怖战斗力,简直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
朱由校忙着和内阁敲定改革地区的官员派遣名单,同时将蒙古的军队分批从前线撤了下来,并且开始向湖广、江淮地区派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