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大明盐业公司’员工的灶丁,每月工钱为2两白银,待遇上给足了,而且还有医疗、住房福利,完全就是按照后世公司的模式来进行经营。而在夏季晒盐高峰期,则雇佣大量临时工进行生产。
徐光启主要负责对盐场生产技术的改革,指挥灶丁开垦盐田,把煮盐改为海水晒盐。
但此时并不能从源头上杜绝私盐,煮盐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低。而且煮盐比较隐蔽,只要是海边的居民都可以从事。
如果下定决心,要打击私盐也是很容易的,毕竟食盐是大宗商品,又不是后世的毒品。只要把军队开出去打击私盐,私盐还是可以从源头杜绝的。
只是朱由校目前的食盐销售渠道,以及生产方面还没有完成布局,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而且一番剧烈打击下去,很容易引发既得利益群体的抱团反抗。
所以朱由校决定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先逐一控制市场销售渠道。等晒盐规模扩大了,以及运输、销售渠道铺设开之后,再从源头全面打击私盐。
朱由校首先瞄上了京城的食盐销售,京城人口200多万,每年需要消耗的食盐起码超过2000千万斤,除了日常摄入,还有腌制食物等等也要用到盐。
真快朱由校就将京城的官方食盐销售点,全部并入大明盐业公司,并且从长芦盐场调来食盐。
这批调来的食盐还是采用煮盐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每斤的成本达到3文左右,但没有参入沙土,质量非常合格。
每斤食盐定价25文,扣除成本,还有20文的盈利。
但是京城还有很多盐商,朱由校要想垄断市场,先要把这些盐商排挤出去。
这天一大早,锦衣卫和东厂特务就开始在京城到处乱跑,他们的目标就是京城里的那些盐商。
一番彻查下来,查封了大批私盐,直接抄没归公,并封了店铺。至于那些有盐引的官盐商铺,锦衣卫也在盐铺外面打上了封条,这些也盐一律不许卖了。盐倒是没有归公,依旧可以运出京城处理,反正怎么处理朝廷不管,只要不再京城城内处理就悉听尊便。
京城所有城门,全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对过往货物一律严查,禁止私盐进入城内。
一番鸡飞狗跳之后,搞得一群盐商怨声载道,很快东林党官员们也上蹿下跳,抗议皇帝不和他们商量就改革盐政。
对此朱由校根本不予理会,文官集团反对征收商税皇帝确实没办法,毕竟征税要靠文官来执行。
然而一旦皇帝绕开文官,靠其他群体去办事,这些文官同样也没办法。东林党毕竟没有军权,他们只能暗中把皇帝弄死,才能人亡政息。可惜的是,朱由校时刻都防备着。
至于那些盐商,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一番骂娘之后毫无办法。朱由校尽管得知了京城盐商,然而北方盐商的势力实际上是较为分散的。其他城镇的盐商,此时基本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再则,朱由校此番的动作,尽管垄断了京城的食盐销售,然而城外却是不在这个垄断范围之内。
大明盐业公司那边,晒盐技术以及开垦盐田方面是由徐光启负责。不过市场经营方面,则是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掌柜。明末商品经济泛滥,这方面的人才还是不少的。在朱由校的高薪聘用下,还是挖到了不少人才。
负责运营管理的掌柜叫林举升,有秀才功名,后来考不上科举,就给人当掌柜去了。四十多岁的林举升以前在一家盐铺当大掌柜,非常有经验。
“皇上,按照每斤盐盈利20文来计算,每年在京城就能赚到六十万两白银,而且可能更多。”林举升把账算了一番,得出了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
朱由校的敛财行动,已经初见成效了。
在各城门向商旅征收过路商税,一年下来预计有五十万两白银的收入。还有盐铺,每年能有六十万两以上的收入。
仅仅在京城,每年就有上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不过这相比国家开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每年辽东军费,起码要三百万两以上,甚至需要五百万两。登莱也需要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才能在海上其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京城的食盐销售模式,显然是成功的。
只要官盐能够在北方覆盖上千万人口的市场,仅仅是这方面的收入,就足够支撑军费的开支了。
“继续向北方各城镇扩张市场,我会让东厂和锦衣卫配合你。”朱由校对林举升说道,林举升脸上一喜,有东厂和锦衣卫的配合,拿下北方盐业市场还不是轻轻松松?作为大明盐业公司的大掌柜,林举升是有抽成的。朱由校给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分红,如果盈利上千万两,意味着他能抽成十万两。
随即朱由校把田尔耕和李进忠叫了过来,又是进行了一番安排。
“你和田尔耕马上暗中调查北方盐商,把那些贩卖私盐的找出来,不过不要打草惊蛇了。另外去张家口,把那些和后金做交易的晋商也给朕调查清楚。”朱由校对李进忠吩咐道,“另外从东厂和锦衣卫抽调人手,成立一个‘税务局’,专门负责征收商税,只要盐铺开到哪里,商税就收到哪里,以配合商业扩张。”
田尔耕和李进忠两人应诺,随即按照朱由校的指示,成立了一个由锦衣卫和东厂共同管理、监督的税务局。
同时东厂和锦衣卫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开始在北方各省构建完善的情报网络,并开始调查北方晋商,以及私盐商人。
北方的盐商,主要也就是晋商,但也不全是晋商。
京城的食盐垄断还是非常顺利的,在锦衣卫和东厂的严查下,城内只剩下了官方盐铺,不管是勋贵还是老百姓,都只能在官方盐铺购买食盐。
不过让老百姓感到意外的是,官方盐铺的食盐质量不仅很好,而且价钱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每斤盐只要25文钱,比以前便宜了将近一半。
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自然是不可能闹事。
官方的食盐很快就开始在城外开设盐铺,明代的城墙外也是有很多居民的。这些居民就把房子建在城墙很近的地方,在军事上造成了不小的隐患,明末农民军攻城的时候,经常是利用城外的民房进行掩护。
锦衣卫和东厂在城外同样是严查私盐,那些有盐引的盐商倒是能在城外卖盐,但是他们在价格上和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相比,却没有竞争优势了。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还是受到了城外百姓的欢迎。
徐光启主要负责对盐场生产技术的改革,指挥灶丁开垦盐田,把煮盐改为海水晒盐。
但此时并不能从源头上杜绝私盐,煮盐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低。而且煮盐比较隐蔽,只要是海边的居民都可以从事。
如果下定决心,要打击私盐也是很容易的,毕竟食盐是大宗商品,又不是后世的毒品。只要把军队开出去打击私盐,私盐还是可以从源头杜绝的。
只是朱由校目前的食盐销售渠道,以及生产方面还没有完成布局,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而且一番剧烈打击下去,很容易引发既得利益群体的抱团反抗。
所以朱由校决定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先逐一控制市场销售渠道。等晒盐规模扩大了,以及运输、销售渠道铺设开之后,再从源头全面打击私盐。
朱由校首先瞄上了京城的食盐销售,京城人口200多万,每年需要消耗的食盐起码超过2000千万斤,除了日常摄入,还有腌制食物等等也要用到盐。
真快朱由校就将京城的官方食盐销售点,全部并入大明盐业公司,并且从长芦盐场调来食盐。
这批调来的食盐还是采用煮盐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每斤的成本达到3文左右,但没有参入沙土,质量非常合格。
每斤食盐定价25文,扣除成本,还有20文的盈利。
但是京城还有很多盐商,朱由校要想垄断市场,先要把这些盐商排挤出去。
这天一大早,锦衣卫和东厂特务就开始在京城到处乱跑,他们的目标就是京城里的那些盐商。
一番彻查下来,查封了大批私盐,直接抄没归公,并封了店铺。至于那些有盐引的官盐商铺,锦衣卫也在盐铺外面打上了封条,这些也盐一律不许卖了。盐倒是没有归公,依旧可以运出京城处理,反正怎么处理朝廷不管,只要不再京城城内处理就悉听尊便。
京城所有城门,全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对过往货物一律严查,禁止私盐进入城内。
一番鸡飞狗跳之后,搞得一群盐商怨声载道,很快东林党官员们也上蹿下跳,抗议皇帝不和他们商量就改革盐政。
对此朱由校根本不予理会,文官集团反对征收商税皇帝确实没办法,毕竟征税要靠文官来执行。
然而一旦皇帝绕开文官,靠其他群体去办事,这些文官同样也没办法。东林党毕竟没有军权,他们只能暗中把皇帝弄死,才能人亡政息。可惜的是,朱由校时刻都防备着。
至于那些盐商,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一番骂娘之后毫无办法。朱由校尽管得知了京城盐商,然而北方盐商的势力实际上是较为分散的。其他城镇的盐商,此时基本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再则,朱由校此番的动作,尽管垄断了京城的食盐销售,然而城外却是不在这个垄断范围之内。
大明盐业公司那边,晒盐技术以及开垦盐田方面是由徐光启负责。不过市场经营方面,则是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掌柜。明末商品经济泛滥,这方面的人才还是不少的。在朱由校的高薪聘用下,还是挖到了不少人才。
负责运营管理的掌柜叫林举升,有秀才功名,后来考不上科举,就给人当掌柜去了。四十多岁的林举升以前在一家盐铺当大掌柜,非常有经验。
“皇上,按照每斤盐盈利20文来计算,每年在京城就能赚到六十万两白银,而且可能更多。”林举升把账算了一番,得出了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
朱由校的敛财行动,已经初见成效了。
在各城门向商旅征收过路商税,一年下来预计有五十万两白银的收入。还有盐铺,每年能有六十万两以上的收入。
仅仅在京城,每年就有上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不过这相比国家开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每年辽东军费,起码要三百万两以上,甚至需要五百万两。登莱也需要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才能在海上其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京城的食盐销售模式,显然是成功的。
只要官盐能够在北方覆盖上千万人口的市场,仅仅是这方面的收入,就足够支撑军费的开支了。
“继续向北方各城镇扩张市场,我会让东厂和锦衣卫配合你。”朱由校对林举升说道,林举升脸上一喜,有东厂和锦衣卫的配合,拿下北方盐业市场还不是轻轻松松?作为大明盐业公司的大掌柜,林举升是有抽成的。朱由校给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分红,如果盈利上千万两,意味着他能抽成十万两。
随即朱由校把田尔耕和李进忠叫了过来,又是进行了一番安排。
“你和田尔耕马上暗中调查北方盐商,把那些贩卖私盐的找出来,不过不要打草惊蛇了。另外去张家口,把那些和后金做交易的晋商也给朕调查清楚。”朱由校对李进忠吩咐道,“另外从东厂和锦衣卫抽调人手,成立一个‘税务局’,专门负责征收商税,只要盐铺开到哪里,商税就收到哪里,以配合商业扩张。”
田尔耕和李进忠两人应诺,随即按照朱由校的指示,成立了一个由锦衣卫和东厂共同管理、监督的税务局。
同时东厂和锦衣卫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开始在北方各省构建完善的情报网络,并开始调查北方晋商,以及私盐商人。
北方的盐商,主要也就是晋商,但也不全是晋商。
京城的食盐垄断还是非常顺利的,在锦衣卫和东厂的严查下,城内只剩下了官方盐铺,不管是勋贵还是老百姓,都只能在官方盐铺购买食盐。
不过让老百姓感到意外的是,官方盐铺的食盐质量不仅很好,而且价钱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每斤盐只要25文钱,比以前便宜了将近一半。
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自然是不可能闹事。
官方的食盐很快就开始在城外开设盐铺,明代的城墙外也是有很多居民的。这些居民就把房子建在城墙很近的地方,在军事上造成了不小的隐患,明末农民军攻城的时候,经常是利用城外的民房进行掩护。
锦衣卫和东厂在城外同样是严查私盐,那些有盐引的盐商倒是能在城外卖盐,但是他们在价格上和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相比,却没有竞争优势了。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还是受到了城外百姓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