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奕也是纳闷儿了,这个拗相公还真特么是拗相公。
如今的历史已经让自己折腾得面目全非了:
燕云都姓宋了,大辽皇后都拐回来了。
唐宋八大家里,有三个都给老子行过谢师礼了。
范师父都长命百岁了,而赵祯不但开始有血性了,连儿子都有了。
四朝权相文彦博被他调教成了“文扒皮”;三朝首臣韩琦被他打断了腿。
英宗皇帝连宫门都没进,就被踩没了。后面神宗、哲宗,还有大才子宋徽宗和他那倒霉儿子钦宗也一并没影。
可以说,大宋朝能变的基本上都变了个遍儿,以后是什么样儿,唐奕自己都不知道。
可偏偏就是这个王安石
偏偏就是这个王安石!!!
特么是真拗,都这样儿了,你还能把“青苗法”和“募役法”弄出来?
唐奕还是很服气的,服气到恨不得扒了王安石的皮。
————————
可是,话说回来,唐奕为什么对这个“青苗法”和“募役法”反应这么大呢?
很简单,如果让唐奕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个东西。
那就是——
丧、心、病、狂!
没错,就是丧心病狂。拗相公的崇高理想和童话般的政治思维,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能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想出这两个法案的人,绝对是天才,思想绝对超前。
但是,能把这两个法案付诸实施的,绝对是蠢材,脑子绝对有包。
咱们一个一个的说。
先说青苗法。
《宋史》原文:“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大体意思就是:以各州常平仓所储谷物做本钱,每年青苗之季,也就是农桑的时节,为了确保农民不会因为无钱耕作,而荒废或者出卖土地,则以国家的名义向农民借贷,并收取“低额”利息。
高明吧?
此法从表面上看,当真是好办法。
一来,让常平仓里死水一般的存粮活动起来,不但发挥了应有的效用,而且还能给国家挣点利息,实现了创收的目的。
二来,农民有钱耕种,就不会出卖土地,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速。
够先进吧?
这可是一千年前的大宋,有点后世助农贷款的味道吧?
啊呸!
唐奕一口老痰淬王天真脸上!
先进个屁!
想法很先进,可是放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来实行,那就是愚蠢。
首先,是这个“低额”的利息——“出息二分”。
这里不得不说点题外话,后世的史学家常说,华夏各个朝代的更迭大多死于土地兼并,是有一定道理的。
百姓失去土地,就等去失去了生活的根本,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掀翻王朝统治自然也就成了活命的选项之一。
那么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呢?农民傻吗?一过不下去就把饭碗卖了?然后去玩命?
不是的,土地兼并的根源,其实就是高利贷。
农民不会一上来就卖房子卖地,更不会傻到出卖活命的资本。大多数人对生活还是抱有幻想,对未来还是有憧憬的。
所以,不会上来就血拼,直接卖地。
他们会选择折中一点的办法,那就是抵押土地,向富户和地主阶级借贷来度过难关。
那这个利息是多少呢?
很高,各朝各代基本在三成利息往上走,而且是利滚利,息滚息。
也就是说,借十贯钱,年息三贯,明年还十三贯。若有赊还,再下年,就是十三贯为本,取息三成,概是十七贯。
这还是按年利来算,有的地方月利借贷,一个月打个滚儿,就已经没边儿了。
总之,这个借贷的高额利息,一般农户是难以承受的。
要是收成好还好说,几年辛劳勉强可以还上。可是万一出现连年欠收的情况,那就除了破产拱手让出土地,绝无活路了。
所以,每逢大灾之年,农户以质押土地求活,就成了土地兼并问题集中爆发的年景。
这也是河北、京东诸路的豪族会眼睁睁地看着黄河决堤,冲毁农田,却一点不心疼的原因。
按理说,河患一起,损失最大的就是手里土地最多的豪族。
可是,恰恰相反,河患最重的时候,反而是地主豪族牟取暴利的最佳时机。
田亩所出何以比肩借贷之利?
回头再说青苗法中的“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这句。”
二分够低了吧?
呵呵。
别误会,此“二分”非彼二分,这可不是百分之二,这是两成!比后世的高利贷还要高。
可想而知,那些濒临破产的自耕农能还得起这个利息吗?这就是在拿朝廷的钱去放高利贷!
当然了,这个利息比北宋现今的民间借贷利率要低,而且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衡量,因为这个利息在古代是常态。
可是,即使是两成的利息,依然是农民所不能承受的。
而且,王介甫好像忘了个事儿
就是他这个青苗之法是要由官僚阶级去实施的。
那谁的在民间放贷最多?谁的手里土地最多呢?当然就是这些有钱有势的当官儿的。
这就好比,让一个杀人犯自己去审判自己,他会砍了自己的脑袋吗?
所以,青苗法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经实施,立马就走了样儿。
下行至各州各县,简直就是花样百出,玩出花来了。
有的州为了政绩,强行假借朝廷名义向百姓借贷的;有私抬利息,把二分变成三分、四分的。
更有甚者,把青苗法变成了另一种夺取农民土地的工具。
百姓本来过的好好的,结果被官府硬塞了一笔钱在手上,与之一同到来的,则是难以承受的利息。
致使四方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王天真本来是利民、利朝的青苗法,结果两头儿都没讨好。
——————
那么“募役法”呢?
呵呵,青苗法是还拐了个转儿的暗抢,而募役法则是明抢。
而且,王大神抢的还不是已经得罪光的劳苦百姓,抢的是自己的同僚。是在统治阶级有相当话语权的,地主阶级。
这就尴尬了。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到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王介甫的意思很明确,不是征不上来役吗?不是都罢役吗?那干脆就都出钱好了。
“据家赀高下”,就是按照财产的多寡来评定户等,富户多出钱,穷户少出钱,雇佣劳力来充当徭役。
估计王大神是为了杜绝地主瞒丁、隐户的问题,连单丁、女户都没放过。别家出多少,你们出一半,一样要拿钱助役。
还是那句话,若是实打实的来评定,什么人是富户?什么人出钱多呢?
就是这些天天与他一起上朝下朝的官呗。
这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当然了,古代的所谓改革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可是这么明目张胆的直接要钱
谁能拥护你?
你把大宋满朝文武,还有统治阶级得罪了个遍,你不让他们好过,他们能让你好过吗?
是以,青苗法、募役法,再加上一个更得罪人的方田法。
这三个“熙宁变法”的核心决策,既得罪了穷苦百姓,又得罪了统治阶级。
拗相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拗相公是一个人在与整个大宋战斗!
注定了“熙宁变法”的败亡。
——————
说实话,在唐奕看来。
青苗法也好,募役法也罢,包括没有现世的方田法。要是换个朝代,把大宋官家换成李二、朱八爷这种狠角色,利弊暂且不说,但起码可以正常实施。
因为不但皇帝够狠,而且权力高度集中,谁敢呲牙?
可偏偏出现在皇权不那么集中,士大夫与皇帝比肩的大宋,那就有点天真了。
这帮文官能玩死你!
如今,“熙宁”这个年号是铁定被唐奕玩没了。可是,“熙宁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两根搅屎棍却再一次出现在唐奕面前,唐奕能淡定吗?
真是宰了王安石的心都有!
“不行,不能由着这头倔驴折腾!”唐奕坐不住了,“我这就去找他。”
“回来!”范仲淹高声喝止,一脸狐疑。“怎么?青苗、募役两法,与大郎意见相左?”
唐奕差点没哭出来。相左?你徒弟我就算再疯,也没想出这么激进的法子来啊。
“师父,这不是与弟子意见相左的问题。”
“这两法本身,与咱们初拟的革新方向就是相左的!”
“嗯?”四人一怔,范仲淹沉吟片刻才反应过来。脸色猛然一变!
“你是说”
“温和”
“没错!就是这个温和!”唐奕用力点头“竟庆历之败、陛下和您难倒还不知道这个‘温和’有多重要吗?”
“”
范仲淹沉默了
而唐奕则是急的握紧了拳头!
连范师父都大赞王安石的两法之妙,可想而知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说白了,一千年前就是一千年前,无法达到后世的多元世界的眼界,财富的累计,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一个眼光,投身到另一个财富循环之中去。
这就好像,房地产不赚钱了,可以去玩电影,电影赔了可以去玩it。就算国内没有发展空间还可以把钱撒出去,去另一个世界寻找商机。
而大宋呢?财富的终级奥义,只有土地,土地是穷人富人,所有人的终极目标。你直接动土地,没有人不和你拼命!
汝南王聚拢北方豪族靠的是什么?魏国公能在西北呼风唤雨倚仗的又是什么?
就是这个不能碰的土地,谁碰我的地,我就和谁翻脸。皇帝老子也不好使!这是根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于皇权!大于一切理想!
朝廷要动豪族的地,可是汝南王、魏国公却想方设法在保他们的地,这才是导致今天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
而且话说回来,就算是在后世,多元化了,全球化了。能够不靠武力打破,外力资助,自己革新强国的,也只有我大中华一家,别无分号!
所以从几年前,赵祯下定绝心再兴革新之政的时候,唐奕就力劝赵祯,“温和为本,平稳过度。”
“范师!”唐奕语重心长。
“汝南王府有河北、京东诸路豪族为助,魏国公坐拥西北大势。”
“看上去半个大宋都在与我们为敌,可是”
“咱们还有另一半,如何这两法真的付诸实施。那另一半也没了。”
“”
“”
“”
“可是”范仲淹还没回过神来,李秉臣却是接过话头儿。“可是事情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汝南王府和魏国公那此人置人命于不顾!这个温和却是说不出去了吧?”
人家已经亮剑了,你再温和,那就有点
“况且陛下现在确实也需要一个制衡北方豪族的契机。”
“而王介甫的这两法正中陛下心意”
“不是的。”唐奕摇头,诚然道:“冤有头,债有主。谁亮的刀子就剁谁的手,这才是道理。”
“不管有罪无罪,一打一大片那就是野蛮!”
“”
李大臣怔怔的看着唐奕,一时间竟是无言以对
良久方道:“真是奇了”
“小疯子不疯了,倒显的我们这些老人家,成了不管不顾的疯子。”
唐奕心中一喜,咧嘴笑道:“大官骂我了”
李秉臣能扯出这么一句没用的话,说明心里已经在认同唐奕,这是在找台阶儿下。
而些时范仲淹也抬头出声:
“一来,这两法已经朝议数日,收是收不回来了。”
“二来,你若想阻止,必需要给陛下一个新的制衡朝臣的理由。”
“你”
“可有良策?”
这么说来,唐奕是回来晚了,要是早点还能趁这两法没有声闻天下,而及时阻止,可是现在
骑虎难下!
此言一出,四个老人都齐齐看向唐奕,等着他的答案。
其实大伙儿是不抱什么希望的。让唐奕初闻两法,就想出所谓良策,即收回两法,又让官家有新的应对朝臣的话柄
有点难为人。
唐奕略一沉吟,说出的话却是让四人大跌眼镜
“募役法”沉吟良久。
“暂无良策,但是可以拖着不实施,也就不至于变成大害!”
“至于青苗法嘛”
“好说!”
“可解!”
——————
明早应该有更新。</p>
完美破防盗章节,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
如今的历史已经让自己折腾得面目全非了:
燕云都姓宋了,大辽皇后都拐回来了。
唐宋八大家里,有三个都给老子行过谢师礼了。
范师父都长命百岁了,而赵祯不但开始有血性了,连儿子都有了。
四朝权相文彦博被他调教成了“文扒皮”;三朝首臣韩琦被他打断了腿。
英宗皇帝连宫门都没进,就被踩没了。后面神宗、哲宗,还有大才子宋徽宗和他那倒霉儿子钦宗也一并没影。
可以说,大宋朝能变的基本上都变了个遍儿,以后是什么样儿,唐奕自己都不知道。
可偏偏就是这个王安石
偏偏就是这个王安石!!!
特么是真拗,都这样儿了,你还能把“青苗法”和“募役法”弄出来?
唐奕还是很服气的,服气到恨不得扒了王安石的皮。
————————
可是,话说回来,唐奕为什么对这个“青苗法”和“募役法”反应这么大呢?
很简单,如果让唐奕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个东西。
那就是——
丧、心、病、狂!
没错,就是丧心病狂。拗相公的崇高理想和童话般的政治思维,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能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想出这两个法案的人,绝对是天才,思想绝对超前。
但是,能把这两个法案付诸实施的,绝对是蠢材,脑子绝对有包。
咱们一个一个的说。
先说青苗法。
《宋史》原文:“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大体意思就是:以各州常平仓所储谷物做本钱,每年青苗之季,也就是农桑的时节,为了确保农民不会因为无钱耕作,而荒废或者出卖土地,则以国家的名义向农民借贷,并收取“低额”利息。
高明吧?
此法从表面上看,当真是好办法。
一来,让常平仓里死水一般的存粮活动起来,不但发挥了应有的效用,而且还能给国家挣点利息,实现了创收的目的。
二来,农民有钱耕种,就不会出卖土地,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速。
够先进吧?
这可是一千年前的大宋,有点后世助农贷款的味道吧?
啊呸!
唐奕一口老痰淬王天真脸上!
先进个屁!
想法很先进,可是放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来实行,那就是愚蠢。
首先,是这个“低额”的利息——“出息二分”。
这里不得不说点题外话,后世的史学家常说,华夏各个朝代的更迭大多死于土地兼并,是有一定道理的。
百姓失去土地,就等去失去了生活的根本,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掀翻王朝统治自然也就成了活命的选项之一。
那么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呢?农民傻吗?一过不下去就把饭碗卖了?然后去玩命?
不是的,土地兼并的根源,其实就是高利贷。
农民不会一上来就卖房子卖地,更不会傻到出卖活命的资本。大多数人对生活还是抱有幻想,对未来还是有憧憬的。
所以,不会上来就血拼,直接卖地。
他们会选择折中一点的办法,那就是抵押土地,向富户和地主阶级借贷来度过难关。
那这个利息是多少呢?
很高,各朝各代基本在三成利息往上走,而且是利滚利,息滚息。
也就是说,借十贯钱,年息三贯,明年还十三贯。若有赊还,再下年,就是十三贯为本,取息三成,概是十七贯。
这还是按年利来算,有的地方月利借贷,一个月打个滚儿,就已经没边儿了。
总之,这个借贷的高额利息,一般农户是难以承受的。
要是收成好还好说,几年辛劳勉强可以还上。可是万一出现连年欠收的情况,那就除了破产拱手让出土地,绝无活路了。
所以,每逢大灾之年,农户以质押土地求活,就成了土地兼并问题集中爆发的年景。
这也是河北、京东诸路的豪族会眼睁睁地看着黄河决堤,冲毁农田,却一点不心疼的原因。
按理说,河患一起,损失最大的就是手里土地最多的豪族。
可是,恰恰相反,河患最重的时候,反而是地主豪族牟取暴利的最佳时机。
田亩所出何以比肩借贷之利?
回头再说青苗法中的“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这句。”
二分够低了吧?
呵呵。
别误会,此“二分”非彼二分,这可不是百分之二,这是两成!比后世的高利贷还要高。
可想而知,那些濒临破产的自耕农能还得起这个利息吗?这就是在拿朝廷的钱去放高利贷!
当然了,这个利息比北宋现今的民间借贷利率要低,而且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衡量,因为这个利息在古代是常态。
可是,即使是两成的利息,依然是农民所不能承受的。
而且,王介甫好像忘了个事儿
就是他这个青苗之法是要由官僚阶级去实施的。
那谁的在民间放贷最多?谁的手里土地最多呢?当然就是这些有钱有势的当官儿的。
这就好比,让一个杀人犯自己去审判自己,他会砍了自己的脑袋吗?
所以,青苗法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经实施,立马就走了样儿。
下行至各州各县,简直就是花样百出,玩出花来了。
有的州为了政绩,强行假借朝廷名义向百姓借贷的;有私抬利息,把二分变成三分、四分的。
更有甚者,把青苗法变成了另一种夺取农民土地的工具。
百姓本来过的好好的,结果被官府硬塞了一笔钱在手上,与之一同到来的,则是难以承受的利息。
致使四方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王天真本来是利民、利朝的青苗法,结果两头儿都没讨好。
——————
那么“募役法”呢?
呵呵,青苗法是还拐了个转儿的暗抢,而募役法则是明抢。
而且,王大神抢的还不是已经得罪光的劳苦百姓,抢的是自己的同僚。是在统治阶级有相当话语权的,地主阶级。
这就尴尬了。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到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王介甫的意思很明确,不是征不上来役吗?不是都罢役吗?那干脆就都出钱好了。
“据家赀高下”,就是按照财产的多寡来评定户等,富户多出钱,穷户少出钱,雇佣劳力来充当徭役。
估计王大神是为了杜绝地主瞒丁、隐户的问题,连单丁、女户都没放过。别家出多少,你们出一半,一样要拿钱助役。
还是那句话,若是实打实的来评定,什么人是富户?什么人出钱多呢?
就是这些天天与他一起上朝下朝的官呗。
这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当然了,古代的所谓改革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可是这么明目张胆的直接要钱
谁能拥护你?
你把大宋满朝文武,还有统治阶级得罪了个遍,你不让他们好过,他们能让你好过吗?
是以,青苗法、募役法,再加上一个更得罪人的方田法。
这三个“熙宁变法”的核心决策,既得罪了穷苦百姓,又得罪了统治阶级。
拗相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拗相公是一个人在与整个大宋战斗!
注定了“熙宁变法”的败亡。
——————
说实话,在唐奕看来。
青苗法也好,募役法也罢,包括没有现世的方田法。要是换个朝代,把大宋官家换成李二、朱八爷这种狠角色,利弊暂且不说,但起码可以正常实施。
因为不但皇帝够狠,而且权力高度集中,谁敢呲牙?
可偏偏出现在皇权不那么集中,士大夫与皇帝比肩的大宋,那就有点天真了。
这帮文官能玩死你!
如今,“熙宁”这个年号是铁定被唐奕玩没了。可是,“熙宁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两根搅屎棍却再一次出现在唐奕面前,唐奕能淡定吗?
真是宰了王安石的心都有!
“不行,不能由着这头倔驴折腾!”唐奕坐不住了,“我这就去找他。”
“回来!”范仲淹高声喝止,一脸狐疑。“怎么?青苗、募役两法,与大郎意见相左?”
唐奕差点没哭出来。相左?你徒弟我就算再疯,也没想出这么激进的法子来啊。
“师父,这不是与弟子意见相左的问题。”
“这两法本身,与咱们初拟的革新方向就是相左的!”
“嗯?”四人一怔,范仲淹沉吟片刻才反应过来。脸色猛然一变!
“你是说”
“温和”
“没错!就是这个温和!”唐奕用力点头“竟庆历之败、陛下和您难倒还不知道这个‘温和’有多重要吗?”
“”
范仲淹沉默了
而唐奕则是急的握紧了拳头!
连范师父都大赞王安石的两法之妙,可想而知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说白了,一千年前就是一千年前,无法达到后世的多元世界的眼界,财富的累计,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一个眼光,投身到另一个财富循环之中去。
这就好像,房地产不赚钱了,可以去玩电影,电影赔了可以去玩it。就算国内没有发展空间还可以把钱撒出去,去另一个世界寻找商机。
而大宋呢?财富的终级奥义,只有土地,土地是穷人富人,所有人的终极目标。你直接动土地,没有人不和你拼命!
汝南王聚拢北方豪族靠的是什么?魏国公能在西北呼风唤雨倚仗的又是什么?
就是这个不能碰的土地,谁碰我的地,我就和谁翻脸。皇帝老子也不好使!这是根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于皇权!大于一切理想!
朝廷要动豪族的地,可是汝南王、魏国公却想方设法在保他们的地,这才是导致今天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
而且话说回来,就算是在后世,多元化了,全球化了。能够不靠武力打破,外力资助,自己革新强国的,也只有我大中华一家,别无分号!
所以从几年前,赵祯下定绝心再兴革新之政的时候,唐奕就力劝赵祯,“温和为本,平稳过度。”
“范师!”唐奕语重心长。
“汝南王府有河北、京东诸路豪族为助,魏国公坐拥西北大势。”
“看上去半个大宋都在与我们为敌,可是”
“咱们还有另一半,如何这两法真的付诸实施。那另一半也没了。”
“”
“”
“”
“可是”范仲淹还没回过神来,李秉臣却是接过话头儿。“可是事情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汝南王府和魏国公那此人置人命于不顾!这个温和却是说不出去了吧?”
人家已经亮剑了,你再温和,那就有点
“况且陛下现在确实也需要一个制衡北方豪族的契机。”
“而王介甫的这两法正中陛下心意”
“不是的。”唐奕摇头,诚然道:“冤有头,债有主。谁亮的刀子就剁谁的手,这才是道理。”
“不管有罪无罪,一打一大片那就是野蛮!”
“”
李大臣怔怔的看着唐奕,一时间竟是无言以对
良久方道:“真是奇了”
“小疯子不疯了,倒显的我们这些老人家,成了不管不顾的疯子。”
唐奕心中一喜,咧嘴笑道:“大官骂我了”
李秉臣能扯出这么一句没用的话,说明心里已经在认同唐奕,这是在找台阶儿下。
而些时范仲淹也抬头出声:
“一来,这两法已经朝议数日,收是收不回来了。”
“二来,你若想阻止,必需要给陛下一个新的制衡朝臣的理由。”
“你”
“可有良策?”
这么说来,唐奕是回来晚了,要是早点还能趁这两法没有声闻天下,而及时阻止,可是现在
骑虎难下!
此言一出,四个老人都齐齐看向唐奕,等着他的答案。
其实大伙儿是不抱什么希望的。让唐奕初闻两法,就想出所谓良策,即收回两法,又让官家有新的应对朝臣的话柄
有点难为人。
唐奕略一沉吟,说出的话却是让四人大跌眼镜
“募役法”沉吟良久。
“暂无良策,但是可以拖着不实施,也就不至于变成大害!”
“至于青苗法嘛”
“好说!”
“可解!”
——————
明早应该有更新。</p>
完美破防盗章节,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云+来+阁),各种小说任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