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天色初亮。
“咣!咣!咣咣!”刚刚起床,杜远舟便听见外面建筑工地的噪声。
站在旅馆的窗前,看着不远处的工地上,机器轰鸣,许多农民工如忙碌的工蚁一样忙上忙下,场面恍若前世。
从古至今,三教九流,谁最苦?百姓最苦。有一位诗人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似乎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虽然现在如名义上已是工农阶层主宰的社会了,但百姓真得全部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吗?未必。
这个时代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显然多是胆子比较大的人。毕竟刚刚经历十年动乱,如果没有一定胆量,生活实在没办法,大家绝对不敢出来打工,因为专政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可是,很多人虽仗着胆量出来打工,也只能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赚最少的钱。即使这样,很多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是经常拿不到工资。
到了二十一世纪,类似农民工讨债事例也不鲜见,甚至黑窑工奴事件也接二连三被曝光,可谓惊世骇俗,让人难以置信。
唉!社会公平吗?可能公平吧!但这种公平是一种相对的公平,不可能绝对的公平。譬如权贵与权贵之间、平民与平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公平,这种公平建立双方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而绝非法律层面的。
“呵呵!真是杞人忧天。自己又不是救世主,自然管不了那么多,尽管努力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照顾好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就可以了。至于其他人,如果有能力的话,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一切顺其自然吧!”杜远舟不由得摇了摇头,苦笑一声,转过身,看见刚刚进入卫生间洗漱的陈乔元,暗暗地想道。
昨天一直忙到中午,大家才将大部分山货搬到仓库内。周南一定要尽一点地主之谊的,于是在卸完山货之后,就去野味馆吃饭,吃完饭,又在那里聊东聊西,这一来二去,就到了下午两点多。
然后,周南又带着杜远舟几人熟悉一下周边环境,商量一下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山货。晚上就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了下来。
本来周南还想让杜远舟和陈乔元到他那里去住,他和周北租的房子,足够宽敞,放上两张床,多挤两人绝对没问题。
但杜远舟没有同意,毕竟大家都是他带来了,如果他和陈乔元走了,却将其他人扔在了旅馆里,有些说不过去。
看见大家起床了,杜远舟便带着大家在附近找一个小吃店,叫了油条豆腐脑,还有面条。
等大家狼吞虎咽吃完早餐之后,便用货车将半车山货拉到市场边上的空地处,然后一袋袋卸下来。
这十来平方米的空地,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也是昨天下午向其他商贩好不容易租借来的,不然市场周边根本没有空闲地方,位置稍好的地方,都早已被人占用了。毕竟这年代来特区做生意的人也不算少了,相比其他地方,不仅赚得利润高,而且有货根本不愁卖。
等卸完货,杜远舟便找了一张一米多高的硬皮纸和一支大头笔,在最上面一笔一划写了五个大大的大字“卖东北山货”,然后在下面用小一号的字工工整整写上木耳、松蘑等山货名字、价格。
在昨天下午的时候,杜远舟早已经买好了一些笔、纸、钱袋、台秤、塑料袋等卖货用得上的东西。当然,如台秤、纸笔一类的东西,野味馆也有,本来借用一下就可以乐,但杜远舟想了想,还是买了一些,毕竟这山货买卖是一件长期的事儿,总不能一直免费用人家的吧!
至于价格,杜远舟和陈乔元他们早已商量好了,任何山货都比市场价每斤便宜一元钱,如买得多还比可以便宜一些。例如纯野生木耳市场价是一两七元钱,他们就六元一两,十五斤三两。
上午八点多钟,路面上的人渐渐多了,市场也开始热闹起来,一些卖菜的小商贩一边忙着整理摊位上的货,一边不时地大声吆喝着。
今天第一天摆摊,只有杜远舟、陈乔元和周北,还有司机毛大坤帮忙,至于其他司机和雇来押车的两个人,吃过早晚就赶回锦城了。毕竟人手暂时不用那么多,让人家留在特区一天,就要给人家一天工钱,吃喝拉撒睡同样要花钱,这绝不是一笔小费用。
后来陈乔元一说,杜远舟觉得有道理,便立刻同意让他们回去了。至于毛大坤,是陈乔元的表亲,绝对信得过,另外也确实需要一辆车来回运货,所以就让他留了下来。
其实,留下毛大坤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野味馆那边需要有人照顾,因此周南平时根本帮不上多少忙,即使算上周北,杜远舟他们也仅仅三个人,这样毛大坤不开车时就可以帮得上忙了。
眼看周围人来人往,却无人问津。不仅陈乔元着急了,杜远舟也有些急了,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立刻发现了没有人上前问价的原因了。原来他们摊位本来就很偏僻,在加上山货只打开了袋子口,还没有吆喝,自然很少有人注意了,尤其他们还陌生的面孔,没有回头客。
“纯天然长白山野生木耳,六块钱一两,六块钱一两,便宜卖了……”想通了问题,自然就想到了解决办法,陈乔元开始放开胆子,扯着嗓子,和其他商贩一样,大声地叫卖起来。
杜远舟和周北也没闲着,在地上铺了几个大号尼龙丝袋子,将原来只打开袋口放着的山货全部倒了出来。而陈大坤又从车上搬下几袋子山货,堆放在地摊后面。这样看起来,一下子比其他摊位抢眼了许多。
经过这一顿折腾,他们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小伙子,你们这么多木耳,都是野生的?怎么卖呀?”听到吆喝声,一个五十多岁穿戴比较讲究、头发有些微白的老太太,溜溜达达地走了过来。她一边用手拿抓了把木耳,一边问道。
“千真万确,大姨,这绝对是长白山纯野生木耳,你看看这色泽……这都是我们从老家运过来的,你听听我们口音你就知道了……”周北赶紧上前答话,一边故意扯着嗓门大声解释,一边将先前泡好的一碗木耳递了过去。
他这么一嚷嚷,周边的人也都听到这些山货全部从长白山运来的了,立刻有几个中年妇女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起来。
“咣!咣!咣咣!”刚刚起床,杜远舟便听见外面建筑工地的噪声。
站在旅馆的窗前,看着不远处的工地上,机器轰鸣,许多农民工如忙碌的工蚁一样忙上忙下,场面恍若前世。
从古至今,三教九流,谁最苦?百姓最苦。有一位诗人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似乎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虽然现在如名义上已是工农阶层主宰的社会了,但百姓真得全部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吗?未必。
这个时代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显然多是胆子比较大的人。毕竟刚刚经历十年动乱,如果没有一定胆量,生活实在没办法,大家绝对不敢出来打工,因为专政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可是,很多人虽仗着胆量出来打工,也只能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赚最少的钱。即使这样,很多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是经常拿不到工资。
到了二十一世纪,类似农民工讨债事例也不鲜见,甚至黑窑工奴事件也接二连三被曝光,可谓惊世骇俗,让人难以置信。
唉!社会公平吗?可能公平吧!但这种公平是一种相对的公平,不可能绝对的公平。譬如权贵与权贵之间、平民与平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公平,这种公平建立双方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而绝非法律层面的。
“呵呵!真是杞人忧天。自己又不是救世主,自然管不了那么多,尽管努力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照顾好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就可以了。至于其他人,如果有能力的话,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一切顺其自然吧!”杜远舟不由得摇了摇头,苦笑一声,转过身,看见刚刚进入卫生间洗漱的陈乔元,暗暗地想道。
昨天一直忙到中午,大家才将大部分山货搬到仓库内。周南一定要尽一点地主之谊的,于是在卸完山货之后,就去野味馆吃饭,吃完饭,又在那里聊东聊西,这一来二去,就到了下午两点多。
然后,周南又带着杜远舟几人熟悉一下周边环境,商量一下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山货。晚上就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了下来。
本来周南还想让杜远舟和陈乔元到他那里去住,他和周北租的房子,足够宽敞,放上两张床,多挤两人绝对没问题。
但杜远舟没有同意,毕竟大家都是他带来了,如果他和陈乔元走了,却将其他人扔在了旅馆里,有些说不过去。
看见大家起床了,杜远舟便带着大家在附近找一个小吃店,叫了油条豆腐脑,还有面条。
等大家狼吞虎咽吃完早餐之后,便用货车将半车山货拉到市场边上的空地处,然后一袋袋卸下来。
这十来平方米的空地,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也是昨天下午向其他商贩好不容易租借来的,不然市场周边根本没有空闲地方,位置稍好的地方,都早已被人占用了。毕竟这年代来特区做生意的人也不算少了,相比其他地方,不仅赚得利润高,而且有货根本不愁卖。
等卸完货,杜远舟便找了一张一米多高的硬皮纸和一支大头笔,在最上面一笔一划写了五个大大的大字“卖东北山货”,然后在下面用小一号的字工工整整写上木耳、松蘑等山货名字、价格。
在昨天下午的时候,杜远舟早已经买好了一些笔、纸、钱袋、台秤、塑料袋等卖货用得上的东西。当然,如台秤、纸笔一类的东西,野味馆也有,本来借用一下就可以乐,但杜远舟想了想,还是买了一些,毕竟这山货买卖是一件长期的事儿,总不能一直免费用人家的吧!
至于价格,杜远舟和陈乔元他们早已商量好了,任何山货都比市场价每斤便宜一元钱,如买得多还比可以便宜一些。例如纯野生木耳市场价是一两七元钱,他们就六元一两,十五斤三两。
上午八点多钟,路面上的人渐渐多了,市场也开始热闹起来,一些卖菜的小商贩一边忙着整理摊位上的货,一边不时地大声吆喝着。
今天第一天摆摊,只有杜远舟、陈乔元和周北,还有司机毛大坤帮忙,至于其他司机和雇来押车的两个人,吃过早晚就赶回锦城了。毕竟人手暂时不用那么多,让人家留在特区一天,就要给人家一天工钱,吃喝拉撒睡同样要花钱,这绝不是一笔小费用。
后来陈乔元一说,杜远舟觉得有道理,便立刻同意让他们回去了。至于毛大坤,是陈乔元的表亲,绝对信得过,另外也确实需要一辆车来回运货,所以就让他留了下来。
其实,留下毛大坤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野味馆那边需要有人照顾,因此周南平时根本帮不上多少忙,即使算上周北,杜远舟他们也仅仅三个人,这样毛大坤不开车时就可以帮得上忙了。
眼看周围人来人往,却无人问津。不仅陈乔元着急了,杜远舟也有些急了,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立刻发现了没有人上前问价的原因了。原来他们摊位本来就很偏僻,在加上山货只打开了袋子口,还没有吆喝,自然很少有人注意了,尤其他们还陌生的面孔,没有回头客。
“纯天然长白山野生木耳,六块钱一两,六块钱一两,便宜卖了……”想通了问题,自然就想到了解决办法,陈乔元开始放开胆子,扯着嗓子,和其他商贩一样,大声地叫卖起来。
杜远舟和周北也没闲着,在地上铺了几个大号尼龙丝袋子,将原来只打开袋口放着的山货全部倒了出来。而陈大坤又从车上搬下几袋子山货,堆放在地摊后面。这样看起来,一下子比其他摊位抢眼了许多。
经过这一顿折腾,他们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小伙子,你们这么多木耳,都是野生的?怎么卖呀?”听到吆喝声,一个五十多岁穿戴比较讲究、头发有些微白的老太太,溜溜达达地走了过来。她一边用手拿抓了把木耳,一边问道。
“千真万确,大姨,这绝对是长白山纯野生木耳,你看看这色泽……这都是我们从老家运过来的,你听听我们口音你就知道了……”周北赶紧上前答话,一边故意扯着嗓门大声解释,一边将先前泡好的一碗木耳递了过去。
他这么一嚷嚷,周边的人也都听到这些山货全部从长白山运来的了,立刻有几个中年妇女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