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因为三征高句丽而导致的国力消退,以及风起云涌的隋末战乱,都让突厥势力大张。
    于是突厥南侵逐渐有了常态化的趋势,每年都有突厥部众从北面进入长城以内烧杀抢掠,只不过相对于诸侯间的内讧,突厥人很多时候都是小打小闹而已。
    今次颉利汗阿史那求罗率三万余骑兵南来,是罕见的大手笔,自始毕可汗两次南征之后,阿史那求罗还是头一个率领大兵来南边晃悠的突厥可汗,也不知是不是来给他父亲报仇的。
    还真就应了那句话,有其父必有其子。
    都是气盛而来,败兴而归。
    这样的一次较量,李破认为可以多来几次,多消耗一些粮草,就能让突厥人无功而返,不用多,两三次下来,恐怕整个突厥便无人再对南下有兴趣了。
    领头的人在草原上以及在突厥王庭中的威望将受到巨大伤害,他们损失的可就不只是粮草了,很可能还会引发突厥王庭的政治动荡。
    “尉迟恭,李年,薛万彻用兵有方,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功,至于记功几等,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即可。”
    屈突通应了,李破则继续道:“之前你们所议在各处要害设折冲府,辖管各地府兵,我觉得可行,由兵部造册,招募,训练,再由各卫府将军征召,统领作战,有理有节,可以送到中书议一下了。”
    屈突通连连点头,心中稍有振奋,这是他自任职兵部尚书之后遇到的少有的大事之一,对将来府兵制的鼎革和施行至关重要。
    比之前那些什么把鹰扬府改名骠骑府,又或者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之争可重要多了。
    折冲府一旦设立,在屈突通看来会让府兵制更加具体,以前统管过于松散,征召府兵时屡有召之不至的情形,问责于地方官府又极为不便。
    甚至有的人勾结地方官府,销毁府兵名册,故意藏匿逃人等等恶行发生,所以有了折冲府这样的衙署,专责管理府兵之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地方官府擅自干涉军事的行径。
    实际上设立折冲府的构想可不是他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自当年任职亲卫大都督时代天子巡行天下时就有了这种想法。
    那时眼见府兵制缺陷颇多,有的地方官吏甚至不顾朝廷政令,招募府兵人家充于劳役,甚至有人将朝廷给府兵人家减免的田税装进自家口袋。
    如此种种,都让他颇感愤慨,于是便有了这种构想。
    之前不论是杨广,还是李渊当政时他都上书过此事,都没什么回音,杨广急着建功立业,对于巩固卫府兵权的事情自然不很上心。
    李渊就更弱了,觉着在天下未定之前,做这种事情很是吃力不讨好,自然也没什么兴趣。
    只有李破见了,觉着很像是后来的军区制度,细细想了一下利弊,感觉至少在如今的情况之下,能让府兵制更容易操作一些,可以施行。
    至于折冲府这样的衙门会不会逐渐沦于腐朽,那都不用问,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任何官府衙门都难逃此劫,何况是一个小小的折冲府?
    可李破也有自己的想法,折冲府一旦设立,各地的府兵也就有了明确的归宿,卫府征召府兵参战的速度会比以前快上不少。
    而从他起兵开始,都没哟享受过这样的福利,因为日子不好过,每一次对府兵人家的征召,都会对地方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换句实在话就是底子太薄,根本发挥不出府兵制的威力来。
    实际上府兵制,加上大仓制度,是前隋的两**宝,统一天下,铲平叛逆,抵御外敌等等战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讽刺的是,这也成为隋末战乱声势如此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李破看来,折冲府的设立其实也差不多,日后不定就会成为祸乱之根源。
    既然有所预见,那就要弥补一下,怎么弥补呢?按照李破一贯的思路,办法总比问题多,而在这件事上,宣传和教育是第一选择。
    “兵部果然得人,卿之所议正急我所需……战乱多年,府兵四散,各个卫府空有其表,处境之尴尬真的是一言难尽。
    今设折冲府正可收拾府兵,免其沦于盗匪,为虎作伥,可前隋殷鉴不远,一旦事急,府兵人家不思投身报国,反而投身于匪盗,行那火上浇油之事。
    若设折冲府,府兵聚集有方,再要起事必成燎原之势,岂非难制?”
    这样的君臣问对是难不住屈突通的,只是年纪大了,思维不如当年敏捷而已,想了半晌才道:“至尊深谋远虑,胜于臣等多矣,只是臣以为,府兵兴已多年,前隋皇帝凭其一统诸国。
    杨广无道,滥用民力,法纪废弛,致有今日之祸,非府兵之罪也。
    臣议设折冲府,志在收兵权于卫府,再集卫府兵权于至尊之手,再行征战,上下一心,如臂使指,未战先胜三分。
    再者,以至尊之明,又何虑府兵为祸地方?”
    屈突通还就是屈突通,旁人大概率不会这么说话,将所有罪责归咎于杨广,来为府兵人家开脱。
    实际上他说的倒也不错,隋末战乱并非是府兵制和大仓制度所引起,杨广若能好好当他的皇帝,天下何至于此?
    所以说啊,隋末最为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本不应该这么乱的,最后却乱到了如此的地步……杨广罪孽深重,百死莫赎其罪。
    李破不喜欢义军,可他认同屈突通说的话,因为他同样痛恨杨广。
    “卿之所言很有道理……”李破想了想,将要出口的一些话又咽了回去,“那就这样吧,此等大事交由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共议,有了眉目再送来给我看。”
    其实过了李破这一关,事情大概率就是成了,其他商议的就是细节,而非是否要设立折冲府。
    当然了,如果有萧禹,温彦博这样的重臣极力反对,那么事情还有波折,也许就要到皇帝面前辩论一番,嘴皮子利落,又能得至尊支持的人最终将赢得胜利。
    初步讨论完折冲府的设立,还有一些其他军事上的事情。
    因凉国已灭,秦州不需重兵把守,于是右翊卫大将军宇文镬已经与左翊卫大将军张伦合兵在了一处,正准备对汉中用兵。
    顺便得提一句的是,李靖此时已经到了军前,可惜并没有赶上收复金州,也就是前隋西城郡的战事。
    其实不算什么战事,见大兵临于城下,屡盼援军而不至,伪唐金州刺史刘元进率郡中官吏出降,献安康。
    自此蜀中门户已开,宇文镬在安康一直等来张伦所部,这才和张伦,李靖两人商议分兵入蜀之事。
    在入蜀战事上,李靖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他率军入蜀作战过,对蜀中地形以及各族状况都还算熟悉。
    宇文镬和张伦对他也十分尊重,因为李靖是皇帝的丈人嘛,又派来军前效力,那肯定是想让丈人取些军功回去,这点数要都没有,张伦和宇文镬也不用当什么大将军了。
    至于李靖有没有真才实学,两个人都不很在意,反正李靖手上也没有实际的兵权,只挂了个左侯卫大将军的官衔,嗯,还是蜀中行台兵部尚书。
    听着挺吓人,可实际上唬不住张伦和宇文镬,蜀中行台?就您老哥一个,还不如左侯卫大将军的名头好用呢。
    两人有志一同,都想将李靖当佛爷供起来,过后论功的时候把李药师的名字加进去也就是了。
    李靖也有“自知之明”,他来军前不是跟两个大将军争功来了,而是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可不能被当成佛爷给供起来。
    他身边又有李大亮等人给出主意,倒是能勉强弥补他不怎么会做官的短处。
    而当他和张伦,宇文镬商议起入蜀作战来,那就是他的长项了,当然他也不可能在两个身经百战的大将军面前肆无忌惮的指手画脚。
    他其实只是跟张伦与宇文镬说了几个入蜀作战的难处。
    一个呢,两位大将军都是正经的北人,领兵作战也没来过南边,那就得多注意一下蜀中的天气了,人们都说蜀中四季如春,其实不然,到了冬天,蜀中阴寒的天气是北地士卒最大的敌人。
    所以入蜀之前,一定要做好防寒的准备,比如说让士卒注意保暖,多带药草和大夫,还有就是弓箭等木制军械的保养等等。
    这些东西也许向导也可以跟你说清楚,但要像李靖说的这么细致而有条理,可不是一个向导能够做得到的了。
    二来就是蜀中道路崎岖难行,到处都是高山密林,所以行军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粮草辎重的运送上面,一定要随军前行,不然落在后面就不定要发生怎样的状况了。
    第三个就是蜀中有很多异族居住在山林草莽之间,时人统称为蛮族,他们对外来人充满了敌意,什么是外来人?无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匈奴人等等,都是外来人。
    他们又管这些外来人叫做平地人……

章节目录

北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河边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848章改革-北雄顶点小说,北雄,十月阅读并收藏北雄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