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从江都传来的惊人消息就是,大业十四年,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的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遇害,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弑杀。这一年的三月,正是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东征洛阳的行军途中。



    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全天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地反王群雄纷纷称王称帝,建立割据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所建立的大唐王朝,也随之应运而生。李渊在隋炀帝死后,立刻称帝建国,取代隋王朝,建立了李唐王朝。



    先前说过,李渊之所以迟迟不肯称帝,就是因为隋炀帝还在,隋朝还没有正式灭亡。只要隋朝没有正式灭亡,李渊称帝,就是公开颠覆隋朝统治。所以,李渊一直在等待契机。终于,这个契机来了,隋炀帝死了。



    虽然,隋炀帝此时已经大势已去,隋王朝大厦将倾。李渊攻克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即使如此,隋炀帝依旧是名义上的天下正统,谁如果杀他,那就是大逆不道,是公开的弑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渊才迟迟不肯称帝。可是,就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杀隋炀帝。而且,杀害隋炀帝的人,正是隋炀帝最信任的禁卫军,——“骁果”。



    那么,身为一国之君,天下之主的隋炀帝,是如何在江都死于非命呢?这场血雨腥风的江都兵变,又是如何引发的呢?隋炀帝死后,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天下大势,又将向何方走去?



    要想厘清江都兵变的来龙去脉,首先,还得从隋炀帝三下江都后的种种行为,他的一系列的举动说起。



    前文说过,从大业十二年(616年)开始,大隋王朝早已内外交困。此时因为三征高句丽的失败,隋王朝已经筋疲力尽,无力回天;又因为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让隋炀帝自顾不暇,分外闹心;大业十一年(615年),又因为隋炀帝北巡,受困于雁门,更是让隋炀帝威严扫地,颜面尽失。



    隋炀帝深知国家的局面,已经完全失控,大隋王朝已无力回天。为了躲避战乱,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带领着后宫女眷、群臣百官,以及十万骁果禁卫军,从北方逃离,三下江都。



    隋炀帝三下江都,将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孙子:代王杨侑、越王杨侗。他这一走,等于抛弃了江山社稷,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直至最后殒命江都。



    在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后,天下大乱的局势愈演愈烈,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当时,窦建德占据河北;李渊攻克都城长安;李密围攻东都洛阳;薛举、薛仁杲父子崛起陇西;杜伏威率领江淮起义军,占领高邮,进逼江都。乱世已至,四海之内再无完土,华夏大地再度陷入了分裂割据!



    面对天下大乱的危局,隋炀帝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隋炀帝三下江都后,整个人彻底变了,性情大变。昔日的雄才大略荡然无存,一变而为成意志消沉,终日醉生梦死,沉浸于醇酒妇人之中。



    天下大乱,让隋炀帝失去了往日的锐意进取,取而代之的是绝望、恐惧与脆弱。这种脆弱,不仅带来了心灵上的创伤,更带来了思想上的沉沦。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失败,他就已经患上了失眠多梦的症状。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



    意思是说隋炀帝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惊悸吓醒,连连大喊“有贼”。最后,还是几个宫妇不听地拍着他,隋炀帝方能继续入睡。可以说,此时的隋炀帝,已经完全被绝望、恐惧的心理所占领。



    针对天下大乱的局势,隋炀帝想的不是励精图治,重整河山;而是当起了“甩手掌柜”,装聋作哑,自欺欺人,整天迷恋在声色犬马的温柔乡中,不再过问国家大事,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资治通鉴》记载:



    隋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宫中为百馀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馀人亦常醉。



    这种生活真叫个纸醉金迷,酒池肉林。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后,在江都宫营造一百多座豪华宫室,每套宫室分别由一名美人做主人,负责侍候隋炀帝、萧皇后,以及隋炀帝宠爱的姬妾饮酒。并且,隋炀帝又专门让江都郡丞赵元楷提供酒食。隋炀帝每天和这群后宫美人饮酒作乐,终日喝得烂醉如泥。



    为什么说隋炀帝终日浑浑噩噩呢?比如,《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隋炀帝经常喜欢给自己占卜,有一天晚上,隋炀帝喝完酒后,夜观天象,然后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对萧皇后说了这样一番话:



    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饮乐耳!(《资治通鉴》)



    这里提到的“长城公”,是南陈的亡国之君陈后主陈叔宝,而“沈后”则是陈后主的妻子沈皇后。当年,隋炀帝杨广青年建功,以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之职,率领五十一万隋军,一举灭掉南陈政权,活捉了陈后主,实现了南北统一。



    如今,隋炀帝居然将自己比作亡国的陈后主,还觉得这样混吃等死挺好。由此可见,隋炀帝已经对国家的前途彻底绝望,他也不想履行什么帝王责任了。在他看来,及时行乐,才不算辜负了这一生。



    还有一件故事。



    隋炀帝从小就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隋书》记载隋炀帝的风姿是,“上美姿仪”。以至于,隋炀帝现在上了年纪,已经五十岁了,可依旧是一个风采不减当年的老美男子。



    如今,隋炀帝困守江都宫,日薄西山。有一天,隋炀帝拿着一面镜子,顾影自怜,照了半天,转过头来对萧皇后说道:“好头颈,谁当斫之?”意思是,这么漂亮的一颗脑袋,谁能把它砍下来呢?



    萧皇后一听丈夫这么说,大惊失色,连忙说道,陛下何出此言?想不到,隋炀帝苦笑一声,说道:“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权势地位,荣华富贵,不过都是过眼云烟,失去了又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不过,浑浑噩噩归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归醉生梦死。可是现在,隋炀帝还不想坐以待毙,他还不想等死。隋炀帝对于北方的局势,彻底绝望,他此次三下江都,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战乱,另一方面,则是有别的打算。他的这个打算,就是重新偏安、割据,在江南营建半壁江山,与北方群雄南北对峙。



    虽然,隋文帝杨坚当年平定南陈,实现南北统一,结束割据。可是,隋朝毕竟是从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走出来的,隋朝实现大一统还不到五十年,可南北朝乱世却经历了169年。所以,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割据的印象,要比大一统深得多。因此,隋炀帝是不想再回北方了,便生出了在江南割据的想法:



    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欲都丹杨,保据江东,命群臣廷议之。(《资治通鉴》)



    为什么隋炀帝要选择在江南割据呢?因为,隋炀帝对江都(今江苏扬州)有着特殊的感情,江都是隋炀帝的龙兴之地。



    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平定南陈,实现了南北统一。但是,由于平陈战争过于顺利,让隋文帝对于江南地区的复杂问题,认识不足。当时,南北分裂的时间太久了,两地在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隋文帝急于改造江南地区,迷信军事征服,推行了一系列简单粗暴的政策。这样一来,使得江南民众对隋朝政府颇有微词。平陈战争不到两年,南陈旧境就爆发了全面叛乱,大隋王朝重新被卷入到战火之中。



    开皇十年(590年),南陈全境皆反。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地,许多豪门望族,纷纷起兵造反。史书记载,“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江南起义者对于隋朝官员恨到了极点,一路攻关夺寨,见到隋朝官员就一个字:杀!杀完之后,又抽肠子食其肉,一边杀还一边破口大骂:“更能使侬颂五教耶!”



    江南全民皆反,在这个紧急时刻,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临危受命。开皇十年(590年),在江南叛乱的情况下,晋王杨广出任扬州总管,主政江南。杨广不仅参与平叛,而且在平叛消弭之后,继续留在扬州总管的任上。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一直到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广当上太子。



    并且,杨广的王妃萧氏,也就是后来的萧皇后,是西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的玄孙女。昭明太子萧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著名的《昭明文选》。所以,萧皇后是一位知书达礼的江南女子。隋炀帝杨广在妻子的影响下,非常热衷于江南文化,精通江南的文风、诗风,还学会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由杨广前去担任扬州总管,当然最合适不过。



    杨广在江南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首先,杨广一改隋文帝的文化高压政策,主动推崇江南文化,亲近江南的儒家知识分子。



    南陈博士潘徽知识渊博,是一位江南大儒。杨广特地将潘徽招揽到自己的幕府中,主持编撰《江都集礼》一书,手底下聚拢了一大批知名的江南文人。



    除了推崇江南文化,笼络江南文人,杨广还非常推崇江南的佛教。江南是佛教兴旺的沃土,影响深远。



    杨广自然不会小视佛教,他主动结交江南高僧智顗大师,邀请智顗大师,驾临江都。智顗大师是隋朝高僧,中国天台宗的开山鼻祖。杨广在自己的扬州总管府中,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千僧会,热烈欢迎智顗大师。



    在这个热烈的千僧会上,杨广虔诚地拜智顗大师为师。智顗大师便收杨广为俗家弟子,赐法号“总持菩萨”,杨广也为老师智顗大师上尊号“智者大师”。师徒二人一直有着很深的交往,长期书信往来。



    杨广推崇佛教,获得了江南佛教界的高度赞扬。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登基之初,第一次巡游江都的时候,依旧维持了与江南佛教界的渊源。即使他贵为皇帝,对于佛教仍然无比虔诚。



    那个时候,隋炀帝当晋王时,自己捐钱营建的天台山寺院,已经落成了。根据《国清百录》的记载,当时,天台山的僧人们,希望隋炀帝将寺院的名字定为“国清寺”,他们是这样对隋炀帝说:



    昔陈世有定光禅师,德行难测。迁神已后,智者梦见其灵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时。若三国为一家,有大力势人,当为禅师起寺,寺若成,国即清,必呼为国清寺。”



    所以,隋炀帝对江南的感情非常深。因此,眼见如今天下大乱,隋炀帝便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龙兴之地——扬州,现在的江都。正好当时,隋炀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子唱着一首歌谣:



    往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隋书·五行志》)



    于是,隋炀帝便下定决心,在江南建都,他将国都选在了丹杨(位于江苏省南部)。有一次,朝会的时候,隋炀帝将自己建都江南的想法,告知群臣,让群臣讨论。马上,身为宰辅的内史侍郎虞世基,立即赞同皇帝建都江南的想法。



    可是,右候卫大将军李才,却坚决表示反对,认为皇帝应该还是要返回长安。虞世基据理力争,李才便和虞世基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就在此时,门下录事李桐客也站了出来,表示反对建都江南:



    江东卑湿,土地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资治通鉴》)



    谁知,李桐客此话一出,立刻遭到了百官的群起而攻之。一些御史向隋炀帝弹劾李桐客,说李桐客诽谤朝政。随即,群臣纷纷支持隋炀帝,在江南建都:



    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



    得到了群臣的“支持”,隋炀帝便开始着手筹划建都,派遣相关人员,前去营建丹杨宫,准备迁都丹杨。然而,正是隋炀帝迁都丹杨的举动,为江都兵变埋下了祸根,也为他招致杀身之祸。



    隋炀帝想要在江南割据,可是有人却不想待在江南,谁呢?就是护卫隋炀帝三下江都的十万骁果禁卫军。



    这十万骁果禁卫军,基本上都是关中人氏。三下江都,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很有可能再也无法重返故乡。如今,隋炀帝建都江南,对于十万骁果而言,岂不是要让他们客死他乡吗?因此,骁果军内部开始出现躁动。



    当时,骁果军内部,出现了不少叛逃事件,纷纷密谋叛逃回乡。比如,有一个名叫窦贤的郎将,率领部下集体出逃。隋炀帝知道后,立即派人将窦贤抓了回来,当众处死。



    他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禁止住骁果叛逃的现象。可是,隋炀帝发现,根本禁止不住,骁果还是成批成量地叛逃。到最后,隋炀帝索性就不管了,实行“鸵鸟政策”。



    隋炀帝三下江都后,专门派了一个将领,负责管理骁果,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司马德戡看到骁果不断出逃,也牵动着他的心弦。他也是关中人氏,也十分想要回到家乡。



    于是,司马德戡便与另外两位将领,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密谋商议,司马德戡对元礼和裴虔通说道:



    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诛;不言,于后事发,亦不免族灭,奈何?又闻关内沦没,李孝常以华阴叛,上囚其二弟,欲杀之。我辈家属皆在西,能无此虑乎?



    元礼、裴虔通听完司马德戡的话后,惊惧不已,连忙询问司马德戡,下一步该怎么办?司马德戡说道,如果骁果继续出逃,我们不如和他们一起出逃,重返关中故乡。最终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出逃。



    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三人,其实已经决定组团逃跑。既然决定逃跑,他们就各自发展下线,想要带着更多的人逃跑。果然,在这三人的鼓动之下,不少官员、将领都加入到了这个逃亡的队伍。比如,内侍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等人,逃亡的队伍是越来越大。



    这些人甚至最后都无所顾忌了,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商量起叛逃之事。所谓“隔墙有耳”,这些将领的叛逃计划,不小心被一个宫女给听到了。这个宫女立刻向萧皇后汇报,萧皇后于是让这个宫女向皇帝汇报吧。



    不料,隋炀帝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杀了那个宫女。这已经说明,隋炀帝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看到隋炀帝已经无可救药了,萧皇后长叹一口气,无奈地对所有人说了一句话:



    天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



    我们不由得为隋炀帝感到悲哀。身为一代帝王,连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结发妻子,都如此冷漠,这难道不是莫大的悲哀吗?确切地说,这是隋炀帝的悲哀,也是整个大隋王朝最后的悲哀!



    本来,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禁军叛逃,可是,为什么后来却直接演变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军事政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野心家的出现,将作少监宇文智及。宇文智及何许人也?他是隋炀帝的宠臣许国公宇文述的儿子。



    宇文述出身关陇贵族集团,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藩邸旧臣,为隋炀帝入主东宫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隋炀帝非常喜欢宇文述,还把自己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述的小儿子宇文士及,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



    而且,宇文述又是一个武将,三总管叛乱、平定南陈,还有隋炀帝时期讨伐吐谷浑、三征高句丽、镇压杨玄感叛乱,宇文述都参与其中。可以说,宇文述也是一个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立下功勋的战将。



    隋炀帝为什么这么信任宇文述呢?当然不是因为宇文述的战功。最重要的是,在众多大臣中,宇文述是最听隋炀帝话的,对隋炀帝的话言听计从,甚至到了盲从的地步。即使是隋炀帝错误的话,宇文述也照听不误,绝不发表任何意见,根本没有原则。根据史书的记载,宇文述的性格是这样的:



    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隋书·宇文述传》)



    那么,宇文智及为什么是一个野心家呢?那是因为宇文智及对隋炀帝心存怨愤。当年,宇文智及和他哥哥宇文化及两个人,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终日飞鹰走狗,欺侮良家妇女,名声非常不好,“见人子女狗马珍玩,必请托求之”,人送外号“轻薄公子”。



    后来,这哥俩更是不知收敛,公然违反禁令,私自与突厥做生意。结果,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被隋炀帝关进大牢,还扬言要杀了他们两个。最后,还是他们弟妹南阳公主,出面向父亲求情,隋炀帝才放了这哥俩,赦免了这哥俩的死罪。



    尽管,隋炀帝没有杀了这两个轻薄公子,但是隋炀帝的惩处,还是相当严厉的。为了让他们两个长长记性,隋炀帝下令,将这兄弟两个,从宇文述的儿子,贬为宇文述的家奴,让宇文述把他们关在家里,这一关就是将近十年。从此之后,宇文智及就恨上隋炀帝了。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隋炀帝三下江都不久,宇文述去世。临终前,宇文述递上遗表,希望皇帝能够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可怜可怜自己那两个不肖子,给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隋炀帝也是看在老臣宇文述的面子上,在宇文述死后,让他的长子宇文化及,承袭许国公的爵位,任命为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宇文智及则被任命为将作少监。



    司马德戡等人发展下线,很快发展到了宇文智及这里。此时,宇文智及的心眼,开始活泛起来,对于叛逃的计划表示反对。宇文智及对司马德戡等人说,与其逃跑,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发动兵变,直接杀了隋炀帝:



    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今天实丧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资治通鉴》)



    对于宇文智及提出兵变的建议,司马德戡也动心了。所以,那些原本决定叛逃的骁果将领,马上改变主意,不跑了,而是要铤而走险,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因此,一场弑君的军事政变,由此拉开了帷幕。



    既然决定兵变弑君,那就需要一个领头的人。可能有人会说,要么由司马德戡领头,要么由宇文智及领头。因为司马德戡掌控骁果军,宇文智及是兵变的首倡者,由这两个人领导兵变,最为合适。



    可是,无论是司马德戡,还是宇文智及,在当时都威望不够。毕竟,兵变杀皇帝,是一件九死一生,风险系数很高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是掉脑袋的杀身之祸。所以,这个兵变的领头羊尤为重要,必须要选出一位有资历、有威望的人,出来领导这场兵变。那么,谁最有威望呢?当然是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长子,宇文述死后,他的许国公爵位是由宇文化及承袭的。所以,宇文化及是宇文家的嫡系继承人。更何况,宇文化及当时担任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在禁军中颇有威望。由宇文化及出来领导江都兵变,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敲定了兵变的领头羊,司马德戡等人就派人,将兵变的计划向宇文化及和盘托出,请宇文化及挑这个头。面对兵变的计划,宇文化及又是什么态度呢?《资治通鉴》的记载非常有趣:



    化及性弩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



    别看宇文化及平日里无恶不作,天不怕地不怕。可是,一到紧要关头,他立刻就软了。当时,宇文化及听到让自己挑头,整个人吓得汗流浃背,脸色都变了。然而,汗流浃背之后,宇文化及还是答应了。宇文化及必须要答应,他如果不答应,估计当场就会被准备兵变的骁果军干掉。



    如今的情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司马德戡等禁军将领磨刀霍霍,准备随时发动兵变。现在,就差了一个合适的契机。因此,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为兵变制造了一个契机,在骁果中大肆散播谣言:



    陛下闻骁果欲叛,多醖毒酒,欲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资治通鉴》)



    这个谣言一经散布,骁果们立刻炸锅了,一个个对隋炀帝恨意滔天,整个部队开始蠢蠢欲动。司马德戡一看士兵情绪已经异常愤怒,认为兵变的火候到了。所以,江都兵变正式拉开了序幕。



    司马德戡将兵变时间定在了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十日,他们决定在这天晚上发动军事政变,夜袭江都宫,杀死隋炀帝。可是,江都宫戒备森严,在宫外,名将来护儿率军驻守;在宫城内,则有最精锐的“给使营”守卫。如何突破这层层守卫,必须要有一个周密的兵变计划。



    兵变的当天,阴霾密布,所以,天黑得非常快。到了黄昏时分,司马德戡趁着夜色,偷偷将马厩里的马放了出来,然后,命令士兵们各自打磨兵器。一番厉兵秣马之后,司马德戡开始向兵变将领,分配任务。



    如何分配呢?宇文智及负责在宫外策应,宫城里则由司马德戡负责。司马德戡让元礼、裴虔通两个人在宫中当值,负责殿内的工作,主要盯住隋炀帝;同时,另外一个将领唐奉义,他本来是负责关闭城门。但是,唐奉义与裴虔通事先都商量好了,起事当天,虚掩城门,不上门闩。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到了三更时分,司马德戡在东城集结了数万骁果,点燃火把,与城外的宇文智及相互呼应。与此同时,宇文智及与鹰扬郎将孟秉,在宫城外集结了一千多人,劫持了负责巡夜的候卫虎贲冯普乐,然后,迅速分兵扼守城外街道。就这样,宫外基本上已经被叛军所控制。



    数万骁果在城外集结,还点燃火把,闹得动静太大了。身处宫中的隋炀帝,看到了宫外的火光,不由心生疑惑。



    于是,隋炀帝便问殿下当值的裴虔通,宫外出了什么事?裴虔通早就已是兵变的参与者,他的任务就是看住隋炀帝。只见裴虔通轻描淡写地说道:“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隋炀帝居然真的以为是草场着火,便没有太在意。



    隋炀帝虽然被蒙蔽了过去,可是有人却察觉出了情况不对,谁呢?隋炀帝的孙子,燕王杨倓。



    燕王杨倓马上明白,有人意图作乱。于是,杨倓赶紧要给爷爷隋炀帝报信。怎么报信呢?燕王杨倓秘密潜伏到了芳林门,从排水道过玄武门,前往宫中向隋炀帝报信。



    可是,燕王杨倓刚到玄武门,就被卫兵给拦住了。杨倓急中生智,谎称自己身患中风,来向隋炀帝告别:“臣猝中风,命悬俄倾,请得面辞。”裴虔通当然不信,未经请示,私自将燕王杨倓关押了起来。



    第二天,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兵分两路,冲入江都宫中。一路由裴虔通率领数百骑兵,直扑成象殿。



    此时,负责宿卫成象殿的将领,是右屯卫将军独孤盛。独孤盛一看裴虔通带兵进宫,隐隐感到不安,便质问裴虔通,你想干什么。裴虔通只回了一句:“事势已然,不预将军事;将军慎毋动!”



    独孤盛一听这话,就明白了,他们这是要造反。独孤盛连铠甲都没有来得及披,挥刀就与叛军厮杀在一起。但是,寡不敌众,不一会儿,独孤盛就被叛军所杀,左右十余名卫兵,也一同被杀。就这样,裴虔通率领的这一路叛军,顺利入宫。



    另一路叛军,由司马德戡率领,直扑玄武门,由玄武门向宫城包抄。事实上,隋炀帝在玄武门布置了一支精锐部队——“给使营”。



    这些“给使营”的士兵,大多都是从官奴中的骁勇善战者选拔。隋炀帝为了让他们效忠自己,给出待遇相当好,还把一些如花似玉的宫女,嫁给这些给使为妻。所以,“给使营”是保卫江都宫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此时,司马德戡直扑玄武门,“给使营”却不见踪影。原来,叛军早就收买了管理“给使营”的司宫魏氏。



    兵变的当天,司宫魏氏假传圣旨,将所有给使调出宫去。所以,兵变的时候,给使营一个士兵都不在玄武门。



    就这样,两路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闯入了江都宫,向隋炀帝的寝宫杀奔过来。隋炀帝此刻才终于反应过来,有人谋反了。那么,面对冲入寝宫的叛军,身为一国之君的隋炀帝,会有怎样的举动?



    隋炀帝的第一反应就是:跑。于是,隋炀帝赶紧换了一套衣服,逃到西阁躲避叛军。裴虔通、元礼闯入寝宫后,发现隋炀帝不见了。紧接着,这两人又带着叛军,冲入永巷。到了永巷,抓了一个美人,威胁她说:“陛下安在?”这个美人吓得瑟瑟发抖,连忙用手指了指西阁。意思是说,皇帝在那里。



    知晓了隋炀帝的行踪,叛军中一名叫令狐行达的校尉,拔出刀来,直奔西阁。隋炀帝隔着窗户,看到令狐行达提刀前来,惊慌失措地说,你要杀我吗?令狐行达回答道,不敢,我们只想奉迎陛下返回长安。说完,令狐行达便扶着隋炀帝走下西阁。



    下了西阁后,隋炀帝直面叛军。第一眼就看见了裴虔通,裴虔通原来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亲信左右。隋炀帝不由得大吃一惊,问了一句:“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裴虔通的话与令狐行达一模一样,臣不敢造反,只是将士思归,准备奉迎陛下返回长安。听到这话,隋炀帝立刻就坡下驴,保命要紧,说:



    朕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今与汝归耳!(《资治通鉴》)



    隋炀帝这样说,不过是权宜之计,他也明白,自己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就这样,裴虔通带兵抓住了隋炀帝。既然抓住了隋炀帝,接下来,就要去迎接叛军领袖宇文化及。可是,宇文化及这个时候却表现得扭扭捏捏:



    化及战栗不能言,人有来谒之者,但俯首据鞍称罪过。(《资治通鉴》)



    最后,宇文化及被叛军将士强拉硬拽,勉强地扶上马。走到宫门的时候,司马德戡亲自前来迎接宇文化及,把他迎至朝堂,暂时称其为丞相。



    司马德戡安排好宇文化及后,江都宫中,裴虔通对隋炀帝说:“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须亲出慰劳。”说完,牵过一匹马,逼迫隋炀帝上马。



    隋炀帝如今已是叛军的阶下囚,只能任其摆布。即使到了这个地步,隋炀帝依旧还在摆帝王的架子。他瞥了一眼那匹马,觉得马鞍太旧了,要去换一个新的。



    没办法,裴虔通只能给他换了个新的。然后,隋炀帝翻身上马,裴虔通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提着刀,胁迫着隋炀帝,走出宫门,“虔通执辔挟刀出宫门”。



    叛军看到不可一世的隋炀帝,沦落到这步田地,顿时队伍中欢声雷动。隋炀帝马上就要被裹挟着进入朝堂,可是这时,那个“废物点心”宇文化及,又变卦了。宇文化及让人传话:“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他的意思是,让裴虔通他们直接把隋炀帝杀了,不用带来见自己。



    无奈之下,裴虔通只好又把隋炀帝挟持回寝殿。随后,裴虔通、司马德戡纷纷亮出利刃,恶狠狠地盯着隋炀帝,准备对隋炀帝动手。



    隋炀帝知道自己今天必死无疑,长叹一声,问道:“我何罪至此?”这时,一个名叫马文举的叛军,开始义愤填膺地历数隋炀帝的种种罪恶,以及过失:



    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资治通鉴》)



    面对叛军掷地有声的指责,隋炀帝如何作答?此时的隋炀帝,居然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解:



    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



    隋炀帝真是至死不悟,他到死都没有明白爱惜百姓,这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简单道理。他认为,只要厚待手底下的官僚,官僚便会忠诚于他,天下也会忠诚于他。殊不知,当他倒行逆施达到极致的时候,全天下都会抛弃他,即使是他曾经优待的官僚,对他这个皇帝也会弃如敝履。



    听完隋炀帝这样一番狡辩后,司马德戡发话了:“溥天同怨,何止一人!”当时,场面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陪在隋炀帝身边的,只有他十二岁的幼子赵王杨杲。这个十二岁的小孩,哪里见过这阵仗,当场嚎啕大哭。裴虔通一个不耐烦,手起刀落,当即就杀了年仅十二岁的赵王杨杲,鲜血溅了隋炀帝一身。



    杀了赵王杨杲后,叛军下一个要杀的人,自然是隋炀帝。面对死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隋炀帝拿出了最后的骄傲与威严,他傲气地对叛军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初,帝自知必及于难,常以罂贮毒药自随,谓所幸诸姬曰:“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及乱,顾索药,左右皆逃散,竟不能得。



    隋炀帝三下江都后,自知大难临头,事先准备好了毒酒,交给自己宠爱的姬妾保管。并且,还告诉这些美人,如果反贼打进宫来,你就把毒酒交给我,朕绝不受辱于反贼之手。



    问题是,叛军攻入江都宫时,宫里的宦官、宫女,包括这些美人,都四散跑掉了,根本找不到人。所以,叛军上哪儿给他找毒酒去!



    事已至此,隋炀帝还是向命运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这位自比为汉武大帝的一代枭雄,终于认输了。隋炀帝解下了一条三尺丝练,交给了叛将令狐行达。



    就这样,曾经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千秋帝业,也曾经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一代枭雄隋炀帝杨广,五十年的人生岁月,断送在了一条三尺白绫,死在了最为信任的禁卫军手中。这一年,隋炀帝刚刚五十岁。



    隋炀帝被杀后,他的遗体,与幼子赵王杨杲的遗体,被萧皇后和几名宫女,用几个红漆床板拼成的棺椁,草草地葬在了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生前威风凛凛,死后却是这样潦草凄凉。对于隋炀帝来说,这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隋炀帝被骁果叛军弑杀。那么,在杀死了隋炀帝后,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又是如何对待隋朝在江都宗室、大臣呢?一句话,宇文化及开始大开杀戒。



    不要看宇文化及在整个江都兵变中,表现出一副窝囊废的样子。可是,在兵变之后,宇文化及立刻表现出心狠手辣的一面。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对隋朝的宗室、重臣展开了疯狂的屠杀。



    首先,宇文化及对隋朝宗室展开了血腥的杀戮,大部分隋朝宗室亲王都惨遭毒手。比如,隋炀帝的四弟蜀王杨秀,及其七个儿子;隋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暕,及其两个儿子;包括隋炀帝的孙子燕王杨倓,他们都被宇文化及杀戮殆尽,隋朝宗室成员几乎被杀光了。《资治通鉴》记载“隋氏宗室、外戚,无少长皆死”。



    其次,宇文化及还对隋朝的许多重臣挥起屠刀。在江都兵变中,被杀掉的隋朝重臣不计其数,比如有,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秘书监袁充、右翊卫大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梁公萧钜、折冲郎将沈光、虎贲郎将麦孟才、虎牙郎将钱杰等人,都惨遭杀害。



    一时间,江都宫内,血流成河,伏尸百万。江都兵变,叛军成功弑杀了隋炀帝。那么,宇文化及在杀了隋炀帝后,有没有直接自己称帝呢?并没有。宇文化及而是像李渊一样,假传萧皇后之令,拥立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



    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总领百官,以二弟宇文智及为左仆射,三弟宇文士及为内史令,黄门侍郎裴矩为右仆射。秦王杨浩不过是宇文化及的傀儡,他自己则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为所欲为。



    江都兵变,隋炀帝死了,留下了一个群雄割据的纷纷乱世。隋炀帝死后,天下立刻陷入了一个群龙无首,各地割据势力群雄逐鹿的局面。隋王朝的最终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在这样一个群龙无首的局面下,占据关中的李渊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呢?当隋炀帝的死讯传到长安,李渊又是怎样的反应呢?李渊最终又是如何正式取代隋室,建立大唐王朝呢?大唐,这个光耀千秋,威震古今的伟大帝国,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横空出世,诞生于华夏大地呢?

章节目录

巍巍大唐:开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燕山游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章 李唐建国(2)——血溅江都宫,巍巍大唐:开国,十月阅读并收藏巍巍大唐:开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