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欲和野心的驱使之下,最终,不甘寂寞的辅公祏,还是无法抵挡住诱惑,走上了一条起兵反唐的不归路,于武德六年(623年)八月,僭号称帝,公开与唐王朝决裂。辅公祏自立为帝,这是在向李唐王朝发出宣战的信号,表示自己要与唐王朝平起平坐,准备在江淮建立割据政权,不想再当李唐的附庸了。



    显然,辅公祏此举,是典型的冥顽不灵,逆历史潮流。要知道,唐王朝的终极目标,是要一统天下,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况且,沈法兴、李子通相继覆灭,杜伏威入朝,江淮并入大唐版图,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以辅公祏一己单薄之力,怎能抵挡住大唐的百战之师,无疑是自取灭亡,不自量力。



    对于辅公祏的公开叛唐之举,唐高祖李渊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决定采用军事征讨的手段,解决江淮问题,一举灭掉辅公祏这个南方最后的宿敌。于是,唐高祖当即作出部署,迅速调遣军队。



    辅公祏称帝自立的当年当月,武德六年(623年)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李渊下诏,兵分四路,以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李靖、李世勣、黄君汉等名将辅助,共同率军,讨伐辅公祏。这样的将帅阵容,云集了李唐王朝数一数二的开国名将,除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有这个“待遇”外,估计就是辅公祏了。



    由此可见,这一次,唐高祖李渊是下定决心,彻底消灭辅公祏反唐势力,实现唐王朝对江淮地区有效的管理与统一,从而统一江南,饮马长江。由此可见,此番出兵,唐廷是胜券在握,相信一定能马到成功。



    面对唐王朝的四路大军,辅公祏不想坐以待毙,任人宰割。当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若要与唐军对抗,胜算几乎渺茫。但是,辅公祏毕竟是一位乱世枭雄,见的大场面多了,仍然想赌上一把,和唐军拼一拼。因此,辅公祏打算,先下手为强,趁着四路唐军到来之前,主动出击,抢占先机。



    什么叫先下手为强呢?辅公祏的计划,在唐军主力赶来之前,自己率军四面出击,进攻被唐军控制的城池、军镇,抢占一些地盘,作为与唐军对战的根据地;即使最后战败,也可以退守割据一方。



    很快,辅公祏就开始有所行动了。武德六年(623年)九月,辅公祏派遣手下将领徐绍宗、陈政通,领兵分别进攻海州、寿阳。没过多久,辅公祏麾下大将张善安,暗施毒计,杀害了唐朝黄州总管周法明。



    前文说过,辅公祏称帝后,为了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积极寻找外援。就这样,辅公祏锁定了当地的一位割据豪强——张善安。于是,称帝后的辅公祏,主动与张善安连兵,并任命其为西南道大行台,二人结成了同盟。不久,这个张善安,便暗施冷箭,杀害了唐军的一位大将——黄州总管周法明。



    武德六年(623年)十一月,唐朝黄州总管周法明,率军进攻辅公祏所部。面对唐军的攻击,辅公祏派遣手下大将张善安,前去抵挡唐军。于是,张善安领兵屯扎夏口,与周法明互相对峙。



    当时,唐将周法明率领军队,驻兵于荆口镇,准备发起反击。思来想去,张善安想了一个阴招,打算策划一场刺杀,趁唐军不备,行刺主将周法明。很快,张善安挑选出了数名刺客,让他们乔装成渔民,乘坐小船,混入唐军舰队之中,寻找目标,进行刺杀。



    那个时候,周法明正在战舰的甲板上饮酒,毫无防备,不知道张善安会搞暗杀。所以,唐军上下浑然不知。张善安派出的刺客,慢慢靠近唐军战船,突然跃上甲板。周法明猝不及防,不幸遇刺身亡,刺客却逃之夭夭:



    黄州总管周法明将兵击辅公祏,张善安据夏口,拒之。法明屯荆口镇,壬午,法明登战舰饮酒,善安遣刺客数人诈乘鱼鲽而至,见者不以为虞,遂杀法明而去。(《资治通鉴》)



    然而,所谓一报还一报。张善安用卑鄙下流的手段,暗杀了唐军大将周法明。不久,相同的命运,也降临到了张善安的身上。原来,唐军安抚使李大亮,略施小计,诱降张善安,将其一举生擒,并击败其部众。唐军击败张善安部,对于辅公祏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等于是折断了辅公祏的一条臂膀。



    武德六年(623年)十二月,唐将李大亮率军进击洪州,攻打张善安。双方隔水列阵,可以互相喊话。这个时候,李大亮开始和张善安打起了攻心战,瓦解他的心理防线。因此,李大亮向对面的张善安传话,让他认清形势,谕以祸福。果然,攻心战起作用了,张善安的内心,开始出现动摇。



    张善安也不傻,唐朝和辅公祏,谁的胳膊够粗,拳头够硬,一目了然。辅公祏和唐朝对抗,简直就是找死。张善安觉得,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吧,没有必要给辅公祏殉葬。紧接着,张善安作出回应:



    善安初无反心,正为将士所误;欲降又恐不免。(《资治通鉴》)



    看到张善安作出回应,李大亮觉得目的达到了。当务之急,是要稳住张善安,让他放松警惕。于是,李大亮假意作出承诺:“张总管有降心,则与我一家耳。”只要张总管你肯归降大唐,从此以后,咱俩就是一家人。



    得到了李大亮的承诺,张善安放下心来。随后,为了打消张善安的顾虑,李大亮独自单骑渡河,来到张善安的军营。见到了张善安的面后,李大亮握着他的手,嘘寒问暖,表现出一副关心的样子。



    本来,对于是否投降唐军,张善安还心存顾忌,担心唐朝会秋后算账。现在,见到李大亮敢于单骑过河,与自己会面,足见唐军的“诚意”。因此,张善安十分高兴,决定向唐军投降。



    不久,张善安带着数十名骑兵,与李大亮一道前往唐营。等进入大营军门的时候,李大亮让那几十名骑兵在营门外等候,自己则拉着张善安进入营帐,一张天罗地网,正向张善安撒来。



    入营后,李大亮开始和张善安聊天,闲话家常,表现得非常随意。但是,时间一久,张善安发现有些不太对劲了。虽然,李大亮表面上在和自己攀谈,却只字未提受降事宜。张善安越发感觉情况不妙,便想离开唐军大营。于是,张善安站起身来,准备告辞离去。可是,为时已晚。



    这时,张善安深入唐营,已经是李大亮的瓮中之鳖,哪能让他轻易跑掉。看到张善安要走,李大亮突然一声令下,事先埋伏好的唐军武士,一拥而上,将张善安拿下。跟随张善安一同来到唐营的数十名骑兵,此时被挡在大营门外,得知里面情况有变,急忙吓得扭头就走,返回本部大营。



    当得知张善安被擒的消息后,张善安的部众,一个个都无比愤怒,认为唐军出尔反尔,明明答应了接受投降,现在却无故扣下张总管。由此可见,唐军毫无诚意。经过商量,张善安麾下的将领们,当即整合兵马,悉数来攻,向唐军大营步步紧逼。面对张善安部众的大举来犯,李大亮不慌不忙,再次使出了离间计,派人告诉那些敌兵、敌将:



    吾不留总管。总管赤心归国,谓我曰:“若还营,恐将士或有异同,为其所制。”故自留不去耳,卿辈何怒于我!(《资治通鉴》)



    李大亮故意编织谎言,告诉张善安的部众,我并没有扣押你们张总管,是他自己诚心归附大唐,自动留在我营中。并且,他还对我说,他担心回营之后,将士们会有异动,对自己不利。所以,是张善安自己赖在唐营不走,你们为什么反而怪我!李大亮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把锅甩给了张善安。



    听了这么一番挑拨离间的话,张善安的部下,竟然信以为真。这些地方军阀的部队,大部分都是行伍出身,头脑比较简单,更无法考证此话的真实性。再联想起张善安近来种种的反常表现,众将士觉得,张善安很有可能将大家出卖了,纷纷破口大骂:“张总管卖我以自媚于人。”



    既然张善安如此不地道,大家伙又何必继续为他卖命。紧接着,张善安的部众,瞬间一哄而散,四散溃逃。见到敌军作鸟兽散,李大亮认为,机会难得,下令唐军大举追击,虏获甚众,击败了张善安所部。



    作战获胜之后,李大亮将张善安押送至长安,交由唐高祖李渊处置。这个时候,出于求生的渴望,张善安发扬了巧舌如簧的“优良传统”,在唐高祖面前狡辩,声称自己“不与辅公祏交通”,与辅公祏没有一毛钱关系。



    估计,唐高祖可能觉得,张善安就是一个小喽啰,杀了他,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太掉身价。因此,唐高祖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赦免了张善安的死罪。但是后来,唐军平定辅公祏,搜出了张善安与辅公祏往来的书信,发现他一直与辅公祏联系紧密。所以,张善安在劫难逃,被论罪处死。



    原本,辅公祏派遣张善安领兵前往,意欲挡住唐军的进攻。万万没有想到,唐将李大亮略施小计,便诱捕了敌将张善安,击败其部众。张善安兵败被擒,等于斩断了辅公祏的一条臂膀,失去了一个强大助力,沉重打击了他的军事实力。辅公祏刚刚起兵反唐,出师不利,使得全军士气低落无比。



    在唐军主力到达江淮之前,辅公祏一直在与唐朝的地方守军,小打小闹。并且,还收效甚微,损兵折将。辅公祏连唐军的地方部队都对付不了,更别说是那四路唐军主力了。不久之后,赵郡王李孝恭指挥的四路唐军,赶到江淮战场,迅速对辅公祏的江淮军发起进攻,辅公祏的厄运来了。



    武德七年(624年)正月,李孝恭率领所部唐军主力,直扑枞阳,展开了对辅公祏守军的进攻。当时,驻守枞阳的是辅公祏麾下的一员别将,姓名不详。结果,李孝恭统领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击破此地的辅公祏守军,顺利攻取枞阳。仗还没有正式开打,辅公祏就被唐军来了个迎头痛击。



    仅仅不到一个月,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辅公祏派出军队,围攻猷州,企图挽回正面战场的损失。辅公祏大军围城,猷州刺史左难当婴城固守,抵御敌军进攻。关键时刻,先前设计智擒张善安的唐军安抚使李大亮,引兵突然从辅公祏部的侧翼出击。可想而知,江淮敌军没有防备,又被打了个大败。



    江淮军战败,赵郡王李孝恭抓住时机,举兵攻打鹊头镇,气势如虹,一举将其攻克。辅公祏连续遭遇失利,兵马节节败退。与此同时,唐军则趁热打铁,展开了大规模的追击、反攻作战。



    譬如,武德七年(624年)二月十二日,唐军的行军副总管权文诞,率军于猷州大破辅公祏余部,攻拔枚洄四镇;三月十六日,赵郡王李孝恭率领唐军,大败辅公祏于芜湖,攻取梁山三镇;三月二十一日,唐将任瑰攻克扬子城,广陵城主龙龛举城投降;三月二十八日,李孝恭引兵袭破丹阳。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唐军在赵郡王李孝恭的率领下,一路顺势而下,所向披靡,屡屡击败辅公祏的江淮军,攻关夺寨,斩将搴旗。唐军将士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了芜湖、丹阳等军事重镇。可以说,辅公祏下辖的大部分地盘,皆被唐军攻占。也就是说,辅公祏能控制的地盘,其实所剩无几。



    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辅公祏的覆灭,只是迟早的事情。所以,辅公祏觉得,不能再这样被动挨打下去,打算奋力一搏。即使辅公祏清楚,最后的结局必败无疑,也要让唐军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因此,辅公祏的计划,扬长避短,集中手中优势兵力,攻击唐军相对薄弱的一处,与其决战。



    于是,辅公祏首先出动了三万水师兵力,屯驻于博望山一带,由其麾下将领冯慧亮、陈当世二人率领。同时,辅公祏又布置了两万步骑兵,命将军陈正通、徐绍宗统领,陈兵于青林山;并且,辅公祏专门下令,全军水师布于江面之上,以铁索相连,阻断江上交通;另外,大肆修筑月城,延绵十余里,又在江面以西设置营垒。这些军事工事,连成一片,以此与唐军对抗:



    先是,辅公祏遣其将冯慧亮、陈当世将舟师三万屯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将步骑二万屯青林山,仍于梁山连铁锁以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馀里,又结垒江西以拒官军。(《资治通鉴》)



    五万江淮军主力,是辅公祏手上最后的家底。从表面上看,辅公祏将这五万兵力分配得很是合理,三万水师精锐,布置于博望山一带;另外的两万步骑,则陈兵青林山。五万兵马,分兵把守博望山、青林山两处,互为犄角,无论唐军攻打哪里,都能相互支援。辅公祏企图采用这种战术,与唐军对抗。



    不久,唐军赶到。赵郡王李孝恭与副帅李靖合兵一处,二人率领唐军水师,抵至舒州。紧接着,大将李世勣也率领一万唐军步兵,渡过淮河,攻克寿阳,师次硖石,配合李孝恭、李靖主力的行动。



    唐军的三位主将(李孝恭、李靖、李世勣)全部到齐,接下来,便要和辅公祏正式开战。单从兵力对比来看,辅公祏有五万大军。至于唐军方面,李孝恭、李靖统率的兵力,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至少也应该在两到三万左右,加上李世勣的一万步兵,总兵力应该是三万人马。所以,在兵力人数上,唐军并不占优势。



    可是,辅公祏并没有因为手上兵力多于唐军,便有恃无恐,反而更加谨慎。辅公祏认为,先前几番交手下来,江淮军基本是节节败退,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因此,此时此刻,绝不能贸然与唐军决战,那样只会败得更惨。当下最明智的选择,避其锋芒。



    所以,辅公祏派往前线的将领冯慧亮等人,严令部下,坚壁不战,不与唐军交锋。这一点,似乎和李世民一直奉行的疲敌战术很像,坚守营垒,消耗对方有生力量,再寻机一举败之。冯慧亮剑走偏锋,打算用李世民的战术,对付唐军。可惜,冯慧亮不是李世民,他没有学到李世民战法的精髓,很快就被唐军破解了。



    疲敌战术讲究的是什么?两个字:耐心。通俗地讲,就是不管对方如何挑衅,都要稳如泰山,坚守营寨。显然,冯慧亮没有这个耐心,失去了和唐军打持久战的耐心,露出了巨大的破绽。



    唐军主帅李孝恭,看出了冯慧亮等人的真实意图,他们坚壁不战,就是要和唐军打消耗战,逐渐拖垮唐军。李孝恭毕竟是沙场名将,经验丰富,哪能让冯慧亮轻易得逞。于是,李孝恭旋即来了一招釜底抽薪,派出一支唐军奇兵,截断江淮敌军的粮道,破袭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线。



    打蛇打七寸,李孝恭这一招,又准又狠,一下子击中了江淮军的软肋。五万大军,每天当然需要粮草供应,需要吃饭。断绝敌军的粮草补给,必能瓦解他们的斗志,使得他们内部军心浮动,上下骚然。



    果然,粮道被绝,江淮军很快开始军中缺粮。如此一来,江淮敌军内部逐渐不安,骚动起来。这样下去,即使不被唐军消灭,也会被活活困死,饿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只有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因此,冯慧亮即刻点集兵马,夜袭唐军大营。当时,敌军前来夜袭,唐军不免有些震动。唯独身为主帅的李孝恭,泰然自若,依旧“安卧不动”。在李孝恭看来,这是冯慧亮黔驴技穷,无计可施的表现,一些小打小闹,能有什么收获。李孝恭如此冷静镇定,迅速稳定了军心。随即,唐军组织反击,迅速击退了冯慧亮的夜袭。



    打退冯慧亮的夜袭,李孝恭准确地判断出来,敌军内部已经骚动不安,按捺不住了,此刻正是大举发起总攻的绝佳良机。说干就干,李孝恭立即召集诸将,商议如何反击敌军。会上,大部分唐军将领,观点一致,建议主帅李孝恭:



    慧亮等拥强兵,据水陆之险,攻之不可猝拔,不如直指丹杨,掩其巢穴。丹杨既溃,慧亮等自降矣!(《资治通鉴》)



    唐军诸将的这个建议,非常类似当初李家父子进军关中时,李世民建议父亲李渊,绕过隋军固若金汤的河东郡,直取长安,令隋军措手不及,毕其功于一役。所以,唐军诸将再次提出相同的战法。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唐军的许多重要将领,一致认为,博望山、青林山一带,屯驻数万敌军;并且,冯慧亮等敌将占据天然地利优势,易守难攻。唐军如果发起强攻,很难在短时间内消灭敌军。与其那样,倒不如兵行险招,绕过正面之敌,直取敌军老巢——丹杨。丹杨一破,冯慧亮自然不战而降。



    绕开博望山、青林山正面敌军,直扑丹杨,的确是险中求胜的奇招。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是这个险,还是值得一冒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作为唐军主帅,李孝恭刚开始是赞同诸将的方案。



    可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却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谁呢?李靖。李靖不愧是一代兵圣,他以敏锐的军事眼光,看出了此举存在的巨大隐患。于是,李靖向主帅李孝恭进言,献上一策:



    公祏精兵虽在此水陆二军,然后自将亦为不少,今博望诸栅尚不能拔,公祏保据石头,岂易取哉!进攻丹杨,旬月不下,慧亮等蹑吾后,腹背受敌,此危道也。慧亮、正通皆百战馀贼,其心非不欲战,正以公祏立计使之持重,欲以老我师耳。我今攻其城以挑之,一举可破也!(《资治通鉴》)



    李靖认为,江淮敌军主力,虽然全部集中在博望山、青林山一带,丹杨看似空虚,可是,辅公祏手上的兵力,想必也不少。如今,博望山尚且久攻不克,若调兵转攻丹杨,难道就可以轻易攻下吗?倘若攻打丹杨,旬月不能攻下;那么,冯慧亮必定尾随唐军身后,与辅公祏前后夹击,到时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因此,李靖坚决反对攻打丹杨。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博望山之敌。于是,李靖提出了自己的应敌之计。总结一下,那就是诱使敌军出城决战,将他们吸引到旷野地带,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灭敌人。



    听了李靖的陈述,李孝恭深以为然,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李靖的建议,开始积极准备诱使敌军出城。既然要诱敌出城深入,就必须把戏做足,不能让敌人看出一丝一毫的破绽与猫腻。



    很快,李孝恭开始动手了。首先,李孝恭从唐军中挑选出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将士,让他们佯装主力,前去攻打敌军营垒。至于李孝恭本人,则亲率一支精兵,埋伏于暗处,结阵以待。



    按照李孝恭下达的军令,负责攻打敌军营垒的唐军羸兵,故意诈败,没打上几个回合,便引兵退走。看到唐军“败退”,驻守营垒的江淮敌军,想也不想,立即倾巢而出,出营大举追击。孰不知,李孝恭早就布好陷阱在等着他们。



    江淮军出营追击,刚刚追出数里。突然,李孝恭亲率的那支唐军主力,犹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江淮军面前。只见这支唐军,军容齐整,斗志昂扬。没等敌军反应过来,李孝恭指挥唐军,对江淮军发起猛烈攻击。



    大战当中,唐军之中闪出一员战将,摘下头盔,朝着对面的江淮军一声大喝:“汝曹不识我邪?何敢来与我战!”这员唐军战将不是别人,正是杜伏威的另外一个养子兼心腹爱将——阚棱。



    阚棱其人,在江淮军中与王雄诞齐名,是被杜伏威发掘出的一位新派将领。阚棱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擅使两刃长刀,刀长约一丈,名为“陌刀”。据说,每次作战,阚棱手挥陌刀,可以连斩数人,无人可挡。所以,阚棱是江淮军中鼎鼎有名的一员猛将,只有王雄诞能够与其比肩。



    后来,阚棱由于战功卓著,杜伏威对其委以重任,拜为左将军,与王雄诞一起制约辅公祏。根据史书记载,阚棱素日治军严明。纵使是亲朋好友触犯军法,阚棱也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伏威据江淮,以战功显,署左将军。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棱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新唐书·阚棱传》)



    再之后,杜伏威入朝,留下王雄诞“监视”辅公祏,自己则带着阚棱一起前往长安。到了长安之后,唐高祖李渊十分欣赏阚棱的勇猛,遂委任其为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当得知辅公祏起兵反唐的消息后,阚棱主动请缨,跟随唐军主力,一起南征。所以,此时此刻,阚棱出现在了唐军军中。



    阚棱关键时刻出现,一声断喝,告诉对面的江淮军,你们难道连我都不认识了吗,谁敢过来与我一战!别说,阚棱的这声怒吼,立刻震住了迎面的敌军。要知道,江淮军中的大部分将士,以前都是阚棱的部曲,他们深知阚棱的厉害。此时见到阚棱本人,立刻丧失斗志,有的下跪拜伏,有的则四散奔逃。



    因为阚棱的巨大威力,江淮敌军顿时失去了秩序,已经很难组织有效的反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样难得的机会,唐军岂肯放过?此时,正是大破敌军,取得战役胜利的绝佳良机。



    于是,李孝恭、李靖率领唐军主力,乘胜追击,追亡逐北,转战百余里。在唐军疾风骤雨的强大攻势下,博望山、青林山两处敌军营垒,被相继攻破。经此一战,江淮军大败,冯慧亮、陈正通等敌将,狼狈遁归,杀伤和溺死者,多达万余士卒。



    应该说,唐军攻取博望山、青林山两处敌营,大破五万江淮军,基本歼灭了辅公祏手上唯一一支最有战斗力的生力军,江淮军元气大伤,剩下的只是被唐军打剩下的残兵败将。大破博望山、青林山敌军,辅公祏的覆亡,指日可待。



    取得博望山、青林山两战大胜,击破五万江淮军主力后,唐军决定一鼓作气,直接灭掉辅公祏。因此,李靖亲率大军,进逼丹杨。面对唐军兵临城下,且领兵的又是李靖这样的厉害角色。故而,辅公祏心生畏惧。



    当时的情况,江淮军主力虽然折损殆尽,在博望山、青林山两战中,全军覆没。不过,辅公祏此时依旧拥兵数万,尚有一战之力。只要固守城池,保住丹杨应该不成问题。然而,这个时候的辅公祏,早已被吓破了胆,无心恋战。最终,辅公祏率领部众,弃城东走,打算与左游仙会合于会稽。



    这个时候,唐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当然不会轻易放走辅公祏。见到辅公祏弃城而走,李世勣整顿兵马,在后紧追不舍。身后唐军拼命追击,辅公祏只能拼命逃跑,企图摆脱唐军追兵。



    关键问题是,辅公祏此时大势已去,他的部下觉得跟着他,无疑是死路一条,纷纷离他而去。所以,辅公祏一路逃窜,手下的部众则是不断地离队、走散。当行至句容时,辅公祏身边仅剩区区五百人马,大部分都趁机跑掉了。由此可见,辅公祏已是众叛亲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朝不保夕。



    一天夜里,辅公祏率部宿营于常州。当夜,辅公祏贴身卫队将领吴骚等人,私下密谋,打算抓住辅公祏,将其献给李唐,也算是大功一件。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将领的密谋,被辅公祏给听到了。辅公祏听到后,非常害怕,撒腿就跑,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带上一块逃跑,只带了心腹数十人,斩关而走。



    辅公祏带着数十名心腹,狼狈出逃。最后,辅公祏一行人,逃到湖州附近的武康时,遭到当地农民武装的围攻,西门君仪(辅公祏亲信)战死,辅公祏不敌被俘。这些农民武装,将辅公祏献给唐军,而后,辅公祏被押往丹杨,枭首示众。



    紧接着,唐军分捕辅公祏余党,悉数诛杀。至此,江淮地区最后一支割据势力——辅公祏政权,彻底覆灭。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长江流域的统一,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从此纳入大唐王朝的版图。



    在李唐王朝强悍的军事实力面前,辅公祏一败涂地,并最终被枭首示众。攻灭辅公祏势力,使得唐朝一举平定了江淮地区,实现了对江南的完全统一。这对唐王朝而言,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就在唐军消灭辅公祏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极其蹊跷的事情,为李唐平定江淮蒙上了一层疑云。



    这是一件怎样蹊跷的事情呢?武德七年(624年)二月,太保、吴王杜伏威,突然在长安暴毙。杜伏威身体一向康健,为什么会突然毫无征兆地暴毙呢?个中缘由,难免会让人产生种种猜测。关于杜伏威的死因,《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无明确记载。不过,《新唐书》中,却记载了杜伏威的死因:



    伏威好神仙长年术,饵云母被毒,武德七年二月,暴卒。(《新唐书·杜伏威传》)



    这段记载是说,杜伏威晚年迷恋长生不老之术,过量服食丹药,最终导致身体透支,暴病而亡。这样看来,杜伏威之死,应该非常清晰,就是简简单单过量服食丹药而死。那么,事实当真如此吗?



    其实,杜伏威之死的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冤情。根据各类史书的记载,杜伏威去世之前,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让杜伏威的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政治色彩,矛头直接对准了唐高祖李渊:



    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命以绐其众。及公祏平,赵郡王孝恭不知其诈,以状闻;诏追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及太宗即位,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资治通鉴》)



    前文说过,辅公祏起兵反唐之前,为了煽动旧部加入叛乱,伪造了一封杜伏威写给自己的亲笔信。在信中,辅公祏谎称,是杜伏威指使自己拥兵造反。当然,这封书信是辅公祏伪造的,杜伏威从头至尾都毫不知情。结果,唐军平定辅公祏后,搜出了这封书信。李孝恭便以此为证据,向唐高祖举报杜伏威参与谋反。拿到这封书信,李渊也不分青红皂白,勃然大怒,认定杜伏威与辅公祏相互勾结。



    其实,李渊早就对杜伏威产生了怀疑。众所周知,杜伏威于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入朝,辅公祏则是在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起兵反唐。仅仅一年,辅公祏便在江淮起兵作乱,这时间未免也太巧了吧。



    为什么杜伏威前脚刚走,辅公祏后脚就造反了,莫不是二人商量好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封伪造的书信,直接成为了一切的源头。唐高祖也不甄别这封信的真伪,认定杜伏威就是辅公祏背后的大佬。



    随即,唐高祖对杜伏威作出了处置。当然,唐高祖并没有杀了杜伏威,可这个处置依然相当严重。什么处置呢?唐高祖下令,褫夺杜伏威的官爵,削其属籍,并抄没家产。实际上,等于一撸到底了。不久之后,杜伏威暴病身亡。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推断出杜伏威的死因。杜伏威由于唐高祖处置不公,心灰意冷,郁郁寡欢,日日留恋于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因过量服食丹药,导致病情恶化,一命呜呼。可见,杜伏威虽不是被唐高祖直接杀死,却也是被他间接逼死的。



    在杜伏威蒙冤的过程中,唐军前线主帅赵郡王李孝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正是李孝恭拿着那封伪造的书信,向唐高祖举报杜伏威谋反。最终,唐高祖才对杜伏威作出了剥夺官爵,抄没家产的处置。那么,李孝恭为什么要和杜伏威过不去呢?他与杜伏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过节呢?



    其实,李孝恭和杜伏威之间,并无过节。可是,李孝恭却与杜伏威的养子阚棱,一直势如水火。为了陷害阚棱,李孝恭必须要拉杜伏威下水。所以,杜伏威是被莫名其妙地牵连进来的。



    此次平定辅公祏,唐军前线的“三驾马车”——李孝恭、李靖、李世勣,居功至伟。因此,战后,唐高祖进行封赏,任命李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不久,高祖撤销东南道行台,改任李孝恭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同时,唐高祖十分赞赏李靖的战功,说:“靖,萧、辅之膏肓也。”



    然而,就在大战之后,身为唐军主帅的李孝恭,却与同为唐军将领的阚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阚棱前文介绍过,是杜伏威的养子,江淮军的猛将。后来,跟随杜伏威一同入朝。辅公祏反唐,阚棱主动请缨,随唐军主力一起南征。在唐军与辅公祏的决战中,阚棱挺身而出,喝退江淮旧部,为唐军反攻创造机遇。可以说,唐军平定辅公祏,阚棱是立下大功的一员战将。



    可是,平定辅公祏后,阚棱却和主帅李孝恭闹起了别扭,二人关系越发紧张,乃至到了最后,李孝恭竟要设计陷害阚棱。关于李孝恭与阚棱的矛盾,主要还是出在李孝恭的私心之上。



    赵郡王李孝恭,虽然是仅次于秦王李世民的李唐宗室第一名将,军事才能出众,战功赫赫。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性格上的缺陷。李孝恭为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就以此次陷害阚棱为例。



    此番唐军平定辅公祏,李孝恭私心作祟,认为这是大捞一笔的好机会。于是,辅公祏覆灭后,李孝恭大肆籍没辅公祏余党的田宅。不仅如此,李孝恭欲壑难填,还将手伸向了杜伏威、王雄诞、阚棱的田宅。



    没想到,此举却激怒了阚棱。阚棱是一员武将,秉性耿介,不懂得拐弯抹角。看到李孝恭如此做法,觉得这吃相也太难看了。因此,阚棱找到李孝恭,向他讨要说法,言语之间,难免冒犯到了李孝恭。



    试想一下,李孝恭何等人物,堂堂李唐宗室,心想,你阚棱不过一介降将,竟敢如此出言不逊,冒犯本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自此以后,李孝恭便恨上了阚棱,想要将其除掉。后来,李孝恭罗织罪名,找来辅公祏审问,辅公祏一口咬定,阚棱是自己的同谋。最终,李孝恭以谋反之罪,杀死了阚棱:



    阚稜功多,颇自矜伐。公祏诬稜与己通谋。会赵郡王孝恭籍没贼党田宅,稜及杜伏威、王雄诞田宅在贼境者,孝恭并籍没之;稜自诉理,忤孝恭,孝恭怒,以谋反诛之。(《资治通鉴》)



    本来,这只是李孝恭和阚棱的私人恩怨。可是,李孝恭偏偏要把事情放大。在他看来,阚棱是杜伏威的养子,既然阚棱参与“谋反”,想必杜伏威也是知情的。于是,李孝恭便用那封伪造的书信,举报杜伏威谋反。最终,唐高祖才对杜伏威作出严厉的惩处,导致杜伏威的暴病身亡。



    事实的真相,非常明显,杜伏威是被冤枉的。整个唐高祖武德年间,始终没有给杜伏威翻案。因为,唐高祖始终将杜伏威视为一个割据势力头目,一个潜在的隐患。为杜伏威翻案,无疑是让李渊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得知了杜伏威的冤情,主动为杜伏威平反。唐太宗下诏,追复杜伏威生前官爵,以国公之礼安葬,仍还其子封爵。应该说,唐太宗最终还给了杜伏威一个清白。



    不管怎样讲,武德七年(624年),随着杜伏威暴毙,辅公祏枭首,标志着唐王朝平定江淮的军事行动,以空前胜利而圆满收官,消灭了长江下游最后一个宿敌,取得了南北一统的关键性胜利。



    李唐王朝此次平定江淮,消灭辅公祏势力,对于唐王朝一统天下的大业来说,意义重大。主要有两个重要影响。



    第一,唐朝实现了对江淮地区的有效管理。



    之前说过,早期江淮地区的军事形势,错综复杂,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为代表的江淮“三巨头”,鼎足而立。唐高祖李渊为了扫平江淮群雄,制定了分化、瓦解的策略,通过招降杜伏威,逐一攻灭了沈法兴、李子通两大势力,使得江淮地区名义上归附李唐王朝,实现局部统一。



    然而,这种举措,仅仅是名义上的统一,李唐只是在地图上拥有江淮这片领地。江淮地区的归属,常年来回更迭,先是江淮三雄,再是杜伏威,后来又是辅公祏。即便杜伏威入朝,唐朝还是不能对江淮实施有效统治,江淮依旧掌控在当地实力派手中,这才引发了辅公祏起兵反唐之举。



    如今,唐朝采用军事手段,全歼江淮主力,彻底将江淮纳入大唐版图。自此之后,江淮正式成为了唐朝的统治区域,唐王朝可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统治,结束了江淮独立于唐朝中央之外“国中之国”的现象。



    第二,唐王朝正式平定了整个江南。



    唐军四路出兵,攻打辅公祏之前,已经消灭了盘踞于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政权。也就是说,长江下游的辅公祏,是唐朝在江南所面临的最后一个敌人。因此,李唐平定辅公祏势力,等于拔掉了江南的最后一颗钉子。



    平定辅公祏势力,李唐王朝彻底实现了对整个江南地区的统一,完成了南北一统的宏伟夙愿,将南方与北方连成一片。至此,唐王朝扫平了除朔方梁师都以外所有的割据势力,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统一。



    话又说回来,武德七年(624年),唐军平定辅公祏的战争,之所以打得如此顺利,不费什么力气,弹指间拔除了辅公祏政权;除了辅公祏逆历史潮流,李唐平定江淮大势所趋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唐军占据长江中游的有利地形。在此之前,唐朝大举出兵,攻灭了盘踞在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为平定江淮辅公祏提供了有利的地形优势,唐军得以南征顺利成功。



    那么,这个萧铣究竟是何许人也?在隋末唐初的乱世当中,萧铣到底有怎样的过人之处,能够占据长江中游地区数年之久,屹立不倒,拥有足以和李唐匹敌的实力?最终,唐朝又是如何消灭这位江南枭雄,平定长江中游地区呢?

章节目录

巍巍大唐:开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燕山游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十六章 激战长江(2)——平定江淮,巍巍大唐:开国,十月阅读并收藏巍巍大唐:开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