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八月,距离收获水稻越来越近了。

    莫长风几乎天天都要在稻田里转很久,他是在比较其中最为突出的那些稻株,也就是长势最好,发育得最优良的水稻。

    事实上,莫长风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着,因为他要为明年的水稻育种考虑,而这也是他负责的项目之一。

    “莫老师,你挑选的这几株稻株比起普通的稻株要高两至三厘米,稻穗也要长四十至七十毫米,上面的谷粒也要多出十至三十粒。”

    不仅仅是莫长风在关注育种稻株,那些分批前来参与制种过程的省农科院教授与省农大研究生,也在关注着这些,而那些研究生都恭敬地称呼他为莫老师。

    “嗯,这些稻株是我们一直在挑选的优良稻株,平时生长的速度会快一点,长势也更好一些,结出谷粒后的数量也更多一些,才是我们接下来重点培育用来做明年种子的。”

    莫长风比较谦虚,不过他也读过大学,与这些学生能够聊得来,还能够打成一遍,因此给他们讲解着自己的选择。

    “那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不断淘汰一些吧?只有这些在收获的时候,最后留下来的才能够用做明年的育种吧?”有的研究生问道。

    “其实培育优良水稻种子,也要遵循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只有最后成长起来的最优良稻株,才是我们最终的选择。”莫长风点头说。

    其他的理论,莫长风懂得不多,但是对于自己挑选出来的优良稻株,他会在平时多浇灌一些天地灵气,让它们生长得更加好一些。

    而且,只要是莫长风挑选出来的优良稻株,就好在旁边树立一块牌子,让大家留意关注,不要在平时的管理中操作到它们。

    开始挑选出来的时候,这些稻株与周围的相比,其实并不明显有多少优势,但是随着它们的生长,特别是莫长风的精细管理,渐渐地它们生长得越来越好,最终成为鹤立稻群的样本。

    “爸,明天可以组织人先收割谷种了。”八月八日,莫长风找到周才富说,而大面积地收割水稻也在两三天之内了。

    “好,报名的村民比较多,你挑选一些人明天先干吧。”周才富点点头说,今年收获水稻将全部收人工来完成,所以村上每家每户都有人报名参加。

    “先找十个年轻一点的吧,半天就能够干完了。”莫长风挑选了一批青壮年劳力,例如莫长洪之类的。

    无论是莫长风挑选的优良种子,还是其他用着谷种的水稻,用机械收割的话速度肯定快一些,但是损失也会多很多。

    所以,今年村上决定采用人工收割,即是把水稻上面半截的谷穗割断,用三轮车运送到晒谷场上,直接用脱粒机进行脱粒处理。

    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保留晚稻,因为晚稻将分给村民所有,因此村民们都踊跃报名参与收割水稻的工作,并且还能够赚一天两百块钱的工钱。

    八月九日上午五点半开始,到十点半结束,十个村民在莫长风与村干部的指导下,将之前标记过的那一批最好的稻谷收割回来,用机器脱粒,在村办公室的坝子里晾晒,下午五点过,全部都晒干了。

    “一共有八百二十八斤种子。”经过风车处理后,剩下来的干净谷种只有八百多斤,不过已经足够五百亩稻田育种了。

    “这些谷种就放在村上的保管室里吧,平时注意防潮防火就行了。”莫长风对这些谷种还是非常满意的。

    接下来,到了收割其他水稻的日子,而省农科院下来了五位专家、教授,带着二三十位研究生一起来帮助,同时负责测量工作。

    八十多個村民分成了八个组,每个组负责收割一块稻田的水稻,然后运送到不同的坝子里去脱粒,再由专门的人晾晒。

    几位专家教授与他们带来的研究生,则分散到八个坝子里帮忙脱粒和晾晒,因为近段时间都是接近四十度的天气,所以只要晒得不是特别厚,基本上一天就能够把谷子晒干。

    村民们从早上五点半就开始干活,干到九点半就收工了,因为九点过就热起来了,稻田里面的温度有时候超过了四十度。

    等到下午六点过,坝子里的谷子已经晒干风车处理之后进仓了,村民们才继续去收割水稻,弄回来脱粒之后堆在坝子里,明天再晒了出干谷子。

    “李教授,这块田的达到亩产七百五十公斤了。”

    “还有一块田的产量达到了七百五十八公斤。”

    “产量最少的一块田,也有亩产七百四十五公斤的产量。”

    一群研究生也不顾天气炎热,参与到最终的收获中来,并且还要详细称重每一块坝子里的稻谷重量,并记录下来。

    因为每一块稻田的谷子都是单独晾晒的,所以最终计算产量也比较容易,直接将晒干风车处理过的谷子重量除以稻田的亩数就行了。

    产量数据当天晚上就直接报到了省农科院的领导桌上,同时报给了省里的领导与大汉国家农科院,引起了高度关注。

    因为人工收割水稻的速度较慢,八十多人平均每天能够收割八十来亩,所以完全收割需要七八天时间。

    不过第三天开始,就陆续有国家农科院以及其他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甚至还有袁公的关门弟子、国家的院士级专家带着弟子前来考察。

    每前来一批专家,他们都会不顾天气炎热,参与到晒稻谷与最后处理稻谷的活动中来,并且称量记录最后的收获。

    “果然有七百五十公斤左右的产量,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袁公的弟子激动地说。

    如今袁公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单季稻的亩产要达六百七八十公斤,而在南方某些地方的双季水稻,加起来亩产可达一千五百公斤。

    但是这种双季稻的适用范围有限,不能在大汉国全国推广,所以还是有一些局限性,过在南方各省种植,也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为大汉国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莫长风研究出来的优良水稻,是适合在全国各地种植的,同样也适合在南方种植,可以是一季稻,也可以是双季稻。

    从去年村里种植的双季稻产量来看,也差不多达到了亩产一千四百公斤左右了,但那是在晚稻没有专业管理的情况下。

章节目录

村里有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吴大先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54,袁公弟子,村里有仙,十月阅读并收藏村里有仙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