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兰是个在教学上不墨守成规的人,她总是革新换代,有所探索。
说起这个问题来,是有个过程的。在王前教学法时代,肖兰就有所行动,具体的年份是记不清了。当时,这个也恐怕是教学改革的范畴。 学校也主持学习了王前的教学法,至于王前是哪里的人,怎么回事,肖兰都记不清楚了。
当时的教导主任叫柳香春,他是语文教师出身,曾经当过语文组组长,他是个老学究似的人物,说话艮艮究究 ,还不开门见山,总是委婉含蓄,由远及近。这何主任让肖兰做公开教学,就是运用王前的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取消一言堂,实行师生共同活动。
这在现在的年代的教学法来看,也不落后,合乎当前的新程式。肖兰没有推辞,她不想推辞,也不能推辞。肖兰也喜欢这个方式,她从来都不喜欢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教的死,学的死。
肖兰的这次公开教学,是经过一番准备,那柳主任也指导她。肖兰的公开教学,做的很成功,听课的有校外的,清原二中、三中,还有清原东郊外的四营学校、东北郊的红光糖厂学校。他们一致评价很高。这次活动,是肖兰教学探索的新的里程碑。
但是,肖兰没有写出论文。她也不知道教学论文怎么写,什么水准,什么模式,她都不懂,那时 ,也几乎没人写,也没人提倡。到了这九十年代,有论文的出现,上级也开始提倡了。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刊物,肖兰自己也没钱买。
九二年下半年,她尝试着写了第一篇教学论文,没有成功。后来,她反思一下,认识到论文写得空,只有架子,没有血肉,有论点,没有具体的分析论证,没有充足的论据。九三年,她把原来写的那篇处女作重新改写,写得论点、论据、论证都俱全,而且有充足的材料,她觉得不是空喊了,交给了负责论文的领导,好像是贺国青,送到了嘉萨县的教育学会。
不久,有了结局,获得了二等奖,发了个绿皮的证书。这篇论文是关于板书方面的,题目是《精巧别致,玲珑剔透》。但是,这篇论文的底稿,不知道怎么轶失了。肖兰对教学的板书,很有研究,在课堂上,不是随便地写,而是事前在备课时设计好的,而且是几次地修改而成。
这就是说,板书是课文的骨架和大纲,文字要少而精,写出来要美观,有科学性,整体性,直观性。这第一次论文获奖,肖兰心中对论文的写作,有了一点儿释然,她不再是懵懂无知了。但是,也不是很明晰的,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肖兰经过一番思索,决定今后坚持写论文,总结经验教训,以来进一步搞教学探索。
肖兰也决定,今年基本上不写论文,只写一篇,进一步体验论文的写法。她计划,今年的下半年,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做以下几件事:一是,继续进行教学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二是,学习论文知识,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阅读他人的论文,进行感性的体验,扎实写作本领。
肖兰要学习论文写法,要写出论文,也是为评高级做准备。现在的高级,要想评上,那是相当难的。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比八十年代初评职称时,难度大多了,现在有更具体、更高的具体的规定。其中,有了论文的规定,这就势必要写的。
肖兰在七月初写了计划中的论文《活的教程》:
根据《教育学》上的说法,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固定的:组织教学、检前等六大环节,在“授新课”这一环节中又有几个小环节。课堂教学时,必须遵循这六大环节的程序、内容、时间,如果违反或缺少,便视为没有备好课,违反教学常规等等,这大概太死教条了,也太束缚人了。
但我不是说没有环节,没有安排,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由兴而行,这无计划的随意性也是老大不该的。我以为,课堂教学应像王若虚所说的那样“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有一个“活的教程”。课堂教学,我很赞同和欣赏山西临汾地区第一中学青年优秀教师杨益师的主张和作法,就是教学上“务实求活”,而“实”是“活”的基础,“活”是“实”的目的,“活”为“实”而服务,把一般的静态教法变成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
杨老师的“活”,是指教法的灵活性,而我此处的“活”主要指教程上的灵活性,二者略有不同,又有交叉处。说穿了,我之“活”者即是杨之“活”中的一个外延而已。我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基于早已不主张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而提倡的双边活动尤其是提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引起的,这就吻合杨老师在《教学做法》中的“做”。
“做”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嘴的活动,就是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切方式,他是以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观点为依据而行事的,这是一个由学生为主体的动态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在刹那间即可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时间的进化过程。
所以,固定的由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是不能完成这个动态的演化过程的,因为它有固定的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固定的内容和时间,这几个固定,是不可能完成动态的演化过程,即使完成了,效果也不会怎么太好。所以,必须打破固定的教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更需如此。语文学科,既用形象思维又用抽象思维,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学生从输入的信息映象感知开始到对这些映象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这一系列过程为止,不可避免地延长了时间,当然要影响课堂教学的环节与程序的时间进程了,这似乎完不成教学任务。
其实不然,学生们通过这一动态的演化过程,已经把教师要自己一人“口授”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咀嚼”这一过程全部接受了,是由被动的状态转化为主动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是经过自己的思维反馈而完成,可想而知,要比教师的“嚼碎”后塞入口中要有“味”得多,消化也会满好。
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如果按固定的教程进行,岂能有如此的效益!因此,课堂教学的程序要活,它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既有整体性又有具体性,更有灵活性;既顾全局又看局部,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教与学合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篇论文,是肖兰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她教学新路探索的尝试。
肖兰的思想是很新的,她在教学中,对那些教程的规定,很是反感,她不喜欢死板的教程规范,她喜欢有灵活性。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临时会出现新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酌情处理,特别是让学生讲话,双边活动,你还墨守成规,怎么能适应?肖兰的这篇论文,在学期总结会上宣读,获得很高的评价。肖兰计划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多写一些论文。
肖兰的思想,还是很能跟时代的步伐的,特别是到了这二十世纪的末期,国家的改革开放出现了新的局面,在教育战线上,也是出现了新的课题。肖兰喜欢新颖独到,她在教育和教学上,都是和一般的情况有所不同,她的教育上,很早就主张和实践着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这一点和重要。
早在她当班主任的时候,她就注重对学生自觉性的教育启蒙和培养,再就是她主张和实践着,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主要是指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这样,一个是学生自身的自觉,一个是学生干部来管理学生,这一点,就是很先进和很独到的,她实践的效果也很好的。
在教学上,肖兰也很早的就主张和实践着双边活动,尤其是开展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肖兰不喜欢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课,就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她主张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就是后来的会学和学会的辩证关系了。
在学习课文《项琏》的时候,肖兰就指导学生自己预习课文,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肖兰就让学生自己就着这篇课文,发挥自己的分析判断等能力,讲述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什么借琏、丢琏、还琏,这回答的,并不是文章表象上的原因,而是隐含的原因,也就是马蒂尔德的思想上的原因,这样,就挖掘出了文章思想内涵,也就大力地挖掘了学生的主观上的能动性,使学生们有所发现,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出来的思想内涵,结合课文,给课文写个结尾,这就是有所发明。肖兰的教育探索,是这样的深入和持久。
说起这个问题来,是有个过程的。在王前教学法时代,肖兰就有所行动,具体的年份是记不清了。当时,这个也恐怕是教学改革的范畴。 学校也主持学习了王前的教学法,至于王前是哪里的人,怎么回事,肖兰都记不清楚了。
当时的教导主任叫柳香春,他是语文教师出身,曾经当过语文组组长,他是个老学究似的人物,说话艮艮究究 ,还不开门见山,总是委婉含蓄,由远及近。这何主任让肖兰做公开教学,就是运用王前的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取消一言堂,实行师生共同活动。
这在现在的年代的教学法来看,也不落后,合乎当前的新程式。肖兰没有推辞,她不想推辞,也不能推辞。肖兰也喜欢这个方式,她从来都不喜欢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教的死,学的死。
肖兰的这次公开教学,是经过一番准备,那柳主任也指导她。肖兰的公开教学,做的很成功,听课的有校外的,清原二中、三中,还有清原东郊外的四营学校、东北郊的红光糖厂学校。他们一致评价很高。这次活动,是肖兰教学探索的新的里程碑。
但是,肖兰没有写出论文。她也不知道教学论文怎么写,什么水准,什么模式,她都不懂,那时 ,也几乎没人写,也没人提倡。到了这九十年代,有论文的出现,上级也开始提倡了。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刊物,肖兰自己也没钱买。
九二年下半年,她尝试着写了第一篇教学论文,没有成功。后来,她反思一下,认识到论文写得空,只有架子,没有血肉,有论点,没有具体的分析论证,没有充足的论据。九三年,她把原来写的那篇处女作重新改写,写得论点、论据、论证都俱全,而且有充足的材料,她觉得不是空喊了,交给了负责论文的领导,好像是贺国青,送到了嘉萨县的教育学会。
不久,有了结局,获得了二等奖,发了个绿皮的证书。这篇论文是关于板书方面的,题目是《精巧别致,玲珑剔透》。但是,这篇论文的底稿,不知道怎么轶失了。肖兰对教学的板书,很有研究,在课堂上,不是随便地写,而是事前在备课时设计好的,而且是几次地修改而成。
这就是说,板书是课文的骨架和大纲,文字要少而精,写出来要美观,有科学性,整体性,直观性。这第一次论文获奖,肖兰心中对论文的写作,有了一点儿释然,她不再是懵懂无知了。但是,也不是很明晰的,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肖兰经过一番思索,决定今后坚持写论文,总结经验教训,以来进一步搞教学探索。
肖兰也决定,今年基本上不写论文,只写一篇,进一步体验论文的写法。她计划,今年的下半年,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做以下几件事:一是,继续进行教学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二是,学习论文知识,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阅读他人的论文,进行感性的体验,扎实写作本领。
肖兰要学习论文写法,要写出论文,也是为评高级做准备。现在的高级,要想评上,那是相当难的。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比八十年代初评职称时,难度大多了,现在有更具体、更高的具体的规定。其中,有了论文的规定,这就势必要写的。
肖兰在七月初写了计划中的论文《活的教程》:
根据《教育学》上的说法,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固定的:组织教学、检前等六大环节,在“授新课”这一环节中又有几个小环节。课堂教学时,必须遵循这六大环节的程序、内容、时间,如果违反或缺少,便视为没有备好课,违反教学常规等等,这大概太死教条了,也太束缚人了。
但我不是说没有环节,没有安排,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由兴而行,这无计划的随意性也是老大不该的。我以为,课堂教学应像王若虚所说的那样“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有一个“活的教程”。课堂教学,我很赞同和欣赏山西临汾地区第一中学青年优秀教师杨益师的主张和作法,就是教学上“务实求活”,而“实”是“活”的基础,“活”是“实”的目的,“活”为“实”而服务,把一般的静态教法变成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
杨老师的“活”,是指教法的灵活性,而我此处的“活”主要指教程上的灵活性,二者略有不同,又有交叉处。说穿了,我之“活”者即是杨之“活”中的一个外延而已。我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基于早已不主张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而提倡的双边活动尤其是提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引起的,这就吻合杨老师在《教学做法》中的“做”。
“做”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嘴的活动,就是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切方式,他是以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观点为依据而行事的,这是一个由学生为主体的动态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在刹那间即可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时间的进化过程。
所以,固定的由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是不能完成这个动态的演化过程的,因为它有固定的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固定的内容和时间,这几个固定,是不可能完成动态的演化过程,即使完成了,效果也不会怎么太好。所以,必须打破固定的教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更需如此。语文学科,既用形象思维又用抽象思维,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学生从输入的信息映象感知开始到对这些映象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这一系列过程为止,不可避免地延长了时间,当然要影响课堂教学的环节与程序的时间进程了,这似乎完不成教学任务。
其实不然,学生们通过这一动态的演化过程,已经把教师要自己一人“口授”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咀嚼”这一过程全部接受了,是由被动的状态转化为主动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是经过自己的思维反馈而完成,可想而知,要比教师的“嚼碎”后塞入口中要有“味”得多,消化也会满好。
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如果按固定的教程进行,岂能有如此的效益!因此,课堂教学的程序要活,它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既有整体性又有具体性,更有灵活性;既顾全局又看局部,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教与学合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篇论文,是肖兰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她教学新路探索的尝试。
肖兰的思想是很新的,她在教学中,对那些教程的规定,很是反感,她不喜欢死板的教程规范,她喜欢有灵活性。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临时会出现新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酌情处理,特别是让学生讲话,双边活动,你还墨守成规,怎么能适应?肖兰的这篇论文,在学期总结会上宣读,获得很高的评价。肖兰计划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多写一些论文。
肖兰的思想,还是很能跟时代的步伐的,特别是到了这二十世纪的末期,国家的改革开放出现了新的局面,在教育战线上,也是出现了新的课题。肖兰喜欢新颖独到,她在教育和教学上,都是和一般的情况有所不同,她的教育上,很早就主张和实践着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这一点和重要。
早在她当班主任的时候,她就注重对学生自觉性的教育启蒙和培养,再就是她主张和实践着,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主要是指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这样,一个是学生自身的自觉,一个是学生干部来管理学生,这一点,就是很先进和很独到的,她实践的效果也很好的。
在教学上,肖兰也很早的就主张和实践着双边活动,尤其是开展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肖兰不喜欢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课,就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她主张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就是后来的会学和学会的辩证关系了。
在学习课文《项琏》的时候,肖兰就指导学生自己预习课文,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肖兰就让学生自己就着这篇课文,发挥自己的分析判断等能力,讲述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什么借琏、丢琏、还琏,这回答的,并不是文章表象上的原因,而是隐含的原因,也就是马蒂尔德的思想上的原因,这样,就挖掘出了文章思想内涵,也就大力地挖掘了学生的主观上的能动性,使学生们有所发现,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出来的思想内涵,结合课文,给课文写个结尾,这就是有所发明。肖兰的教育探索,是这样的深入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