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第一仗仓皇败退的消息就如同插上翅膀一般迅速传遍汉江两岸,令那些还在抵抗的朝鲜义军为之振奋。
你问为什么没有朝鲜官军?别闹了,朝鲜官军哪有胆子继续待在汉江两岸,他们只是听见清军骑兵的马蹄声就充满了恐惧,恨不得多长出两条腿尽快逃离这里。
就连鞠躬尽瘁的宋时烈也是如此,他虽然有心勤王,抗击清军,但他手下并没有直属的兵马,能够调动的兵马也都因为恐惧不敢冒进,因此只能在京畿道外围远远看着。
直到出使明朝的使者派人来与他汇报明军抵达,又传来了明军于汉江平原大败清军的捷报后,宋时烈和驻扎在此地的朝鲜官军才松了口气,终于有胆子出兵,向汉城进发。
不仅是宋时烈率领的这支勤王军,朝鲜各地的官军在听闻明军大败清军的消息后,也都纷纷开始动员,他们就像是被隔壁家大人暴揍一顿的小孩子找到自家大人撑腰一般,从一开始的心虚变得有底气了起来。
同时,此战的过程也不知被何人泄露了出来,明军以火箭击退清军的场面在口口相传中居然被夸大到一种夸张的程度。
在朝鲜民间有两个主要的流传版本,比较玄幻的版本是明军请动了九天诸神参战,那诸神站在云端之上,以天雷滚滚轰击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将清军杀得大败,下令对汉城展开屠城的清军主将鳌拜更是当场被劈成两半。
另外一个版本虽然偏向事实,但也有些夸张——明军在此战使用了最新研制出的神机箭,那神机箭威力骇人,一旦发射则糜烂千里,清军在神机箭的轰击下悉数葬身火海,那凶恶只吃婴儿肉的鳌拜直接被烧成焦炭,只有少量清军逃出。
嗯……从这两个版本的传言就能够看出,这朝鲜人对下令屠城的鳌拜有多么的仇恨。
总之,朝鲜人也算是找到了主心骨,在他们看来,只要明朝天军抵达,犯境的胡虏肯定会像五六十年前壬辰倭乱中的倭寇一样被击败。
一些极为崇拜明朝的文人士大夫甚至直接放言,大明乃朝鲜父母之邦,于朝鲜有二次再造之恩,此恩情永世难以回报。
不管朝鲜如何反应,汉江平原,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击败清军后,简单清理了一下战场,将清军遗留下的被烧焦的尸体挖了个坑进行掩埋,随后便准备继续朝着汉城挺进。
值得一提的是,那数十尊被清军遗弃的火炮虽然引线口被钉死,但其本身还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苏辅让人将那些火炮拉回岸边,运上战船等着以后重新熔炼。
清军一路从战场撤回南汉山城外的营地内,中间只有简短地停下来休息,一直回到营地内,清军将士都还心有余悸,似乎只要闭上眼睛,就会看见那些直接死在火箭弹之下的战友的惨状。
这一路来,那些没有当场死亡,但又受了程度不一的伤势的士兵中也有许多人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而死去,他们的尸体一起被带了回来,在营地外挑选一处好地方进行安葬。
营地内留守的士兵们都诧异地看着他们这些惊慌失措逃回来的人,仿佛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狼狈。
留守的固山额真叶臣主动找上了脸上还沾着灰尘的鳌拜,他疑惑不解地看着鳌拜,问道:“将军,那明军不是只有不到五千人么,为什么大军会变得如此仓皇狼狈?”
鳌拜明显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他也不好拒绝回答,他长长叹了口气,将那场战役的过程与叶臣讲述了一遍,在叶臣震惊的目光中,他缓缓说道:
“明军火器犀利,为我军所不能敌,此战我军又丢失了数十门红夷大炮,火力更加削弱,为了避免我大清将士继续遭受更多的伤亡,我欲解除对南汉山城的围攻,撤回北方。”
“解除围攻?这岂不是将这数个月来的战果付诸东流?”叶臣有些接受不了,他提出了异议。
“此役过后,朝鲜人定会受明军响应,对我军群起而攻之,那朝鲜人虽然战力柔弱不堪一击,但这里是他们的故土,若是切断了我军的补给线,让我军深陷其中,到时候付诸东流的可不仅仅是这几个月的战果了。”鳌拜语气严肃的说道。
鳌拜的确是怕了,那火箭铺天盖地的爆炸在他心中留下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如果不是他命大,亦或者说那火箭准头极差,没有落在他的附近爆炸,那说不定他可能都没办法站在这里和叶臣辩论了。
因此,鳌拜极力想要从京畿道撤离,他敏锐的察觉到现在朝鲜人一定开始动员兵马,在明军的激励下往这边赶来,虽然那些朝鲜官军弱不禁风一触即溃,但要是被他们缠上,配合明军打出一波包围,那也是很头疼的。
不管那叶臣和其他将佐的反对,鳌拜强令全军收拾辎重,拔营北撤。
在北撤之前,他亲笔写了一封满文信,命快马送回盛京,向朝廷汇报他眼下所面临的困境——当然,为了不让朝廷认为是自己无能,他故意将明军兵力夸大了几倍,声称明军派出了两万大军援朝,自己虽然竭尽全力抵抗,但寡不敌众只能北撤。
嗯……他自认为自己这是和那些狡诈的汉人官员学坏了,如果不是被那些人带偏,他这么一个忠厚老实的满洲勇士怎么也学会了甩锅夸大其词呢。
不论如何,在鳌拜的坚持下,清军还是迅速收拾起辎重,将营地内剩余的红夷大炮及其余火炮也都装上马车,在南汉山城上朝鲜官军不解的目光下,缓缓朝北而去。
南汉山城内,朝鲜官军眼看着清军开始北撤,城中君臣军民都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忍受了数个月的围困,朝鲜国君李淏甚至都肉眼可见的瘦了一圈,他在得到消息后连忙跑到城墙边上,扒着城墙眺望着正在北撤的清军。
“上天保佑,鞑子终于撤走了!”
在巨大的惊喜的冲击下,李淏不顾形象,当场涕泪横流,他周围的大臣和近侍们也都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但那兵曹判书(类似兵部尚书)还保留着理智,他向李淏请奏派出斥候探查清军突然北撤的原因,防止这是清军为了引诱他们出城而设下的计谋。
不过,在斥候被派出去后,城中大臣们纷纷推断这很有可能是明朝的援军到来了,不然的话清军怎么可能突然撤离?就算不是明朝援军,也是某一路勤王大军打过来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