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app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shkas是一种相当复杂而且加工精良的武器,为此增加的成本是为了保证可以通过维修和更换零件而使全枪保持可用状态。相比shkas,贝雷金机枪被故意设计成可消耗的,苏联人的计划是在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的使用后,当零部件出现损坏时就将整支枪报废。”

    这么说吧。毛子将ub系列的零部件故意使用未经热处理硬化的较软的钢材制作,使得各活动部件在高速发射的剧烈摩擦和碰撞之下能缓慢的变形而不破损,直到变形量超过容许值报废为止。所以,可以说ub系列好的异常的性能是用很糟糕的使用寿命为代价换来的。

    当然,仅仅是寿命问题也没啥,反正李晓峰也不是那种死抠寿命的顽固分子,ub机枪还有其他问题,比如说弹药。为了增强杀伤力,毛子在射击12.7x108弹药时,搞出了md和mdz高爆弹。

    大家可以想象,12.7毫米也就是一厘米多一点点,在如此小的容积中还要装填炸药和引信搞成高爆弹,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反正当年美国人是认为.50级别的弹药就别折腾什么高爆弹了,根本就不适合,省省吧!

    不过毛子却不信邪,偏偏要搞,而且还搞成了。不过这种md和mdz高爆弹性能就不太可靠了,原因是毛子搞了一个很独特的“空气压缩引信”。

    这种引信没有击针,火帽装在一根空心管的底部。当弹头击中硬物变形时,管内空气被急剧压缩,从而击发火帽起爆弹头内的装药。由于没有击针,而且需要高速撞击才能发火,所以这种引信的储运安全性比较有保证。

    同时由于引信本身很轻,同等重量的弹头里就可以多装一些装药,对提高毁伤效果有利。同样41g的弹头。md弹装了2.4g petn,而mdz则装了1.5g petn + 1.2g燃烧剂,装填系数达到5.9%~6.6%,比德意日等国的同类弹头还要高出一截。而缺点。空气压缩引信发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对弹头击中目标的角度、速度和目标材质要求比较高。当然,更关键是,这种高爆弹威力比较小,很难用少量的弹药摧毁敌机。

    而让李晓峰最不能接受的也是这一点。12.7毫米机枪的威力还是太小了,与其在战争后期再换一次,不如一步到位。他认为接下来红军至少要装备14.5毫米级别的航空机枪,最好是装备20毫米级别的航炮。

    而且李晓峰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规定这种新武器射速不得低于1500rpm,重量不得大于100公斤,而就是这两个变态的要求让红军著名的武器设计师们发愁了。

    比如红军历史上广泛使用的shvak20毫米航炮,重量大约是45公斤左右,但是射速却只有700到800rpm的样子。而贝雷金在ub机枪上放大设计的b-20航炮重25公斤算是相当优秀,但是射速也只有700到800rpm。除非是两门并联才能满足李晓峰的要求。至于现在装在伊尔2上的vya23航炮,威力是足够了(23x152弹),但是射速完全不够。而且其后坐力实在太大,不适合战斗机和轰炸机使用。

    哪怕是仅仅赶上了二战尾巴的ns-23,也不能满足李晓峰变态要求,甚至是ns-23的改进版nr-23一样不达标。恐怕真正能让李晓峰满意的只有gsh-23了。

    为此,红军的轻武器设计师们是同李晓峰据理力争,纷纷强调某人的要求实在太变态,也根本没办法完成。但是李晓峰却不信这个邪,强硬的表态。这些技术指标必须被实现,不准有分毫的折扣!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如此的强硬呢?原因很简单,在他看来,这些设计师还窝在shkas和ub机枪的框框里打转转。以传统的自动原理,比如枪管短后座的方式,射速根本就不可能上去。

    要想提高射速,就必须从根子上想办法,比如用加特林或者加斯特原理。而这两者根本就不是啥大问题,前者已经通过ak-630在红海军服役。而后者德国人也先拔头筹。只要这些设计师打开眼界,设计出让李晓峰满意的武器根本不是啥大问题。

    恐怕这些设计师不愿意这么做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觉得传统自动方式的航炮就能满足要求,并不要大动干戈的另起炉灶。可惜的是,他们撞上了李晓峰,不得不迈出了这一步。

    很快,设计师们就基于加特林和加斯特两种原理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射速最慢的也在1200rpm左右。反正射速已经不成问题,唯一困扰着空军的就是采用哪种口径了。

    前面说过了,红军的航炮口径可是相当的复杂,有20毫米、23毫米,甚至后期还有37毫米和45毫米的怪胎。其中23毫米的又分成两种,一种是23x152,而另一种则是23x115。而且李晓峰之前说了,14.5毫米口径也在考虑之列,也就是说,参与这一轮航炮竞争的实际上有三种口径。

    其中,23x152弹药很快就被排除,这玩意儿威力是大,但后座和重量也不太能接受,还是让伊尔2继续用它去轰德国坦克装甲车吧。真正的竞争实际上就在23x115、14.5x114和20x99r之间展开。

    说起来也是好笑,前面两种口径截然不同的弹药实际上是系出同源,23x115弹药毛子就是拿14.5的弹壳扩口,然后装了个23毫米的弹头。奇葩吧?不过倒也是管用。唯一的问题就是,23x115初速不够,弹道比较弯曲(没办法,火药推力不够)。

    李晓峰对蛋疼的23x115并不满意,但是跟20x99r相比,似乎是23毫米的发展潜力更大,于是先淘汰20毫米口径。接下来在两位同胞兄弟之间的pk中。那真心是难分仲伯,23毫米的弹头威力更大,但是14.5毫米的初速高精度更好,反正比来比去。似乎是难分仲伯。

    无奈之下,毛子又一次偷懒了,既然难分伯仲,那就同时上马吧!于是乎两种口径的“航炮”同时开搞,当然。红军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14.5毫米的主要用于取代shkas机枪,要求射速足够高,最好是能达到原来shkas的水准。而23毫米的则用于取代ub机枪,射速可以稍低,但是必须控制重量。

    很快设计师们就提出了好几个不同方案,几乎每个口径都至少拿出了四个方案,经过详细的对比之后,加特林方案更受空军高层的喜爱。很快shvak-14.5和ns-23(不是那个老版的,但设计师还是那两位)就诞生了。

    其中shvak-14.5射速高达2000发每分钟。而全炮重量也被控制在40公斤的水平上。而ns-23射速则更高,可以从250rpm到3000rpm之间调节,全炮重65公斤。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当时选型落马的gsh-14.5毫米三管加特林机枪后来被李晓峰看中,将其口径改为7.62毫米之后,广泛装备在红军的通用直升机上作为支援武器使用。

    从1942年7月开始,刚刚走出国家测试场没多久的shvak-14.5就被图-3、佩-8飞行员急不可耐的装上了飞机,原因无他,在卫国战争的第一年中,四发轰炸机正面火力过于单薄的缺点被德国飞行员发现。频频采取迎头攻击战术,让红军飞行员无法招架。

    而shvak-14.5两千发的射速以及比12.7毫米弹药更强的威力让红军飞行员十分满意,载极短的时间内,机头机枪手可以向德国战斗机倾泻更多的弹雨。在shvak-14.5被普及之后。德军很快就放弃了继续对红军四发轰炸机使用迎头攻击战术,因为那是得不偿失的。反而是在美国加入战中之后,当火力单薄的b17、b24在白天大摇大摆的跑到德军面前时,那是好一通吊打。

    至于红军更强的ns-23,那更是神器一样的存在,当雅克-3、雅克-9、拉-5、拉-7装备该炮之后。一度打得德国战斗机屁滚尿流,至于德国的轰炸机飞行员,更是对ns-23恐惧不已,因为平均四发23毫米炮弹就能将其彻底摧毁,而换成12.7毫米机枪那得上百发。

    请注意,解决完航炮的问题并不是结束,空军还有问题。只不过这支有问题的部队比较特殊——直升机部队。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西科斯基和米里两大设计师开始一鸣惊人,红军成为最早广泛使用直升机的军队。

    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红军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当规模的陆军航空兵部队。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陆军航空兵,当时直升机归空军管。倒不是空军手太长,要把持一切会飞的东西,而陆军不太重视。

    是的,陆军就是不重视直升机,在叶戈罗夫当总 参谋长的时候,直升机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作战能力。但是叶戈罗夫一干将领始终认为当时的直升机太简陋,载重能力有限作战半径又太小,仅仅能承担侦察、校射以及营救飞行员或者应急抢救伤员的任务。

    所以,叶戈罗夫时代,红军采购的直升机大部分是承担这些任务的轻型或者中型直升机,而且数量还比较有限。

    等到了图哈切夫斯基再次上台,陆航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图哈切夫斯基对直升机的认知跟叶戈罗夫没有什么不同,他更重视的是空降兵。而且随着战争迫在眉睫,航空工业必须向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倾斜,这就导致直升机的发动机来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产量自然是极其有限了。如果不是李晓峰一直在强调直升机的作用,总 参谋部会毫不犹豫地砍掉这些竹蜻蜓,将宝贵的发动机用于战斗机和轰炸机。

    为了解决直升机部队的困境,李晓峰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从美国进口发动机应急,另一个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怎么个拆东墙补西墙呢?很简单,在1939年以前红军不是生产了大量的伊-15和伊-16系列战斗机吗?这两型战斗机使用的就是m-25及其发展型号m-62。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后,这些老掉牙的伊-15和伊-16很快便被证明价值有限(甚至不能用于培养飞行员)。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批战斗机要么很快就会被德军摧毁,要么就是慢慢的在机场上烂掉。但是在李晓峰看来,他们还是有价值的,至少他们的发动机有价值。他准备向政 治局和军 委建议,拆除一部分价值不大的伊-15和伊-16,将发动机转用于直升机的生产,这也算是废物利用了不是吗?至少在李晓峰看来,这是好事。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建议刚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坚决反对:“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战斗机,这时候怎么能人为的裁减战斗机部队的数量呢?就算伊-15和伊-16价值有限,那作为战斗机或者攻击机也是有价值的,而将它们拆解,将发动机用于直升机,那才真是毫无价值可言!”(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失落的残枫、os、霜之魔导师、qq_1、duanjunyi、玄元极圣天帝、hzwangdd、cs_ak74、风飘影动、玩青蛙的狗、肥猫ick、乌拉~~、kk30、记得加的晕、楚亲王、使地飞、寄生虫之血吸虫、terde、hawkli和奥芬同志!

    【作者提醒您!百度搜索雲来閣,那里有更快、更清晰的小说章节,网址】

章节目录

天兵在191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马口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173 空军的问题(中)-1917电影下载 百度云,天兵在1917,十月阅读并收藏天兵在1917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