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礼拜后,桥头的表妹带着她们两人,坐着车到了九华山脚下的村里。杜梅先让鸣先回城去,傍晚的时候到九华山的北山下来接,几个人就开始爬山了。山路比较崎岖,春天刚过,盛夏树叶茂盛,原本就很窄小的山路,都被新枝新草覆盖得时隐时现,让村里人带她们走了一程,就到了九华山的入山口,山路这才渐渐地宽了起来。

    沿着溪流,山路曲径通幽,险峻陡峭,沿途树木葳蕤苍郁。到了中午边才赶到了衢州九华山梧桐峰,见那山峰险峻钻天,飞瀑如练,山水秀丽,红英寺、梧桐寺、三王殿藏于山麓,晨钟幕鼓,声传云外,引来万壑共鸣。唯有在这个季节,这种景象,这样的心情,让人会有很多的想像,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梧桐峰的山腰有个凸型的山洞,南北通透,洞底是一处比较开阔的空地,紧依山峰。空地两旁也不知道是那个村子里的村民在这里临时拾起了有几间小屋,平时很空闲着,节假日用来游客竭力喝茶聊天。

    一行人越过了梧桐峰,就到了山腰洞前,对空旷的山谷呼了一声,停在树枝里的小飞鸟四处散了开来,在空谷中飞翔。看见洞前有一个临时搭建的竹棚,里面有一对夫妻在开的小吃店,冰柜里有好几种野货,竹棚上还吊着许多的山珍,这些东西在城里平时不太多见。

    一路爬到山上,觉得有点吃力了,看看时间也该是吃中饭的时候,几个人就走进了小吃店,坐下来休息。桥头的表妹点了野猪肉,野鸡,山里的豆腐,桥头的表妹还到山坡上种的素菜地里采来了一把毛白菜,四个人坐下来就开始与山民聊天了。闲聊中知道这对夫妻是太真乡的山民,在九华山上开小吃店已经很多年了。听口音这对夫妻不像是纯正的衢州人,那女的说话声,福建莆田的口音中又带着江西赣州的尾声,而男的是一口福建莆田方言,一对夫妻半生不熟的衢州话,几个人勉强还能听的懂,看见这一对夫妻穿着寺庙里出家人的衣服,就觉得好奇,出家人怎么可以到外面来做吃食生意?还会讨价还价。

    桥头表妹每年都会到九华山上来采药,她家里养了几十只鸽子,每当换季的时候,鸽子很容易生病,搂草打兔子-捎带着到九华山上来采药,每次上来都会在这个小吃店里坐一会儿,有野货就买些野货,没有野货,竭一下就走,时间长了,对这一对夫妻比较熟悉。九华山上的人都叫这男的王麻子,叫这女的草姑。原来这一对夫妻是在九华山上的寺庙里做佛事,出家的僧人,五年前刚刚还俗,在太真乡村里落户,在太真乡里没有一寸土地,只有一间茅草房,身边无儿无女,白天在九华山上种菜,开小吃店,晚上下山回太真乡,也不管天气好坏,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忙的时候自己开店做生意,还经常在周边的山上去打猎,一有空就会到寺庙里去帮做些杂活。

    王麻子面上并不麻,为人十分地和善,说话也客客气气地。王麻子是福建泉州人,三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场火灾,火灾发生的时候被莆田南少林的一位化缘的和尚抢救了出来,就被这个和尚带到了莆田乡下的农户里寄养,五岁的时候就收录在南少林里。老方丈说他没有佛根,只让他在寺庙里生活,没有正式收他做徒弟,尽管是这样,那个和尚外出云游的时候都会带他一起出去。有一次那个和尚外出云游到了江西赣州的一座寺庙里,被留住做主持了,王麻子也在赣州的寺庙里生活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六年,王麻子不是寺庙中的僧人,一点也不受寺庙里的清规戒律,还经常到各个地方去玩,寺庙里需要的一些食物,生活用品也由他去采集收购。他从小就跟着和尚,学到了一些防身的武艺,虽然武艺一般,但要对付三、五个年青人,还能勉强支撑一、两个时辰,长期在寺庙里生活,养成了不挑事的习惯。

    有一次他到赣州城里去买香纸,经过赣江边的时候看见有几个无懒在欺负一个孤儿,那个孤儿被逼到了他的身边,出于本能,一把将那孤儿拉到了身后。还没有与他们理论,对方一拳就迎面挥了过来,一个侧身,抓住了拳头带向一侧,就翻滚了出去。上来一个滚出去一个,上来一个滚出去一个。对方见他功夫了得,于是乎,撒丫子颠了。

    那孤儿蓬头垢面,见自己在和那几个人在打,还傻了吧唧了嘿。他对这个孤儿也没有多说什么,自己赶路要紧,寺庙里的师傅还等着自己的香纸用。这一下走不脱身了,那孤儿却抓住他的袖子,一定要跟着他一起走。带就带着,寺庙里也有几个孤儿收养着,带到寺庙里也无妨。买到了香纸,就往寺庙里赶,原来只买一袋的香纸,见那孤儿一把就把一袋香纸背了起来,见还有点把力气。香纸也毕竟不是什么笨重的东西,就又买了一袋,两人匆匆地赶到了寺庙里,放下东西,这才让那孤儿到后院里去洗把面。那孤儿洗了面之后,却发现是一个女孩,这就犯难了,寺庙里那里还能住女孩子,传出去那是伤风败俗的,寺庙的名声一下子就要败掉。幸好寺庙的旁边有一家农户,主持就把这个女孩子安居在农户家里,不允许这个女孩子到寺庙里来。

    过了一年,那和尚要回莆田南少林,王麻子跟着师傅,也把这个孤儿带上了。本来也不想带着这个女孩子,可不带不行啊,非得要跟着自己,寻死觅活的,师傅见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就这么带上了。到了莆田,把这个孤儿寄养到原来的农户家里,徐麻子隔三差五地到农户家里去看她,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两人就有了感情,好上了。

    草姑不是她的真名,她的真名自己都不知道,草姑的名字是赣江边上的渔民给她取的,平时蓬头垢面,没有一天身上是干净的,不是草,就是土。她听赣江边上的渔民说,赣江有一次发洪灾,江边的渔民在草丛里拣到了,那时还是个婴儿。赣江发洪灾,渔民们都自身难保,想收养一个婴儿都十分地困难,于是在赣江边上生活的渔民,每家轮换起来扶养这个婴儿,这条船上过几天,船离开了赣江,就把婴儿放到另一条船上,自她有记忆开始,就没有什么家,又那里都是自己的家,饥一顿,饱一顿,穿的衣服都是各个渔民家里甩掉的。就在她刚刚七岁的时候,见江边有几年年青人在吃东西,饥饿难受就跑过去,抢了一个包子,于是就被那几个年青人打了起来。这种事情对她来说,也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每饱一次,被挨打一次,每饱一次,挨打一次,突然有一天,也有一个年青人出现在她的面前,亮出了功夫,单手就挡住了拳打脚踢,她好象找到了救命神,现也离不开了。

    到了莆田,王麻子隔三差五地来看自己,每来一次,自己就跑到外面去送一程,时间不长,两个人就好上了,但好上不并不能成家,因为王麻子名义上还是南少林的弟子,虽然师傅没有认他做学徒,但名声已经在外了,长期住在少林寺里,来往的香客都知道王麻子是少林寺里的弟子,是不是少林寺里的弟子,又没有写在面上,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收养王麻子的和尚知道这一切都是缘分,就在他云游到衢州东岳山寺庙里讲经的时候,把王麻子和草姑带到了衢州,让两人在九华山上的寺庙里做佛事,那和尚再也不管他(她)们两个人了。

    王麻子和草姑在九华山的寺庙里做佛事,肯定是穿和僧人一样的衣服,而且王麻子虽然没有佛根,但多年来都是在寺庙里成长的,时不时地会和和尚们一起念经,还朗朗有声,十分地流畅,有时还会领着众僧们一起念经。九华山上的寺庙虽然是一座小庙,但在衢州是名山胜景中的一道风景,太真乡里的一些老人要做佛事都会请九华山上的和尚去做道场。王麻子在九华山上做佛事仅仅是暂时找一个地方安息一下,与草姑成家是早晚的事情,过了三年,王麻子找到了太真乡里的领导,提出来要还俗,在太真乡落户,没有任何的要求,不要一寸土地,一片砖瓦,只要能落户就行。太真乡里的领导一听就同意了,与佛中的人结缘,那是一种高兴的事情,能保一方的平安。王麻子和草姑成家了之后,白天都在九华山上开小吃店,所赚来的微薄的利润都送到寺庙里,有空的时候,帮寺庙里做杂事。按徐麻子的话说: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并不在乎什么佛缘,慧根。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中河沿十二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浙西闲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31章 第31章,中河沿十二幢,十月阅读并收藏中河沿十二幢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