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不死心,一直在东海之滨等了两个月,期间运气还不错,遇上了三次海市蜃楼,但是,派出去的船队走得最远的那一支一直航行了两天,回来的时候遭遇了海上的风暴,楼船本来就不适合在海上航行,因此,一支船队直接折了大半,只有两艘船还算完好地回来了,即便他们努力营救,依旧有许多人葬身大海。
遇上这样的情况,刘彻再如何,也提不起兴致来了,而且还有人私底下说什么刘彻根本没有仙缘,屡次求仙,所以恶了那些海外仙人,所以才引来这场滔天大祸。这样的说法还很流行。这年头又不是后世,搞基建大家都很赞同,因为各行各业都能从中获益,但是在这个时代,搞什么基建,那就意味着大量的徭役乃至大量的死亡。
若是刘彻还一心想要去造船出海,那么,就意味着要征召更多的船工,不仅如此,附近的百姓还得去砍树、熬胶,再将这些运去造船,朝廷的事情不能怠慢,自家的土地,自家的生计呢?错过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完蛋了!甚至,当年的贵族官员为了兼并土地,甚至会故意在农时征召徭役,如此,交不起赋税的他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将土地卖掉。
所以,有点见识的人都不想让刘彻继续造船出海,当然,那些贵族官员倒是不会扫刘彻的兴,只是,刘彻想到自己之前跟船出行,若不是及时返航,说不定也会遭遇风暴,到时候,难道一国之君就能免去葬身大海的噩运吗?
越想刘彻越是觉得后怕,在当地的贵族官员询问是否需要增加造船的数量,甚至是尝试着制造更大,更能扛得住风浪的楼船时,刘彻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罢了,为朕一己之私,再劳民伤财,朕不取也!既然仙踪难觅,那此事就此作罢!”
刘彻重重抚恤了在这次出海中丧生的将士和船工,然后就在一群人感激涕零的山呼“万岁”中返程了。底层的百姓就是这么容易满足,只要你不折腾我们,那你就算是一个好皇帝了!
刘彻如今真的是对自己的成仙梦心灰意冷了,找那些自诩曾经与神仙谈笑风生,随口就能炼金成仙的方士,最后证明全是骗子,出海,问题是,几次三番追逐海上仙岛都是无果,就算海上真有仙人,只怕也是故意想要避开自己。刘彻也是有自尊心的,说是求仙,但是他也是人间天子,就算是神仙,也得给他这个天子一定的尊重,结果一个个都不露面,难不成还得自己这个皇帝屈尊逢迎吗?真要是为了长生,自己得给那些所谓的仙人卑躬屈膝,那以后他们想要插手大汉朝政该怎么办?
对于刘彻来说,长生是为了更好地执掌皇权,而不是执掌皇权就是为了长生,要是为了追求长生给自己头顶上增加几个太上皇,那刘彻死都不干!
带着这样的觉悟,刘彻返回长安之后,就将方士尽数驱逐,对外表示,自己不再想什么长生了,这让不少人松了口气。之前弄了几个方士,寸功未立,靠着一双会吹嘘的嘴皮子,就平步青云,凌驾于他们这些社稷供股之臣之上,虽说大家碍于天子的威严,一个个捏着鼻子认了,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再这么折腾下去,岂不是叫人觉得朝堂上这些大臣一个个都是水货,要不然,怎么就叫那样的草包废物登临高位了呢?再者就是,这些方士折腾一次,他们倒是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但是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是需要去做事的!出了岔子,他们也是要跟着负责任的!现在好了,这些方士都被撵走了,起码不会再有什么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发生,大家也能松口气。
实际上,便是那些同样相信长生之术的人,更是不愿意让刘彻长生,你如今就这么能折腾了,往上数,就算是性子最恶劣的刘邦,也没像你这么刻薄啊,算一算,从你登基开始,多少列侯失侯除国了?便是诸侯王,你都搞出推恩令这样的软刀子割肉了,结果对付起诸侯王来,还是从不手软,弄得一帮诸侯王,一个个胆战心惊,生怕一个不注意,就被刘彻抓了把柄。
至于宫里的人,自然更不希望刘邦长生了,对于后妃来说,人家做个王太后、皇太后不好吗?要是天子一直活着,岂不是意味着她们这些人老珠黄的要不得不看着更多的新人凌驾于自己之上?对于皇子来说,那就更可悲了!自己都要老死了,还得看着亲爹活蹦乱跳的,一点传位的意思都没有,这不是坑嘛!诸侯王还好,像是太子,真要是摊上一个长生的父皇,估计真的只能吐血了。
“总算是回过神来了,还算是不蠢!”这是陈阿娇对刘彻的评价,陈阿娇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的会有神仙,但是,从三皇五帝的时候开始,像是夏朝那些国君一个个都自称是太阳,都没哪个能长生的,总不见得轮到刘彻,突然就能长生了。而且,在陈阿娇看来,刘彻在这么多皇帝里头,也没什么出奇的。这位在史书上其实一直以来评价都不是很高,起码比他祖父差远了,连也就是后来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将他与始皇帝相提并论,这才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拔高了不少。就像是说唐宗宋祖,实际上,宋□□真要说起来,比唐太宗还差得远。都是搞政变,一个直接弑兄杀弟,一个欺负孤儿寡母,这个格局就不一样。
陈阿娇可不知道刘彻在后世的评价如何,反正在她看来,刘彻这个人一提到神仙,整个人就像是被人诅咒了一样,就算是有理智,估计这个理智也就在悬崖边上,随时都要掉下去的那种。如今听说刘彻总算不在这上头费心了,陈阿娇都替他松了口气,起码以后被人说起来,不会显得太蠢。毕竟,前头还有个始皇帝撑着呢,始皇帝那样英明神武,一统六国的人物都被长生蒙蔽了,何况是其他人呢!
风瑜要是知道陈阿娇的说法,肯定要替始皇帝喊冤,起码始皇帝就算是求长生,也没有给那些方士封什么将军,下嫁公主啊!最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之后,也没想是刘彻那样遮遮掩掩,干脆利索将人给坑杀了。所以啊,历朝历代求仙长生的人多了,谁也没真的将那些方士道士抬得太高,也就是刘彻,搞出了这等笑话。
刘彻的返回却给刘据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之前刘彻在外,刘据监国,然后问题就出来了,这位做事一味讲究宽仁,所以,这段时间,原本应该被勾决的犯人一个都没勾决。若是换个朝代,这或许还是个美谈,但是放在大汉,这是说不过去的,之前就有个丞相,因为这个缘故直接被罢相,差点连最后的脸面都丢了。
法家因为这个缘故,对刘据颇有些想法,法家从来都是善于出酷吏的,他们崇尚的就是严苛峻法,唯有严法重典,才能让人不敢再触犯刑律。像是之前就有几个酷吏,比如说义纵,他当初因为在长陵、长安任上直法行治,不避贵戚,被刘彻欣赏,便让他去了河内郡担任都尉,内郡豪强地主较多,气焰凶炽,义纵到了之后,立即把郡内穰氏等豪强举族诛杀,河内郡迅速稳定,古人所说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世景况都出现了。之后他升为南阳郡的郡守,照样一番操作,连当时同样出名的酷吏宁成也被他搞得家破人亡,逼得原本南阳的豪强不得不举族迁徙,南阳因此大治。
这也是这年头许多法家官员的基本操作,到了地方之后,先将当地不法豪强杀上一批,然后就太平了。要是他们也讲究什么德治,一味宽仁,那地方上那些本来就仗着自身的人脉体量横行不法的豪强,还不定要如何气焰嚣张呢!刘据身边不少人都是各地的豪强,他们在刘据身边对这些地方豪强的行为各种美化,结果刘据还真当这些人是地方上的良善乡绅,反而觉得下面百姓都是一帮刁民,自然屁股也就坐歪了。
老刘家之所以一直很得人心,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一直以来,是站在平民的立场,打压豪强,扶持中小地主,庇护普通百姓。反正到了地方上,遇到豪强与寻常百姓相争,先找豪强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强行迁移豪强,赎买豪强的土地,然后分配给平民,这是地方上那些官员的政绩。结果到了刘据这里,居然搞错了自己的立场,这就让刘彻不能忍了!
刘彻这个人,虽说也是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其实没什么阅历,刘彻是个坐不住的,从小就喜欢到处跑,他做太子的时候,其实就经常跑出长安了,做了皇帝之后也没安分过,冒充平阳侯踩踏农田,还被人家老农指着鼻子骂过,最后只好老老实实赔钱。所以,其实他勉强还算是知道一点民间疾苦,加上孝景皇帝对他的教育其实还算是比较完善,所以,刘彻就算是各种折腾,但是各地打压豪强的步调从来没有缓下来过。总之,他就算没真的为那些底层小民做什么,某种意义上还加重了那些小民的负担,但是他也没帮着那些豪强啊。而不管怎么说,打压豪强,底层的小民或多或少总能得利的。
像是这次,廷尉抓住了好几个不乏豪强乃至游侠,按理说,这些人的命运就是斩首示众,杀一儆百,结果,刘据这边觉得量刑过重,他是监国太子,他不同意,刘彻那边暂时也没表态,廷尉自然不能随便杀人,只能就这样耗着。这耗着可不是个办法,要知道,这个时代,经常会因为各种缘故,搞什么大赦,当然,不是直接赦免,一般就是减罪一等,如此,死罪也就免了,再有个足够的罚金,说不定回头就能趾高气昂地回去继续作威作福。
在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刘彻就火了,好在他还算是给刘据面子,没有直接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刘据,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教训刘据的意思,而是直接推翻了刘据之前下的量刑过重,打回重申的意见,命廷尉该如何就如何,也不用再多等了,趁着还没入冬,先将人杀了。这些人在地方上为非作歹,鱼肉百姓,难不成还要留着他们过年不成?
刘彻若是教训刘据一顿,跟他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那么,对于刘据来说,未必不是好事,毕竟,起码刘彻还有教导刘据的意思,但是如今干脆当刘据不存在,就直接自己做了决定,这就很糟糕。
刘据还以为刘彻放了自己一马,却不知道,在刘彻心里,刘据这样的,显然已经不值得多说什么了!你若是年纪还小,被身边的人蒙蔽也就算了,但是他如今已经成年了,儿子都有了,结果还这般搞不清楚情况,他到底是刘家的太子,还是那些豪强的太子?
刘彻也没一棍子打死,他其实是觉得自己给了刘据机会的,毕竟,他直接支持廷尉之前做出的判决,这已经代表了他的态度。刘据都这个年纪了,难道还需要自己耳提面命吗?刘彻早就习惯了,作为一个皇帝,要让下面的人猜自己的心思,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说清楚,什么都说清楚,那么所谓的帝王心术岂不是一钱不值了?刘据作为太子,就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儿子,而是一个臣子,还是最接近自己的臣子,自然更不可能让刘彻对他如何掏心掏肺。
刘据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还在太子宫跟一众臣僚抱怨刘彻实在是太喜欢任用酷吏,往往量刑过重,这等严刑酷法,如何能让人心服口服呢?下面一帮人自然是连连称是。这么多年下来,刘据身边的人也已经经过了筛选,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跟刘据志同道合的,原本刘彻给刘据安排的一些人要么是被边缘化,要么就是直接离开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年头,大家还是比较有节操的,不能因为君主的喜好,就果断改换门庭,这样被人知道了,也是要为人所不齿。所以,刘据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提醒他如今面临的危险局面,反而一门心思地幻想着等着刘据登基,自家能够得到多少好处。
刘据如今面临的情况已经跟公子扶苏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扶苏,起码始皇帝一直到后来,都对扶苏寄予厚望,最后遗诏也是让扶苏继位。但是,刘彻对刘据可没有始皇帝对扶苏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刘彻这人本来就凉薄,自己又不是只有刘据一个儿子,若是刘据不能领悟自己的深意,还一条道走到黑,那回头换一个就是了。
刘据没感觉,卫青却已经意识到刘彻对刘据这个太子愈发疏远了,这让他很着急,但是,他这些年来只是作为刘据背后的那个背景板,等闲从不发表意见,刘据其实心里不是没有怨言的,他总觉得卫青应该无条件地支持他的一切决定,所以,刘据对卫青这个舅舅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尊重。相比较起来,作为姨父和表兄的公孙贺父子就显得亲近多了,他们一直以来毫不犹豫地站在刘据身边,所以,刘据并不介意帮着公孙敬声处理一些小麻烦,甚至,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据跟公孙敬声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起来。
相比较起来,卫伉和卫不疑,一直以来对太子宫都不亲近,甚至卫伉还敬而远之,这也让刘据很是不满,因此,这些年来,即便是卫子夫总是说,要不是有卫青,他未必能当太子,但是,刘据却不这样想,在他看来,自己是嫡长子,按照礼法,就应该是太子,所以,根本不觉得卫青对他这个太子有多大的作用。卫青明明是外戚,居然不能旗帜鲜明地站在自己这一边,对于刘据来说,简直跟背叛差不多,所以,对卫青气有余,亲近不足。
卫青何等人也,虽说有的时候显得有些温吞,但是他能走到今天,起码识人之术是没问题的。刘据这点城府,这点心机,在卫青眼里,真的算不上什么。虽说刘据对卫青各种不满,但是卫青却不希望刘据地位不稳,如今发现了问题,卫青不好直接跟刘据说,但还是去提醒了一下卫子夫。
卫子夫也很为难,刘据实际上跟她这个生母也不算亲密,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刘据被立为太子之后,就搬到了太子宫,那时候,刘据不过是个半大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跟卫子夫建立起更深刻地感情,而且宫中的人往往早熟,刘据在知道了卫子夫对女儿的绝情之后,并不觉得卫子夫对自己有多深厚的感情。这年头人总是双标的,刘据觉得自己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理所当然应该是太子,按理说,他得感激卫子夫给了他这样一个优越的起步,但是,刘据却又觉得,卫子夫不过是因为自己是太子,才会一直对自己好,所以,一直很难对卫子夫全然信任。另外,又因为身边人的影响,觉得卫子夫出身卑微,眼光有限,真要是万事听从卫子夫的,只会坏事。因此,对卫子夫,刘据明面上的恭敬孝顺肯定是不缺的,但是在政事上头,刘据几乎从来不会听从卫子夫的想法。
这也让卫子夫很是无奈,她可以操控自己的女儿,却无法操控已经是太子的儿子,所以,在刘据的婚事上,卫子夫原本想着给刘据选一个出身大家的太子妃,但是,刘据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的太子宫中如今已经有了好几个女人,但是地位最高的也就是一个良娣,这位已经给刘据生下了他的长子刘进,卫子夫原本想着干脆让史良娣扶正就行了,但是刘据却一直没有松口的意思。
史良娣出身鲁国史氏,史氏也是鲁国的望族,像是史良娣的姐妹,就嫁给了鲁王刘光,既然姐妹能做诸侯王后,那么以史良娣的身份,做太子妃也不是不够格,但是,即便是史良娣生下了刘进,但是无论是刘彻还是刘据,都没有松口让史良娣更进一步的意思,因此,即便太子宫中,如今其实是史良娣主持后院之事,但是,终究显得不够名正言顺。
卫子夫之前想过选一个卫家的女子给刘据为妾,但是刘据却拒绝了,这也让卫子夫有些心寒,甚至私底下还有些迷惘,如今刘据就已经对自己这个母后有着诸多异议,那么日后自己就算是做了太后,又能如何呢?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除了刘据之外,卫子夫也没有别的选择,如今听到弟弟这般言语,卫子夫也只有摇头苦笑:“青弟,太子已经大了,有自己的主张,我这个做母后的,也无法左右他的想法!”
卫青叹了口气:“也罢,也罢,既然如此,那臣便告辞了!”
卫子夫犹豫了一下,说道:“青弟,你毕竟是太子的亲舅舅,又是大司马大将军,不如你去劝一劝他?”
卫青摇头说道:“皇后娘娘,臣已经老啦,哪里还有什么呢?太子殿下早就长大成人,臣在他之前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他施加什么影响,如今再对他说什么,只怕反而会引起太子殿下的反感!皇后娘娘,你毕竟是太子的生母,他总该还能听进去几句的,所以,还请娘娘多多费心,臣之后,却也没法继续为太子做什么了!”
卫青这话中的不详之意是个人都能听出来,看着卫青衰老的模样,卫子夫顿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她忍泪与卫青道了别,心里却生出了不好的预感。
卫青离宫之后,不过是数日时间,就传出了卫青病重的消息。
遇上这样的情况,刘彻再如何,也提不起兴致来了,而且还有人私底下说什么刘彻根本没有仙缘,屡次求仙,所以恶了那些海外仙人,所以才引来这场滔天大祸。这样的说法还很流行。这年头又不是后世,搞基建大家都很赞同,因为各行各业都能从中获益,但是在这个时代,搞什么基建,那就意味着大量的徭役乃至大量的死亡。
若是刘彻还一心想要去造船出海,那么,就意味着要征召更多的船工,不仅如此,附近的百姓还得去砍树、熬胶,再将这些运去造船,朝廷的事情不能怠慢,自家的土地,自家的生计呢?错过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完蛋了!甚至,当年的贵族官员为了兼并土地,甚至会故意在农时征召徭役,如此,交不起赋税的他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将土地卖掉。
所以,有点见识的人都不想让刘彻继续造船出海,当然,那些贵族官员倒是不会扫刘彻的兴,只是,刘彻想到自己之前跟船出行,若不是及时返航,说不定也会遭遇风暴,到时候,难道一国之君就能免去葬身大海的噩运吗?
越想刘彻越是觉得后怕,在当地的贵族官员询问是否需要增加造船的数量,甚至是尝试着制造更大,更能扛得住风浪的楼船时,刘彻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罢了,为朕一己之私,再劳民伤财,朕不取也!既然仙踪难觅,那此事就此作罢!”
刘彻重重抚恤了在这次出海中丧生的将士和船工,然后就在一群人感激涕零的山呼“万岁”中返程了。底层的百姓就是这么容易满足,只要你不折腾我们,那你就算是一个好皇帝了!
刘彻如今真的是对自己的成仙梦心灰意冷了,找那些自诩曾经与神仙谈笑风生,随口就能炼金成仙的方士,最后证明全是骗子,出海,问题是,几次三番追逐海上仙岛都是无果,就算海上真有仙人,只怕也是故意想要避开自己。刘彻也是有自尊心的,说是求仙,但是他也是人间天子,就算是神仙,也得给他这个天子一定的尊重,结果一个个都不露面,难不成还得自己这个皇帝屈尊逢迎吗?真要是为了长生,自己得给那些所谓的仙人卑躬屈膝,那以后他们想要插手大汉朝政该怎么办?
对于刘彻来说,长生是为了更好地执掌皇权,而不是执掌皇权就是为了长生,要是为了追求长生给自己头顶上增加几个太上皇,那刘彻死都不干!
带着这样的觉悟,刘彻返回长安之后,就将方士尽数驱逐,对外表示,自己不再想什么长生了,这让不少人松了口气。之前弄了几个方士,寸功未立,靠着一双会吹嘘的嘴皮子,就平步青云,凌驾于他们这些社稷供股之臣之上,虽说大家碍于天子的威严,一个个捏着鼻子认了,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再这么折腾下去,岂不是叫人觉得朝堂上这些大臣一个个都是水货,要不然,怎么就叫那样的草包废物登临高位了呢?再者就是,这些方士折腾一次,他们倒是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但是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是需要去做事的!出了岔子,他们也是要跟着负责任的!现在好了,这些方士都被撵走了,起码不会再有什么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发生,大家也能松口气。
实际上,便是那些同样相信长生之术的人,更是不愿意让刘彻长生,你如今就这么能折腾了,往上数,就算是性子最恶劣的刘邦,也没像你这么刻薄啊,算一算,从你登基开始,多少列侯失侯除国了?便是诸侯王,你都搞出推恩令这样的软刀子割肉了,结果对付起诸侯王来,还是从不手软,弄得一帮诸侯王,一个个胆战心惊,生怕一个不注意,就被刘彻抓了把柄。
至于宫里的人,自然更不希望刘邦长生了,对于后妃来说,人家做个王太后、皇太后不好吗?要是天子一直活着,岂不是意味着她们这些人老珠黄的要不得不看着更多的新人凌驾于自己之上?对于皇子来说,那就更可悲了!自己都要老死了,还得看着亲爹活蹦乱跳的,一点传位的意思都没有,这不是坑嘛!诸侯王还好,像是太子,真要是摊上一个长生的父皇,估计真的只能吐血了。
“总算是回过神来了,还算是不蠢!”这是陈阿娇对刘彻的评价,陈阿娇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的会有神仙,但是,从三皇五帝的时候开始,像是夏朝那些国君一个个都自称是太阳,都没哪个能长生的,总不见得轮到刘彻,突然就能长生了。而且,在陈阿娇看来,刘彻在这么多皇帝里头,也没什么出奇的。这位在史书上其实一直以来评价都不是很高,起码比他祖父差远了,连也就是后来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将他与始皇帝相提并论,这才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拔高了不少。就像是说唐宗宋祖,实际上,宋□□真要说起来,比唐太宗还差得远。都是搞政变,一个直接弑兄杀弟,一个欺负孤儿寡母,这个格局就不一样。
陈阿娇可不知道刘彻在后世的评价如何,反正在她看来,刘彻这个人一提到神仙,整个人就像是被人诅咒了一样,就算是有理智,估计这个理智也就在悬崖边上,随时都要掉下去的那种。如今听说刘彻总算不在这上头费心了,陈阿娇都替他松了口气,起码以后被人说起来,不会显得太蠢。毕竟,前头还有个始皇帝撑着呢,始皇帝那样英明神武,一统六国的人物都被长生蒙蔽了,何况是其他人呢!
风瑜要是知道陈阿娇的说法,肯定要替始皇帝喊冤,起码始皇帝就算是求长生,也没有给那些方士封什么将军,下嫁公主啊!最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之后,也没想是刘彻那样遮遮掩掩,干脆利索将人给坑杀了。所以啊,历朝历代求仙长生的人多了,谁也没真的将那些方士道士抬得太高,也就是刘彻,搞出了这等笑话。
刘彻的返回却给刘据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之前刘彻在外,刘据监国,然后问题就出来了,这位做事一味讲究宽仁,所以,这段时间,原本应该被勾决的犯人一个都没勾决。若是换个朝代,这或许还是个美谈,但是放在大汉,这是说不过去的,之前就有个丞相,因为这个缘故直接被罢相,差点连最后的脸面都丢了。
法家因为这个缘故,对刘据颇有些想法,法家从来都是善于出酷吏的,他们崇尚的就是严苛峻法,唯有严法重典,才能让人不敢再触犯刑律。像是之前就有几个酷吏,比如说义纵,他当初因为在长陵、长安任上直法行治,不避贵戚,被刘彻欣赏,便让他去了河内郡担任都尉,内郡豪强地主较多,气焰凶炽,义纵到了之后,立即把郡内穰氏等豪强举族诛杀,河内郡迅速稳定,古人所说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世景况都出现了。之后他升为南阳郡的郡守,照样一番操作,连当时同样出名的酷吏宁成也被他搞得家破人亡,逼得原本南阳的豪强不得不举族迁徙,南阳因此大治。
这也是这年头许多法家官员的基本操作,到了地方之后,先将当地不法豪强杀上一批,然后就太平了。要是他们也讲究什么德治,一味宽仁,那地方上那些本来就仗着自身的人脉体量横行不法的豪强,还不定要如何气焰嚣张呢!刘据身边不少人都是各地的豪强,他们在刘据身边对这些地方豪强的行为各种美化,结果刘据还真当这些人是地方上的良善乡绅,反而觉得下面百姓都是一帮刁民,自然屁股也就坐歪了。
老刘家之所以一直很得人心,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一直以来,是站在平民的立场,打压豪强,扶持中小地主,庇护普通百姓。反正到了地方上,遇到豪强与寻常百姓相争,先找豪强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强行迁移豪强,赎买豪强的土地,然后分配给平民,这是地方上那些官员的政绩。结果到了刘据这里,居然搞错了自己的立场,这就让刘彻不能忍了!
刘彻这个人,虽说也是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其实没什么阅历,刘彻是个坐不住的,从小就喜欢到处跑,他做太子的时候,其实就经常跑出长安了,做了皇帝之后也没安分过,冒充平阳侯踩踏农田,还被人家老农指着鼻子骂过,最后只好老老实实赔钱。所以,其实他勉强还算是知道一点民间疾苦,加上孝景皇帝对他的教育其实还算是比较完善,所以,刘彻就算是各种折腾,但是各地打压豪强的步调从来没有缓下来过。总之,他就算没真的为那些底层小民做什么,某种意义上还加重了那些小民的负担,但是他也没帮着那些豪强啊。而不管怎么说,打压豪强,底层的小民或多或少总能得利的。
像是这次,廷尉抓住了好几个不乏豪强乃至游侠,按理说,这些人的命运就是斩首示众,杀一儆百,结果,刘据这边觉得量刑过重,他是监国太子,他不同意,刘彻那边暂时也没表态,廷尉自然不能随便杀人,只能就这样耗着。这耗着可不是个办法,要知道,这个时代,经常会因为各种缘故,搞什么大赦,当然,不是直接赦免,一般就是减罪一等,如此,死罪也就免了,再有个足够的罚金,说不定回头就能趾高气昂地回去继续作威作福。
在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刘彻就火了,好在他还算是给刘据面子,没有直接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刘据,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教训刘据的意思,而是直接推翻了刘据之前下的量刑过重,打回重申的意见,命廷尉该如何就如何,也不用再多等了,趁着还没入冬,先将人杀了。这些人在地方上为非作歹,鱼肉百姓,难不成还要留着他们过年不成?
刘彻若是教训刘据一顿,跟他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那么,对于刘据来说,未必不是好事,毕竟,起码刘彻还有教导刘据的意思,但是如今干脆当刘据不存在,就直接自己做了决定,这就很糟糕。
刘据还以为刘彻放了自己一马,却不知道,在刘彻心里,刘据这样的,显然已经不值得多说什么了!你若是年纪还小,被身边的人蒙蔽也就算了,但是他如今已经成年了,儿子都有了,结果还这般搞不清楚情况,他到底是刘家的太子,还是那些豪强的太子?
刘彻也没一棍子打死,他其实是觉得自己给了刘据机会的,毕竟,他直接支持廷尉之前做出的判决,这已经代表了他的态度。刘据都这个年纪了,难道还需要自己耳提面命吗?刘彻早就习惯了,作为一个皇帝,要让下面的人猜自己的心思,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说清楚,什么都说清楚,那么所谓的帝王心术岂不是一钱不值了?刘据作为太子,就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儿子,而是一个臣子,还是最接近自己的臣子,自然更不可能让刘彻对他如何掏心掏肺。
刘据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还在太子宫跟一众臣僚抱怨刘彻实在是太喜欢任用酷吏,往往量刑过重,这等严刑酷法,如何能让人心服口服呢?下面一帮人自然是连连称是。这么多年下来,刘据身边的人也已经经过了筛选,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跟刘据志同道合的,原本刘彻给刘据安排的一些人要么是被边缘化,要么就是直接离开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年头,大家还是比较有节操的,不能因为君主的喜好,就果断改换门庭,这样被人知道了,也是要为人所不齿。所以,刘据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提醒他如今面临的危险局面,反而一门心思地幻想着等着刘据登基,自家能够得到多少好处。
刘据如今面临的情况已经跟公子扶苏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扶苏,起码始皇帝一直到后来,都对扶苏寄予厚望,最后遗诏也是让扶苏继位。但是,刘彻对刘据可没有始皇帝对扶苏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刘彻这人本来就凉薄,自己又不是只有刘据一个儿子,若是刘据不能领悟自己的深意,还一条道走到黑,那回头换一个就是了。
刘据没感觉,卫青却已经意识到刘彻对刘据这个太子愈发疏远了,这让他很着急,但是,他这些年来只是作为刘据背后的那个背景板,等闲从不发表意见,刘据其实心里不是没有怨言的,他总觉得卫青应该无条件地支持他的一切决定,所以,刘据对卫青这个舅舅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尊重。相比较起来,作为姨父和表兄的公孙贺父子就显得亲近多了,他们一直以来毫不犹豫地站在刘据身边,所以,刘据并不介意帮着公孙敬声处理一些小麻烦,甚至,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据跟公孙敬声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起来。
相比较起来,卫伉和卫不疑,一直以来对太子宫都不亲近,甚至卫伉还敬而远之,这也让刘据很是不满,因此,这些年来,即便是卫子夫总是说,要不是有卫青,他未必能当太子,但是,刘据却不这样想,在他看来,自己是嫡长子,按照礼法,就应该是太子,所以,根本不觉得卫青对他这个太子有多大的作用。卫青明明是外戚,居然不能旗帜鲜明地站在自己这一边,对于刘据来说,简直跟背叛差不多,所以,对卫青气有余,亲近不足。
卫青何等人也,虽说有的时候显得有些温吞,但是他能走到今天,起码识人之术是没问题的。刘据这点城府,这点心机,在卫青眼里,真的算不上什么。虽说刘据对卫青各种不满,但是卫青却不希望刘据地位不稳,如今发现了问题,卫青不好直接跟刘据说,但还是去提醒了一下卫子夫。
卫子夫也很为难,刘据实际上跟她这个生母也不算亲密,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刘据被立为太子之后,就搬到了太子宫,那时候,刘据不过是个半大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跟卫子夫建立起更深刻地感情,而且宫中的人往往早熟,刘据在知道了卫子夫对女儿的绝情之后,并不觉得卫子夫对自己有多深厚的感情。这年头人总是双标的,刘据觉得自己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理所当然应该是太子,按理说,他得感激卫子夫给了他这样一个优越的起步,但是,刘据却又觉得,卫子夫不过是因为自己是太子,才会一直对自己好,所以,一直很难对卫子夫全然信任。另外,又因为身边人的影响,觉得卫子夫出身卑微,眼光有限,真要是万事听从卫子夫的,只会坏事。因此,对卫子夫,刘据明面上的恭敬孝顺肯定是不缺的,但是在政事上头,刘据几乎从来不会听从卫子夫的想法。
这也让卫子夫很是无奈,她可以操控自己的女儿,却无法操控已经是太子的儿子,所以,在刘据的婚事上,卫子夫原本想着给刘据选一个出身大家的太子妃,但是,刘据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的太子宫中如今已经有了好几个女人,但是地位最高的也就是一个良娣,这位已经给刘据生下了他的长子刘进,卫子夫原本想着干脆让史良娣扶正就行了,但是刘据却一直没有松口的意思。
史良娣出身鲁国史氏,史氏也是鲁国的望族,像是史良娣的姐妹,就嫁给了鲁王刘光,既然姐妹能做诸侯王后,那么以史良娣的身份,做太子妃也不是不够格,但是,即便是史良娣生下了刘进,但是无论是刘彻还是刘据,都没有松口让史良娣更进一步的意思,因此,即便太子宫中,如今其实是史良娣主持后院之事,但是,终究显得不够名正言顺。
卫子夫之前想过选一个卫家的女子给刘据为妾,但是刘据却拒绝了,这也让卫子夫有些心寒,甚至私底下还有些迷惘,如今刘据就已经对自己这个母后有着诸多异议,那么日后自己就算是做了太后,又能如何呢?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除了刘据之外,卫子夫也没有别的选择,如今听到弟弟这般言语,卫子夫也只有摇头苦笑:“青弟,太子已经大了,有自己的主张,我这个做母后的,也无法左右他的想法!”
卫青叹了口气:“也罢,也罢,既然如此,那臣便告辞了!”
卫子夫犹豫了一下,说道:“青弟,你毕竟是太子的亲舅舅,又是大司马大将军,不如你去劝一劝他?”
卫青摇头说道:“皇后娘娘,臣已经老啦,哪里还有什么呢?太子殿下早就长大成人,臣在他之前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他施加什么影响,如今再对他说什么,只怕反而会引起太子殿下的反感!皇后娘娘,你毕竟是太子的生母,他总该还能听进去几句的,所以,还请娘娘多多费心,臣之后,却也没法继续为太子做什么了!”
卫青这话中的不详之意是个人都能听出来,看着卫青衰老的模样,卫子夫顿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她忍泪与卫青道了别,心里却生出了不好的预感。
卫青离宫之后,不过是数日时间,就传出了卫青病重的消息。